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七):「晶圓三雄」愈爭愈烈,半導體「登陸」勢...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王義偉 經濟觀察網 收錄於話題#臺積電的生長密碼7個

張汝京和曹興誠的先後登陸,讓陳水扁當局知道,這一波半導體登陸投資熱潮,是擋不住了。2002年3月,陳水扁當局宣布,開放臺灣企業登陸投資設立8寸晶圓廠,同時,陳水扁當局為此類投資設定了兩個條件。這一次開放,似乎就是為臺積電專門準備的。這個政策出臺不久,臺積電就提出了申請,陳水扁當局也就批准了。

作者 | 王義偉

photo | 圖蟲創意

一山不容二虎。

臺灣這個小小的地方,確實容不下張忠謀和曹興誠打架。1997年8月,聯電旗下的聯瑞開始試產,一個月後月產能便達到3萬片。這讓曹興誠一方士氣大振,10月份,聯電管理層放出話來:兩年之內幹掉臺積電。

這樣的話放出來沒幾天,一場大火將聯瑞廠房燒得乾乾淨淨,不但百億新臺幣投資化為烏有,20億新臺幣的訂單也無法完成。

如前文所述,這場大火雖然給曹興誠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並沒有傷及聯電的根基。

導致聯電落後於臺積電的,是技術。

晶片製造技術,業界稱為製程。這個製程,是包含智慧財產權的,是企業的不傳之秘。晶片內的線路密度達到某個層級時,不同的廠商,由於製程不一樣,產品的成本、合格品的比率、產量都不一樣。在0.18微米製程時代,聯電的技術是領先臺積電的。等到晶片的密度進展到0.13微米時,聯電和臺積電分別組建了各自的國際合作隊伍展開攻關。聯電的合作方是IBM、英飛凌,但三方各有盤算,勁使不到一塊兒,項目最終宣告失敗。於是聯電決定自行開發,結果發現難於登天,時間白白被耽誤。而臺積電方面,有林本堅這樣的技術大咖,加上張忠謀精準的眼光,臺積電找對了合作對象,合作各方齊心協力,將聯電甩在了身後。

焦點轉到張汝京。

張汝京自從在大陸幫助華晶上華改造了一條生產線後,對大陸這片投資熱土念念不忘。他離開世大半導體,在開曼群島註冊中芯國際,目的就是大陸。

而大陸這邊,正持續發力追趕國際先進技術。

2000年6月,當時的大陸國家經貿委和信息產業部聯合制定並通過國務院發布了一份文件《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這份文件又稱18號文,對晶片廠商和來自海外的投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惠待遇。

18號文發布僅兩個月,2000年8月,張汝京的中芯國際落戶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

張汝京自己就是「建廠狂魔」,他還帶來了來自臺灣、美國、韓國、歐洲的400多名優秀的工程師,其中也有從臺積電挖來的人才。

13個月後,一座現代化的8寸晶圓廠矗立在上海郊區的稻田中。2001年,中芯國際試投產,2003年,中芯國際銷售額達到3.6億美元,2004年猛增至9.75億美元,並於當年在香港和美國兩地掛牌上市,躋身全球第四大晶片製造廠。

