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土大橙子,ID:buyateng】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小土叨叨:前陣子我們發了一系列英語啟蒙相關的文章, 經常有讀者留言問:「給孩子講英文繪本,聽不懂的時候,到底能不能翻譯?」「有種說法,千萬不要給孩子翻譯,以免形成中文思維,是這樣嗎?」
這個問題可以很簡單地回答「要」或「不要」,對啊,選個邊站個隊一點也不難,但現實諸多不同的複雜情況下,真有這麼簡單粗暴、萬事皆通的答案嗎?
比起簡單的選邊站隊,作為家長,我更關心的是英語學習的原理問題,各種不同方式的優劣,這篇我們一起跟著小夥伴莫愁來探討一下吧。
正文共:4382 字 13 圖
預計閱讀時間:11 分鐘
01
我們為何如此糾結?
首先,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為什麼如此糾結於這個問題,害怕翻譯,我們恐懼的來源是什麼?
有一些是源自於我們當年的體驗,那時候英語課是這樣的:
老師:「a-p-p-l-e, apple-蘋果-讀」。
齊聲:「a-p-p-l-e, apple蘋果,apple蘋果,apple蘋果」。
老師:「單詞回去抄30遍,漢英一起」。
...
成人以後,遇見老外的場合,想說社交一下「我給你削個蘋果」,開始尋思:「蘋果是apple,但削咋說來著?」
開不了口,沮喪......學了十幾年感覺都浪費了。
(圖片來自網絡)
到了自己孩子英語啟蒙的時候,我們接觸到了「習得」,仿佛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嚯!原來英語可以這樣學啊,不用翻譯,沉浸在語言環境裡,跟孩子學中文一樣。
每次線下試聽課,把家長關在小黑屋進行「快點交錢啊」的心理建設時,多數銷售都會跟家長講強調「語言習得」而不是「學得」。
「我們是習得,可不說漢語的哦!不要中文翻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翻譯就是破壞孩子英文思維的建立。」 這強化了我們中文在英語學習中負面作用的恐懼。
理論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實踐中,卻沒有那麼容易。
02
可理解性輸入
第二語言習得者的提出者Stephen Krashen 認為,語言習得應該是建立在理解信息的基礎上,圖片、知識、教具等都是幫助信息理解的工具。對習得最重要的是,需要足量的理解性輸入。
換句話說,就算說的全是英語,但是孩子聽不懂,就等於噪音,白搭。
完全不翻譯,學的簡單時還好理解,名詞看圖片對應,動詞做動作(學術說法叫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指著蘋果說apple,指著香蕉說banana,jump 就跳給孩子看,big 就比個大圈圈......做個戲精家長,這些都不難。
但遇到抽象的詞,或者是一句約定俗成的話,要怎麼辦呢?
「痛哭流涕」,是不就得哭出眼淚給孩子看呢?
「若有所思」,又怎麼辦?
別說我們家長了,演技差一點的明星,都演不好層次豐富的「若有所思」。
為了解釋一個簡單的詞,可能還得涉及更多複雜的英語。
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家長,英語口語能力沒有好到可以教學的地步,那就不妨給自己壓力輕一點,先考慮孩子能不能理解。
不翻譯就能學會英語
≠
翻譯了就無法學會英語
≠
要堅持不翻譯,才可能學會英語
國內很早就向大眾科普傳播「二語習得」理念的蓋兆泉老師,也明確說,二語習得,不等於不懂也不翻譯。英語思維是靠大輸入量、水平高實現的,不是靠親子閱讀時「絕對不說中文」實現的。
具體到在家帶孩子看分級或繪本的的情景,如果孩子不懂,我們可以藉助畫面、藉助動作,可以調整選書的難度。
但是如果依然不懂,我們也無法用孩子能聽懂的英文解釋的時候,口語化地用中文講一下,最起碼是可理解性輸入,孩子不至於聽天書。
03
建立英語思維≠「絕對不翻譯」
有個朋友是北師大英語教育方向的碩士,實習就是在著名的北京實驗二小。我問她關於英語教育她學過多少種教學法,她說有十多種,像我們早期的英語學習方法叫語法翻譯法,現在孩子的學習方法是交際法和理解法為主的。
圖片來自《別說你懂英語啟蒙》,作者王青,可以看出關於英語的教學方法真是琳琅滿目
有些方法確實是落後於時代,比較低效,被淘汰了,但實際教學的時候,各種辦法是綜合起來用的,因為都有各自的缺陷和限制,沒有一種方法包治百病,沒有「翻譯就等於破壞英語思維」的說法。
我們需要意識到過去的方法是落伍的,但並不意味著新的方法是可以「一招鮮,吃遍天」,生搬硬套去執行的。母語是外語學習中繞不過去的存在,不妨加以利用。
英語教育市場混亂的時候,隨便找一個長著洋人面孔的就可以來教英語,確實課堂是全程說的英語(因為他也不會說中文啊),可是他如果講得孩子根本不理解,那肯定不如懂第二語言教育的外教,也不如懂教育的中教中英夾雜講。
舉個例子,我給孩子讀繪本,因為圖片很清楚,他自己一看都很明白,所以前面
I like apples .
