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2021-01-09 馨馨女人圈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遊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

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與漢族軍閥豪強結合到一起,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髮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漢族百姓與之鬥爭,努力保存漢服,遭到滿清統治者的鎮壓屠殺。最重要的問題是,滿清建立後為什麼要強迫漢人剃髮垂辮易服?

按常理,穿什麼服飾,留什麼髮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係,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是因漢人鄙視野蠻,接受野蠻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實在自愧不如。

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滿洲貴族拼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萎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打掉漢人骨子裡的民族優越感。

漢族傳統的冠戴衣裳大多被禁止穿戴,是漢族的民族恥辱,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著裝與戲曲宗教等場合。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相關焦點

  • 旗袍發展歷史和趣談
    說起旗袍啊,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的被子。被子,通俗的說就是古人套在一個最外面寬大的外套,接著發展為滿族婦女的無領長袍,因為滿族被稱為旗人。所以,也將她們的的服裝形式稱為旗袍。滿族人當時的審美中,女子以高為美,因此,滿族的姑娘都是戴著假的髮髻穿高跟鞋,而在衣著上穿著顯身長的長袍,這就是旗袍最原始的狀態。而在新漢革命以後,清王朝的統治被推翻,人們不僅剪掉了辮子,滿族人也脫下了傳統的旗袍。
  • 旗袍的歷史變化歷程
    在三百餘年的清朝歷史中,女裝以旗服為社會的主流。而民國時期丰姿百態的旗袍就是從這種滿族服裝逐漸演變而來的。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總結清代的女子服飾為:梳旗髻,穿旗袍,外著琵琶襟馬甲,足穿花盆底旗鞋,「後隨漢滿兩族長期接觸,滿漢服飾逐漸融合」。
  • 越南的傳統服飾奧黛,與中國的旗袍,到底有多少歷史關聯?
    對於中國的旗袍,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在很多比較正式的場合上,很多女性都會穿上旗袍,顯示東方女性獨有的身材。去過越南旅遊的朋友,應該發現了一個和中國旗袍很相似的衣服,那就是越南的奧黛。在越南的大街上,奧黛幾乎隨處可見,深受越南女性的歡迎。從外形來看,奧黛和旗袍確實非常相似。
  • 旗袍開叉的歷史由來到底是什麼?
    每個國家都有屬於本國獨一無二的傳統服飾,就比方說韓國的漢服、日本的和服,而我國作為有著上千年悠久歷史、民族多樣的國家,傳統服飾多到難以數清,不僅有漢服、唐裝等古代民族服飾,還有中山裝、旗袍等近現代民族服飾,這些服飾每一種都有他們獨一無二的特點,而其中最能展現東方女子溫婉性格以及窈窕身材的,非旗袍莫屬
  • 電視劇中的旗袍女郎,歷史是否一樣呢?
    最近一則「劇中千嬌百媚的旗袍女郎」的詞條登上了熱搜,大家紛紛在網上曬出了自己心目中影視劇裡最驚豔的旗袍造型。這些風情萬種,韻致各異的旗袍,或婀娜典雅,或溫婉大方,仿佛是從泛黃的歷史畫卷中穿越而來,充滿了年代感,也充滿了故事。《花樣年華》張曼玉《金陵十三釵》倪妮《胭脂扣》梅豔芳旗袍,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而已。
  • 旗袍是一件藝術品,也是幾代人的記憶,永遠記得它的歷史與故事
    旗袍就是這樣的一件藝術品,經過幾代人的深研打磨,一件件精品被廣為流傳,雖然創始人早已不在,但他們的工匠精神長存。也許你不知道這個旗袍是誰做的,但你多是知道這個旗袍的歷史與故事。今天小編就要跟集美們講一個來自網友投稿的一個故事,內容深沉而美好,跟旗袍密切相關。
  • 喜相知丨旗袍的歷史,就是一部「近代女性史」
    旗袍是民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女裝。20世紀20年代旗袍開始興起,但進行了改造,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不再寬闊,並吸收西洋服裝的裁剪方法,縮短下擺,收緊腰身。到了3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發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後又興起低領,領子越低越時髦,甚至有無領旗袍。袖子的變化長短交集,衣長有長至下擺曳地,後又流行短過膝蓋。從40年代起,旗袍的樣式逐漸趨於短袖,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旗袍更加輕便、適體。旗袍成為這時期中國女性最典型的服飾。不論貴賤,都以旗袍為尚。
  • 滬舉辦「海派旗袍文化論壇」「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正式啟動
    作為「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系列活動之「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旗袍文化與藝術論壇」,於5月30日下午在新東苑快樂家園慧音劇場圓滿舉行。「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正式啟動。援鄂醫生代表、企業家旗袍隊以及相關媒體參加了活動。活動由上海電視臺主持人閻華主持。
  • 陰丹士林旗袍是民國女知識分子的首選
