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我最珍貴的4件紫檀「至寶」,故宮專家看了都得眼紅!

2021-01-11 馬爺說古

馬未都:我最珍貴的4件紫檀「至寶」,故宮專家看了都得眼紅!

馬未都是個收藏家,他師從王世襄先生,得到真傳後在古董市場上「叱詫風雲」,曾撿漏了不少珍寶,後來東西越來越多,馬未都就起了開私人博物館的念頭,那個時候國內的私人博物館還是空白,於是在馬未都東奔西跑之下,這座全國首個私人博物館終於落地,開館之時海內外報紙都廣泛報導了這件事,馬未都一時間風頭無兩。

馬未都與王世襄先生

馬未都的博物館叫做「觀復博物館」,這個名字取自《道德經》,意為反覆觀看,既然被稱為博物館,裡面擺放的自然都是歷史之中的珍品,馬未都畢生所收藏的物件幾乎都在裡面擺放著,其中不乏「國寶」級的文物。

觀復博物館

馬未都提及自己館內的珍寶時臉上也洋溢出自得之色,馬未都說:觀復博物館裡面有4件紫檀「至寶」,珍貴程度足以稱得上是我收藏品之中的半壁江山,故宮專家來我這看完後也得眼紅,究竟是哪4件珍寶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件:紫檀螭龍三彎腿大畫桌(康熙)

畫桌自古就是文人財富的標誌,而這個材質為紫檀的畫桌更是價值不菲,上面雕龍畫鳳,一看就不是凡品,而且這張紫檀大畫桌是國內畫桌之中最寬的,可以說是獨一份,價值可想而知,據說這是馬未都當年在一堆破家具裡撿出來的,花了5塊錢,其中2塊錢是僱人給搬家裡。

第二件:紫檀錦地拼面書桌(雍正)

在清朝文物之中,康乾盛世時期的寶物是最珍貴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技藝達到頂峰,國庫充裕了,材料自然也都是極為罕見的,整個桌面並非完整,而是特意用5000餘塊小木塊拼起來的,每一個部件都是用榫鉚相連,沒有用一顆釘子,目前故宮外僅有這一件,可以說全中國除了故宮外,只有馬未都這裡有這件東西了,來源不明(馬未都沒說過)。

第三件:紫檀描金七重詹寶塔(乾隆)

正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所謂的浮屠其實就是寶塔,這一對寶塔是乾隆時期所造,後來八國聯軍時被搶走了,曾在國外拍賣會現身,馬未都特意趕去重金買回,使得國寶重回它的家鄉。

第四件:紫檀五屏風象首獸足寶座(乾隆)

在國內的收藏中,寶座是最為罕見的,因為它只有在故宮裡才有,而且因為太重,所以很少有人會將它搬出宮外,所以說這件寶座的珍貴程度絕非尋常寶物可以比擬,曾經皇上才有資格坐的寶物,如今卻擺在了馬未都的館內,馬未都也說過,自己沒事會坐上去,感受一下當年皇帝的感覺,來源不明。

