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農村蘆葦蕩裡的「害蟲」螃蜞,為什麼現在成為了香餑餑呢

2021-01-12 小馬話三農

說到螃蜞相信很多生活在農村的朋友並不陌生,記得小時候經常能在蘆葦蕩裡看到它們的身影,別看螃蜞的個子小小的,要想抓住它並不容易,有的時候在抓螃蜞時還會被螃蜞大大的鉗子夾到。小時候因為螃蜞太常見,肉也太少,所以我們也只是單純享受抓螃蜞的過程,長大以後才發現現在的螃蜞腰身一遍成為了香餑餑,這是為什麼呢?

在以前之所以大家並不喜歡吃胖蜞主要是因為胖蜞的肉少,胖蜞雖然長得和螃蟹差不多,屬於蟹類的一種,但是體型要比我們常見的螃蟹小很多,肉也少的可憐,雖然以前人們的生活都不是很富裕,到了青黃不接時可能吃飯都是個問題,但是人們卻從來不抓螃蜞來吃,主要原因就是肉少,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再加上螃蜞在白天很難抓到,螃蜞聽到風吹草動便會潛入到泥洞中。螃蜞很喜歡生活在稻田中,經常會將田埂弄壞,影響稻子的生長,所以在以前人們才會說螃蜞是稻田的「害蟲」。

去年秋天朋友去寧波出差,回來時給我們帶了很多特產,其中就有醉螃蜞,聽朋友說,他們幾個一起出差的同事都喜歡吃醉螃蜞,便買了一些送給朋友,我拿到後發現就是我們小時候常在蘆葦蕩裡看到的螃蜞,心想這東西又沒多少肉還能多好吃,螃蜞的個頭很小,不能像平時吃螃蟹那樣扣肉吃,只能將螃蜞一分為二嚼著吃,剛將螃蜞掰開就被螃蜞那豐富的蟹黃所吸引,一口一口吃的停不下來,沒一會的功夫一瓶醉螃蜞就已經見底。

之所以現在螃蜞搖身一變成為大家都喜歡吃的香餑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對美味的探索也越來越多,人們尋找美食並不是用來解決溫飽問題,而是尋求自己沒有吃過的美味,而螃蜞厚重的蟹黃,鮮美的味道被大家所認可。二是螃蜞的營養價值很高,螃蜞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鈣,鐵等微量元素,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

螃蜞最常見的食用方法除了用黃酒製作成醉螃蜞以外,就是用螃蜞做成螃蜞醬,因為螃蜞的肉很少,幾乎沒有人會蒸著吃。你們小時候見過螃蜞嗎?喜歡吃嗎?

