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笨拙、不靈敏?「本體覺」影響孩子的肢體協調性,家長別忽略

2021-01-08 朗朗媽媽課堂

文 | 朗朗媽媽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去外頭玩兒了回來,家長們總是會看到她一身髒兮兮地回到家裡,明明出門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讓孩子注意衛生,別沾惹太多細菌,可是每次都像空氣一樣,孩子聽了就不記得。

難道這是孩子不夠聽話嗎?其實,孩子總是髒兮兮回家,容易磕磕跘跘,也可能是本體覺失調了。

朋友小溪的孩子就有這個毛病,每次出去和小朋友玩兒都容易摔跤,明明看到了前方的障礙物,可是走到近處的時候很難反應過來,躲避障礙,進而容易因為磕碰而摔倒、受傷等。

剛開始的時候寶媽還奇怪,以為是孩子玩得太專心所致,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寶寶的本體覺失調了,對於行動的感知,靈敏度有所下降。

一、什麼是「本體覺」

「本體覺」又叫「深感覺」,它是指來自肌、腱、關節等的位置覺、運動覺和震動覺。當我們閉眼要觸碰事物時,由於本體覺的作用,所以會下意識地躲、回閃,這就是一種本體覺,在個體身體、行為反應上體現得比較明顯。

當本體覺出現問題,也就是失調的時候,知覺傳導路徑受損,導致個體無法在閉眼狀態下確定其相應部位的位置、姿勢和運動的方向,這時個體的震動覺消失,同時精細觸覺也喪失,就算是快要碰到障礙物,他也無法做出反應。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孩子在遊戲玩耍的時候總是明明看到了障礙物卻像沒有看到一樣,仍然撞過去,經常會摔倒,磕碰,一不小心就碰了一身灰。這是本體覺失調帶來的結果。

二、「本體覺」影響孩子的肢體協調性

由於本體覺的反應需要通過肌腱、關節等部位進行知覺傳導,所以當孩子本體覺出現失調情況時,他們總是會在肌肉反應上有所延遲,反應暫緩,導致反應過慢,身體看起來比較不協調,明明需要做這個動作,可是因為反應的問題,孩子可能會延緩行為反應。

此外,因為反應時間拉長,反射弧變長,個體在發生行為的時候需要更多的思考時間,可能下一個動作已經產生,而孩子還在思考前一個行為。這也是本體覺的失調,對孩子肢體協調產生影響的一個方面。

像旋轉的時候容易跌倒、手腳不協調、行為遲緩笨拙等,都是因為肢體協調,才產生的問題,這個時候孩子無法穩定自己的方位感、震感、動感,進而會出現感知差錯,看起來非常馬虎,總是磕磕碰碰的。

三、想要提高孩子的本體覺,家長要做哪些努力?

1、家長注重邊界感的樹立,不要過度保護

本覺體的失調很可能是家長造成的,並不是說父母在家裡的時候叮囑孩子不要把自己弄髒,他就可以培養良好本體覺,而是生活中的習慣與行為,決定了孩子是否可以正常感知。

家長的過度保護,就是孩子本體覺失調的重要原因,因為很多爸爸媽媽都心疼自己孩子受傷。為了減少孩子疼痛、剮蹭的機會,家長乾脆就不讓孩子自己玩兒,事事保護,處處小心,反而使得孩子喪失了感知能力,降低了行為感受的敏感程度。所以,家長要和孩子之間樹立一定的邊界感,不要過度保護。

2、增加戶外活動,豐富活動場所

足不出戶可以曉天下事,可是寶寶的成長必須有豐富的環境幫助,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與能力。在孩子本體覺失調的這個問題上,家長們應該看到其行動能力、反應能力上的缺陷。

由於感知傳導的問題,幼兒經常會反應遲緩,實際上,這也是環境單一,面對突變情況孩子反應不過來的問題。

因而,可以適當增加寶寶的活動場所,豐富其活動環境,讓孩子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儘可能多地做出嘗試,改善本體覺失調問題。

3、適當的運動

我們總是在強調「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卻依舊把重心放在「智」上面,因為對成績的重視,一直在忽略其他方面的素質培養,尤其是運動能力。

因而,這就需要家長們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給孩子更多的生活教育,適當的運動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能力,緩解本體覺失調的問題,還能夠強身健體,一舉兩得。

