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日子,很多朋友都在後臺問我,如何應對「上熱下寒」。
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大家似乎對「上熱下寒」特別感興趣。
臉上起痘了,上熱下寒。
嘴裡潰瘍了,上熱下寒。
腳涼了,上熱下寒……
有的則直接跟我說:「文老師,你不用想了,我肯定是上熱下寒了,你就告訴我怎麼辦吧……」。
對此,我哭笑不得。
其實,上熱下寒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一個人,真正發展到上熱下寒的地步,不容易。辨這個證,必須嚴格結合舌脈。
現在,我給你講個病案。這才是真正的上熱下寒,咱們一起感受一下吧。
這個病案,是一代中醫名家鄒雲翔老師的病案。鄒師的生平,我不介紹了,您自己查查看吧。我就說一句話,老先生是我國首批中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擔任中央保健醫30年。老先生於1989年離世。
話說這個病人啊,是女性,當時年37歲。什麼毛病呢?口臭。而且可以說,是臭氣燻天啊!女人這個陽氣,真讓人難堪了。
與此同時,這個人嘴唇特別乾燥,看這個樣子,似乎是有火,尤其是有胃火。
但是,這個人,用去火的藥無效。最痛苦的時候,她天天拿黃連泡水喝啊,還是解決不了多少問題。
後來,經人介紹,她找到了鄒師。
刻診見口臭嚴重,嘴唇焦幹,但是舌苔顏色基本正常,脈象細弱。
細問得知,下肢雙腳常年冰涼,哪怕是到了夏天,也是如此。
看到這裡,鄒師心裡有數了。他寫了一張配伍。但見——
制附片4.5克,肉桂粉1.2克(吞服),炮姜3克,黃連0.6克,阿膠珠6克,炒當歸9克,白芍9克,石斛12克,麥冬9克,茯苓9克。
結果,藥用4劑,口臭減輕一些。但是下肢發涼,脈象細弱的狀態沒有改變。效不更方,只做稍微變化,制附片改成9克,肉桂粉改成1.5克,炮姜改為6克,加生地和黨參。
結果,10劑下去之後,口不臭、唇不燥,下肢溫暖,脈象有力。
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跟你講,這個女患者的問題,才是真正的上熱下寒啊。
你看,下肢發涼、腳冰冷,脈象細弱,這是陽氣虧虛,溫煦失職、脈道不充的表現啊。這就是所謂下寒,即腎陽不足。
下焦寒邪太重,逼虛陽上浮,鬱於胃脘,導致中焦虛熱。熱邪上犯口腔,形成口臭。
但這個口臭,你記住,它哪怕再嚴重,也是虛的!因為患者舌質基本正常,脈象細弱。實證口臭,絕對不是這樣,脈往往沉而有力,苔黃厚膩。
所以這個時候,就得溫陽,解決下焦的寒邪。下焦不那麼寒了,虛陽才會被引導下來。這就是治本。在這個基礎上,酌加清熱滋陰之品,把虛熱理一理。這就是在治標了。
所以說,鄒師的配伍裡頭,制附片、肉桂粉、炮姜,這都是溫補陽氣的。黃連清熱,麥冬、石斛、白芍、阿膠珠、當歸滋陰養血。茯苓利水健脾,以防滋膩 。這就是基本意圖。
你看,我這麼一說,你明白了吧?
我把這個問題寫出來,供您參考。你看看,這才是上熱下寒。它是需要結合舌脈來看的。當然,上熱下寒的具體含義,也隨病症而變化。上頭口臭,下頭腳涼,這是典型的表現之一。其他的一些表現,我以後慢慢給你說。但是,總的病因病機,都是一樣的。
文中配伍,非專業讀者,一定要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鑑應用。這個很重要。辨證,是個技術活,沒個幾年功夫,容易出錯。要知道,口臭這個事兒,原因有很多。有些人和上熱下寒沒關係,但是,他偶爾也腳涼。這時候,你就不能一看到腳涼,同時嘴裡有味道,就認為自己上熱下寒了。這麼想是幼稚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