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句俗話「雨過三秋」是什麼意思

2021-01-10 考古說

"雨過三秋"就是寒啊!

一年有12個月,一共春夏秋冬4個季節,算起來也就是一個季節三個月。

秋季一般是指農曆的七、八、九三個月份,同時這三個月又被分別稱作夢孟秋、仲秋、季秋。

一般而言,秋季的三個月就被統稱為"三秋"。

比如《詩·王風· 採葛》中有「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句子,孔穎達在作疏時說:「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

不過也有單獨把九月份,也就是傳統的"季秋"稱作"三秋"的,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的句子。

"雨過三秋",這4個字中的"三秋"無論是指秋季的三個月,還是單獨的農曆九月份,都有一種秋天像冬天轉變,天氣越來越涼的感覺。

尤其是秋天的雨不像春天那般溫暖,不像夏天那麼清涼,反而帶著一絲冷意,又不是冬天那樣的寒冷,只是一陣陣的涼。

在中國農村,"雨過三秋"顯然又和農業有著密切的關係。

秋收之後就是秋耕和秋種的時節,趁著天氣還不算太涼,看著那一絲溫暖,趕緊把種子播撒到地裡,期待著來年的收穫。

但是如果錯過了最佳的秋耕、秋種時節,趕上了"過了三秋的雨",這時候的天氣已經開始轉涼,有了冬天的感覺,錯過了最佳的播種時期,可能會影響到來年的收成。

還有好多老人喜歡將"雨過三秋"用在教育晚輩的時候,這時的意思就是好好珍惜大好年華,不要等到年紀大了才想起當時沒有珍惜。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話「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農諺是存在於農村、流傳於農村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這類俗話有簡單易懂、朗朗上口等優點,目的是為了指導或者預測莊稼長勢和收成。從某些方面來說,這是我國農民在長期的農業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導致這些俗話產生的理由很多,有相應道理的也不少,但也有很多具有時代色彩。比如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
  • 農村俗語:「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話有時候含義是多重的,可以從各方面解讀。主要原因是因為農村俗話其實是生活的經驗及智慧的結晶,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於是就解讀出了不同的東西。這樣的解讀我們不能去評判誰對誰錯,因為這東西本來就沒有個誰對誰錯,從各自的立場和經歷出發去解讀,別人沒有經歷過,怎麼能說對錯呢?
  • 農村俗話「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話俗話叫「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常常會產生誤解。因為大多數人會向玄奇迷信上理解走。比如說我們村以前有個人叫「王學道」,他會一些東西,就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輩子為別人看病,看邪氣啥的。他去世後,他的後人現在村裡不那麼聰明,看著呆呆的。
  • 農村俗話「糧庫死個耗子,多大點事?」是啥意思?要結合以前來看
    我們很多農村俗話是從農村的環境以及真實情況為出發點而總結出來的。口頭語時間長了就變成了俗話。這些俗話涵蓋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都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我們不能輕視這些口頭語或者俗話。今天咱們說一個這個糧庫死個耗子,多大點事是什麼意思。
  • 農村俗話「雲裡日頭洞裡風,蠍子尾巴後娘心」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現在的農村和過去不同,過去的農村,視離婚為洪水猛獸,所以後娘也是不多的,為了突出離婚將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心理打擊,出現了不少關於這方面的警示,一些俗話、老話、諺語,都試圖告訴人們,離婚後再娶或再嫁,都不會落到好,所以最好是不要離婚。
  • 農村院中栽樹有講究,俗話「院中樹一片,妻兒不相見」是啥意思?
    俗話就是農村流傳下來的生活道理,既彰顯古代農民的智慧,又能成為現代人們生活的參考。比如這句「院中樹一片,妻兒不相見」,就是告訴後代農村院子栽樹有講究,這樣才能利於人體健康。下面來說說到底是什麼意思?院中樹一片生活在農村最好的一個益處,就是擁有一個獨門獨院的房子,比如我們南方的農村,都會在院子裡面栽滿樹木、花花草草等等。如果院子裡面栽滿密密麻麻的樹木,冬天颳風的時候就會沙沙響,夏天炎熱的時候就會擋風;遇到梅雨天氣的時候,家裡就會變得更加潮溼,並且容易滋生各種細菌,老鼠與蛇等等都會常常光顧。妻兒不相見前句說到院子栽滿樹木,不利於人體的健康。
  • 俗話「色不迷人人自迷」什麼意思?後半句人人皆知,卻很少人看懂
    黃永玉用畫解釋俗話在俗語中,關於男男女女的愛情真理有很多,十分真實,如今看來,我們都是受益匪淺,但是由於流傳廣泛,一傳十、十傳百,真正的含義也逐漸變了味道,但是最為經典的,還是他的真實含義,而且古人有些字的含義,與如今大相逕庭
  • 農村俗語「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塌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塌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俗語「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塌炕」,這樣解釋合理嗎?歡迎補充指正在農村流傳著許多的民間俗話,這些俗話都是農民群眾在實際生產勞動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智慧,經過時代的變遷和時間的洗禮,經久不衰,這些流下來的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俗語,讀來詼諧幽默卻又富含哲理,談笑之間,就把一個活生生的道理為你陳列於眼前。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三秋是啥意思?漲知識了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經典,其中有不少的俗語。很多的俗語,流傳在今天依舊存在。時至今日,傳統文化依然與時代緊密相連,尤其在潛移默化間的影響力,更讓我們深深體會了文化的魅力。
