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將牛棚「裝滿」牛

2020-12-08 澎湃新聞

【我的脫貧故事】將牛棚「裝滿」牛

2020-11-30 11: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劉宗乾在自家牛棚裡餵牛

我叫劉宗乾,是匯川區芝麻鎮竹元村雲臺組村民,家裡共有8口人,四個老人均已高齡,兩個孩子也都先後考上了大學。

這幾年,藉助國家的好政策,我和妻子靠勤勞雙手過上了「年年有餘」的好日子,這樣的日子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2014年前,作為一名世代生活在竹元的「土村民」,「貧窮」是身上撕也撕不掉的標籤。

竹元村地處偏遠,交通不發達,土地薄、種地難,農民增收渠道單一,多半只能靠地「吃飯」。大山裡的生活看不到希望,貧窮像「陰雲」一樣籠罩著整個竹元村,而我們一家人守著手裡的「一畝三分地」勉強過活。

2014年,家裡兩個孩子先後考上高中,吃穿用度花銷變大,家裡經濟壓力隨之增加,加上四個老人年紀越來越大,需要悉心贍養,本就艱難的日子變得「難上加難」。

難的日子沒過多久,就在這一年,我家的生活隨著國家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出現轉機。

匯川區芝麻鎮竹元村

「戶戶通」「村村通」連接起山裡山外的世界,水、電等基礎設施相繼完善,這個困苦了多年的小地方,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時,醫療救助、「三改三化」、教育扶貧……我家因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系統,享受到了一系列「好」政策。「生活壓力」減小,一家人的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

當時,我們除享受到以上列舉的好政策外,政府還對發展產業的家庭進行資金補助,鼓勵大家通過發展產業增加收入。村裡面不少人趁機「籌謀」發展養殖業,我也「動起了心思」。因為我明白,無論別人怎麼幫你,人要想過得好還是得「靠自己」,所以我決定養豬,所幸有所成效,2015年,我家就成功脫了貧。

劉宗乾家養的牛

2017年,聽周圍人說養牛的利潤比養豬高,我又盤算起開始養牛,我貸了5萬元「特惠貸」買了10頭牛和3頭母豬,除去成本,那年我賺了2萬餘元。

自此以後,我和妻子每天的生活就多半是在「豬圈」和「牛棚」裡度過了,我的養殖產業也慢慢步入「正軌」,「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也越變越好。

