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號"心的碎碎念"原創文章 作者:一人一世界
如果你只是坐著觀察,你會看到你的大腦是多麼的不安。如果你試著告訴自己安靜,不要想了。你會發現只會越來越糟。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你慢慢的會安靜下來。當你真正靜的時候,你的心會有更大的空間去發現更細微的東西。你的直覺會開始綻放,你的觀察會更清晰,你是活在當下的。你越靜,你會發現自己能看到的越來越多。且看到的都是你以前不曾見的。——by 史蒂夫.賈伯斯
在不長期離開居住地的情況下,我通常會每周做一次身體護理。和技師熟絡了之後,我們會聊很多話題。
有一次,他問我:「冥想到底在想什麼?」
他說他試過閉上眼睛坐一會兒,結果腦子裡更亂了、更不平靜了。
「到底該想什麼才能平靜?」
我回答:「什麼都不想!如果一定要想,那就伴隨著吸氣的時候,在心裡默念『我不是這個身體』,伴隨著呼氣的時候,在心裡默念'我也不是這個頭腦'。」
他聽完之後更迷惑了,問:「那我是誰?!」問完之後,我倆都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
「這是個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我說。
我的理解是,冥想,就是找「我」的過程!這個我,不是我們平時所理解的那個我,而是「本我」和「真我」。
比如給一個人打電話時,對方問「你是誰」,你一定會不假思索的說我是張三或李四。但張三是你嗎?如果有一天,你改名為張四呢?很多人都改過名字,不是嗎?難道改名後的你就不是之前的那個你了嗎?很顯然,名字不是你,它只是你的代號。
那你是誰?你可以說:我是某某的丈夫,或我是某某某的父親。但這是你嗎?這只是你參與了一些事情、產生了一些結果之後,獲得的稱謂。在結婚生子前,難道你不是你嗎?假設你離婚了,難道你就消失了嗎?這個答案顯然也有點牽強。
那你到底是誰?根據之前的經驗,你可能會回答:我是生於某年某月某日,三歲上幼兒園,六歲上小學,因為身高矮過其他孩子,所以老師都以為我不夠六歲,不想收我,我有點難過,十二歲升入初中,高中時暗戀過某某,大學成績優異,現在事業有成,娶仙妻一枚並育有一兒一女,生活幸福美滿的那個人。
但是,這也只是你的經歷。六歲因為身高問題老師不想錄取的孩子,和今天身高一米八的成功男士,哪一個才是你?你一定會說,都是你。但是,把你六歲那年和現在的照片拿給陌生人看,他們都會說這肯定是不同的兩個人啊!
那麼,究竟是誰擁有這一切的身體、經歷、情感和感受呢?經過不斷地向內探索,不斷深挖,最後你終於明了:真正的「你」,是一個連續性的存在,它是意識和覺知,是你所有經歷的體驗者,是一種對存在的直觀感受。
就像你現在,正在思考這個問題,當然你也可以不思考,無論是否思考,「你」都會知道你有沒有在思考。那個內在最深處,靜靜地觀察著外在一切的「你」,一直都在那裡,無論有沒有思想,你都存在。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真我」或「本我」,就是從內在最深處觀察外在世界的那個意識。
冥想時,當不斷重複「我不是這個身體,我也不是這個頭腦」的時候,(事實上,任何時候都可以做這個練習),我們就會越來越清晰什麼是真正的我(意識,本我)、什麼是身體(肉體)、什麼是思想(情緒)。
當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夠把這三者分開時,我們就不會輕易對任何事件產生任何看法,也不會輕易被任何情緒所打擾。
「那怎樣才算真正進入冥想狀態了呢?」技師又問我。
我認為這是因人而異的。對於剛開始接觸冥想的人,只要能找個舒服的姿勢坐下,閉上眼睛,讓自己的肩膀下沉,讓自己的身體慢慢放鬆,隨著深吸慢呼,能讓意識持續關注自己的呼吸,就已經算是進入狀態了。
我個人認為,冥想不必要拘泥於任何形式,我們可以坐著,可以站著,也可以躺著,不過對於沒有經驗的人,躺著更容易睡著(~ o ~)~zZ 。坐著冥想之所以最普遍,是因為人們通過實踐,認為這是最容易讓人安靜和放鬆下來的一種姿勢。不必糾結怎麼坐,單蓮花好還是雙蓮花好,也不要去想用哪種手印,這些都不重要。如果想要給自己一個儀式感,那就找個舒服的坐姿,讓雙手掌心朝上,自然的放在膝蓋上,然後閉上眼睛,額頭微微上揚,肩膀自然放鬆下沉,專注呼吸就好。
有很多極富影響力的人,每天都有1-2小時專注於冥想,正是這種「獨處」,使他們保持著高效、創造力以及清晰、睿智的思路。
我們每天有多少時間是「獨處」的?有人會說,我今天一個人在家看書、看電視、或者出去遛狗......,請先等一等,這些不叫獨處,這些只是一個人做了一些事而已。
真正的「獨處」,是自己跟自己安靜地呆在一起,通過深度寧靜的狀態,增強對心識的觀察,對身體、情緒和想法的察覺,這是一種高度的專注。
當我們和自己獨處的時間越久,我們就越清楚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如何才能得到。