相關焦點

  •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的5件鎮館之寶,件件都價值上億,不可不看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的5件鎮館之寶,件件都價值上億,不可不看眾所周知,馬未都是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當年他為了成立觀復博物館可謂是東奔西跑,在他的努力下,這個全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終於被批准成立,第二年博物館就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的展廳面積只有400多平米,經過數次搬遷後,如今的觀復博物館已經是一個總佔地
  • 馬未都:價值6億的國寶文物被摔壞,7年後故宮才發現,死無對證
    馬未都:價值6億的國寶文物被摔壞,7年後故宮才發現,死無對證 要說我國那裡文物最多最珍貴,那肯定是地下,因為中國的歷史太悠久了,現在發掘出來的東西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那些被深埋地下的寶物,遠要比現在我們看到的多得多,但是要從地上挑一個文物最多最珍貴的地方,那毫無疑問就是故宮了。
  • 馬未都:我有一件轉心筆筒,設計非常精巧,故宮博物院也有一件
    原標題:馬未都:我有一件轉心筆筒,設計非常精巧,故宮博物院也有一件 時間是什麼?大部分人沒有清晰的概念。究其原因,在於時間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古人為了強化時間概念,設計各種各樣的東西來銘記時間。馬未都表示「我」有一件轉心筆筒,設計非常精巧,故宮博物院也有一件。
  • CCTV紀錄片:收藏界的傳奇-馬未都!
    早在2014年的時候,有一個故宮專家就專門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十年前馬未都的身家已經破億了,現在百億都不止,十年後估計還會翻倍! 不過對於身家百億的說法,馬未都本人卻表示:沒有的事,千萬別信。 事實上,對於馬未都來說,推動他不斷收藏的原因不是因為錢。
  • 馬未都罵承德一個司機:你拉一輩子煤都賺不回那一塊丟失的牙板
    作為現存佔地最廣的古代帝王宮苑,承德避暑山莊不僅以其青楓綠嶼的勝景而譽滿天下,還曾因一段無價之寶的唏噓往事引得世人扼腕嘆息。這片享譽中外的皇家園林裡,其實藏有一座清代宮廷歷史博物館,館內珍器重寶不勝枚舉。那塊牙板究竟是何物?這名承德的卡車司機究竟做了何事,使得收藏大家馬未都痛罵他拉一輩子煤都賺不回那一塊丟失的牙板,堪稱文物史上的罪人?
  • 馬未都:故宮裡藏著條世界上最長的「蛇」,剛看到時我也嚇一跳!
    馬未都:故宮裡藏著條世界最長的「蛇」,剛看到時我也嚇一跳! 提起位於我國首都的故宮,很多人應該都印象深刻,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建築群,也是我國歷史文化的象徵,故宮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如今依然傲然屹立在這個東方大國之中,它是我們所有華人的驕傲。
  • 馬未都:這4件鎮國之寶,個個價值連城,找到一件就能超過馬雲!
    馬未都:這4件鎮國之寶,個個價值連城,找到一件就能超過馬雲!但實際上,馬未都也有遺憾,他曾翻閱過許多古籍,從中得知了許許多多的寶物,有些他已經「得手」,有些可以在博物館駐足觀看,可有些卻只能存在與夢中,馬未都曾說過:這4件鎮國之寶,每一個的價值都無法估計,若能找到一件,其財富或許就能超過馬雲了,這究竟是些什麼寶物呢? 第一件:隨慈禧入土的夜明珠
  • 馬未都:我結婚時買的全是舊家具,親戚們都說我太摳了!
    馬未都:我結婚時買的全是舊家具,親戚們都說我太摳了! 1981年,馬未都的小說《今夜月兒圓》登上了《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個整版,他也因此「名利雙收」,那個時候的他,獲得了65塊的稿費,這筆錢在現在看起來很少,但是在80年代,這可是一筆巨款。
  • 馬未都:戴著白手套拿瓷器的「專家」,不是外行就是騙子!
    馬未都:戴著白手套拿瓷器的「專家」,不是外行就是騙子! 我國被稱為瓷器大國,在悠久的歲月中曾無數次用瓷器震撼世人,各位應該也都多多少少拿過一些瓷器,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那種空手拿瓷器的感覺,溫潤如玉,手感舒適,有些瓷器放久了會有些冰手,但是這無法妨礙人們對它的讚揚。
  • 故宮家具館今開張,魚缸撒珍珠,富察皇后的陪嫁柜子也在這?
    供奉過帝王賢臣畫像,當過庫房,甚至還養過警犬的故宮南大庫和南薰殿9月19日重張,展出300餘件明清宮廷家具精品。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非黃花梨即紫檀」。甚至木插屏魚缸造景不用沙不擺石,撒得是貨真價實的珍珠,氣派十足。南大庫位於紫禁城南牆根,靠西,武英殿對過兒。這裡曾是故宮最大的一處庫房,東西長156米。幾十年來,它一直秘不視人,用於存放各類建材和雜物。
  • 故宮藏品新增5.5萬餘件 將建數字照片檔案
    故宮博物院根據工作和藏品實際,於2014年至2016年,在第五次文物藏品清理的基礎上開展了「三年藏品清理」工作,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開展登記著錄、影像採集等工作。 據悉,經過清理,截至2016年12月31日,故宮的藏品總數由1807558件升至1862690件,這其中珍貴文物1683336件,一般文物163969件,標本15385件。
  • 巴掌大的盒子裡竟藏了30件文玩?這個暗藏玄機的文物簡直逆天了
    在故宮漱芳齋前殿東間內,就曾擺放一個巨大的多寶格,柜子內被錯落有致的分成數格,上面放置著帝王收藏的各種珍貴文玩器物。接下來,就讓我們一下欣賞幾件現藏於博物館中的藏品吧~1、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這件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為清朝時期的文物。從外表上看,這件多寶格,為木質,外飾纏枝番蓮紋,與普通的圓盒無異。
  • 馬未都公布買玉賣玉的砍價計謀,連李嘉誠都敗下陣來!
    所以很多人都好奇,那些知名的大收藏家,比如馬未都、王剛等人,他們在買玉玩玉時,都是如何砍價還價的?有什麼特別的套路嗎?今天我們不妨借著這個機會,來看看馬未都是如何在買玉賣玉過程中討價還價的。01馬未都的還價話術,讓李嘉誠都敗下陣來馬未都一生中收藏了無數寶貝,也和無數人進行過舌槍唇劍的討價還價,但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和李嘉誠之間的一個故事。
  • 馬未都:身前看到身後事
    春椅珍貴,馬未都不敢坐,虛靠在超長的扶手—或者說扶腿上,等攝影師按快門。「這椅子過去是妓院裡的,(現存的)特少。女的坐著舒服,男的累。」曾有一位德國人看到這把椅子,動了心,加高複製。「他來取的時候,帶著女朋友,我一看,心說今兒晚上壞了。這女的我估計就100斤,這男的估計得有300斤。」
  • 馬未都:我的觀復博物館,和我的「觀復貓」
    許多人知道他熟悉他,可能是因為他的一檔收藏類節目:《收藏馬未都》,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但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馬未都那些珍貴的藏品,而是他的觀復博物館裡的,那些貓兒!馬未都和「黑包包」觀復博物館坐落在首都北京的五環外,這是全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 去臺北故宮不可錯過的9件古玉珍品!
    臺北故宮博物館珍寶無數,古玉藏品更是件件精美,今天介紹臺北故宮的這9件玉器皆是珍品,
  • 約上馬未都,去觀復博物館深度「吸貓」
    我們不僅約上了收藏家馬未都,還跟著他去博物館深度「吸貓」。說起馬未都先生,就一定要八一八他的新頭銜,除了作家、收藏家、鑑賞家、博物館館長、脫口秀主持人、文化大使等一長串的身份外,最後一個Title竟是——鏟屎官。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玉白菜五花肉都排不上號,珍貴藏品來了解一下
    對於 臺北 故宮,每一個國人都有著難以言明的特殊感情。那段割裂的歷史讓許多珍貴的藏品都漂洋過海來到了 臺北 ,甚至有一種說法「 臺北 有文物沒有故宮, 北京 有故宮沒有文物」。很顯然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據說由於當年的海運能力有限,所以只挑選了故宮藏品中的六分之一運到了 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