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沒了,舅死了,剩下老表不走了」,農村的親情真的終結了嗎?

2021-01-12 宸小主

對我們所有人而言,親情都是難以割捨的,尤其是在農村,過去沒有計劃生育的時候,每個家庭都會有很多的子女,除了希望子女給夠給自己贍養終老,夜市希望晚輩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共同的整個家族支撐起來,當然,親戚之間最直接的就是關心和幫助。所以,在所有的關係中,親戚之間互相的走動是非常頻繁的,每當過年的時候更是農村串親戚的高潮,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回到老家都會給老家的親戚帶禮物,去拜年。

老話都說姑表是一家,我們也不難理解,農村的表親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非常親近的,即使平時見面的機會不多,到過年的時候大家也應該聚在一起聊聊天。但是農村還有一句老話「姑沒了,舅走了,剩下老表不走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農村的親情如此不堪一擊嗎?

一位小時候就相識的老伯也是向我道出了實情,其實這句話聽起來很絕情,不過也確實反映了農村一部分真實的情況。雖然姑姑和舅舅是自己的媽媽和爸爸最親近的兄弟姐妹,可對於他們的下一代來說,關係肯定不如上一輩的好,如果姑姑或是舅舅去世了,互相之間的來往肯定會逐漸減少,到最後可能真的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在農村這樣的例子真的是多如牛毛,還有一句大家常說的,和這句話意思相同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到」。這也是為什麼今年農村普遍存在「斷親潮」,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個結果呢?

首先,維繫親情的紐帶不存在了。在下一輩看來,姑姑和舅舅和他們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不過他們一旦不在了,就意味著這條維繫親情關係的「紐帶」也斷裂了,表兄弟、表姐妹直間也沒有太大的血緣關係,聯繫也就會越來越少了。

其次,由於接觸環境不同,沒有太多的交集。一般姑姑和舅舅家和兄弟姐妹家離的都有一段距離,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平日裡接觸不多,見了面也就沒有太多的共同語言,再加上現在農村人大量外出,有的甚至一年或者幾年才見面一兩次,見面了也只是寒暄幾句,即使家庭聚會也都是每個人拿著手機在看,聊天是很少的,其實這樣的見面也是很尷尬的,相見不如不見。

最後,嫌貧愛富的親戚越來越多了。以前的農村,經濟比較落後,家庭條件普遍不好,每個家庭之間沒有太大的貧富差距,親戚之間相處還是很和睦的。但如今的農村變了,一部分人富了,導致親戚之間有的貧富相差懸殊,有一部分有錢人看不起窮親戚,表親更是避而遠之了,生怕有事情找到自己。這和「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確實,現在農村親戚之間的關係相比以前變得淡多了,很多長輩去世的表親幾年都不聯繫,這才有了現在這句「姑走了,舅死了,剩下老表不走了」,其實這句話說的還是很現實的,大家聽過這樣的俗語嗎?不知道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

