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以死相逼獲此帖,並視之為「天下第一」

2021-01-10 騰訊網

繼寫完「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不久後,「書聖」王羲之辭官歸隱,但仍心繫國事。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徵西大將軍桓溫摧破羌敵,一舉收復舊京洛陽。捷報傳來,王羲之精神振奮,縱筆寫下草書《破羌帖》。

《破羌帖》,9行,81字,因帖中第三行有《王略始及舊都》一語,又稱《王略帖》,另有《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之稱。刻本見於《絳帖》《澄清堂帖》《寶晉齋法帖》《二王帖》《戲鴻堂帖》《玉煙堂帖》等。此帖結字峻美,氣息衝和,流暢自然,筆畫精略而形態俱存,可謂筆意入神,窮極變化。

有一次,宋代書法家米芾在真州拜謁宰相蔡攸。當時乘坐在舟上,大家相談甚歡。蔡攸於是拿出王羲之《破羌帖》欣賞,米芾一見,如獲至寶,要求以自己的藏畫作交換,對方不肯。情急之下,米芾以死相逼:「若不見從,某即投此江死矣!」蔡攸不得已,便給帖於米芾。

收藏王羲之《破羌帖》、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後,米芾欣喜若狂,將書齋取名為寶晉齋,並盛讚:「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因思蘇之才《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為天下法書第一。

王羲之草書《破羌帖》

釋文:

知虞帥書,桓公以至洛,即摧破羌賊,賊重創,想必禽之。王略始及舊都,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實著,自當求之於古,真可以戰,使人嘆息。知仁祖小差,此慰可言。適範生書如其語,無異。故須後問為定,今以書示君。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相關焦點