除了搞養殖,村裡還發展了種植業,整個村種了1600畝高粱,我家也參與其中種了5畝高粱,賺了1萬多元。

劉宗乾帶村委會幹部參觀自己牛棚

今年,我的兩個孩子先後考上大學,國家的專項教育資助政策在第一時間落實到位,共發放教育資助金10730元,兩個孩子上大學不愁了。

而此時,我和妻子也決定擴大養殖規模,修建了一座120平方米的養殖場,養了15頭牛和12頭豬,預計今年能賺20萬元。

回首這些年,從幹部幫扶到自力更生走上「致富」道路,這一切都得益於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幫助。接下來,我也會再接再厲,將牛棚「裝滿」牛,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原標題:《【我的脫貧故事】將牛棚「裝滿」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村民深夜點蚊香為牛驅蚊,把牛棚給燒了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村民深夜點蚊香為牛驅蚊
  • 「萌牛」出徵戰貧窮——平涼市崆峒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萌牛」出徵戰貧窮——崆峒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見聞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段睿?韓愛軍為合作社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萌牛牧業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雙列式標準化牛棚5棟2000平方米,青貯池3座1200立方米,各種機械車輛一應俱全。
  • 一線故事|阿勒吃作買牛記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華小峰攝□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寇敏芳牛跑了!接到妻子的電話,阿勒吃作愣了一下,很快反應過來,一溜煙跑上山坡。12月17日,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阿勒吃作追牛的時候,太陽正斜斜地掛在山腰上。追上了牛,他心情放鬆下來,跟記者講起了買牛的故事。
  • 一線故事|火普村村民阿勒吃作買牛記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華小峰 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寇敏芳  牛跑了!  接到妻子的電話,阿勒吃作愣了一下,很快反應過來,一溜煙跑上山坡。  12月17日,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阿勒吃作追牛的時候,太陽正斜斜地掛在山腰上。追上了牛,他心情放鬆下來,跟記者講起了買牛的故事。
  • 貧困戶王先魁脫貧記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望著黑乎乎的屋頂,腦子裡想著駐村幹部張寅瑋和村支部書記豆小雲動員他修房子、參加勞務技能培訓和發展牛產業時所說的話。回想著鄉親們脫貧發展的一件件事,他覺得他的窮根其實就在自己心裡——自己吃著國家給的低保金,享受著醫療保險和臨時救助,而自己什麼也沒幹。他越想越覺得自責和懊悔。
  • 小狗誤把牛當成母親,得知牛被賣掉,不吃不喝流著淚追了幾十公裡
    不久前,在韓國的一個農場裡,發生了一個感動很多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條黃色的小狗和一頭黃牛。小狗今年兩歲了,它從小和農場的一頭大黃牛一起長大。它不依賴主人,甚至對主人感到陌生,但是卻把黃牛當做自己的母親一樣親近。
  • 建德新聞網:貓頭鷹鑽進了牛棚裡 甘當飼料守護神
    這段時間,大同鎮的御香露魯西黃牛生態養殖基地的牛棚裡來了一位稀客,它是一隻漂亮的貓頭鷹。自進入冬天以後,這隻貓頭鷹就鑽入牛棚裡再也不肯離開。它天天待在房梁上,每到晚上就下來尋找前來偷吃飼料的老鼠。
  • 「我的脫貧故事」肉牛養殖產業讓我脫了貧丨錦屏縣啟蒙鎮丁達村...
    我叫龍立奎,啟蒙鎮丁達村13組人,2014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現在我把我如何脫貧的故事給大家講講。我的家庭有人口5人,我和愛人,還有都在讀書的3個子女,家庭困難,2014年,村裡根據我的家庭生產生活條件,通過入戶調查家庭條件,村民主評議、公示等程序將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幹部為我量身定製了脫貧路丨正安縣樂儉鎮樂儉居...
    由於我的勞動力有限,居支兩委對我的幫扶方式進行了專門研討,量身定製了脫貧路線,以產業發展加民政兜底及扶貧公益性崗位的方式讓我徹底擺脫貧困。當上了生態護林員的熊周林查看山林中2013年,我家的房子經過了危房改造,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我們不用再經受跑風漏雨之苦。
  • 扶貧故事⑧ | 「三牛」聚力幫脫貧