相關焦點

  • 老人為何說「姑死了,舅走了,剩下老表不來了」?說透了人心
    文/涵涵 老人為何說「姑死了,舅走了,剩下老表不來了」?說透了人心我們偉大的勞動人民的智慧永遠是不可小覷的。他們能立足於生活經驗,民風民俗,甚至是歷史典故,名言警句,通過精煉總結,創造出了許多的簡潔有趣,接地氣的俗語。
  • 老話常說:「姑死了,舅埋了,表兄表弟不來了」真的是這樣嗎?
    老話常說「姑死了,舅埋了,表兄表弟不來了」真的是這樣嗎?「姑死了,舅埋了,表兄表弟不來了」小時候每次過年看到自己老表來,都很高興,終於有了可以玩的伴,就感覺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完全一樣!每次放假我們都會在你家住幾天,過幾天在我家住幾天,歡樂的不得了!但奶奶每次都會說,等你們活到四五十了「姑死了,舅埋了,表兄表弟不來了!」
  • 「姑死了,舅走了,餘下老表不來了」,親戚關係真的這麼脆弱嗎?
    「姑死了,舅走了,餘下老表不來了」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都知道,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結親都講究一個門當戶對?所謂門當戶對,是指結親的雙方家庭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要相差不遠的意思,在更多的人眼中,主要還是家庭經濟收入要大致相等或者說差不多吧?反觀親戚之間也是這樣的;
  • 農村老話「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表親成陌路」,真的如此嗎?
    尤其是在這個智能化的網絡時代裡,親情的維繫基本上都是通過各種即時通訊,看似感情聯繫越來越方便,但人們卻越來越不願意走親戚了。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長大之後很少會和自己的親戚進行聯繫,逢年過節也都躲著不見。對於大家來說,可能關係最近的就是娘家親,第三在農村也有著「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表親成陌路」的說法。
  • 姑死了連著筋,姨死後斷了根!農村親屬關係裡,為何娘家人不親
    農村有很多奇怪的習俗,比如老以前有「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的習慣,說的就是哥哥死了,小叔子可以娶嫂子當媳婦兒,姐姐死了,妹妹可以嫁給姐夫。聽起來很荒謬的吧,所幸現在這些奇怪的習俗已經被遺忘。而說到農村的人情世故和親屬關係,那也是很有必要聊聊的。
  • 在農村舅爺、舅公、舅外公和舅老爺有什麼區別?哪個地位更高?
    在農村舅爺、舅公、舅外公和舅姥爺有什麼區別嗎?哪一個地位更高一些?馬上就要過年了,而在年底的時候,農村的酒席也比較多。無論誰家裡辦酒席都是熱熱鬧鬧的,能叫的親戚基本都會叫過來,大家一起來慶祝一下,相互也粘粘喜氣。
  • 農村俗語:「外甥是狗,吃了就走」有什麼說法?
    而和農村裡的老人們坐在一起聊天,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不僅能聽到他們那個年代的許多稀奇事,同時也能在聊天中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你和農村的老人一起聊過天,那就會發現老人都很擅長把大道理用一句朗朗上口的俗語說出來。這些俗語都是古人們長年累積,總結出的經驗。馬上就要過年了,相信你也聽說了不少「別樣」的俗語,那下面這些你聽過嗎?
  • 俗語說:「姑死舅埋、表兄表弟不來」,啥講究?下半句說透了人性
    俗語說:「姑死舅埋,表兄表弟不來」,啥講究?下半句說透了人性每逢過節過年,家裡的親戚就開始互相走動,以維繫一下彼此之間的感情,特別是有長輩的家庭,晚輩礙於長輩的面子,即使是感情沒有多深厚,也要去家中拜望一番。但當長輩去世後,晚輩之間的走動就少了,甚至可能老死不相往來。
  • 農村親戚多不知道該叫啥,苦惱嗎?不用怕這裡有最全的親戚稱呼!
    2018年的春節已經過完了,回到農村老家過年的朋友們有沒有苦惱到,見到親戚不知道該叫啥?農村一般比較注重親情,過年了都會互相來往,即使平常不怎麼見到的親戚,過年時都會相互走動下,有時大家還要圍在一桌吃飯,見到這麼多的親戚,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該怎麼稱呼長輩,很是苦惱,特別是常年在外上學,畢業後又在城市工作90後的年輕人,該怎麼稱呼真是過年時的頭疼問題,現在小編把最全的親戚稱呼奉上,從此不用再怕了,讓你瞬間有自信,熱情招待客人。
  •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走親戚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動,小時候最盼望著和長輩一起去走親戚,不僅意味著能吃到許多好吃的,而且還能見到好多同齡的兄弟姐妹,可以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親戚關係是很看重的,其中主要分兩種親戚關係:堂親和表親。