張汝京登陸對曹興誠和張忠謀而言,是個不小的刺激。兩個人的反應大相逕庭。張忠謀冷靜觀察、按兵不動,因為執政的陳水扁像防賊一樣看著臺灣的這些晶片廠。

曹興誠則按捺不住,跨海登陸,在蘇州投資,創立了和艦科技。

之所以名字中有「和艦」二字,是因為曹興誠非常崇拜中國歷史上打開對外貿易通道的鄭和,他希望這家企業能像鄭和的艦隊一樣縱橫四海。

現在,海峽兩岸的人可以大大方方地說,和艦科技是曹興誠創辦的,但在20年前,這是一個雖然人人知曉但卻不能公開言說的秘密。

因為陳水扁當局的公開阻撓,曹興誠採取了曲線投資的策略。

從投資方的身份看,和艦科技是外商獨資企業,外商名稱是英屬維爾克群島橡木聯合公司,註冊資本3.5億美元,註冊時間是2001年11月23日。

在企業法人、以及企業高管、董監事人員名單中,見不到曹興誠的名字。和艦科技的法定代表人是徐建華,住址是臺灣新竹市。

當然,徐建華是曹興誠的老部下,在聯電供職15年之久,和艦科技的高管和技術團隊,清一色聯電的背景。

就這樣,曹興誠公開地跟陳水扁當局耍起了「花招」,大家都知道和艦科技是曹興誠的,是聯電的關係企業,但又拿不出證據。

曹興誠還不斷地用言語挑逗陳水扁當局,我上午到大陸,下午回臺灣,不算是「離臺出走」吧?

2003年5月,和艦科技在蘇州的的8寸晶圓廠正式投產。

在此之前4個月,2003年1月,陳水扁當局批准臺積電登陸投資案。臺積電的計劃是在上海松江投巨資建設一座8寸晶圓廠。

相比較之下,還是張忠謀老道。張汝京和曹興誠的先後登陸,讓陳水扁當局知道,這一波半導體登陸投資熱潮,是擋不住了。2002年3月,陳水扁當局宣布,開放臺灣企業登陸投資設立8寸晶圓廠。同時,陳水扁當局為此類投資設定了兩個條件:第一,鼓勵臺灣企業以舊有設備作價投資,如果是新設備,兩年後再議;第二,採取總量控制的辦法,2005年之前以核准三座晶圓廠為上限。這一次開放,似乎就是為臺積電專門準備的。這個政策出臺不久,臺積電就提出了申請,陳水扁當局也就批准了。

就這樣,2000年張汝京來了,2001年曹興誠來了,2003年張忠謀來了。4年之內,臺灣島內頂尖的晶圓三雄,先後落戶大陸的長三角,先後投資建設8寸晶圓廠。

三雄相爭,就這樣一路從臺灣打到大陸,打到長三角。

(未完待續)

The END

推薦閱讀

No.1【獨家】銀保監會一處長 在北京警方打擊地鐵「色狼」行動中被行拘

No.2 No.3 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的遺體已被找到

No.4 No.5 國產服飾品牌之困:ZARA、優衣庫的步伐真就這麼難追趕嗎?