相關焦點

  • 農村稻田裡面的害蟲:螃蜞,現在卻成為了香餑餑,啥原因呢
    隨著環境的改變,過去很多常見的並且非常多的小動物,現在變得非常的稀少,有的甚至不見了蹤影,像秋季來臨之際,我們農田裡過去最為多見的蟈蟈,在秋日陽光的照射下,很愛爬在穀子的頂梢,豆子的葉片,在炙熱的陽光下,顫動這背上的蟬翼一般的薄膜,發出動人的歌聲,在過去的秋季,是孩子們的歡樂季節,都會去農田裡面播種蟈蟈,然後使用高粱秸稈編織成為小籠,把捉到的蟈蟈放進去,拿回家之後懸掛在屋簷之下,這個季節
  • 曾經農村泛濫成災,現在一斤120塊,農民大賺了
    但是,最近在我國南方很多農村的河溝、水田裡,有一種「小螃蟹」大規模出沒,密集地出現在河溝、田埂上。當地很多農民朋友抓到了,一晚上就能撈幾十斤,這個東西它以前都是沒人要的害蟲,農村都拿它餵雞,現在可以說價格不菲,小一點的賣到40到80塊每斤,最大的都賣到120一斤,搖身一變成了大家都喜愛的香餑餑。這種是什麼小螃蟹?
  • 蘆葦蕩裡的「歌唱家」
    東方大葦鶯——蘆葦蕩裡的「歌唱家」
  • 小時候它是莊家害蟲,如今卻成為了佳餚美饌,初秋抓他正是時候
    螃蜞是這種喜愛衣食住行在稻田和蘆葦田裡的生物,擱在之前的話,大部分都不會去吃它的,反倒還被農戶盆友當作「蟲害」,由於螃蜞個頭儘管小,可是它的氣力卻不小,它能夠用螯足鉗斷稻葉、蘆葦葉汲取水稻
  • 這種稻田「害蟲」,竟然還能做成豆腐?如今更成了網紅美食
    可是說到螃蜞,特別是對於筆者所在地區的很多農民來說,簡直是一場「噩夢」。如果農田裡的螃蜞數量過多,那麼就意味著今年的糧食收成會大打折扣。但如今,這種稻田害蟲似乎成功「洗白」,不僅成為暢銷食物,更是受到許多人的追捧,這是為什麼呢?螃蜞,是生活在淡水水域的蟹,因其外形很像小螃蟹,所以學名又叫相手蟹,農村習慣稱呼它為嘟嚕子、小蟹子等,屬於方蟹科。
  • 尋蟹26城鹽城蝦油螃蜞:一把鹽吊出來的野鮮 一口一個停不下來
    顧名思義,這是一座跟鹽有著各種歷史時空交錯的城市,對於全國各地的吃貨來說,這座城市的很多美食都跟鹽有關,而我們這次探訪的蝦油螃蜞也不例外。鹽城的灘涂溼地資源非常豐富,蘆葦蕩特別多,上世紀90年代有一首風靡大江南北的流行歌《一個真實的故事》唱的就是那裡的人和事。對於老饕們來說,那裡是各種天然野味的聚寶盤,而螃蜞則是他們對鹽城溼地的第一印象。
  • 農村水田中的「秧雞」以前捕殺,現在為什麼開始保護呢?竟是這樣
    相信很多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見過秧雞,殃雞尾巴比較短,身子就像小雞仔那麼大,但是有兩條長長的腿,多生活在水田邊,在看到人的時候跑起來飛快。雖然秧雞叫做雞,但並不是雞,它其實是一種鳥類,以吃水中的螞蟥、蚊子、蜻蜓以及浮遊的小蟲子為生,在以前秧雞經常能看到,特別是管理沒有那麼嚴格的年代,在農村經常有人拿著獵槍到田間地頭去捕獵秧雞。
  • 以前在農村隨處可見螳螂,為什麼現在很少看得到螳螂了?
    以前螳螂還是非常常見的,在春夏之際的時候就會出現了,很多農村娃都會去抓螳螂玩,可以說是小時候的童趣了。不過現在為何螳螂去是越來越少了呢?以前在農村隨處可見螳螂,為什麼現在很少看得到螳螂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現在就算在農村生活,很多時候也難遇到螳螂了,而對於城裡人來說更加只能夠在電視裡看到了。
  • 為什麼以前很多農村人身上長蝨子和跳蚤,現在卻很少呢?
    蝨子和跳蚤對於城市裡的朋友來說,或許有些陌生,彭哥就在這裡先給大家講一下這兩種」害蟲「蝨子:蝨子是一種寄居在人體外的寄生蟲,一般情況下蝨子都在兩毫米長,寬一毫米,兩頭尖尖的,蝨子最適合的溫度和人體溫度一致,是30-32度。所以它們完全適應人體宿主體外環境。 不喜歡潮溼和高溫。最可恨的是這種寄生的成蟲和幼蟲都吸血,尤其喜愛吸食人血。
  • 曾經農村水溝裡捉來餵鴨的「菩薩魚」,現在卻成了香餑餑?有啥用呢?