  • 《書法問集》300、《快雪時晴帖》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法書」?
    上圖宋拓本智永《真草千字文》,此貼被稱為「天下第一法帖」的次數最多。上圖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並跋),每頁29.3×14.2釐米,日本私人藏。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因智永《真草千字文》原本在日本出現,特意到日本看此貼。其二、問天下法書第一?米芾答王羲之《破羌帖》。《破羌帖》亦稱《王略帖》,草書,9行,81字。
  • 從米芾臨摹的《十二月帖》和《王略帖》品讀其書法造詣
    米芾臨《十二月帖》首先是《中秋帖》,此帖是米芾節臨王獻之的《十二月帖》。(此已成定論,劉九庵先生、徐邦達先生等已經發表論文詳細討論過,不再做討論。在此,我們只關注於兩帖之間書法藝術風格的異同。)《中秋帖》全文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共三行,二十二個字,《十二月帖》又稱《十二月割至帖》,全文為「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共五行,三十二個字。
  • 元旦專輯 | 米芾《元日帖》共賞
    米芾 《元日帖》   《元日帖》是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的作品,系其草書九帖之三,高25.2釐米,寬40.5釐米,約書於1099年(宋元符二年),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此帖的大多草字寫法直取晉人,用筆亦有晉人特徵。整幅作品用筆迅疾,腕力沉雄,既速且勁,跌宕生姿,線條粗細的變化對比強烈,筆勢連綿,氣勢逼人,性情迸發。
  • 筆法入神:王羲之《王略帖》,米芾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王羲之《王略帖》,因其所破之「賊」是羌族,亦稱《破羌帖》,此帖又稱《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草書,9行,81字。此信不僅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也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此信北宋時曾為米芾所藏,米氏因收有此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遂名其書齋為「寶晉齋」。米芾因此帖「筆法入神」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 評《米芾書法全集》:無錚錚之細想 譬萬鈞之洪鐘
    按照書法學的分類,以法書(墨跡)、單刻帖和叢刻帖以及碑刻歸類排序刊布,其墨跡幾乎是米芾傳世作品的全部,刻帖和碑刻收入時間跨度上迄南宋下迄明代。真草隸篆書體齊備,還有尺牘、題跋、手扎、長卷、刻石、墓誌等多種書寫形式。特別是匯集了多個宋代版本的米芾作品的叢刻帖如《紹興米帖》《松桂堂刻帖》《群玉堂帖》《英光堂帖》《寶晉齋法帖》等,是最為系統、完整、珍貴的米芾刻帖,也是《全集》的最大亮點。
  • 書法藝考(書法史)——《破羌帖》
    法書內容:釋文知虞帥書,桓公以至洛①,即摧破羌賊②,賊重創,想必禽之③。王略始及舊都④,使人悲慨深。此公威略實著,自當求之於古,真可以戰,使人嘆息。知仁祖小差⑤,此慰可言。適範生書如其語⑥,無異。故須後問為定,今以書示君。
  • 米芾行書《三札》卷,高清長圖!
    《三札》卷,宋,米芾書,紙本,行書,《長至帖》縱333cm,橫42cm;《韓馬帖》縱333cm,橫333cm;《新恩帖》縱333cm,橫485cm。釋文芾頓首再拜:長至,伏願制置發運左司學士主公議於清朝,振斯文於來世。彌縫大業,繼古名臣。芾不勝詹頌之至!
  • 米芾「刷」得最爽的一幅大字
    《多景樓詩帖》寫得極為豪放,筆力雄偉,神採奕奕,用筆爽辣、結字奇險、筆勢酣暢、章法隨意。可以想像出米芾當時揮毫時「神遊八極,眼空四海」的驚人氣魄。所書從頭至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一氣呵成。運筆蒼勁飛動,筋骨雄毅,神氣飛揚,剛健端莊中有婀娜流麗之態。其結字多取側勢,為米芾傳世大行書之佼佼者。
  • 傲嬌的米芾,為何他的楷書卻不能成為「一代大家」?
    前面我們說到,米芾的草書,精攻二王,尤其對王獻之的「一筆書」,學到出神入化;也談到米芾的行書是崇晉融唐,學書由唐入晉,融眾家之長,集古創新。相對於米芾的行書而言,米芾小楷的取法則比較單一。米芾對自己的小楷自視甚高,但並未得到後世的廣泛認同,之所以被認為成就不高,這與其楷書思想及其取法淵源不無關係。
  • 米芾《行書三札卷》,神完氣足,爐火純青
    米芾《行書三札卷》,故宮博物院藏。此卷為米芾三封書信、合裱而成。分別為《長至帖》、《韓馬帖》、《新恩帖》。三札皆系米芾50歲後的晚期作品,神完氣足,爐火純青,個人風格已十分成熟。關於學書的歷程,米芾在他晚年所寫的《自敘》中說得十分清楚:「餘初學先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勁,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書帖》」。從米芾的途述來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褚遂良、段秀展、王羲之等書法家曾是他取法的榜樣。
  • 美國藏米芾行書尺牘三札
    宋米海嶽五帖(現存三帖) 芾頓首再啟:弊邑幸歲豐無事,足以養拙茍祿,無足為者。然明公初當軸,當措生民於仁壽,縣令丞流宣化,惟日拭目傾聽,徐與含靈共陶至化而已。芾頓首再啟。
  • 寄情翰墨,遊戲人生,米芾強烈的藝術個性
    米芾的書法實踐, 正是不因襲古人, 苛刻求疵, 體現出了顛覆性, 其顛覆性是他的書法語言——「刷字」。米芾資質聰穎, 才華橫益。自幼能「日讀律詩百首」, 過目成誦, 稍長後, 博識強記, 「為文奇險, 不踏襲前人軌轍」 (《宋史·文苑傳》203卷) 在「出身冗濁」的陰影下, 米芾遭人羞辱詬病, 其精神在壓抑之中, 他無奈和不顧忌個性怪異, 舉止顛狂, 仕途顛躓。
  • 終於等到王羲之名跡「奉橘帖」出陳!抱走這些臺北故宮珍藏,新年大橘大利
    這一刻帖或許你並不熟悉,但若是說到它收錄於《淳化閣帖》便懂了,作為目前所見中國傳世最早的「法帖之祖」,即為宋太宗下令所刻。他是宋代第二位皇帝,喜書亦善書。此帖經唐代內府收藏後變得相當著名,奉橘三百,韋應物《答鄭騎曹求橘詩》中即引此典故:我們如今所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已連為一紙,乃明末時合裱成卷,並從它處移配歐陽修等人觀款。
  • 被乾隆皇帝奉為「三希」之首 賞《快雪時晴帖》品書情意趣
    晚明書家王穉登在《快雪時晴帖》上題跋說是手寫墨跡:「朱太傅所藏二王真跡共十四卷,惟右軍(*王羲之)快雪、大令(*王獻之)送梨二帖乃是手墨,餘皆雙鉤廓填耳,宋人雙鉤最精出,米南宮(*米芾)所臨者往往亂真,故前代名賢不復辯論」。
  • 米芾書法真牛,瞧不起二王,蘇黃蔡都不及他,宋徽宗也欣賞
    米芾是北宋著名書法家,雖在蘇黃米蔡「宋四家」中排名第三,但他的書法成就在四人中最高,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已故著名畫家孫祖白對米芾書法評價頗高,認為米芾書法: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運筆墨於蹊徑之外,而自成一派,其體勢俊邁,為蘇、黃、蔡三家所不及。」
  • 米芾和蔡襄書法的不同:師法、集古——推陳出新與食古不化
    然而他們同入異出, 風格迥異, 所達成就亦為懸殊。這裡先說米芾。米芾幼年便致力學書, 由下而上, 順序漸進, 泛濫各家。《群玉堂帖》中有其自敘學書之經歷:「餘初學顏 (真卿) 、七八歲也, 字至大, 一幅寫簡不成。見柳 (公權) 而慕緊結, 乃學柳《金剛經》。久之, 知出於歐 (陽詢) , 乃學歐。久之, 如印板排算。乃慕褚 (遂良) 而學最久。
  • 米芾之詩文,語無蹈襲,出風煙之上,覺其詞翰同有凌雲之氣
    米芾的詩作分為不同的題材, 大體呈現為兩種風格。其山水景物詩呈現出一種「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奇崛之風, 如《苕溪詩》、《望海樓》、《武侍禁綠野亭》、《攬秀亭》等。倪元路《題米南宮石刻小像》評曰:「山中仙家芝應長, 海內清詩語最新」, 《書史會要》卷六曰:「遠世異俗, 每與人連, 人又名米顛。
  • KnowArt|張振鵬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其四完結篇
    知道書畫|張振鵬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其四完結篇豎圖局部或又謂降自南朝,始有銘志埋之墓中,大令時未應有之。此又不然。漢謝君墓磚云:「元和三年五月甲戌朔,謝君造此墓磚。」又武陽城東彭亡山之巔,石窟中有漢章帝建初二年張氏題識三所,洪氏《隸釋》雲。
  • 推薦好帖,在家練字!
    一般而言,初學書法以楷書或隸書為宜(當然從篆行草學起也無可厚非,都有成功的例子);選擇字帖範本時儘量選擇原作印刷作品,避免失真;同一碑刻作品,也有不同時期的拓本差別,如歐陽詢《九成宮》、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等均有宋元明清各時期拓本,需要加以辨別,選擇最符合書跡原作的拓本。
  •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米芾書史謂「又有唐右軍帖,雙鉤蠟摹,末後一帖,是『奉橘三百顆(帖作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蹟的典故。開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參軍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跋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