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全國知名地理科普平臺,10餘年來一直致力於地理科普備考,強烈推薦關注,關注後可馬上領取565個高考地理專題設計福利!
俄羅斯概況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東瀕太平洋,西接波羅的海芬蘭灣,北靠北冰洋。 國土面積為1707.54 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海岸線長 33807公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最大加盟國俄羅斯正式獨立,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 事力量,綜合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二,俄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 其軍工實力雄厚,特別是 航空航天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俄羅斯在歐洲部分的面積僅佔全國國土面積的 1/4,卻集中了全國 3/4 的人口,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集中地區。 因此,儘管俄羅斯在亞 洲的面積比歐洲部分大得多,但俄羅斯卻屬於歐洲的國家。
俄羅斯-地理位置
經緯度位置:
大部分位於50°N~70°N的中高緯度地區
大部分地處北溫帶
海陸位置:
地處亞歐大陸北部,東臨太平洋, 北臨北冰洋
西臨波羅的海,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俄羅斯是傳統的歐洲國家
①3/4的人口在歐洲部分;
②首都莫斯科及大部分城市在歐洲部分;
③歐洲部分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
俄羅斯-地形
地形特徵
①以平原、高原為主,較為平坦
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是平原,東部是高原和山地
②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 (東南高、西北低)
③海岸線漫長
俄羅斯-氣候特徵
①東歐平原:受大西洋影響,溫帶大陸性氣候;
②西伯利亞地區: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植被是亞寒帶針葉林;
③太平洋沿岸:溫帶季風氣候,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④北冰洋沿岸:極地氣候,植被為苔原;
俄羅斯----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莫斯科氣候比較溫和,氣溫年較差較小,
降水量較多,東部大 陸性較強。
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的原因
①緯度較高,全年太陽高度角都小;特別是冬季晝短夜長,獲得的太陽輻射少;
②該地距離亞歐大陸冬季風源地近;
③西北低,東南高,受北冰洋冷氣流影響大;
④東南高的地勢阻擋了太平洋暖溼氣流的深入;
⑤盆地底部,冬季冷氣流沿山坡下沉,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
⑥冬季冰雪覆蓋,強烈反射,太陽輻射,地面獲得太陽輻射少
奧伊米亞康
西伯利亞的凍土、深度可達幾百米。在短暫的夏季,表面融化變成泥沼,能吞沒貨車、 拖拉機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層裡的高樁上,以免凍土解凍,建築物傾斜或下沉。所有的 住宅牆都很厚,都裝有三四層門窗。放在露天的鋼鐵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像冰一樣脆,容易 折斷。有人說,新來的人頭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裡每根毛不出一秒鐘都已凍僵,每 吸一口氣你都能感到鼻毛彎腰。你能夠「看」到到自己呼吸,更奇怪的是你能夠聽到它變成 冰。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奧伊米亞康村,是"北半球的寒極",從每年 12 月到第二年的 2 月, 這裡的月平均氣溫在-45℃以下,最低時曾達到過-71℃。
- 奧伊米亞康
寒極 -
1.緯度較高,單位面積得到的太陽輻射少日照時間短;
2.海拔較高;(奧伊米亞康盆地海拔在2000米以上 )
3.盆地地形 :盆地地形有利於寒冷氣流的堆積;盆地開口面向北冰洋,深受北冰洋冷空氣影響。
4.其它:強冷高壓的控制;深居大陸內部等
俄羅斯-河流
河流眾多,但封凍期長
俄羅斯的母親河----伏爾加河
伏爾加河的航運價值高的原因
結冰期短,通航期較長;
地勢平坦,水量豐富,水流平緩;
有運河可以溝通五海
流經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運輸需求量大。
西西伯利亞的河流
從東到西河流依次為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畢業了」),自南向北流向北冰洋,有較長的結冰期,航運價值低。
貝加爾湖
斷裂下陷(斷層中的地塹)
積水成湖(構造湖)
分析西西伯利亞地區有大面積沼澤地的原因
氣候: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
地形:地勢低洼,排水不暢
凍土:永久凍土,水分不易下滲
凌汛:河流下遊因凌汛而洪水泛濫,積水成沼(缺乏湖泊蓄水)
西伯利亞地區凍土廣布,同時也有大片待開發的肥沃的黑鈣土、褐鈣土土地;人煙稀少, 人口流失嚴重,能源、交通、信息基礎設施非常落後,已成為拖累俄整體社會發展的老大難 問題。這是一片富饒而尚未充分開發的土地。俄羅斯政府把開發、建設西伯利亞提到了重要 的議事日程,西伯利亞地區正處於大規模開發、建設時期。
資源狀況
俄羅斯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遠東和東歐北部。樹種主要為落葉松、紅松、雲 杉等針葉林為主。
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第二巴庫和秋明油田( 石油開採量 居世界第3位)。俄羅斯的黃金產量僅次於南非居世界第2位,烏拉爾 山有色金屬礦產豐富。資源豐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條件。