  • 農村俗語「脹死女婿,餓死姑爺」是什麼意思?貌似誇張其實客觀
    那麼,農村俗語「脹死女婿,餓死姑爺」到底是什麼意思吧?貌似很誇張,其實,實際情況很客觀現實。俗語「脹死女婿,餓死姑爺」的意思是這樣的,嶽父母在世時,女婿永遠是嬌客,「一個女婿半個兒」嘛,他們即使再貧窮,也總是會盡力而為,很好地招待女婿吃好喝好,把肚皮子撐起來,並達到酒足飯飽的程度。
  • 農村親戚味越來越淡,走親戚的越來越少,這是為啥?
    ,有的走到年15還沒走完,但是現在農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走親戚的越來越少了,在短短的三四天就把親戚走完了,為什麼農村的親戚味越來越淡了,這是為啥呢?貧富差距較大的親戚不再走動;有的親戚混了好了,有錢了就容易看不起人,相互走動的話會因為一點小事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不是同一個層次的人,在相處過程中也會有隔閡,這樣的親戚很多人都認為不走也罷,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沒有親戚味了,就連平時的交流也不多了。
  • 舅舅最忌諱的一個月份:正月裡不剃頭,剃頭死舅的說法從何而來?
    按道理來說,正月是一個喜慶的月份,但是著一個風俗卻是一個不好的說法,那就是「正月裡不剃頭,剃頭死舅」。因此在民間有很多已經當舅的人對於這個說法十分的忌憚,甚至讓正月成為了舅舅最忌諱的月份。在前兩年的報導中,曾經有一對舅舅和外甥因為和件事情鬧翻了臉,那麼這個說法到底從何而來呢?快點和小柒一起看下去吧!
  • 農村俗語「三姑把蠶,蠶吃四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是大姑養蠶
    農村俗語「三姑把蠶,蠶吃四葉看似簡單的八個字,裡面的信息量絕對夠喝一壺的,就像武俠小說裡武功秘籍一樣,簡短的幾個招式,其中的能量卻是無窮的。為什麼是姑,因為女人勤勞,細緻,所以養蠶的多是女性,也就是「三姑把蠶」了。
  • 在農村,老人經常說:「好狗不死家中」,土狗真的是這樣嗎?
    在農村餵養的土狗最多,這些土狗都是兢兢業業的看家護院好手,不像一些寵物狗,小偷進家還會跟人家握手,而且土狗不嬌貴,也不需要吃什麼名貴狗糧,隔三差五的洗澡,剪毛,這些操作對於土狗來說,一概不用,有點剩菜剩飯就能夠很好的打發,即使有時候忙得沒顧得上餵它,也是沒事,農村俗話說的好,叫做:
  • 散文:我的舅姥爺
    照這樣來說,作為母親的兒子,我從小到大能夠見到和接近舅姥爺的時候應該很少。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農村,尤其是像我這種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由於鄉村的交通不便利,再加上母親是舅姥爺的女外甥,按照傳統的風俗,女外甥和男外甥不同。在封建的眼光看來,男外甥似乎跟舅舅的關係更親近一些。
  • 江中猴姑餅乾的價格 和性能成正比嗎
    原標題:江中猴姑餅乾的價格,和性能成正比嗎? 從小胃就不是很好,在廣告中看到了江中猴姑餅乾是一款能夠養胃的餅乾,就蠢蠢欲動想要購買了。一直都相信,在當下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健康的身體對自己來講是多麼重要的。
  • 在農村,當有人碰過鳥窩後,鳥真的會不要這個窩了嗎?漲知識了
    在農村,為何有人碰過鳥窩以後,鳥就會直接棄窩而走呢?漲知識了!在農村裡長大的70後、80後的朋友們,應該在小時候都曾經有過下河撈魚,上樹掏鳥窩的經歷。農夫還記得,小時候父母也曾跟我說過,千萬不要去掏鳥窩,尤其是不能去摸鳥窩裡面的鳥蛋和剛孵化出來的小鳥,不然這些鳥媽媽就會棄窩而走。當有人碰過鳥窩後,鳥真的會不要這個窩了嗎?為何有人碰過鳥窩以後,鳥就會直接棄窩而走呢?看完了漲知識!當時農夫對於這個也是不相信的,後來卻深信不疑了。
  • 農村老話「當官死了沒人埋,太太死了亂人抬」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正所謂「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對於農村人來說每個村落都會保留自己的傳統。很多的習俗已經流傳了上千年的時間,到了今天依舊有很好的文化傳播載體。農村的文化習俗之所以能夠很好的傳承下來,還是因為俗語的原因。
  • 老人說「雞兒不吃豆,豆兒是它舅」什麼意思,為什麼雞不吃豆子?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老人說「雞兒不吃豆,豆兒是它舅」什麼意思,為什麼雞不吃豆子?在農村生活的,家家戶戶都會養些家禽,像什麼雞,鴨,這些家禽。這些都是從很小開始養,等到長大後,我們就可以殺了吃。特別是在農村,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家裡養的雞殺了,給家裡人補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