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軍體制與戰爭潛力角度,分析印度人為何不具備戰爭基因

2021-01-20 熊貓補刀

解放軍對印軍,不論歷史傳承(包括兩國軍事戰爭史,戰爭基因,直接交鋒紀錄)還是現實中(軍事體制、物資供應、組織方式),都佔優勢。今天把這篇拿出來,算是從軍事體制上做一個對照。

這篇文章是舊文,今天拿出來不是為了炒冷飯。我覺得,承認自身優勢,並非五毛,亦非自信過頭,也是一種實事求是。

01 戰爭取捨

如果從軍隊數量看,印度還是不錯的。當今世界,軍隊多於200萬的國家只有中國;軍隊多於100萬的國家只有美國、印度、俄羅斯三國。印軍數量多於俄羅斯而少於美國。

另外在2019年,印度軍費開銷已經接近700億美元,和它的軍人數量類似。考慮到印度的人口(超過中國是遲早的事)和可耕地面積(略高於中國),放在世界版圖看,妥妥的龐然大物。並且印度也是擁核國。

絕大多數時候,印度也把自己當龐然大物看待,獨立之後一直很蠻橫;經常在南亞「拳打養老院,腳踢幼兒園」,牛哄哄的感覺。

縱觀印度這幾十年,對外戰爭也就是1962年被中國單手一記勾拳打得有點懵。所以印度對中國一直有心魔。

中國輿論之所以不怎麼看得上印度,原因就是1962年印度的表現實在是太菜了。

但說實話,這些歷史只能作為戰爭潛力的參考坐標,而不能作為決定性考量因素。

如果從大國博弈角度分析一個國家軍隊的戰爭潛力——

短期,看裝備、士氣、技戰術;

中期,看軍事制度與軍工系統;

長期,看民族基因與地緣。

02 論短長

現在大多數輿論也都聚焦在短期博弈層面:

論裝備,印軍不錯,有不少美俄高端貨,但屬於萬國牌。印軍喜歡摔飛機,一直是地球村一大特色。儘管如此,印軍的裝備已經可以壓周邊(除中國之外)鄰國一頭。但是很遺憾,印軍的心魔就是解放軍。

論士氣,印軍士氣不差,而且有著強烈的擴張欲望。

二戰之後,印度是和鄰國打仗最多、對領土最貪婪的國家。

但印軍的士氣和解放軍有著本質的不同:印軍要奪人領土,解放軍要保家衛國。

論技戰術,印軍一直在打仗,看似作戰經驗挺豐富,但主要針對南亞國家,不具備參考性。

解放軍雖然打仗頻率不高,但不論韓戰,還是越南戰爭,對手都是硬茬。至於1962年和印度那場仗,反而比較輕鬆。

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總是碰瓷中國的原因所在。因為印度知道佔不著便宜。

要知道印度對巴基斯坦從不碰瓷,直接開打;對錫金也不碰瓷,直接吞併。

因此從短期博弈看,中印之間的現狀不會改變。印度還會繼續碰瓷中國,找茬巴基斯坦、尼泊爾,而且也很難決出勝負。

中期博弈,則是軍事體制的較量。

03 印軍體制

大家或許很納悶,印度民族特性明明很溫順,印度人明明喜歡幻想轉世變成婆羅門或白牛, 為什麼印度軍隊那麼喜歡到處找茬、碰瓷?原因有很多,歸納下來主要有兩條。

原因一,印度內部太亂,需要向外部轉移矛盾。這個其他文章已經說過很多,這裡不表。

原因二,印軍是募兵制,就是政府從社會上僱傭、招募青壯年加入軍隊。比方說印軍有三個等級的獎章:最高英雄、大英雄和英雄(這名字有濃濃的寶萊塢味),而且賞金明碼標價,分別為1.5萬盧比、8000盧比和4000盧比。