原標題:《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七):「晶圓三雄」愈爭愈烈,半導體「登陸」勢不可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臺積電反擊格芯專利侵權 晶圓代工將面臨首次衰落
    第三方機構預計,未來五年仍有能力投入先進位程的晶圓代工廠只有臺積電、三星電子和英特爾,格芯並不在其中。10月1日,臺積電在官方發布公告,其於9月30日對美國,德國和新加坡的格芯提起多項訴訟,指其持續侵犯至少25項臺積電專利它的40nm、28nm、22nm、14nm和12nm節點工藝。臺積電要求停止格芯製造和銷售侵權的半導體產品,並因銷售侵權的半導體產品以及非法使用臺積電的專利半導體技術而向格芯尋求巨額金錢賠償。
  • 中芯國際深度解析:中國晶圓代工龍頭,半導體國產替代先鋒
    傳感器方面:如近期索尼將部分 CIS 外包給臺積電,模擬晶片方面:意法半導體(STM)、英飛凌在化合物半導體方面正在與臺積電需求更緊密的合作。先進位程(16/14nm 及以下製程)目前主要晶圓製造業者包括臺積電、三星、英特爾、格芯、聯電、中芯國際等 6 家。其中 5 家晶圓代工業者仍有持續擴建產能的為臺積電、三星與中芯國際,聯電與格芯主要以填補產能利用率為主要目標。其中臺積電的 7nm 產能已滿,而三星則聚焦於 5nm 工藝。
  • 【臺股看過來】臺灣半導體再佔領先優勢!臺積電傳推進1奈米製程...
    【臺股看過來】臺灣半導體再佔領先優勢!截至目前,臺積電在晶圓代工市場佔有率高達50%以上,近兩年陸續量產7奈米和5奈米先進製程,後續3奈米和2奈米也持續建廠或佈建技術藍圖發展中,超越美國英特爾和南韓三星,吸引蘋果、超微、輝達、高通、博通等國際大廠的客戶大單,也成為美國必須拉攏的對象。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80期:世紀大和解!臺積電、聯電掌門人終...
    臺積電、聯電掌門人終握手,曾多年爭奪晶圓代工模式發明權12月15日,目前已經淡出臺灣地區半導體業界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在臺灣新竹科學園區40周年慶上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同時獲頒傑出成就貢獻獎時,主動上臺與張忠謀握手,上演了一幕世紀大和解的畫面。
  • 臺積電5nm晶片的製造成本曝光
    最近,有人發表了對臺積電晶圓成本和價格的估計。毫不奇怪,每一種新的製造技術都使晶片的加工變得越來越昂貴,因為節點往往需要更多的資金。臺積電最新的N5(5nm)製造工藝在每片晶圓上顯得特別昂貴,因為它是新晶圓,但是其電晶體密度使其特別適合電晶體數量眾多的晶片。
  • 一顆臺積電5nm晶片總成本超2900元?
    喬治敦大學沃爾什外交學院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的兩位作者編寫的一份題為《AI Chips: What They Are and Why They Matter》的報告,藉助模型預估得出,臺積電每片5nm晶圓的收費可能約為17,000美元,是7nm的近兩倍。
  • 路漫漫 中國大陸晶圓龍頭距國際大廠還有較大落差
    ,從資本支出也能比較出,一家半導體企業對於研發的重視程度,然而,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半導體設備大廠荷蘭商艾司摩爾(ASML)2019年營收118.2億歐元,來自中國大陸營收貢獻12%,若只算中國大陸企業,更只有7.8%。
  • 狂挖臺積電人才,中國晶片巨頭砸錢搶大咖
    隨著科技產業競爭愈發激烈,以及「中國製造2025」強調對基礎建設深化、科技產業強化,半導體自主化成為政策重心,人才來源也成為必須解決的困境,據媒體近日報導,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遭挖角上百名工程師,但早在多年以前,就有臺積電高階人才前往大陸半導體公司任職。
  • Intel注資荷蘭半導體晶圓設備製造商
    Intel公司旗下全球投資機構Intel Capital宣布,已經向荷蘭半導體晶圓設備製造商ASM International N.V.(ASMI),獲得了後者4%的股份。ASMI是一家納斯達克上市企業,目前股價12.42美元,相比上一個交易日上漲5%。
  • 臺積電護城河發威!
