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去外頭玩兒了回來,家長們總是會看到她一身髒兮兮地回到家裡,明明出門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讓孩子注意衛生,別沾惹太多細菌,可是每次都像空氣一樣,孩子聽了就不記得。
難道這是孩子不夠聽話嗎?其實,孩子總是髒兮兮回家,容易磕磕跘跘,也可能是本體覺失調了。
朋友小溪的孩子就有這個毛病,每次出去和小朋友玩兒都容易摔跤,明明看到了前方的障礙物,可是走到近處的時候很難反應過來,躲避障礙,進而容易因為磕碰而摔倒、受傷等。
剛開始的時候寶媽還奇怪,以為是孩子玩得太專心所致,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寶寶的本體覺失調了,對於行動的感知,靈敏度有所下降。
一、什麼是「本體覺」
「本體覺」又叫「深感覺」,它是指來自肌、腱、關節等的位置覺、運動覺和震動覺。當我們閉眼要觸碰事物時,由於本體覺的作用,所以會下意識地躲、回閃,這就是一種本體覺,在個體身體、行為反應上體現得比較明顯。
當本體覺出現問題,也就是失調的時候,知覺傳導路徑受損,導致個體無法在閉眼狀態下確定其相應部位的位置、姿勢和運動的方向,這時個體的震動覺消失,同時精細觸覺也喪失,就算是快要碰到障礙物,他也無法做出反應。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孩子在遊戲玩耍的時候總是明明看到了障礙物卻像沒有看到一樣,仍然撞過去,經常會摔倒,磕碰,一不小心就碰了一身灰。這是本體覺失調帶來的結果。
二、「本體覺」影響孩子的肢體協調性
由於本體覺的反應需要通過肌腱、關節等部位進行知覺傳導,所以當孩子本體覺出現失調情況時,他們總是會在肌肉反應上有所延遲,反應暫緩,導致反應過慢,身體看起來比較不協調,明明需要做這個動作,可是因為反應的問題,孩子可能會延緩行為反應。
此外,因為反應時間拉長,反射弧變長,個體在發生行為的時候需要更多的思考時間,可能下一個動作已經產生,而孩子還在思考前一個行為。這也是本體覺的失調,對孩子肢體協調產生影響的一個方面。
像旋轉的時候容易跌倒、手腳不協調、行為遲緩笨拙等,都是因為肢體協調,才產生的問題,這個時候孩子無法穩定自己的方位感、震感、動感,進而會出現感知差錯,看起來非常馬虎,總是磕磕碰碰的。
三、想要提高孩子的本體覺,家長要做哪些努力?
1、家長注重邊界感的樹立,不要過度保護
本覺體的失調很可能是家長造成的,並不是說父母在家裡的時候叮囑孩子不要把自己弄髒,他就可以培養良好本體覺,而是生活中的習慣與行為,決定了孩子是否可以正常感知。
家長的過度保護,就是孩子本體覺失調的重要原因,因為很多爸爸媽媽都心疼自己孩子受傷。為了減少孩子疼痛、剮蹭的機會,家長乾脆就不讓孩子自己玩兒,事事保護,處處小心,反而使得孩子喪失了感知能力,降低了行為感受的敏感程度。所以,家長要和孩子之間樹立一定的邊界感,不要過度保護。
2、增加戶外活動,豐富活動場所
足不出戶可以曉天下事,可是寶寶的成長必須有豐富的環境幫助,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與能力。在孩子本體覺失調的這個問題上,家長們應該看到其行動能力、反應能力上的缺陷。
由於感知傳導的問題,幼兒經常會反應遲緩,實際上,這也是環境單一,面對突變情況孩子反應不過來的問題。
因而,可以適當增加寶寶的活動場所,豐富其活動環境,讓孩子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儘可能多地做出嘗試,改善本體覺失調問題。
3、適當的運動
我們總是在強調「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卻依舊把重心放在「智」上面,因為對成績的重視,一直在忽略其他方面的素質培養,尤其是運動能力。
因而,這就需要家長們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給孩子更多的生活教育,適當的運動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能力,緩解本體覺失調的問題,還能夠強身健體,一舉兩得。
行為笨拙、不靈敏,這都是受「本體覺」的影響才出現的問題,孩子的肢體協調性家長別忽略了,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朗朗媽媽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