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炎帝小女兒「女娃」到東海遊遠,淹死在東海,變成精衛鳥

2021-01-08 小東名人

山海經:炎帝小女兒「女娃」到東海遊遠,淹死在東海,變成精衛鳥

精衛填海是個非常著名的上古神話,出於《山海經·北次三經》:再往北二百裡,是座發鳩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柘樹。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烏鴉,卻長著花腦袋、白嘴巴、紅足爪,名稱是精衛,它發出的叫聲就是它的名字。精衛鳥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遊遠,淹死在東海沒有回來,就變成了精衛鳥,常常銜著西山的樹枝和石子,用來填塞東海。

精衛的故事還記載於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卷三、梁任昉《述異記》,說精衛「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如海燕」,精衛誓不飲東海水。又說精衛一名誓鳥、冤禽、志鳥、帝女雀,這些都未為作者所取。

精衛出自發鳩山,據《水經注·濁漳水》載,發鳩山在今山西上黨市長子縣的西邊,又叫發包山、鹿谷山。精衛出於發鳩山是人們都很熟悉的典故,作者怕把這個故事移於東口山讀者會生出疑問,所以有意透過唐敖和多九公的對話加以解釋:

(唐敖道):「請問九公,小弟聞得此鳥生在發鴣山,為何此處也有呢?」多九公笑道:「此鳥雖有銜石填海之異,無非是個禽鳥,近海之地,何處不可生,何必定在發鳩一山。況老夫只聞鴝鵒不逾濟,至精衛不逾發鳩,這卻未曾聽過。

精衛最突出的品格是它那自強不息、知難而進的奮鬥精神,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

對此,唐敖有一番話說得很好,他說:「據小弟看來,此鳥秉性雖痴,但如此難為之事,並不畏難,其志可嘉。每見世人明明放著易為之事,他卻畏難偷安,一味蹉跎,及至老大,一無所能,追悔莫及。如果都像精衛這樣立志,何患無成!」這是作者透過唐敖對世人發出的告誡,要學習精衛,立志持志,知難而進。

事實上,作者在書中所寫的很多內容都是「立志」、「不畏難」的精衛精神的體現。比如唐敖在海外尋訪「名花」,立志入道;唐小山泛海尋父,眾才女登科立名;徐敬業、徐承志等忠臣義士,兩代人堅持不懈、不畏生死地開展反周復唐大業;英雄才女打破武家「酒色財氣」四關,凡此都是。作者之所以在這裡著力描寫精衛,寓意正在於此。