印軍募兵制的特色之一,服役時間長。

印軍普通士兵可以連續服役17年;軍士為21-33年。

印軍尉官最高服役年齡一般到50歲,校官為55歲,將官為60歲。

所以印軍中有很多大爺兵、鬍子兵、兵油子。

印軍中士兵和軍官是涇渭分明的兩個階層,士兵的群體來自印度貧民,軍官主體主要來自貴族階層。猶如印度社會的縮影。

士兵晉升軍官的條件十分苛刻,絕大多數士兵晉升基本無望。為了讓士兵覺得還有奔頭,印軍在軍官與士兵之間設置了「低級委任軍官」,用於安撫老兵中的骨幹。

印軍募兵制的特色之二,待遇好。

參加營地訓練,每天有生活補助;從駐地到訓練場有差旅補助;節假日參加訓練領取雙倍薪金和補助;本人和直系親屬享受免費醫療。對於戰爭中傷殘的軍人及各級軍官,印度優先照顧其子女入伍參軍,並給予半費或免費教育。

對印度人來說,去軍隊猶如找一份長期穩定的鐵飯碗,就像日本人去大企業,或中國人考公務員。所以印度各個階層踴躍去軍隊,尤其是不發達地區,更是擠破頭往軍隊裡鑽。

對印度政府來說,軍隊是一個龐大的公司,可以吸納一百多萬就業人員。有了這個龐大的公司,就可以煽動民族主義、轉移內部矛盾。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眾多二貨青年無所事事,吸納到軍隊去,反而可以減少不穩定因素。

印度這個體制,優點和缺點都很分明。

04 優點與缺點

募兵制並非由印度發明,而是源自於古老的傳統。

工業文明之前,主要兵役制度有三種,

府兵制,主要特點是兵農合一、籍民為兵。指揮權一般在政府手裡。中國比較強勢的朝代,漢朝和唐朝前期、明朝,都是府兵制。

世兵制,士兵終身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世代當兵。少數民族政權,人丁稀薄,比如元和清,會用這個套路。但一般情況下,傳幾代就會腐敗,參考清末八旗老爺兵。

募兵制,政府或地方豪強招兵買馬。

這個制度在中國歷史上負面案例太多,比方說宋朝募兵制,導致戰鬥力衰弱。唐朝中後期,從府兵制轉向募兵制之後,造成軍閥割據,遭遇毀滅。羅馬帝國也毀於僱傭軍。

募兵制的優點在於有利於軍隊職業化。

工業文明到來之後,海權帝國的英美把募兵制發揚光大。

大英帝國依靠募兵制鍛造出高素質的職業軍人體系,打下日不落帝國。印度的募兵制就是從英國那直接繼承來的。印度獨立以後,英屬印度軍隊成了印軍主力。英軍沒有團級編制,印軍也沒有團級編制。

當今世界最強的美軍,從1973年開始,也轉向募兵制。

美國的一名新入伍士兵月薪大約1430美元,普通中士的月薪大約3000美元,從軍校畢業的少尉月薪大約4000美元,官銜越高,工資越高,和印度類似。美國那天文數字的軍費中,很大一部分用來給官兵發工資。

印度處處效仿美國,採取募兵制也變得理所當然。

但如果因此把印度募兵制和英美募兵制對比,那就大錯特錯了。

英美募兵制是選擇。

印度募兵制是無奈的選擇。

05 無奈

英國募兵制其實也是一柄雙刃劍,早期開拓殖民地佔盡優勢。

但在19世紀,普魯士統一過程中執行義務兵役制度之後,募兵制的缺陷就顯露出來。因為職業軍人成本很高,編制有限,無法大規模徵兵。比方說兩次世界大戰,英軍面對龐大的德國軍團就有心無力。

所以進入20世紀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仿效德國採用義務兵役制度。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和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可以源源不斷地動員兵力參戰。

二戰之後,有些小國(韓國、新加坡,明星也去服兵役)仍然全民服兵役。

按照印度募兵制,現在養130多萬兵力,軍費開支就達到700億美元,這個成本已經非常高了。如果戰爭擴大,印度軍人增加到300萬,相應軍費就要接近2000億美元,遠超印度的財政負擔。所以本質上來講,印度是一個禁不起長期戰爭的國家。

再看美國,和平年代才募兵,戰爭年代直接徵兵。當年英國為什麼無法像美國那樣大規模徵兵?因為英國建立在殖民地基礎上,各殖民地之間矛盾很大、差異很大。印度雖然名義上和美國制度一樣,但實際上內部宗族繁多、宗教繁多、語言繁多,矛盾重重,混亂不堪。印度政府無法有效管理基層,那裡需要依賴宗族和宗教進行治理。

