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抖音小視頻,一時間被一個萌娃吸引到了,這個是孩子媽媽的抖音帳號,原來是孩子媽媽為了紀念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才開設的這個抖音號。
這個萌娃在視頻中頻現萌態,一會捧起小腳啃啊啃、一會咬咬手指甲、一會扣扣手,各種小動作配上孩子肉肉的臉蛋真是萌萌噠。
在大家都沉迷於孩子的萌態時,有位家長在評論中說道:孩子在小時候總是愛「咬指甲」、摳手指,可都是壞習慣,這種壞習慣一個控制不好會伴隨著孩子一生,家長一定要注意。
看了這條評論我不禁想起了我的一位大學同學,他就是有愛咬指甲的壞習慣,總是控制不住自己,上課咬、下課咬、有次考試也在咬,害的老師以為他在作弊,搞了個大烏龍,最後我這位朋友實在沒辦法了,買了一個透明的手套,天天帶著,但是效果不大,還是想咬。
孩子為什麼會喜歡咬手指呢?
原來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階段,叫做口欲期,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總是想咬點什麼,嘴總是閒不住,這是孩子從降生開始就喝母乳,之後一直咬著奶瓶子而留下來的習慣,所以在孩子戒奶之後總是會想咬點什麼東西,常見的就是咬自己的小手或者小腳、咬指甲什麼的。
一般家長對於這些現象都不是很重視,認為是孩子的正常現象,孩子是可以自我改正得,到了一定年齡孩子就不咬了。
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絕對錯誤的,孩子一旦養成習慣,就會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樣,很難改變這個壞習慣,從而影響自己一生!
長期咬手指的危害不僅是養成壞習慣這一點,最重要的影響是長期咬手指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性格!
長期咬手指的孩子,性格會怎麼樣?
容易敏感焦慮因為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這個壞習慣,所以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並不認為咬手指有什麼不對,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後,家長老師和同學們都會說咬手指的危害,孩子就會在內心深處產生極強的焦慮性和自卑感。
於是孩子會被外界的環境影響,開始想著改變自己的壞習慣,但是因為長久以來養成的壞習慣,一時間是難以更改的,所以孩子會陷入想改變自己,卻又因為養成的固態習慣而難以更改的這種能又不能的怪圈。
孩子會隨著自己年齡的長大變得逐漸焦慮,同時也會因為自己與其他孩子的不同,而對周圍孩子的言行各位關注,慢慢的變得很敏感,而且長期保持著自卑的心理,這樣的心理情感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對孩子保持著早發現、早治療、早改正、早優秀的態度,從娃娃抓起。
存在溝通表達問題因為自己咬手指的壞習慣一時間無法改正,孩子的焦慮情緒也會長時間無法改善,這就使得孩子在與別人交流時會很自然地產生畏懼、自卑的情感,造成了自己的表達溝通上的障礙。
長時間的溝通表達受限 ,一方面家長和老師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導致孩子容易出現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孩子也無法很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導致孩子積壓太多的不好思想,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父母一旦發現孩子小時候養成了這些類似於咬指甲的壞習慣,一定要多上心,讓孩子早日改正。
與此同時,我們要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防止咬手指帶來的危害,比如:我們多帶孩子參加一些幼兒園或者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鼓勵孩子多多上臺表演,讓孩子在街上禮貌地向長輩打招呼等等。
預防孩子咬手指,我們應該做什麼?
1、常去醫院檢查身體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關心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定期的帶孩子去醫院檢查身體,現在孩子在外邊受的誘惑多,經常吃一些垃圾食品,加上孩子在小時候就是多病多災的時候,所以有條件的家長一定養成固定時間帶孩子檢查身體的好習慣。
2、多陪伴孩子
我們一定要儘可能多的陪伴孩子,就像文章開頭我們說的那個孩子的媽媽一樣,有意識地將孩子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這不僅是孩子一生來說最美好的回憶,而且也是可以讓廣大網友一起監督自己的育兒方式,達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