    專注於晶圓代工本業的臺積電,不只持續精進先進位程,也能掌握各產業發展趨勢,成為蘋果、華為等企業優先合作的對象。「價格」和「價值」,明明只相差了一個字,但對於企業來說,從前者走到後者,卻是千山萬水。股價的攀高,也使得臺積電2019全年度的營業額,寫下1兆699億元8,500萬元的歷史新高,稅後淨利為3,452.64億元,每股盈餘13.32元也創下歷史次高,僅次於2018年的13.55元。當被問及臺積電2019年憑什麼締造了歷史新高的營業額,分析師與熟知半導體的業界人士幾乎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 領先對手三星、英特爾的製程技術含量,絕對是起了最關鍵作用的因素之一。
  • 臺積電業務受計算機病毒影響 已採取緊急措施
    另據DeepTech深科技報導,昨夜晚間接近午夜時分,臺積電位於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的12寸晶圓廠和營運總部突然傳出電腦遭病毒入侵,且生產線全數停擺的消息,而不到幾個小時,臺積電位於臺中科學園區的Fab 15廠,以及臺南科學園區的Fab 14廠也陸續傳出同樣消息,這代表臺積電在臺灣北、中、南三處重要生產基地,都同步因為病毒入侵而導致產線停擺。
  • 臺積電16nm南京工廠正式開工,中芯國際感到「鴨梨山大」
    同樣是來自寶島臺灣的臺積電就不同,臺積電是中國利潤最高的製造企業。最近,臺積電南京工廠正式開工,主要製造16nm晶圓生產,這讓他的競爭對手中芯國際感到「鴨梨山大」。臺積電是一家偉大的企業,年淨利潤是華為的1.6倍,雖然在營收規模上不及富士康,但是淨利潤卻是「甩」富士康多條街。蘋果、高通、華為、AMD、英特爾都非常積極地找臺積電合作,全球市場上有60%的晶片都是出自於臺積電。
  • 2nm工藝準備 臺積電新廠落戶新竹
    在臺積電順利完成5nm開發之後,3nm的建廠之後,似乎又有了更多的進展,近日據外媒報導,臺積電已經著手部署2nm技術的工廠,廠址擬定選在臺灣的新竹,這屬於臺積電未來的規劃之內。臺積電之前的規劃  而在2018年底,臺積電已經通過了位於臺灣南科地區的3納米工廠的環評,即將落戶的新竹3nm廠房也已通過。
  • 八英寸晶圓代工將大幅漲價?
    矽片: 12 吋產能幾乎滿載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昨日表示,半導體市場明年會比今年出色,2022年更將優於2021年,目前環球晶各尺寸的半導體矽晶圓生意都很不錯,12吋產能幾乎都滿載運作,而在過去五年與可預期的未來五年,成長性最高的都會是12吋產品。 徐秀蘭昨天以電話會議方式,說明環球晶擬併購德商世創(Siltronic)案,並釋出市況看法。
  • 聞泰科技12英寸車規級功率半導體晶圓製造項目開工
    打開APP 聞泰科技12英寸車規級功率半導體晶圓製造項目開工 半導體圈+ 發表於 2021-01-08 10:21:38 聞泰科技
  • 半導體行業陷入「僵局」,臺積電都無法脫身泥潭,歐洲大動作來了
    想必大家已經都知道在過去的一年裡,對於全球的半導體行業影響有多大,首先是全球性大事件的影響,使得半導體的一些關鍵環節出現了問題,產生了極大的連鎖反應,其次就是美國對於半導體的限制規則,然很多廠家無法自由買賣。
  • 華邦電正式宣布新建12寸晶圓廠!
    半導體DRAM大廠華邦電子,正式宣布將在臺灣南科高雄園區,設立12寸晶圓廠,總投資金額高達新臺幣3350億元
  • 半導體所等實現晶圓級高質量InAs納米結構的維度調控
    半導體所等實現晶圓級高質量InAs納米結構的維度調控 2019-03-04 半導體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臺積電 日月光等情況怎樣?!
    而對半導體廠來說,因為走的電路系統是高壓系統,所以並沒有受到影響,也沒有停電情況。(中國半導體論壇微信:CSF211ic)      臺積電在竹科、中科、南科的三個廠區,電力供應一切正常,沒有受到影響。日月光也表示,中壢廠及高雄廠沒有停電,營運一切正常。
  • 英特爾敗局揭秘:痴迷電晶體密度成魔,而臺積電「夜鷹計劃」用...
    日前,半導體製造巨擘英特爾才因製程落後,拖垮整個企業的競爭力,連「鎮店之寶」 CPU 都要交給臺積電代工,更引發首席工程師 Murthy Renduchintala 打包走人,為 7nm 的重大失誤扛下責任。近年來英特爾在 CPU 和 GPU 領域上的兩大競爭對手 AMD 和 Nvidia 氣勢如虹,也都是純晶圓廠 Fabless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