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炎帝小女兒「女娃」到東海遊遠,淹死在東海,變成精衛鳥
精衛填海是個非常著名的上古神話,出於《山海經·北次三經》:再往北二百裡,是座發鳩山,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柘樹。山中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烏鴉,卻長著花腦袋、白嘴巴、紅足爪,名稱是精衛,它發出的叫聲就是它的名字。精衛鳥原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遊遠,淹死在東海沒有回來,就變成了精衛鳥,常常銜著西山的樹枝和石子,用來填塞東海。
精衛的故事還記載於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卷三、梁任昉《述異記》,說精衛「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如海燕」,精衛誓不飲東海水。又說精衛一名誓鳥、冤禽、志鳥、帝女雀,這些都未為作者所取。
精衛出自發鳩山,據《水經注·濁漳水》載,發鳩山在今山西上黨市長子縣的西邊,又叫發包山、鹿谷山。精衛出於發鳩山是人們都很熟悉的典故,作者怕把這個故事移於東口山讀者會生出疑問,所以有意透過唐敖和多九公的對話加以解釋:
(唐敖道):「請問九公,小弟聞得此鳥生在發鴣山,為何此處也有呢?」多九公笑道:「此鳥雖有銜石填海之異,無非是個禽鳥,近海之地,何處不可生,何必定在發鳩一山。況老夫只聞鴝鵒不逾濟,至精衛不逾發鳩,這卻未曾聽過。
精衛最突出的品格是它那自強不息、知難而進的奮鬥精神,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
對此,唐敖有一番話說得很好,他說:「據小弟看來,此鳥秉性雖痴,但如此難為之事,並不畏難,其志可嘉。每見世人明明放著易為之事,他卻畏難偷安,一味蹉跎,及至老大,一無所能,追悔莫及。如果都像精衛這樣立志,何患無成!」這是作者透過唐敖對世人發出的告誡,要學習精衛,立志持志,知難而進。
事實上,作者在書中所寫的很多內容都是「立志」、「不畏難」的精衛精神的體現。比如唐敖在海外尋訪「名花」,立志入道;唐小山泛海尋父,眾才女登科立名;徐敬業、徐承志等忠臣義士,兩代人堅持不懈、不畏生死地開展反周復唐大業;英雄才女打破武家「酒色財氣」四關,凡此都是。作者之所以在這裡著力描寫精衛,寓意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