    扶貧故事⑧ | 「三牛」聚力幫脫貧 2020-09-03 1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群牛圍著個小傢伙,走近一看傻眼:海豹怎麼掉牛棚裡了?
    但他人生中最大的發現不是某種稀奇的鳥類,而是一頭小海豹……01海豹迷路誤入牛棚,被一群母牛關愛包圍當時伊恩看到的就是上圖這一幕場面:一群牛好奇地盯著一個泥巴坑,裡面有什麼東西在動。原來一頭小海豹誤入牛棚,陷在泥巴坑裡出不去,好奇又愛照顧人的母牛們聽見動靜,就圍了上來。還好心地一直用舌頭舔舐這頭小海豹。要不是母牛們的圍觀,伊恩還發現不了它呢。英格蘭林肯郡的斯凱格內斯自然保護區的人聞訊趕到,救出了小海豹。原來海豹小時候是不下水的,它們身上長著一層胎毛,用來保暖。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六師軍戶農場職工將閒置牛棚改造成食用菌大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六師軍戶農場職工將閒置牛棚改造成食用菌大棚發布時間:2021-01-0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2020年12月26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六師軍戶農場九連職工大棚裡,碼放整齊的平菇菌包上,長滿成熟的蘑菇。
  • 我講脫貧攻堅故事——中國聯通青年志願宣講團側記
    同樣需要第一天脫稿講解的霍然,在前一晚,用手機拍下每一塊展板,同樣努力將每塊展板之間串成時間流或故事線,並在睡前拿著手機對著圖片進行溫習,回顧每個展板的故事,調控語速和節奏,深刻感受和默念每個展區的故事主題。理解產業扶貧 思考扶貧布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 廣西天等縣南嶺村的養牛脫貧故事:牛兒犇犇 奔向幸福
    家裡的牛棚剛剛建好兩個多月,每天他和老伴兒除了照顧家人,下田種地,還會過來餵牛、打掃牛棚。家裡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在家養牛)又能照顧老人又能看小孩,也不算什麼辛苦的。早上餵了就可以了,到下午五點再餵一次,一天餵兩次。(糞便)不是一天清理,(而是)兩個月才清理一次。不臭的,拿(牛糞)放到田裡,種玉米種草(都可以)拿去(施肥)。」
  • 「我的脫貧故事」古稀老人陸景文:讓團結村更有團結的味道
    我叫陸景文,是甲茶鎮團結村內繞組的村民,今年已經75歲了,在脫貧路上始終堅持主動脫貧、不等不靠的思想,我們村叫團結村,我覺得就應該更要有團結的味道,雖然我已脫貧,但也不忘帶領鄉親一起奔向小康。現在我家裡電視機、冰箱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屋子每天都打掃得乾乾淨淨,門口的串戶路寬敞平坦,路邊還安裝了路燈方便我們夜間出行。10多米外是我家的老房子,殘留的半堵石牆、堆疊起的房梁支柱和角落裡的水缸保存了以前艱苦日子的模樣,如今脫貧攻堅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令我興奮不已。陸景文在餵牛過去我們村,文化、衛生各方面都很差,很落後,從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面貌好得多了。
  • 冬季養牛,牛會被凍死嗎?牛冬季產仔如何餵養?
    有人提出問題:冬季養牛,牛會被凍死嗎?牛冬季產仔如何餵養?正常情況下,只要建有牛棚,做好保溫措施,牛不會被凍死的。在冬季養牛,牛被凍死的概率很小,當然不包括特殊情況。首先牛棚內的溫度不能太低,最少要在15度左右,這一點對於南方來說不成問題,但是北方在冬季一定要密封好牛棚的四周,起碼在產仔時保持牛棚內溫度在15度。小牛出生後,除了去除體表的黏液外,一定要儘快吃上初乳,剛出生的小牛和仔豬一樣,身體對外界的抗病能力,全部靠初乳裡的母源抗體獲得。
  • 把金毛寄養爺爺家被他賣給了收狗的,氣得我拆了牛棚賣了他的牛
    我問了我爸媽,他們同意養了才帶回來的。辛辛苦苦從一開始連羊奶也喝不下養到一歲,後來在我上學的時候被我爸送了人,我回來時他們說貓跑了,我當時不信,一直問我媽,我媽才告訴我是我爸同事的女兒想要就送給她了,我又哭又鬧也不去上學想把貓接回來,結果我爸打了我一頓。直到現在我還忘不了這件事,不讓他和我的狗狗單獨在一起,就怕他又把狗狗送走。
  • 代表委員熱議扶貧新模式 當「借羊還羊」遇上「借牛還牛」
    宜賓市興文縣五星鎮大同村村民王宜祥也搞了「借牛還牛」,經驗已在當地推廣,或可解汪其德之難題。  借羊還羊 合作社託底,風險大資金壓力也大  「免費送,養出的可能是懶人,不是脫貧羊。」3月3日,在房間裡,汪其德拿著一份建議,再三斟酌用詞造句。
  • 【我的脫貧故事】李高宏:養殖鴨子奔小康
    【我的脫貧故事】李高宏:養殖鴨子奔小康 發布時間:2020-12-23 16:28:40      來源:黔東南新聞網   我叫李高宏,今年39歲,家住三穗縣瓦寨鎮觀音閣村四組,家中有4
  • 記錄時代的足音(脫貧故事)
    紀錄片《決戰脫貧在今朝》《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遍地英雄下夕煙》《大搬遷》《最是一年春好處》《扶貧村裡的年輕人》等,聚焦一個村莊、一戶人家、一位扶貧幹部、一個脫貧故事,在徐徐打開的個體故事中,讓觀眾感受到國家的氣象、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