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對印軍,不論歷史傳承(包括兩國軍事戰爭史,戰爭基因,直接交鋒紀錄)還是現實中(軍事體制、物資供應、組織方式),都佔優勢。今天把這篇拿出來,算是從軍事體制上做一個對照。
這篇文章是舊文,今天拿出來不是為了炒冷飯。我覺得,承認自身優勢,並非五毛,亦非自信過頭,也是一種實事求是。
01 戰爭取捨
如果從軍隊數量看,印度還是不錯的。當今世界,軍隊多於200萬的國家只有中國;軍隊多於100萬的國家只有美國、印度、俄羅斯三國。印軍數量多於俄羅斯而少於美國。
另外在2019年,印度軍費開銷已經接近700億美元,和它的軍人數量類似。考慮到印度的人口(超過中國是遲早的事)和可耕地面積(略高於中國),放在世界版圖看,妥妥的龐然大物。並且印度也是擁核國。
絕大多數時候,印度也把自己當龐然大物看待,獨立之後一直很蠻橫;經常在南亞「拳打養老院,腳踢幼兒園」,牛哄哄的感覺。
縱觀印度這幾十年,對外戰爭也就是1962年被中國單手一記勾拳打得有點懵。所以印度對中國一直有心魔。
中國輿論之所以不怎麼看得上印度,原因就是1962年印度的表現實在是太菜了。
但說實話,這些歷史只能作為戰爭潛力的參考坐標,而不能作為決定性考量因素。
如果從大國博弈角度分析一個國家軍隊的戰爭潛力——
短期,看裝備、士氣、技戰術;
中期,看軍事制度與軍工系統;
長期,看民族基因與地緣。
02 論短長
現在大多數輿論也都聚焦在短期博弈層面:
論裝備,印軍不錯,有不少美俄高端貨,但屬於萬國牌。印軍喜歡摔飛機,一直是地球村一大特色。儘管如此,印軍的裝備已經可以壓周邊(除中國之外)鄰國一頭。但是很遺憾,印軍的心魔就是解放軍。
論士氣,印軍士氣不差,而且有著強烈的擴張欲望。
二戰之後,印度是和鄰國打仗最多、對領土最貪婪的國家。
但印軍的士氣和解放軍有著本質的不同:印軍要奪人領土,解放軍要保家衛國。
論技戰術,印軍一直在打仗,看似作戰經驗挺豐富,但主要針對南亞國家,不具備參考性。
解放軍雖然打仗頻率不高,但不論韓戰,還是越南戰爭,對手都是硬茬。至於1962年和印度那場仗,反而比較輕鬆。
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總是碰瓷中國的原因所在。因為印度知道佔不著便宜。
要知道印度對巴基斯坦從不碰瓷,直接開打;對錫金也不碰瓷,直接吞併。
因此從短期博弈看,中印之間的現狀不會改變。印度還會繼續碰瓷中國,找茬巴基斯坦、尼泊爾,而且也很難決出勝負。
中期博弈,則是軍事體制的較量。
03 印軍體制
大家或許很納悶,印度民族特性明明很溫順,印度人明明喜歡幻想轉世變成婆羅門或白牛, 為什麼印度軍隊那麼喜歡到處找茬、碰瓷?原因有很多,歸納下來主要有兩條。
原因一,印度內部太亂,需要向外部轉移矛盾。這個其他文章已經說過很多,這裡不表。
原因二,印軍是募兵制,就是政府從社會上僱傭、招募青壯年加入軍隊。比方說印軍有三個等級的獎章:最高英雄、大英雄和英雄(這名字有濃濃的寶萊塢味),而且賞金明碼標價,分別為1.5萬盧比、8000盧比和4000盧比。
印軍募兵制的特色之一,服役時間長。
印軍普通士兵可以連續服役17年;軍士為21-33年。
印軍尉官最高服役年齡一般到50歲,校官為55歲,將官為60歲。
所以印軍中有很多大爺兵、鬍子兵、兵油子。
印軍中士兵和軍官是涇渭分明的兩個階層,士兵的群體來自印度貧民,軍官主體主要來自貴族階層。猶如印度社會的縮影。
士兵晉升軍官的條件十分苛刻,絕大多數士兵晉升基本無望。為了讓士兵覺得還有奔頭,印軍在軍官與士兵之間設置了「低級委任軍官」,用於安撫老兵中的骨幹。
印軍募兵制的特色之二,待遇好。
參加營地訓練,每天有生活補助;從駐地到訓練場有差旅補助;節假日參加訓練領取雙倍薪金和補助;本人和直系親屬享受免費醫療。對於戰爭中傷殘的軍人及各級軍官,印度優先照顧其子女入伍參軍,並給予半費或免費教育。
對印度人來說,去軍隊猶如找一份長期穩定的鐵飯碗,就像日本人去大企業,或中國人考公務員。所以印度各個階層踴躍去軍隊,尤其是不發達地區,更是擠破頭往軍隊裡鑽。
對印度政府來說,軍隊是一個龐大的公司,可以吸納一百多萬就業人員。有了這個龐大的公司,就可以煽動民族主義、轉移內部矛盾。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眾多二貨青年無所事事,吸納到軍隊去,反而可以減少不穩定因素。
印度這個體制,優點和缺點都很分明。
04 優點與缺點
募兵制並非由印度發明,而是源自於古老的傳統。
工業文明之前,主要兵役制度有三種,
府兵制,主要特點是兵農合一、籍民為兵。指揮權一般在政府手裡。中國比較強勢的朝代,漢朝和唐朝前期、明朝,都是府兵制。
