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巴中5月30日訊 自古以來,四川風光便聞名遐邇,文人墨客更是對巴山蜀水讚譽有加。蒼茫的大巴山深處,米倉古道之畔,就有這樣一個神奇的洞穴——中峰洞,洞內宏偉險峻、奇麗神秘。或阡陌縱橫、或曲折跌宕、或盤旋迂迴、或鱗次櫛比,洞內深邃莫測、變化萬千的景象堪稱神奇的大自然瑰寶。
漢唐以來,歷代文人墨客和隱者學士慕名紛至,明清時期,遊者增多,名氣漸大,有史可考的旅遊史已有近千年。自古就有「桂林之山,西湖之水,中峰之洞」的美譽。,居然發現史上著名的十大歷史文化名人,居然與中峰洞結下了不解之緣。
詩詞達人盛讚中峰洞
相傳,詩人李白、杜甫、陸遊、元稹、王勃等先後遊歷四川,留下不朽名篇佳話。「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詩聖杜甫也曾一語道破劍門之險。「渠江明淨峽逶迤,船到名灘拽捻遲。 櫓窡動搖妨作夢,巴童指點笑吟詩。」初入四川的元稹也讚譽達州的江水明淨。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仙李白的詩作多次讚美蜀國風光的秀美與險峻。而「黃河之水天上來」,就是李白對中峰洞「洞海泛舟」景象的精彩描述。中峰洞內總面積1萬平方米的「洞海」,是2000多萬年前的地下暗河遺蹟,後因地殼上升,河水消退,最終形成地下洞海世界,也是中峰洞的吉尼斯絕景之一。
而南宋詩人陸遊,在四川工作、生活了整整8年,足跡踏遍巴山蜀水,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產生了深厚的情誼。「長記殘春入蜀時,嘉陵江上雨霏微……杜鵑言語元無據,悔作東吳萬裡歸。」便是表達了他對蜀地的懷念之情。
於洞海之中泛舟而行,幽幽洞府,粼粼波光,彩燈搖曳,古琴悠揚,抬頭可察兩千萬年水文遺蹟,俯身可賞三百米長「鵲橋」倒影,仿佛置身水天世界之中。
翰林學士遍遊中峰洞
不僅文人墨客對巴中中峰洞情有獨鍾,多位政客也曾到巴中中峰洞一遊。唐朝中期。時為京兆尹的嚴武曾被唐肅宗下詔貶為巴州(今巴州區)刺史,期間,嚴武也曾遊歷巴中,被對中峰洞的神奇、險峻大為讚賞。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丞相鄭畋前往其子壁州刺史鄭凝績處。而當年的壁州,就是今天中峰洞所在的通江縣。鄭畋曾為中峰洞的綺麗風光而流連忘返。
明末進士向玉軒辭官歸隱諾水河中峰洞,也曾作詩《洞裡閒居望江南三辭》讚譽中峰洞的峻美:「潮水壩本江幹陸地,潮至,則草間沙際,如箸,如臂,百千潮出。奔騰衝激,橫射江面,逾時如故」。
相傳,李鍾峨在回鄉時也曾到中峰洞一遊,出生於四川省通江縣興隆鄉的李鍾峨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翰林院編修、檢討,提督福建學政,他卓越的政治才能,為學士、官紳鹹欽。「遙見輕鷗三兩點,細看深柳幾多叢。」李鍾峨的詩詩意濃厚,意境深遠。而從蜀中才子到翰林學士的李調元在回鄉期間,也曾到巴中遊歷,並慕名遊覽中峰洞。
地質專家鍾情中峰洞
從文人墨客到翰林高官,中峰洞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人的前往。中峰洞又名佛光洞,因洞內顯影佛光而得名,據地質專家考證 ,中峰洞大約形成於5億年前,經歷了100多萬年的生長。
中峰洞內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洞洞有景,景景不同。遊人置身於此,彷佛步入詭秘奇妙的神話世界,又恰似闖進如夢似幻的地下奇城。中國溶洞協會會長朱學穩教授認定為「天下第一洞」,與亞洲溶洞第一漂——諾水洞漂流形成兩絕比鄰、驚世奇觀。是被地質專家公認的世界上旅遊模式最豐富、遊覽形式最刺激、地質構造最完備、巖溶地貌最複雜、洞穴氣候最宜人的洞穴。
2018年4月17日上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4次會議通過決議,正式批准光霧山-諾水河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天下第一洞中峰洞也因此備受關注 。
山中水中,入畫巴中。天下第一洞中峰洞,正在以更加雄壯與峻美的身姿迎接國內外廣大遊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