印度的情況就像民國,不論北洋政府還是南京政府,都不能全國範圍內有效徵兵。

所以印度只有募兵制這條路。

工業文明時代,除非如美國那般強大,才有可能依靠募兵制解決問題。像印度這種尚未實現工業化的國家,而且又是被迫採用募兵制,禁不起長期折騰。

內部主要矛盾沒有解決之前,印度無法突破募兵制的束縛。

所以並不是印度不想對中國發狠,它其實做夢都想消除1962年留下的心魔。但是短期幹,印軍佔不著便宜;長期幹起來,印度的軍事體制禁不起折騰。這也是印度對中國一直碰瓷,但也僅僅只是碰瓷的原因。

這個情況說明印度精英很聰明。比方說前幾天中印衝突被媒體炒得最熱的時候,莫迪強調解放軍並沒有越界違規,相當於給印度民族主義情緒降降溫。

06 遠視角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印度人其實不具備戰爭基因。

翻開印度歷史會發現——

它一直在分裂,高烈度的戰爭案例並不多,表示印度人骨子裡不善於戰爭。印度人在戰場上的表現甚至不如尼泊爾人。

印度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並不是說就要輕視印度,畢竟它有無與倫比的地緣優勢。

印度地緣優勢之一,在美、歐、俄(蘇)眼中,印度是牽制中國的天然選擇。

所以不論印度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碰瓷中國,總可以得到美、歐、俄有形無形的援助,從1962年的戰爭到今年6月份的衝突,莫不如此。連和中國關係不錯的俄羅斯,都開足馬力給印度生產武器。

或者換一個角度,美、俄、歐會推著印度出來找麻煩。

印度地緣優勢之二,扼守東西方運輸喉嚨——印度洋衝要。

印度就是印度洋上的地頭蛇,又不能把它搬走。因此不論西方的歐美,還是東方的中日韓,都會有意無意慣著印度。就像在大街上看見牛二,總是要讓一讓,畢竟當青面獸楊志的代價是很大的。尤其是國際叢林裡,一不小心就會遭到暗算。

就算印度是一個橫行霸道的巨嬰,大家也得讓著它;

即便大家讓著它,它終究也還是一個巨嬰;