世兵制,士兵終身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世代當兵。少數民族政權,人丁稀薄,比如元和清,會用這個套路。但一般情況下,傳幾代就會腐敗,參考清末八旗老爺兵。
募兵制,政府或地方豪強招兵買馬。
這個制度在中國歷史上負面案例太多,比方說宋朝募兵制,導致戰鬥力衰弱。唐朝中後期,從府兵制轉向募兵制之後,造成軍閥割據,遭遇毀滅。羅馬帝國也毀於僱傭軍。
募兵制的優點在於有利於軍隊職業化。
工業文明到來之後,海權帝國的英美把募兵制發揚光大。
大英帝國依靠募兵制鍛造出高素質的職業軍人體系,打下日不落帝國。印度的募兵制就是從英國那直接繼承來的。印度獨立以後,英屬印度軍隊成了印軍主力。英軍沒有團級編制,印軍也沒有團級編制。
當今世界最強的美軍,從1973年開始,也轉向募兵制。
美國的一名新入伍士兵月薪大約1430美元,普通中士的月薪大約3000美元,從軍校畢業的少尉月薪大約4000美元,官銜越高,工資越高,和印度類似。美國那天文數字的軍費中,很大一部分用來給官兵發工資。
印度處處效仿美國,採取募兵制也變得理所當然。
但如果因此把印度募兵制和英美募兵制對比,那就大錯特錯了。
英美募兵制是選擇。
印度募兵制是無奈的選擇。
05 無奈
英國募兵制其實也是一柄雙刃劍,早期開拓殖民地佔盡優勢。
但在19世紀,普魯士統一過程中執行義務兵役制度之後,募兵制的缺陷就顯露出來。因為職業軍人成本很高,編制有限,無法大規模徵兵。比方說兩次世界大戰,英軍面對龐大的德國軍團就有心無力。
所以進入20世紀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仿效德國採用義務兵役制度。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和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可以源源不斷地動員兵力參戰。
二戰之後,有些小國(韓國、新加坡,明星也去服兵役)仍然全民服兵役。
按照印度募兵制,現在養130多萬兵力,軍費開支就達到700億美元,這個成本已經非常高了。如果戰爭擴大,印度軍人增加到300萬,相應軍費就要接近2000億美元,遠超印度的財政負擔。所以本質上來講,印度是一個禁不起長期戰爭的國家。
再看美國,和平年代才募兵,戰爭年代直接徵兵。當年英國為什麼無法像美國那樣大規模徵兵?因為英國建立在殖民地基礎上,各殖民地之間矛盾很大、差異很大。印度雖然名義上和美國制度一樣,但實際上內部宗族繁多、宗教繁多、語言繁多,矛盾重重,混亂不堪。印度政府無法有效管理基層,那裡需要依賴宗族和宗教進行治理。
印度的情況就像民國,不論北洋政府還是南京政府,都不能全國範圍內有效徵兵。
所以印度只有募兵制這條路。
工業文明時代,除非如美國那般強大,才有可能依靠募兵制解決問題。像印度這種尚未實現工業化的國家,而且又是被迫採用募兵制,禁不起長期折騰。
內部主要矛盾沒有解決之前,印度無法突破募兵制的束縛。
所以並不是印度不想對中國發狠,它其實做夢都想消除1962年留下的心魔。但是短期幹,印軍佔不著便宜;長期幹起來,印度的軍事體制禁不起折騰。這也是印度對中國一直碰瓷,但也僅僅只是碰瓷的原因。
這個情況說明印度精英很聰明。比方說前幾天中印衝突被媒體炒得最熱的時候,莫迪強調解放軍並沒有越界違規,相當於給印度民族主義情緒降降溫。
06 遠視角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印度人其實不具備戰爭基因。
翻開印度歷史會發現——
它一直在分裂,高烈度的戰爭案例並不多,表示印度人骨子裡不善於戰爭。印度人在戰場上的表現甚至不如尼泊爾人。
印度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並不是說就要輕視印度,畢竟它有無與倫比的地緣優勢。
印度地緣優勢之一,在美、歐、俄(蘇)眼中,印度是牽制中國的天然選擇。
所以不論印度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碰瓷中國,總可以得到美、歐、俄有形無形的援助,從1962年的戰爭到今年6月份的衝突,莫不如此。連和中國關係不錯的俄羅斯,都開足馬力給印度生產武器。
或者換一個角度,美、俄、歐會推著印度出來找麻煩。
印度地緣優勢之二,扼守東西方運輸喉嚨——印度洋衝要。
印度就是印度洋上的地頭蛇,又不能把它搬走。因此不論西方的歐美,還是東方的中日韓,都會有意無意慣著印度。就像在大街上看見牛二,總是要讓一讓,畢竟當青面獸楊志的代價是很大的。尤其是國際叢林裡,一不小心就會遭到暗算。
就算印度是一個橫行霸道的巨嬰,大家也得讓著它;
即便大家讓著它,它終究也還是一個巨嬰;
也許是大家看清其巨嬰本質,才讓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