工業
工業特點
工業部門:
①原有工業基礎較好,工業部門齊全
主要工業部門:
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等。
核工業和宇航工業在世界上佔重要地位。
②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發展緩慢,許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品需要進口。
工業布局 :
①工業布局以「煤鐵複合型」為主
②工業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歐洲部分,有向東擴散的趨勢
農業
農業主要分布區:東歐平原中南部
有利:1.緯度相對較低,夏季氣溫較高;
2.受盛行西風影響降水較多,水熱配合較好;有伏爾加河和頓河流經,水源充足。
3.地形平坦;
4.土壤肥沃;
5.耕地面積廣大
6.人口城市密集,消費市場大,
7.勞動力充足,
8.交通便利。
9.不利:緯度高,熱量不足;凍土廣布
交通
俄羅斯的交通----鐵路運輸為主
西部: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
東部:西伯利亞大鐵路 貝阿鐵路
西伯利亞大鐵路沿南部山區修建的原因
①南部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南部城市、人口眾多,對交通需求量大;
②北部有凍土層,建設難度大,安全係數低。
③距離周邊鄰國較近,更便於發展經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21日在上海共同見證中俄兩國政府《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的籤署。根據雙方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
中俄兩國在天然氣領域合作對中俄兩國
分別有哪些積極影響
對我國而言:
①利於緩解能源緊張;
②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③利於實現天然氣進口地區多元化,保障我國能源安全。
對俄羅斯而言:
①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東部地區油氣的開發與經濟發展
②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③增加就業機會;
④利於基礎設施建設 。
考點連結
考點詳談
_
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地理背景
_
1. 自然原因
(1)自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勻,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
(2)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移動性。
2. 經濟原因:
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不匹配。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_
1. 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2.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1)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一直以煤炭為主,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
(2)北煤南運給鐵路、公路運輸和環境造成很大壓力。
(3)具有清潔優勢的天然氣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很低。
3. 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1)天然氣分布的總體特徵:北多南少、西多東少。
(2)四大氣區:新疆(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高原。
(3)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綜上所述,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如下:
西氣東輸概況
_
_
_
_
西氣東輸分為3線工程:
1線工程概況:管道幹線西起新疆塔裡木輪南,東至上海白鶴鎮,幹線全長3843.5公裡,3次跨越黃河,1次跨越長江。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
2線工程概況:氣源來自中亞進口天然氣。工程一幹八支,全長8704公裡,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西起新疆霍爾果斯口岸,東達上海,南抵廣州、香港。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廣西、廣東、浙江和上海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幹線全長4859千米,加上若干條支線,管道總長度超過7000千米。
3線工程概況:2012年10月16日開工,規劃中的第三條天然氣管道,路線基本確定為從新疆通過江西抵達福建,把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中國西北部的天然氣輸往能源需求量龐大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2014年8月25日西段全線開通。西氣東輸三線工程全線包括1幹8支。幹支線沿線經過新疆、甘肅、寧夏、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廣東共10個省、自治區,幹線、支線總長度為7378公裡。
西氣東輸的地理影響
_
_
_
_
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