I like watermelon.
都沒有問是什麼中文意思。
偏偏到了這一頁,他問我:peach是什麼?
我心裡還嘀咕,這還用問嗎?這麼大的桃你看不見嗎?你下午還剛吃了一個呢?
回答他:peach是桃子。
兒子說:我還以為是心形呢……
我哭笑不得,原來是他自己看圖看岔了。那我告訴孩子中文意思了,他以後看到桃子,會非要轉個彎,先想到桃子的中文,然後翻譯成英文peach嗎?
對於普通父母來說,沒必要計較一定要「不翻譯,才正統」,不管是自己教,還是線上線下課,衡量教得好不好,標準不是「有沒有中文」,而是「孩子學不學得進去,有沒有學會」。
我們日常讀英文繪本,可以放鬆一點,不用擔心一翻譯就破壞了英文思維。
04
因勢利導,不必強求
我知道,有水平很高的家長,可以做到全英文輔導。
可是,對於普通家長來說,對不說中文的固執堅守,反而是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孩子英語的家庭學習遲遲推不動的原因。
比如,我經常看到有留言抱怨孩子不願意看英文繪本。其實有時候,這不是孩子不喜歡英文,而是不懂意思造成的畏難情緒。
這種情況,我們不妨試試,先把這個英文繪本裡的故事,用孩子能接受的中文繪聲繪色地講一遍,先勾起興趣,回頭再一起來看英文,也不耽擱。
我們需要迴避的是那種不必要的翻譯。不要總翻譯,不要強調一對一互譯,不要故意翻譯,但也不用對翻譯如臨大敵。強行不翻譯,為難的是我們自己,還可能破壞孩子的興趣。
05
母語遷移,也有正面作用
關於要不要翻譯,在學術上也有一個相關的研究課題——母語遷移。
之前,大家比較過地關注母語遷移的負面作用,擔心說一口彆扭的中式英語,但我們不要忘記了母語也有正向遷移的作用。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課程中心主任曹文老師主編的《英語,閱讀是金》這本書裡,引用著名語言教育專家Vivian Cook 的觀點:母語的使用也是一種語言學習策略,兩種語言在大腦中有相互交叉的地方。母語是外語學習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礎,也是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資源。
Vivian Cook就是這本很牛的教材的編者
人類學習外語的第一利器正是母語。母語和外語是完全可以借力的。
仕佳英語的CEO唐寧女士,也說起過,教學中經常發現,很多孩子的英文無法提升,其實是受限於中文母語水平,也就是說根本不是英文學不會,而是因為中文表達和邏輯就不清楚。
母語才決定了孩子英語的上限,如果像上岸的鴨子抖掉身上的水一樣,強行撇開,未免可惜。
我想借用中文來打比方,我們的孩子從出生我們就跟他說話,學齡前看了很多中文繪本,但是到上小學的時候,我們能說孩子熟練掌握中文嗎?
那更何況我們孩子的那點兒英語呢?
學前學的那點兒量就是奠基,真不算什麼。
孩子最終語文水平怎麼樣,是靠孩子開始接受體制內的教育,學會閱讀,大量閱讀,多學科綜合知識提升等等來決定的。
決定一個人說話水平高低的,不是普通話多標準,而是肚子裡有多少墨水。
也就是蓋兆泉老師說的,與其追求初級階段不可能達到的英語思維,不如追求藉助一切手段儘快達到高水平,因為水平高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有英文思維了。
06
寫在最後
一個簡單的話題,之所以如此長篇大論,其實主要目的是從原理上,遠離焦慮。
我的英語不好,擔心教不好孩子;我的發音不標準,擔心把孩子帶歪了;我無法用英語回答孩子的問題,是不是就破壞孩子的英文思維了?
這些都是常見的疑慮,但其實真的不必要,英語啟蒙階段,對家長英語水平的要求不高,比一兩句翻譯、比口音更重要的是,能夠持之以恆。
孩子的輸入如果夠充分,點讀筆、音頻、AI課等都用起來,聽到足夠多正確的發音,我們自己那點兒有缺陷的口音,就是水池裡滴了一滴墨,很快就淡了;如果英語能力累計得比較快,翻譯一下又算什麼;我們不必太為難自己。
為了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這篇文章我們特意追根溯源,去看權威大牛的論文,嚴謹起見,又請教了一線的名優少兒英語教師,還詢問了許多媽媽的親身經驗,想法逐漸清晰。
回到標題的問題,我們不妨學學「渣男」:不主動,不拒絕。
如果孩子不問,不用刻意對照翻譯;
但如果孩子真的不懂,
也不用做「打死我也不說」的臥底,
自然地把中文意思說出來。
大家開心就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土大橙子】。
小土是《嬰幼兒睡眠全書》《媽媽有力量》兩本書的作者,已有百萬讀者,小土專注早教和啟蒙,養育男孩、社交情緒、女性成長等領域,希望能為媽媽們賦能,讓媽媽們智慧養娃,輕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