也許是大家看清其巨嬰本質,才讓著它。

相關焦點

  • 1962年中印戰爭,印軍全線潰敗,我軍為何不趁機拿下新德裡?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新中國對外戰爭中打得最輕鬆的一次,前後歷時一個月,斃俘印軍將近9000人。當時印軍在戰場上全線潰敗,我軍部分先頭部隊已經越過了麥克馬洪線,這讓印度人非常恐慌。沒了藏南作為緩衝區,距離中印邊境只有300公裡的新德裡瞬間成了前線重鎮,而新德裡面前就是一片開闊地,按照解放軍的推進速度,只要居高臨下一個俯衝,新德裡估計要變「舊德裡」了。
  • 邊境對峙陷入瘋狂,印度人為何大怒?印軍困守高原不後撤真相暴露
    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就如外界所言,印度最開始在邊境與我軍作對就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現在也只不過是在做樣子給國內的印度人看。當然,也有人對此產生了疑問,印度士兵在邊境正遭受高原高寒的艱苦條件,保暖衣物沒有,保溫的營房沒有,就連熱騰騰的食物都沒有,但該國依然不撤軍,或許並不是做樣子或者為了不丟失面子那麼簡單。
  • 印版「地道戰」?中印邊境太冷了,印軍挖地洞一邊禦寒一邊備戰
    不過現在看印軍想要照葫蘆畫瓢,把"地道戰"搬上高原,這樣看起來總是讓人覺得哪裡不對(倆字"彆扭")。(三哥開掛,沒人不怕!)哪裡不對呢?不對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是印度人,暱稱"三哥"。地道戰是一種綜合作戰工事,而不是簡單的在地上挖一個洞,再填幾根鋼筋水泥管子這麼簡單。
  • 寧願窩裡反也不上戰場,印軍再鬧國際笑話,就這還想當超級強國?
    該報告中指出,在過去20年來,印度軍隊的非戰鬥減員情況始終不容樂觀,每年都有大量印度人因為種種情況倒在自己的崗位上。這些情況包括但不限於:自尋短見、自相殘殺和遭遇不幸。 印軍自殘為哪般?
  • 1962年中印戰爭:困擾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印度為何打中國
    雙方都曾深受帝國主義的殖民侵害,更應該站在統一戰線,不讓帝國主義的野心再次降臨到頭頂。隨著印方公開表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彼此的共識,我方都已經打算和印度進一步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友誼,可尼赫魯突然明面上來了這麼一下,這不是一個合格政治家的思維方式啊?甚至連一個正常人的思維都算不上。這是站在中方的角度看問題,而且要建立在對中方各方面情況,了解得真實詳盡,才得出的各種可能。
  • 中印戰爭我軍戰力如何?傷亡比驚人:我軍戰士一個能打五個
    人們常說: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自來投。中國人都知道這不是一句好話,通俗的說,就是形容人喜歡作死。但是這句形容人的話,用來形容一個國家也是很合適的。1962年,中印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規模不大,對於中國來說,也就是順手的事。但是卻給印度帶來了深重的影響。
  • 當年手下留情,中印戰爭打到新德裡,印專家勸告新德裡
    1962年的中印戰爭歷時32天,為中國邊境贏來十幾年的安寧,同時也讓印度做了50年噩夢。1962年的10月20日,中印在喜馬拉雅山區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地方,發生激戰,最終印度在一個月內陣亡4885人,被俘3968人。
  • 印軍在邊境部署「駱駝」,我軍用無人機給戰士們送外賣,氣不氣?
    不過和印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解放軍在整個喀喇崑崙山脈的所有前沿哨所已經開始推行無人機"送餐",以確保每一位戰士都能定時吃上熱乎飯菜。(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飼養的雙峰駱駝,印軍計劃用這些駱駝來運送補給)動物作為士兵參與人類的戰爭其實古已有之。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從結果看,無論是戰鬥過程、戰果還是後續影響,中國軍隊基本達到了把印軍「打痛」的目的。 印度由戰前的盲目樂觀到被打敗後的驚慌失措,他們在從邊境重鎮疏散人口,叫嚷全面戰爭,同時迫害國內驅逐華僑,逮捕印度共產黨人,並顧不上「不結盟」,向美、英等國請求軍事援助。不過,以印軍在戰場的戰鬥力來看,這種表現是一種色厲內荏的虛張聲勢。
  • 印軍艦在印度洋追蹤中國研究船,為何印度人把印度洋當自己家了?
    在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達拉克陸地邊界緊張局勢加劇之際,近日,有印媒報導,印度海軍軍艦追蹤了一艘中國的研究船,從該研究船上個月由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地區開始,印度海軍軍艦就一直對其進行追蹤
  • 剛剛,印軍傳出三大危險信號,還真想挑戰中巴尼三國?
    印度陸軍參謀長拉瓦特曾放言,印軍能夠打贏「2.5線戰爭」,即同時與中國和巴基斯坦交火取得勝利,並應對國內分裂安全威脅。印度政府與軍方被輿論帶偏,陷入兩難中印加勒萬河谷的肢體衝突無疑給了印軍一個響亮的耳光,然而,印軍似乎仍然不死心。據印媒報導,衝突發生後,印度莫迪總理已經有意發出中印邊境局勢緩和的信號,甚至主動承認中國軍人在整個衝突過程都並未越過印控實控線。