    近期,張雙蓮又收藏了一些晚清旗袍,剛好有一個機緣與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合作,張雙蓮決定把百場旗袍公益展的首站就定在學校。「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有著40多年的歷史,旗袍作為服飾的一種,學生們也可以從實物中了解旗袍的材質、工藝。」張雙蓮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公益性的展覽,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旗袍文化,之後將有計劃地根據展覽場館的具體條件,分門別類展出所有的藏品。
  • 旗袍流派大比拼,「新老」旗袍各有優點,哪款才是你的菜?
    旗袍的起源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各路學者爭論的焦點,因為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加上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風俗的相互融合,所以,在歷經各朝各代人們服裝的發展和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後,旗袍的起源時間變得更加的撲朔迷離。
  • 阿正新歌《中國旗袍》 中美同步跨域熱力發布
    汪泉理事長領導下的中國旗袍會,在國家文化部、婦聯以及各國駐華使館、海外華僑機構的鼎力支持下,攜手社會各界名流、全球華人傑出代表等,致力於「旗袍」這種行走的視覺藝術來闡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發展。中國旗袍會在國內已經設立了近300家分會,海外也已經超過100家分會,其他地區和國家分會也在積極籌建中,擁有會員超過百萬之眾。《中國旗袍》完成即被指定為中國旗袍會全球推廣主題歌/中國旗袍文化藝術節主題歌。
  • 這個展覽不容錯過:百件旗袍藏品 與民國旗袍美女「穿越」合影
    「梅品蓮韻」旗袍文化校園展正在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展出,展覽展出了晚清、民國100件(套)旗袍,以及與旗袍相關的配飾、老照片、手包、月份牌……這些經歷了歲月的老物件,展現了當時女性的優雅和知性,每一件旗袍的材質、款式、工藝均有其獨特之處,這也側面展示了中國服飾的演變史。
  • 100年前形成的旗袍,由「封建糟粕」到國定禮服,獨特韻味女性美
    圖中可以看出來這個時期中袖旗袍比較流行。▲20到40年代旗袍款式發展過程為了讓大家比較方便直觀的了解旗袍發展,整個民國時期旗袍發展的變遷樣式。用一張比較直白的插圖來示意。其中30年代初的旗袍設計有了重大改變。40年代的旗袍樣式已經十分接近現代的款式了。
  • 圖說旗袍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最耀眼的「近代女性美學史」
    旗袍所傳遞的不僅是含蓄、優雅、知性的氣質,其中還有一種隱隱約約有種想深入了解的神秘感。我們很難為旗袍之美下定義,因為它猶如女人的第二層肌膚,是盛裝靈魂的載體。人們總形容女人似水,柔情綽態,但滴水也能穿石,因此,旗袍展現出女性亦柔亦堅的特質,而不同的性格便會賦予旗袍不同的生命力。服裝,不僅僅是一種美學,一種物質文化的表徵,更是一種透著民族精神的藝術語言。
  • 這篇關於旗袍的萬字長文,是對旗袍文化最全面的總結
    旗袍成了婦女在社交場合所不可缺少的禮服,即使是家境並不富裕的婦女,一般也要有一兩件旗袍以備外出時穿用。因旗袍很少受到制度性約束,故有「品官吏衣商人家」之說。隨著時代的發展,旗袍的式樣不斷變化,越來越符合人們實際生活的需要,穿起來爽身合體、美觀大方而又具有東方女性特有的美。從80年代始,旗袍又開始流行,並以其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在世界服飾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旗袍的滿語「yigie」。
  • 「梅品蓮韻」旗袍文化校園展開幕 全國百場旗袍文化公益展啟動
    據展覽策展人、古董旗袍收藏家張雙蓮介紹,旗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旗袍背後的文化,此次展覽同時開啟「全國百場旗袍文化公益展」活動,本著弘揚傳統文化的初心,她們將在全國範圍內推進旗袍文化的公益展覽。
  • 國粹旗袍:90年前被定為國家禮服,東方女性美的傳統服裝
    其實,還有一種服飾,在中國歷史上也曾佔據重要的地位,那就是旗袍。旗袍,是中國女性傳統服飾之一,90年前還被定為國家禮服。它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裡,旗袍也經歷了繁榮、衰落、繁榮的變化。中國的旗袍形成的年代,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上個世紀的20年代 ,有的認為旗袍的起源大約在先秦兩漢時期就有了 。這裡我們要說的主要就是民國時期的旗袍。
  • 旗袍的由來及演變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 旗袍「守藝人」張慧霞:讓嶺南派旗袍成為廣州的新文化名片
    在張慧霞位於廣州天河區的旗袍展示店裡,每天都有很多顧客到店觀摩或定製旗袍。來廣州創業24年間,張慧霞白手起家,從東山口一間7平方米的小裁縫店,到如今在廣佛兩地開起十多家旗袍店,見證了「生活旗袍」概念在廣州的逐步流行;如今張慧霞一直還堅持著自己的手工旗袍,疫情期間,張慧霞還為廣州的400多位「抗疫巾幗英雄」送去了旗袍,張慧霞說,作為一名旗袍「守藝人」,她希望把旗袍文化傳播開來,讓中國旗袍走向世界,也讓嶺南派旗袍成為廣州的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 解密龍鳳旗袍的精美盤扣怎樣製成,他們走近非遺傳人,一針一線中...
    龍鳳旗袍的精美盤扣,是怎樣製成的?暑假期間,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帶領全市30名青少年走進逸夫職業技術學校的國家非遺項目「中式服裝製作技藝」傳習所和華山藝術館,開啟了為期2天的服裝工藝師職業體驗活動。在體驗傳承傳統工藝項目的同時,感受勞動的過程需要體力、智力和創造力,以藝術創新加深對這一職業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