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1: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劉宗乾在自家牛棚裡餵牛
我叫劉宗乾,是匯川區芝麻鎮竹元村雲臺組村民,家裡共有8口人,四個老人均已高齡,兩個孩子也都先後考上了大學。
這幾年,藉助國家的好政策,我和妻子靠勤勞雙手過上了「年年有餘」的好日子,這樣的日子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2014年前,作為一名世代生活在竹元的「土村民」,「貧窮」是身上撕也撕不掉的標籤。
竹元村地處偏遠,交通不發達,土地薄、種地難,農民增收渠道單一,多半只能靠地「吃飯」。大山裡的生活看不到希望,貧窮像「陰雲」一樣籠罩著整個竹元村,而我們一家人守著手裡的「一畝三分地」勉強過活。
2014年,家裡兩個孩子先後考上高中,吃穿用度花銷變大,家裡經濟壓力隨之增加,加上四個老人年紀越來越大,需要悉心贍養,本就艱難的日子變得「難上加難」。
難的日子沒過多久,就在這一年,我家的生活隨著國家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出現轉機。
匯川區芝麻鎮竹元村
「戶戶通」「村村通」連接起山裡山外的世界,水、電等基礎設施相繼完善,這個困苦了多年的小地方,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時,醫療救助、「三改三化」、教育扶貧……我家因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系統,享受到了一系列「好」政策。「生活壓力」減小,一家人的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
當時,我們除享受到以上列舉的好政策外,政府還對發展產業的家庭進行資金補助,鼓勵大家通過發展產業增加收入。村裡面不少人趁機「籌謀」發展養殖業,我也「動起了心思」。因為我明白,無論別人怎麼幫你,人要想過得好還是得「靠自己」,所以我決定養豬,所幸有所成效,2015年,我家就成功脫了貧。
劉宗乾家養的牛
2017年,聽周圍人說養牛的利潤比養豬高,我又盤算起開始養牛,我貸了5萬元「特惠貸」買了10頭牛和3頭母豬,除去成本,那年我賺了2萬餘元。
自此以後,我和妻子每天的生活就多半是在「豬圈」和「牛棚」裡度過了,我的養殖產業也慢慢步入「正軌」,「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也越變越好。
除了搞養殖,村裡還發展了種植業,整個村種了1600畝高粱,我家也參與其中種了5畝高粱,賺了1萬多元。
劉宗乾帶村委會幹部參觀自己牛棚
今年,我的兩個孩子先後考上大學,國家的專項教育資助政策在第一時間落實到位,共發放教育資助金10730元,兩個孩子上大學不愁了。
而此時,我和妻子也決定擴大養殖規模,修建了一座120平方米的養殖場,養了15頭牛和12頭豬,預計今年能賺20萬元。
回首這些年,從幹部幫扶到自力更生走上「致富」道路,這一切都得益於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幫助。接下來,我也會再接再厲,將牛棚「裝滿」牛,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原標題:《【我的脫貧故事】將牛棚「裝滿」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