    曾經農村水溝裡捉來餵鴨的「菩薩魚」,現在卻成了香餑餑?有啥用呢?菩薩魚又被人們稱為中國鬥魚,常見於稻田、水溝、池塘等水流速度較慢的水域,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華南地區。在我國的魚類中菩薩魚的攻擊性是非常強的,經常會和其它魚類產生衝突,能夠進行群養,但最好選擇大小均勻的進行養殖。
  • 長得類似河蟹,被人稱稻田裡的害蟲,最終成為餐桌的美味
    遼河口有一種野生動物,它和螃蟹一樣喜歡打洞,所以大家叫做稻田裡的害蟲,學名叫做螃蜞,中國名叫做天津厚蟹,小名叫做蛸夾子,螃蜞和螃蟹有什麼不同,他們都是橫著爬,不仔細看真不能區別。稻田河溝淤泥裡面只要有洞洞的地方,就能抓到蛸夾子,形似河蟹,但是比河蟹小很多了。
  • 農村以前地裡蟈蟈很多,現在地裡很難看到,為什麼?
    那麼,農村以前地裡蟈蟈很多,現在地裡為什麼少了呢?下面鄉村似歌將與大家一起探討。一、蟈蟈和蟋蟀等的區別及其主要功用1、蟋蟀和蟈蟈是2種容易讓人混淆的昆蟲。它們出現在相同的時間,有著相同的外表體型和叫聲,但2種昆蟲之間的最大最明顯的區別是它們身體的顏色了,蟈蟈全身鮮綠或黃綠色,蟋蟀黃褐色至黑褐色。
  • 江陰叫人上頭的「米道」——螃蜞
    江陰的螃蜞金壇的蟹作者:尹伯陽小時候一直以為螃蜞就是還沒有長大的小螃蟹,長到辰光了自然就會成為螃蟹。真正曉得區分螃蜞和螃蟹那是在江陰縣中讀書的時候一個蘇北籍的同學教給我的。江陰縣中校園內有一半月型的小湖,因跨湖有三座並列的石拱橋,故名之曰:三橋湖。
  • 寧波特色美食「醉螃蜞」味道鮮美,肉質細嫩,你吃過嗎?
    螃蜞是一種生長在江河入海口的淡水小蟹,對生長環境的潔淨度要求很高,以水中微生物、紫泥、小貝殼等為食。一年有兩個季節,螃蜞是很好吃的,一個是油菜花開的季節,第二個是蘆葦季節。玲瓏小蟹,雖不似大閘蟹的聲名遠播,卻是東部沿海特有的美味時鮮。螃蜞體小鉗大,以藻類為食。
  • 蘆葦蕩裡現無名女屍!警方憑一件睡衣破案!兇手竟是……
    2019年10月7日上海浦東新區佛手路幾名在附近施工的工人聞到了從佛手路旁一片兩米多高的蘆葦蕩中傳出的刺鼻氣味工人們仔細觀察後發現蘆葦蕩中疑似有屍體於是立刻報警接到報案後,浦東公安分局的民警立即趕到現場。
  • 以前在農村裡常見到蛇,為什麼現在變少了,你認為是這些原因嗎?
    按理來說隨便氣溫的不斷回升,蛇也應該結束它的冬眠生活,開始活動出來覓食了,然而在農村卻很少看到它們的身影,即便是平時見到蛇的機率也大不如以前了,為什麼蛇會變的越來越少呢?下面我為大家總結下蛇越來越少的原因。
  • 以前田野間常見的秧雞,現在都去哪兒了?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大概對這樣一種鳥會有印象:它長著一個很長的嘴,而且非常細。頭小小的,但身體比較肥胖,然後兩個爪子跟雞爪差不多。不過整個體型比雞要小一點。這種鳥它它就是我們口中的秧雞。之前在田野間秧雞的身影是十分常見的。
  • 農村水溝裡的「菩薩魚」,以前用來餵鴨子,如今成了香餑餑
    在農村的「菩薩魚」,過去用來餵鴨子,如今卻賣到了80元一條的高價,在市場上還要搶購,真的是成了發財魚。 記得小的時候,到了夏天,捉魚就成了一大樂趣,村裡的池塘幹了,就會下去捕捉,各種各樣的魚都有。
  • 在農村有一種叫狗的昆蟲,卻不是狗,又是害蟲,卻成為人們的美食
    導讀:關注我@三農普天下,帶您走進農村生活在農村有一種能力很強的昆蟲,為什麼說它有很強的本領呢?這也是由於這種昆蟲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能飛,能鑽地,能遊泳。會飛但會遊泳的昆蟲不多,有些會遊泳但不會鑽地。 這種昆蟲在我們農村被稱為「土狗」。它喜歡鑽入地下,當它的腿蜷曲在一起時,它看起來像一隻可愛的小土狗。「土狗」是一種危害莊稼的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