  • 印軍再次突破底線,對聯合國人員猛烈開火,大批巴軍部隊趕來救援
    隨著溫度的下降,印度邊境地區的戰爭不僅沒有緩和,反而雙方的戰爭局勢越來越緊張。就在人們將目光放到邊境戰爭的時候,印度軍方宣布要對鄰國的軍事戰略進行重大調整,此次調整的重點是同時打贏兩線戰爭。然而此次印度做出的重大調整,無疑是給邊境的士兵增添了壓力。然而就在該消息傳出後不久,印軍就不斷地在克什米爾地區挑起戰爭。
  • 基因戰爭將以洗牌方式變革人類戰爭
    (原題:基因戰爭,你不得不防)隨著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基因晶片、蛋白晶片等技術日臻成熟,酶工程、細胞工程等生物工程也日新月異。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的有機「嫁接」,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可能會催生出新的生物武器——基因武器,一旦如此,人類戰爭將會再次面臨洗牌式的變革。 據報載,美國1月11日解密的一批文件顯示,美軍上世紀60年代曾在日本衝繩基地試驗生物武器,用「手動風箱式噴粉器播撒培養液」,散播稻瘟病病菌,損礙水稻生長。當時,這種生物武器針對的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實際上,這並非美國首次被爆出研發生物武器。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但為何每次戰役中蘇軍傷亡的人數比敵人還多?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就蘇德戰爭來講,蘇軍與德軍的裝甲快速打擊對抗,既沒裝甲優勢又無防禦優勢,如果兵力優勢再沒有,朱可夫如何打贏德軍呢?從這個層面講,打贏才是硬道理。一方面,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常常是臨危受命,他是依靠打贏信心和決心贏得戰爭。世界上並沒有百戰百勝的將軍一說,只是相對勝仗比敗仗多些罷了。
  • 兵韜志略|印將成立「海上戰區司令部」,獲戰力「倍增器」?
    為此,印度政府和軍方達成共識,要加快推進聯合體制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對軍隊重組,設立五大戰區司令部,以便在戰時實現高效指揮,調動迅速、節約資源。此次印度成立「海上戰區司令部」,就是其在戰區體制改革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通過各軍種協同作戰,以符合未來戰爭基本作戰形態。
  • 《全面戰爭:戰錘2》戰爭多頭蛇實用性分析
    戰爭多頭蛇是《全面戰爭:戰錘2》中暗精靈的怪獸兵種,精英是索塔之寒,屬於比較典型的肉盾型巨獸,下邊就給大家帶來「隻影徘徊樹無朋」分享的全面戰爭戰錘2戰爭多頭蛇優缺點分析,大家可以來看一看。戰爭多頭蛇優缺點分析其實是多頭蛇,並沒有九個頭比較典型的肉盾型巨獸。攻擊動作和攻擊屬性都很差,肉搏殺傷力很低,大部分情況咬不死幾個人。但是有3口比較實用的吐息,因為九頭蛇是陸地單位所以吐息覆蓋面積還不錯。基本上可以說輸出基本靠吐息雖然說是肉盾型單位,但是護甲士氣都很低,防禦也不算高,之所以肉一個是因為有遠抗,一個原因是回血。
  • 基因戰爭!種族滅絕!紐西蘭劍指有害動物!
    基因戰爭往往出現在小說裡,也許很快就會在現實中出現了,只不過,這公開的第一次,是面向動物發動的!這不,紐西蘭政府考慮利用基因技術消滅「不受歡迎的」物種——鼠類,有一項提案將要求國家使用基因驅動技術來消滅一些有害的哺乳動物。一、再也受不了了!
  • 希特勒為何自掘墳墓?蘇德戰爭,歷史的必然(一)
    因此,許多人認為發動侵蘇戰爭是納粹集體自掘墳墓的行為。那麼,希特勒為何要這樣自掘墳墓?分析希特勒為何要發動對蘇戰爭,就要從一戰時的德國戰略談起, 而要談一戰時的戰略,則要先分析當時的戰略思想。由於地球表面是由陸地和海洋構成的,近代國際關係中的強權爭奪實際是圍繞著陸權和海權展開的。
  • 印度又想提醒中國:1名印軍能打過8名中國士兵,下面立馬有人反駁
    一方面中國和印度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同在亞洲、國土面積和人口均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印度人時常的「提醒」。  為何這樣說呢?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印度很喜歡與中國進行比較。以三泰虎網站為例,諸如印度和中國比一比科學如何?
  • 遠徵軍老兵憶往事:戰爭很殘酷,巨蟒把哨兵都吃了
    「戰爭有時很激烈,有時很艱苦,遇到的危險更是不計其數,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和日軍交鋒,我們幾乎百戰百勝,配得上『天下第一軍』的稱號。」在李承基充滿自豪的言語中,那段衝鋒陷陣的崢嶸歲月曆歷再現。瞞著家人參軍義無反顧上前線為給遠徵軍補充和增加優質兵源,在「十萬青年十萬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號召下,一股愛國參軍的熱潮在成都各大、中學校迅速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