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所有人而言,親情都是難以割捨的,尤其是在農村,過去沒有計劃生育的時候,每個家庭都會有很多的子女,除了希望子女給夠給自己贍養終老,夜市希望晚輩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共同的整個家族支撐起來,當然,親戚之間最直接的就是關心和幫助。所以,在所有的關係中,親戚之間互相的走動是非常頻繁的,每當過年的時候更是農村串親戚的高潮,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回到老家都會給老家的親戚帶禮物,去拜年。
老話都說姑表是一家,我們也不難理解,農村的表親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非常親近的,即使平時見面的機會不多,到過年的時候大家也應該聚在一起聊聊天。但是農村還有一句老話「姑沒了,舅走了,剩下老表不走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農村的親情如此不堪一擊嗎?
一位小時候就相識的老伯也是向我道出了實情,其實這句話聽起來很絕情,不過也確實反映了農村一部分真實的情況。雖然姑姑和舅舅是自己的媽媽和爸爸最親近的兄弟姐妹,可對於他們的下一代來說,關係肯定不如上一輩的好,如果姑姑或是舅舅去世了,互相之間的來往肯定會逐漸減少,到最後可能真的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在農村這樣的例子真的是多如牛毛,還有一句大家常說的,和這句話意思相同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到」。這也是為什麼今年農村普遍存在「斷親潮」,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個結果呢?
首先,維繫親情的紐帶不存在了。在下一輩看來,姑姑和舅舅和他們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不過他們一旦不在了,就意味著這條維繫親情關係的「紐帶」也斷裂了,表兄弟、表姐妹直間也沒有太大的血緣關係,聯繫也就會越來越少了。
其次,由於接觸環境不同,沒有太多的交集。一般姑姑和舅舅家和兄弟姐妹家離的都有一段距離,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平日裡接觸不多,見了面也就沒有太多的共同語言,再加上現在農村人大量外出,有的甚至一年或者幾年才見面一兩次,見面了也只是寒暄幾句,即使家庭聚會也都是每個人拿著手機在看,聊天是很少的,其實這樣的見面也是很尷尬的,相見不如不見。
最後,嫌貧愛富的親戚越來越多了。以前的農村,經濟比較落後,家庭條件普遍不好,每個家庭之間沒有太大的貧富差距,親戚之間相處還是很和睦的。但如今的農村變了,一部分人富了,導致親戚之間有的貧富相差懸殊,有一部分有錢人看不起窮親戚,表親更是避而遠之了,生怕有事情找到自己。這和「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確實,現在農村親戚之間的關係相比以前變得淡多了,很多長輩去世的表親幾年都不聯繫,這才有了現在這句「姑走了,舅死了,剩下老表不走了」,其實這句話說的還是很現實的,大家聽過這樣的俗語嗎?不知道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