行為笨拙、不靈敏,這都是受「本體覺」的影響才出現的問題,孩子的肢體協調性家長別忽略了,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朗朗媽媽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我們的身體地圖——「本體覺」
    「本體感覺」的位置較深,又稱為「深部感覺」,它是人們了解肢體的位置與運動感覺的重要部分,是一種自我身體操控能力。本體感覺系統幾乎與皮膚感覺系統一樣的龐大,它的感覺器官是一些藏在肌肉、肌腱、關節裡的本體感受器,此外,在本體感覺傳導的路徑中,還傳導皮膚的精細觸覺,比如辨別兩點距離和物體的細小文理粗細等等。
  • 孩子手腳不協調,別緊張,這樣鍛鍊孩子身體協調性
    生活中我們總會看到手腳不協調的人,寶寶身體不協調,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走路,還會導致孩子缺乏信心,變得內向,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真的非常令人擔憂。所以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重視孩子的身體協調性。最近,鄰居5歲的孩子來我家玩,我發現她和我家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動作「笨笨的」,跑步有點奇怪,感覺束手束腳的。鄰居說,小時候過於注重孩子的學習教育,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孩子的教育上面,導致孩子嚴重缺乏運動,從而引起手腳不協調。那麼,如何鍛鍊孩子身體協調性呢?爸媽育兒路上好幫手喜孩子推車來支招。
  • 5歲孩子手腳笨拙、磨磨蹭蹭?這幾個遊戲可幫助改善!
    前段時間有位家長跟我聊天說,平時看著自己5歲的兒子挺聰明的,記憶力也很好,但是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說他不會拍球,也不會跳繩,做什麼事都比較笨拙。我又問了問孩子的情況,發現孩子還存在說話不清、大舌頭的問題。原來孩子小時候沒有爬行,還早早就使用了學步車,這是造成孩子笨拙的重要因素。
  • 感覺統合的三大感覺系統:觸覺、前庭覺、本體覺之間的聯繫
    這就需要我們家長結合之前學的各個系統的理論知識,根據它們的功能來推理,找到具體的原因,然後才能設計有效的訓練方法,針對性的訓練。總之,大家知道,前庭覺、觸覺、本體覺這三大主要感覺系統,再加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共同構成了人體的感知系統,然後再配合大腦、神經元的統合管理,就組成了人體的感覺統合整體。
  • 孩子笨手笨腳怎麼改變,實操方法教給你
    日常生活中,孩子常會打翻碗碟,拿不好筷子,扣不好扣子,甚至連平時走路都會突然摔跤,運動能力差、身體協調性差,手部精細動作就更不用說了,家長常常為此頭疼不已卻又無可奈何,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孩子笨手笨腳可能主要是本體覺失調。
  • 孩子為什麼總重複做一件事?刻板行為背後的原因你知道嗎
    ;經常性摔倒或磕碰,身體平衡感和協調性很差;……當孩子出現刻板行為時,家長們往往手足無措,認為自家孩子該不會是自閉症吧?但單從這些行為就認定孩子是自閉症,無疑是片面的。從感覺統合角度來說,一些感統失調的兒童,也會出現重複行為的情況。那麼,兒童出現刻板行為,到底是感覺統合過程中的哪一環節出了問題呢?
  • 孩子四歲前最好別帶娃做這些運動!影響孩子身體健康!
    等寶寶到了一定的年齡, 肢體大運動發展跟上了再學也不遲。 寶寶四歲前,以下這3項運動,不學為好。 這些熱門運動可能會傷害你的寶寶 寶寶世界裡要遵循年齡來對待生長發育的進程,運動也不例外。
  • 孩子磨蹭、身體不協調,可能是病了!
    上面這兩個孩子,就是到門診綜合評估後,診斷「發育協調性障礙」的小朋友。因為發現的太晚,錯過了最佳幹預訓練的時機。你身邊或許見過類似的「笨小孩」:在嬰兒時期就有不同層度的發育遲緩,獨坐、爬行、站立、行走遲於同齡寶寶。再大一些表現為動作笨拙,比如跑步、拿餐具、扣扣子、玩球類遊戲等,明顯低於同齡水平。
  • 這4種行為其實是聰明的體現,家長不用擔心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出現這些「怪異行為」時,總覺得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對於寶寶來說,尤其在3歲前,出現些「怪異行為」真的沒必要擔心,這是娃的大腦與身體發育正常的表現。孩子喜歡丟東西撕紙?所以,當娃的肌肉發育和肢體協調能力得到逐步增強發展時,他們會通過丟東西、撕紙等等行為來展示自己上肢的力量。期間通過觀察感知物體被丟出後的運動軌跡,還能鍛鍊大腦的額葉,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所以娃喜歡扔東西其實是他在成長發育的體現,這件事值得父母高興。
  • 孩子喜歡轉圈圈,且久轉不暈,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剛開始,爸爸覺得小光很可愛,時間一久漸漸覺得不對勁,大人光看都覺得頭暈了,為什麼小光怎麼轉都不會頭暈?爸爸帶小光去看醫生,經過評估之後醫生判斷他是前庭系統的整合出現狀況。」那麼什麼是前庭系統,孩子出現這種狀況,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