印度僧侶Dandapani曾在一次美國的巡迴演講中說,自己最需要的就是「narrow and deep 」,我想這也是我們所有人的需要——把分散的注意力慢慢聚焦在一個方面,專注而深入。
我們身邊有多少人一邊和人談話一邊劃手機?暫且把禮貌問題放在一邊,至少,他們對於談話內容是不夠專注的,就算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回復,如果是我,我會先跟朋友說「不好意思,我有事情必須處理一下,請給我幾分鐘時間。」等我回復完之後,我便會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談話的內容上面;我們身邊有多少人吃飯的時候在看電視?暫且不說電視劇情的悲喜對胃部食物消化的影響,至少,吃飯成了一個機械性的動作,人們為了吃而吃,忽略了食物的珍貴、食物的神奇、烹飪者的付出、食物真正的滋味以及我們享受每一口食物愉悅的過程;我們身邊有多少人在工作的時候想著下班要去做點兒什麼、或是休息的時候想著工作上還有點事情沒有處理?......大千世界令人分心的事情很多,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忙得不可開交。
專注是需要練習的,就像其它任何事情一樣。我們都曾被老師和家長教導要專注,但是,從來沒有人教給我們怎樣去做。
專注,就是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全身心地投入:當飯菜擺在桌子上,食物還沒送入口中,香氣就已經入鼻時;當舌尖感受到每一口食物的滋味時;當食物令我們從飢腸轆轆感到飽腹感時;當我們體會到這一餐食物帶給我們的享受時......這就是專注;當我們沐浴在陽光下,感受著陽光的甜美和溫暖以及它注入我們身體的能量時;當我們光著腳丫踩在沙灘上,感受或細膩或粗曠的沙粒時,這就是專注;當我們看著藍天白雲綠樹草地會心而笑時,這就是專注;當我們望著星空大海發呆時,這也是專注。
怎樣才算全身心的投入?沉浸在一件事裡完全忘我,就是投入。
比如,有人說自己是全身心的投入在伴侶身上,而腦袋裡卻想著怎樣找個理由去跟朋友小聚一下,這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而當他和朋友小聚,喝酒聊天不知不覺到天光,突然發現自己一宿沒回家時,那才叫全身心地投入。
我每天只花四十分鐘時間彈鋼琴,我要求自己每一到兩個月學習一首新曲子。從我坐在琴凳上,打開琴蓋的那一刻開始,我所有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那些被我觸摸的黑白鍵和小蝌蚪上面,我的心隨著旋律起伏,我完全融入和享受那個過程。
但是,以我的這種頻率,我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個業餘愛好者。因為和每天練習六小時,堅持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一輩子的人比,顯然,我專注的時間太少了,所以這不是我最擅長的事情。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無意識地練習一些事情,那些我們擅長的東西,都是經過我們長期練習得來的結果。
比如,我們每天練習為自己的懶惰找理由;每天練習為自己的過錯找藉口;每天練習異想天開;每天練習光說不做......我們練習得越多,就越擅長。所以,越練習什麼,就越擅長什麼,關鍵在於,你選擇練習什麼?
冥想就是通過練習,讓我們更加專注於自己、探索自己、感知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剛開始,我們可能只能專注三十秒,就會被其它東西帶走了我們的注意力,沒關係,我們再把注意力拉回來,後來會變成三分鐘、五分鐘。通過不斷地練習,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專注十分鐘,三十分鐘,甚至是一小時。再往後,我們會慢慢意識到,自己原來不僅只有在冥想的時候是專注的,而且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是專注的。
冥想到達哪個境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能夠感受到內在的平靜,「寂靜」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黑暗中蘊藏著明亮的光芒,當我們能從黑暗中看見光的時候,靈性的覺知便開啟了,智慧的大門便敞開了,奇蹟自然就會發生了。
作者:一人一世界,用心理學治癒自己的瑜伽佔星者。
如果你也渴望治癒傷痛、讓心靈得以棲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