(1)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2)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成為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2.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1) 緩解能源緊缺狀況,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2) 發揮了經濟技術優勢,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及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3.對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影響
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合理配置,促進東、西部地區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
(1) 東部地區:天然氣部分替代煤炭,有利於改善大氣質量。
(2) 沿線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天然氣,緩解因植被破壞帶來的環境壓力。
知識拓展
_
國內外其他主要的能源調配工程
_
_
_
_
(1)南水北調
影響:
(2)西電東送:水電資源分布與用電負荷分布不平衡。90%的可開發裝機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區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能源資源短缺,能源消耗量大。
影響:
(3)北煤南運:
我國煤炭資源多集中在山西、陝西及內蒙古西部,而用煤「大戶」則集中在華東、華南地區,「西煤東運」、「北煤南運」對我國經濟發展尤其重要。
北煤南運運量大、運距長,主要採用鐵路、海運和內河水路運輸。京滬、京九、京廣、焦枝等鐵路、沿海、長江和京杭運河水路運輸線都是北煤南運的主要線路。
(4) 國外著名的跨流域調水工程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北水南調工程(「科羅拉多水道」工程):解決了南部乾旱區的缺水問題。
澳大利亞雪山工程(東水西調工程):解決大分水嶺西側的缺水問題。
秘魯的東水西調工程(馬赫斯調水工程):解決首都利馬及一些地區的缺水問題。
巴基斯坦的西水東調工程:解決印度河平原的缺水問題。
前蘇聯的伏爾加—莫斯科調水工程、納倫河—錫爾河調水工程、庫班河—卡勞斯河調水工程、北水南調工程等:主要用於農田灌溉。
_
_
_
資源調配題目的答題技能
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主要從原因、解決資源短缺的途徑、線路選擇、工程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
1. 跨區域調配資源的原因:資源分布區與消費區存在差異;消費區緊缺(包括分布較少、需求量大、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原因)。
2. 解決資源短缺的途徑:包括提高利用率,節約資源;尋找替代品和跨區域調配資源等。
3. 資源跨區域調配線路的選擇:要保證穩定、安全的資源供應;線路的造價;沿線地形、河流等自然條件和城市分布等經濟條件;要儘量避免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如觀察線路圖中一些明顯彎曲的地方,探究彎曲的原因,如西氣東輸線路圖,要考慮沿線地形、河流等自然條件和城市分布、補充氣源等社會經濟條件。有時圖中顯示一些重要自然保護區,為避免造成生態破壞,線路也會發生彎曲。
同時要充分考慮工程難度、需求程度等決定一些線路開工的早晚,如南水北調的三條線路,東線最先開始。
4. 跨區域調配工程的影響:需從輸出地和輸入地兩個方面來說明,對輸出地側重說明將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並進一步促進城市化和經濟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等;對輸入地則突出說明解決了資源短缺的問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促進該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等。
_
_
_
典題精煉
_
讀「西氣東輸三條線路示意圖」,回答1~2題。
1、圖中管線走向出現多次彎折,影響其走向的因素不包括()
A. 地形
B. 資源
C. 旅遊景觀
D. 城市
2、西氣東輸對輸入地的環境意義是()
A. 緩解能源緊張
B. 改善水體質量
C. 改善大氣質量
D. 保證能源安全
答案:1-2:CC
遼河地處我國東北半乾旱半溼潤地區,其幹流水量主要來自東側支流,泥沙則主要來自西側支流,有「東水西沙」之說。流域內人口密集,工農業生產集中,水資源量遠小於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為此國家規劃實施「引松濟遼」調水工程。下圖為「遼河流域局部區域圖」。
指出建設「引松濟遼」調水工程、打造東北黃金水道,對遼河幹流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
答案解析:
增加水資源量,促進工農業發展;發展內河航運,加強區域間的聯繫;改善環境,促進旅遊業發展(或優化投資環境)。
背景材料
據央視報導,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於12月2日正式投產通氣,完全建成之後,每年可向我國提供380億立方米天然氣,可以有效緩解東北地區、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的天然氣緊張局面。
第一年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將引進50億立方米天然氣,以後逐漸增至380億立方米/年的輸氣量,相當於2018年我國全年用氣量的七分之一。每年因此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億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有效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這條總價超4000億美元的管道工程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到中國長三角,穿越地球上最荒涼的地帶,長逾8000公裡,居全球之最。媒體認為,具有戰略機遇的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通氣後,將」大資源」引向「大市場」,或改變全球能源格局。