相關焦點

  • 黃帝和炎帝為什麼鬧翻了?炎帝的女兒溺於東海
    關於精衛填海的故事被記載於山海經的《北山經》之中,其中講到:「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 東海是黃帝的地盤,精衛為什麼會淹死在這裡?或與史前戰爭有關
    精衛填海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傳說上古時期,炎帝有個小女兒叫女娃,她在海邊玩耍,卻因為一個不小心,被驚濤駭浪吞噬。 死後的女娃化為精衛鳥,盤旋在空中,並發誓要填平整個東海。 在上古神話中,帝俊的兒女是太陽和月亮,可以說是神一般的人物。
  • 炎帝的四個女兒,兩個成仙,一個成為巫山神女,另一個變成精衛鳥
    精衛填海炎帝的最小的女兒叫女娃,她的故事有些悲壯,也有些讓人惋惜。有一次女娃到東海遊玩,不幸海上突起風浪,女娃被淹死於這些風浪之中。她的靈魂化為了一種鳥,名字叫"精衛"。《山海經·東次山經》描述,精衛鳥樣子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嘴紅足,住在北方的發鳩山上。
  • 中國神妖大全之《精衛》:上古神話傳說中,炎帝有一個女兒
    上古神話傳說中,炎帝有一個女兒,名叫女娃。一日,她到東海遊玩,不小心掉進海是淹死了,死後靈魂化作一隻白嘴赤足的精衛鳥,經常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精衛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想要把東海填平。直到今天,在東海邊還可以找到精衛誓水處。
  • 「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譯文再向北走二百裡,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裡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這其實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
  • 炎帝的小女兒變成了一隻鳥
    山海經中說: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大意就是:再向北走二百裡,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
  • 《山海經》記載神話精衛填海:炎帝小女兒死後化為鳥,填平東海
    《山海經》記載神話精衛填海:炎帝小女兒死後化為鳥,填平東海《山海經·北山經》記載了一種悲壯而引人注目的鳥精靈: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 三個女兒貌美天仙,小女兒最慘,炎帝的四個女兒
    三個女兒貌美天仙,小女兒最慘,炎帝的四個女兒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被稱為炎黃子孫,把炎黃定做我們的始祖,黃帝軒轅氏和炎帝神農氏在我國都有著極高的地位,因為是我們文明的開始,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炎帝,在傳說中炎帝神農氏嘗遍百草,即便是誤事有毒的草,也要忍著疼痛,為人們嘗出所有草的作用
  • 進來看看炎帝的女兒們:女桑、女娃(精衛)、女屍(瑤姬)
    炎帝姜明,姓姜,名明又名鈫(wen),父親是炎帝神農氏政權的三任帝姜承。約生於帝承十九年(公元前4673),出生在黃河以南的伊川(今河南洛陽市南),母親是帝姜承的三夫人。傳說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名叫女桑,次女名叫女娃(精衛),三女名叫女屍又名瑤姬。
  • 七上歷史課外閱讀《炎帝的女兒》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有關於炎帝的簡單介紹:海內外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那麼炎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教材說:「炎帝的部落主要活動於陝西渭河流域,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製作生產工具,種植五穀和蔬菜;製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
  • 神話傳說,精衛填海,女娃之死是意外,還是另有原因?
    神話傳說,精衛填海,女娃之死是意外,還是另有原因?《山海經·五藏山經·北山經》記載:「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 炎帝女兒死後為何只能化身精衛世代填海?原來比炎帝更厲害的是它
    精衛填海這個上古神話傳說可謂是老少皆知,故事描述的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精魂化身為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神鳥,人稱精衛。它為了將奪去自己性命的東海填平,每天從山上銜來石子草木投入東海,生生世世永不停歇。
  • 作為炎帝的女兒,她們的命運卻並不美好
    今天我們來說說他的女兒。神農有名有姓的女兒有四個,老大叫少女,老二叫瑤姬,老三叫女娃,還有一個七公主叫伽珈,據說七公主伽珈是這幾個公主裡面最美麗的一個。大女兒少女炎帝神農氏的時候有一個雨師叫作「赤松子」,其業務相當於後來的龍王。赤松子對於神仙一道的修煉是很有一套的,儘管他本人已經是神仙,可是還是在努力追求神道的最高境界,頗有些孜孜不倦的精神。
  • 從《山海經》穿越逆天的上古時代
    精衛填海的故事:上古時期,有個小孩叫女娃,是炎帝的女兒。女娃到東海遊玩,不慎溺水身亡。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看到一隻鳥,每天從山上銜起石頭和木枝投入到大海裡,並發出類似 「精衛」的叫聲。人們認為這隻鳥便是生前的女娃,在用石木填海以報溺水之仇。《山海經·北山經》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 精靈可愛的女娃(精衛填海)
    傳說,炎帝最小的女兒偷偷溜到東海邊玩耍,卻不幸被淹死了。為雪此仇,她幻化為美麗的精衛鳥,不顧自已勢單力薄,銜來石頭、樹枝,決心要將東海填平。「精衛填海」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她這種身微志堅、矢志不移的精神,一直為後人所景仰,不少文人還創作了詩文來讚頌它,其中以晉代詩人陶淵明的「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最為著名。
  • 她是炎帝最小的女兒,只因1次意外,竟成了中國千年的榜樣
    點關注,為自己留下只屬於自己的足跡,留下美好的回憶她是炎帝最小的女兒,只因1次意外,竟成了中國千年的榜樣在上古時期,各個部落之間戰爭不斷,其中尤其以炎帝神農部落最為強大,一直統治著整個的大地,後來人族軒轅逐漸強大,並且似乎有超越神族的趨勢,在此之際,炎帝身體卻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