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斯·安德森的《犬之島》是一部以日本文化為背景,卻巧妙用狗為視角來展開的新穎之作,在天馬行空的奇想與定格動畫獨到的美學糅合下,電影孕育而出的已然不是一個屬於孩子的童話。
有趣的是,在片頭韋斯就已經提示,片中狗狗們的對話被翻譯成了英語,而人類的對話因為是狗狗聽不懂的日語,所以沒有翻譯。這也是很多觀眾在觀影時奇怪為什麼大量字幕都沒有加的原因。
導演韋斯·安德森不同於以往聚焦於親情愛情,第一次在電影裡加入了大量的政治隱喻,其數量之多和意圖之明顯,甚至稱之為明喻也不為過。有政治隱喻不是問題,但當這一切與韋斯安德森的溫情童話相結合時卻給人帶來了怪誕的錯位感。
阿塔裡只是主線人物,而真正的主角,是狗狗們。
因為狗流感盛行,市長小林宣布將所有狗驅逐到一座垃圾島上自生自滅。市長12歲的養子阿塔裡,為了找回自己的愛犬點點,隻身踏上了「犬之島」尋犬,結識了五隻組隊「開黑」的小狗——首領、君主、公爵、老闆、國王,一起踏上了冒險之路。
這便是韋斯·安德森導演的新作,《犬之島》的故事。
《犬之島》中,君主、公爵、老闆、國王四隻狗自願接受阿塔裡的馴服,唯有點點和首領例外。
當馴服了四條狗之後,四狗一人圍坐在一起聽軍國音樂的時候,小男孩說到:「從今以後,你就是我的狗了。」並沒能讓人感受到帳篷中的溫暖,反倒從少年面無表情的臉上讓人感到絲絲的涼意。
點點曾經發誓永遠保護阿塔裡,但在擁有了自己的家庭後忍痛與阿塔裡分道揚鑣。
儘管阿塔裡費勁千辛萬苦來找它,它非常感謝,也非常感動,但它不願意將回到阿塔裡身邊作為施捨,或者報答對方的方式,更沒有義務當阿塔裡的寵物,它有獨自選擇自己的生活的權利。這就像是男生為女生做了再多,女生仍然可以拒絕對方。
這是點點自我意識的覺醒,好比《神秘巨星》中的母親,曾經覺得自己離不開丈夫,但後來她女性意識逐漸覺醒,明白自己其實是完整的個體,並非低人一等,從此決定自力更生。
首領的情況比點點更為複雜,它曾經被領養過一次,但它逃了出來。它有點像《愛寵大機密》中的小白,但沒有那麼極端。首領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有自己的想法。它不願意被馴服,也不願意做寵物。它很有骨氣,它就是它自己,而不是誰的誰。
在這個不公平的時代,首領強行將自己置身於與人類平等的位置。它想要與人類平等,至於能不能實現那是另一回事。可惜,最終它失敗了,仍然被阿塔裡馴服。
這樣的結局安排非常現實,同時也很黑暗,畢竟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付出也不一定有收穫。至少它曾經努力過了,堅持過了,它就比其它狗狗更加自強自立。
而首領失敗的原因,正是人類的「動物只是人類的寵物」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首領靠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現狀。
而電影也通過講述首領始終堅持自我,最終也避免不了被馴服的故事,喚起人們尊重動物、將動物真正當做朋友的意識。因為只有這樣,動物才可能與人類實現相對的平等。
電影開頭有個傳說,狗狗遭到驅逐,少年武士推翻了小林家族,從此狗狗成為了人類的寵物;而正片事實上也是這個傳說的重演,狗狗從驅逐到成為寵物的轉變,反而也從自由變得不自由。
這是一個跳不出去的怪圈,它將無限循環下去。只有人類尊重動物,不把動物當做寵物,才能打破這樣的局面。
影片的末尾,小林市長退位,少年上位了。整個國家從一個討厭狗的國度,變成了喜愛狗的國度。從留狗者殺無赦,變成了不愛狗的人判罰社區勞動。然而這背後的本質並沒有變化,依然是一個人在為多數人做選擇,一個強權的人在要求所有比自己弱小的人無條件服從自己。而下面的人逆來順受,保持著沉默,以及對強權的恐懼。這是一種邏輯的形成過程,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