  • 農村俗語「雨淋板分半邊,雨打墓三代富」,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導讀:農村俗語「雨淋板分半邊,雨打墓三代富」,什麼意思,有何講究?文/更三農生活在農村,各地有不同的文化習俗,有時相隔幾裡路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這或許就是「五裡不同風,十裡改規矩」的緣故吧,但是,不管在哪裡,不管風俗有何迥異,俗語卻貫穿始終,雖然在表現方式上有些不同,但是,道理卻是相通的!在農村,俗語的演化與當地人的生活有關,夾雜著不同的方言,讀起來雖然各不相同,用詞也不甚考究,雖然不能與詩經等同登大雅,但也飽含了先輩的智慧!在農村,夕陽西照,很多村民都會聚在一起閒聊,而俗語也是大家談論的焦點!以下的三句俗語,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 今日秋分,在農村有「三秋大忙貴在早」的說法,是什麼意思
    從去年開始,秋分節氣也正式成為了農民豐收節,在農村關於秋分有個說法,那就是「三秋大忙貴在早」,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三秋分別指的是什麼呢?三秋其實分別指的是秋收、秋耕和秋種,「三秋大忙貴在早」的意思是說在秋收、秋耕和秋種時一定要趁早,千萬不能拖到很晚。
  • 農村俗話「燕兒來,要發財」,真的是這樣嗎?
    在農村有很多流傳廣泛的農諺,俗語,這些語言通常通俗易懂,話糙理不糙。比如農村經常有老人講這句俗話「燕兒來,要發財」,那這句話你聽說過嗎?真的是這樣嗎?「燕兒來,要發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誰的家裡一旦有燕子來做窩,這家就要家業興旺,財運滾滾了。這是因為燕子是最願意接近人類的有靈性的鳥類,在古代的玄鳥指的就是它,經常在農戶的屋簷下築巢棲息。但是,燕子在搭窩的時候往往都會先對其房子的主人進行一番考察了解。
  • 農村說井裡蛤蟆醬裡蛆,飯裡的沙子老規矩,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不少老話、俗話,還有不少的歇後語。不管是俗話還是老話,又或者是歇後語,有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通俗易懂。但是,這個通俗易懂並不代表就是粗俗,事實上,這是無數人對於生活的總結,有著一定的道理。雖然有些話中的道理會隨著時代的時步而過時,甚至是淘汰,但大多數還是具有警示意義的。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出自於詩經,我們卻曲解了三秋的含義
    古時候人們總是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句話肯定帶有誇張的手法,但同時也把自己對愛人的那種思念表現的非常完美。即使他誇張但人們還是喜歡用這句話來表達我們對愛人的情感,其實在我們現在真的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嗎?古人口中的三秋究竟指的是什麼,難道是三個秋天?
  • 農村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百年的兔子無人追」,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百年的兔子無人追」,是什麼意思?神奇的農村,有著一些神奇的老俗語。而這些俗語雖然不像李白的唐詩一樣膾炙人口,也不像辛棄疾的宋詞一樣憂國憂民。而這些農村俗語都是樸實無華的,讓人們通俗易懂。
  • 農村俗話「天上的斑鳩,地上的泥鰍」知道什麼意思嗎?
    小時候,農村有很多的池塘,夏季乾旱的時候就可以去裡面挖泥鰍,但是人們卻很少吃。那個時候樹林裡面也有很多的斑鳩,因為身上肉少不受人待見,只是把捉泥鰍和打斑鳩作為一種娛樂的方式。然而農村的老人有句話這麼說:天上的斑鳩,地上的泥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是什麼意思?為啥在農村有這樣的說法
    農村俗語:「添人不添狗」有什麼道理?有的人怕狗、有的人恨狗、還有的人愛狗,雖然一些人對狗是又愛又怕,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而在農村裡,狗狗也是農民們的忠實夥伴,一些農戶家中、養殖場裡總有著這麼一條或幾條狗給主人看家。因此來說,相對於城市裡一些人嫌棄狗狗,農村人還是更樂意待見狗的。
  • 農村吃魚有俗話,花鰱頭,草魚腰,烏魚腦殼你莫挑,是什麼意思?
    農村吃魚有句俗話,花鰱頭,草魚腰,烏魚腦殼你莫挑。是什麼意思?對於淡水魚來說,是我們餐桌之上的常客,也是我們日常最喜歡食用的肉類,魚肉味道比較的鮮美,肉質細膩而且營養比較的豐富,民間也有老話叫做吃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意思就是吃畜牧類沒有吃禽類的好,而禽類則沒有魚類的佳,魚的食用對於我們的身體也是極為的有益,魚類不但豐富多彩。
  • 農村俗語「秋敗茄子似毒藥,秋敗絲瓜勝良藥」,是什麼意思?
    這是兒時阿兮常聽母親講的一句俗話。直白的講,這句農村俗話的點在「敗」字,是指衰敗抽稍經霜打的茄子和絲瓜,並不是立秋後的茄子和絲瓜就屬於此範疇。所以,通俗點講,這句老話的意思是:老秋裡被嚴霜打過的僵硬苦澀茄子不能吃,而老秋裡經嚴霜打過的絲瓜,卻是一味好藥。
  • 農村老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語言的魅力除了妙筆生花和能言善辯之外,樸實之語自有其魅力所在——這次,就讓小編帶你走進農村俗語,體會質樸言語的美。俗語一:賣了麥子買蒸籠,不吃饅頭爭口氣這句話和「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的意思有些不謀而合,只有靠個人努力種田收麥,才能由農田走向「蒸籠」。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離不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加之「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堅持,我們才能真正活成一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