  • 門將協調性訓練之練習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門將協調性訓練之練習方法,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上期分享了門將協調性訓練的基本概念,本期我們分享門將協調性訓練的練習方法,我們現在開始:一個協調性好的守門員會: 運動協調; 能夠適應不同條件的場地; 不怕球,從容處理; 倒地撲救後快速起身,回到原位; 準確閱讀球的運行軌跡; 兩側倒地撲救一樣出色; 兩隻腳均衡
  • 了解你的孩子 三大感覺系統支撐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孩子成長發育的過程中,一些情況常常會導致孩子的觸覺系統發育不足。比如出生過程中的剖腹產、嬰幼兒時期長久待在嬰兒車或者狹小空間裡、過早地使用學步車等等。觸覺發育不足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如果嬰幼兒時期得不到足夠的觸覺刺激來幫助孩子觸覺系統正常發育,那麼當他成年後也會不可避免地收到很大影響。
  • 孩子會無意識模仿?警惕「變色龍效應」,家長要給娃立好行為習慣
    孩子無意識模仿行為出現,給家長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別忽略了。了解變色龍效應,讓孩子陽光成長。明明今年5歲,已經在幼兒園學習了一段時間了。剛開始的時候。明明去幼兒園非常哭鬧,他不喜歡上學,每次被媽媽送走的時候都會大哭,像許多剛剛入園的小朋友一樣,會害怕,擔心,不喜歡陌生的環境,老師,和人。
  • 家長會追著餵飯,別再讓你的行為影響孩子的成長
    如果你還在追著餵孩子,請馬上停止「餵」!因為爸媽給寶寶「餵」的這個行為其實是孩子自主進食上面的最大障礙。被追著餵的孩子會誤以為自己是在給父母吃東西,而不是給自己吃。久而久之,他們會把吃飯當成一件非常困難的任務。你越推,他們越抗拒吃。所以,如果你想讓寶寶吃好飯,就停止「餵」的行為!
  • 孩子睡覺不老實、愛翻滾,家長別粗心,可能這是病
    其實孩子睡覺不踏實只是表象,更多家長擔心的還是孩子睡覺不踏實背後的原因,往往孩子睡不好覺是由於身體患了某種疾病引起的。但是根據一生多年的臨床經驗來看,孩子晚上睡不好覺,生病的情況其實還是比較少的,主要是由於以下幾點原因:睡眠環境不舒適如果孩子晚上總是睡不好覺,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的寢室,看看孩子的房間周圍是否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特別吵,或者是孩子晚上的小夜燈太亮了,又或者是床太硬,這一切都會成為導致睡不好覺的原因,也會影響到孩子的睡眠,致使孩子無法進入深層睡眠,睡不熟就會有驚醒和打滾的情況發生
  • 孩子為什麼總咬指甲?多發在4~5歲孩子身上,家長別忽略了
    如果孩子有持續性啃指甲的習慣,不僅不美觀,還很不衛生。孩子喜歡咬指甲,媽媽們一定要及時制止,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習慣,無聊或緊張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啃指甲。那麼孩子喜歡咬指甲的原因是什麼呢?孩子不自覺想要咬指甲蓋和毛刺,是行為偏差的症狀,如果不及時的制止,容易惡化成一種強迫症,嚴重的會導致甲床嚴重被破壞,甚至出現流血的情況。
  • 截肢者感覺到失去的肢體,軀體失認症患者覺得身體不屬於自己,這一...
    該工作第一次為自我身體感知的理論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行為學和電生理證據,也為進一步研究身體自我意識的神經機制提供了行為學範式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對於人工智慧和腦機接口的研發以及精神疾病的治療也提供了重要的實驗基礎。相關論文9月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身體感知錯覺究竟如何產生?
  • 這幾個感統遊戲,適合帶著孩子在戶外玩兒!
    之前我們提到了大自然中可以帶孩子玩兒的遊戲,利用樹木、水、石頭等元素,讓孩子充分發展觸覺、本體覺等感覺。今天我們再來分享一些在戶外可以進行的專業的感統遊戲,藉助感統教具,可以刺激到孩子更多的感覺系統。No.1:拋接球準備一兩個皮球,在戶外的空地上,帶孩子一起來回拋接球(不要忘了讓孩子自己撿球、運球),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和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練習。這樣可以訓練孩子的大肌肉,還可以促進本體覺的發育,促進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另外要注意,如果孩子年齡較小,家長則不要對他提過多要求,只要玩得開心就好。
  • 孩子激怒父母只是在博關注?家長掌握「3不」法則,化解錯誤行為
    所以在家長們看來,孩子所做的一些行為很奇怪。歸根到底都是孩子在滿足自己的目標與需求。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孩子被家長開始忽略,那麼恐懼就會充斥他的內心。尤其是對於嬰幼兒來說,哭鬧是他發洩不安的最好途徑,嘗試激怒父母,所求的不過是得到家長的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