熱點解讀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通氣後,將」大資源」引向「大市場」,或改變全球能源格局。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通氣備受世界關注,必將成為一個熱點話題,或將成為高考命題的一個熱點,考題主要考查中俄天然氣管道沿線的地理環境、管道運輸的特點、管道建設的區位因素分析、中俄天然氣領域合作對兩國發展的意義、能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能源跨區域調配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考點連結
一、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
1、管道運輸的特點
優點:
(1)運量大(2)佔地少(3)建設周期短、費用低(4)連續性強(5)運輸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6)安全易管理,可自動控制
缺點:靈活性差固定投資大專用型強專營性強
2、跨區域資源調配線路選擇的分析思路。
(1)穩定的資源供應和市場消費能力。
(2)新建線路短、施工難度小、建設成本低。
(3)安全係數高。
(4)對沿線自然環境的影響小。
3、中俄天然氣領域合作對兩國發展的意義:
對俄羅斯:
促進俄羅斯資源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促進俄羅斯基礎設施的建設;
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增加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
對中國:
緩解我國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利於我國實現天然氣進口地區多元化,保障我國能源安全;
利於改善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改善沿線地區大氣汙染狀況;
促進沿線基礎設施的建設;
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促進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對兩國:
利於擴大雙邊貿易,增進友誼;
加強經濟、文化交流與聯繫,實現合作共贏。
二、能源調配相關考點
4、能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
自然資源區域分布不均;
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不具有流動性;
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5、我國西氣東輸對東西部發展的意義
對東部:①優化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改善沿線主要城市的大氣質量,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
②發揮東部地區的經濟、技術優勢,推動天然氣化工、發電等產業的發展,以及用戶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③改善沿線主要城市的大氣質量,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
對西部:將西部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將推動中西部地區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並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沿線農村地區推廣使用天然氣,可減少農民對薪柴的需求,從而緩解因植被破壞而帶來的環境壓力。
6、西電東送工程的意義
對於西部地區: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水利工程的建設還具有防洪、灌溉、航運、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
對於東部地區:增加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能源供應,緩解能源緊張局面,改善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汙染,減輕能源運輸對鐵路的壓力。
7、分析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經濟效益:可從輸出地和輸入地兩個地區分別考慮。輸出地輸出資源可獲得經濟收入,並且可發展相關產業,完善基礎設施,獲得經濟效益;輸入地可獲取資源,解決資源短缺問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的發展,也可獲得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輸出地可發展相關產業,增加就業機會;輸入地經濟發展加速。兩地區協調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社會穩定。
生態效益:對沿途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應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8、大量使用煤炭作為能源會帶來哪些問題?
(1)可吸入顆粒物增多
(2)酸雨範圍增大
(3)煤炭的堆放、燃燒的廢渣都會造成環境汙染
(4)北煤南運給我國的鐵路和公路運輸帶來了壓力
綜合自愛地理的新新新老師、博易地理、愛地理走天涯等
推薦閱讀
特別推薦關注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Tan-GeographicStudio)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驚喜!
點讚就是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