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門——清頭目,利三焦,通絡止痛第一要穴

2021-01-20 黃帝內經中醫師承教育

當我們熬夜太多時,會出現眼睛乾澀眼結膜發紅;飲食過於辛辣時,有時會出現口幹,口腔潰瘍口中異味;感冒時出現咽喉疼痛,扁桃體發炎;天氣炎熱時,皮膚上會生癤腫生瘡;吃了辣椒,有時小便也辣痛辣痛的,大便出血;有些人天生就有心跳快,房性或室性早搏的疾病;大發脾氣時會氣血會往上湧,嚴重時會出現腦溢血中風等疾病;

氣候乾燥時,本來就陰虛的人,內外燥熱互為結合,對體內的津液消耗較重,就會導致體內水火平衡失調、更沒有過多的津液來滋潤皮膚、「灌溉」我們的身體,於是就會出現皮膚乾燥和口乾裂、眼乾等症狀了。如不及時治療,也會出現頭昏目澀、口苦咽幹、皮膚乾燥、臉色晦暗、腰膝酸軟的症狀,男性陽痿、早洩,女性經量少、閉經都和這有關係。

其實這都是上火的表現,是身體局部經絡不通暢,不通則痛,不通則病。

可不可以找一個穴位解決它呢?還真有,這個穴位是乾燥症的「剋星」——液門穴。


液門穴位於無名指和小指的指縫間,頂著無名指的骨頭,因此揉的時候比較痛。液門穴,就是液體之門,揉按它也就相當於打開了液體之門,液體就會流出,灌溉到我們身體的各個部位,眼睛乾澀啊、嘴巴乾裂都可緩解。如果您每天晚上臨睡覺前按揉手上的液門穴3~5分鐘,馬上就會覺得嘴裡面和眼睛裡有液體出來,用不了幾天工夫,眼乾、口乾的症狀就會大有好轉。所以,按摩液門穴就是打開了體內液體之門,天乾物燥不再害怕。

操作方法:每晚睡前按揉液門穴3~5分鐘,長期堅持。

覺得口裡特別乾燥,按揉一下液門穴就會馬上產生唾液,立竿見影(這種情形,按承槳穴也有此效)。

液門穴是三焦經的滎穴,《難經》云:滎主身熱。意思是說滎穴能清熱瀉火。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液門穴確實是疏通液體運行的一個關健穴位,消炎的效果確實不錯,液門穴就是一個消炎的藥庫,如果我們能善用它,很多疾病能當下見效。液門,顧名思義:液體之門。人身的血液,精液,津液,關節液,小便,包括痰液,唾液都是液體,液體屬性為陰,液體在人身經絡脈管之中循經而行,各行其道,液通氣行,相安無事。人體有時表現的上火,並不完全是人體火多了,或者說水少了,很多時候,是液體循行的道路不通暢了,有堵塞了,表現在堵塞的局部有病痛了,這時要想辦法疏通液體循行的道路,液門穴當仁不讓,我們可以用指壓按摩,或針灸治療,都會有效的,不少上火的症狀當下能完全消失。

黃帝內經中醫師承教育基地歡迎您!打造中醫師承教育權威基地 還原老中醫手把手傳教實況。匯聚國內一流的中醫師資,手把手傳教中醫精髓。這裡是國內最大的中醫師承教育基地。專業中醫整脊正骨培訓、中醫膏藥製作培訓、中醫針灸推拿培訓、中醫穴位埋線培訓、中醫小兒推拿培訓、中醫刺血療法培訓、中醫點穴療法培訓、中醫拔罐刮痧培訓、中醫腹部推拿培訓。地址:河南省 鄭州市 管城區 鄭汴路60號 恆泰國際B座 網址:www.zhongyizhengji.com www.gaoyaow.cn www.maixianw.com 電話:037186063957 13223012616 王老師




相關焦點

  • 液門穴
    液門穴的作用液門穴意義: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溼水氣及地部的經水。運行規律:天部之氣大部分冷降為地部水液,小部分吸熱後上行天之天部,地部經水則回流關衝穴。功能作用:降濁升清、清熱散風、聰耳明目、清頭目,利三焦,通絡止痛。特異性:液門穴為五輸穴之一,本經之滎穴,五行屬水。附註:三焦經滎穴。
  • 這個穴位是人體第一消炎要穴,發炎時你艾灸了嗎?
    所以我們應該儘量減少吃消炎藥,實際上我們自身有極大的自愈潛能,今天掌門師兄要跟大家介紹一個消炎效果比較好的穴位,經常的灸一灸這個穴位,既消炎又健康無副作用。這個穴位就是三焦經上的液門穴。液門穴是一個消炎的藥庫,如果我們能善用它,很多疾病能當下見效。 穴位釋義液,液體也,經水也。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化為地部經水。
  • 液門穴——通調水道,防治燥邪!
    液門穴出自《靈樞經脈》,是手少陽三焦的常用腧穴之一。液,液體,在此指經水;門,指出入的門戶。液門穴為手少陽三焦經之滎穴,有通調水道之功效,按柔液門穴,可以起到清熱瀉火滋潤皮膚,防治燥邪的作用。刺激液門穴還可以起到清頭目、利三焦、通絡止痛的功效。
  • 感冒, 液門一穴可見效
    用針灸針由液門進針,向中渚方向刺入1--1.5寸原理:液門穴為三焦經穴,具有清熱解毒、調和表裡的作用。療效:多數感冒病人在針刺一次後症狀消失。感冒初期效果最好。講解:一般小兒進針0.5寸 成人小手者進針1寸 大手者1,5寸 亦可透刺中渚穴 一般留針15--30分鐘 每5--10分鐘運針一次。
  • 人體消炎穴液門
    其實在我們人體,有一個自帶的消炎穴,液門穴。液門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出《靈樞·本輸》。《針灸甲乙經》作「腋門」,《千金要方》作「掖門」。《針灸甲乙經》言:瘧,項痛,因忽暴逆,液門主之,風寒熱,液門主之。液,液體也,經水也;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化為地部經水。
  • 刮痧十二經穴之手少陽三焦經!
    功效: 活血通絡,醒神開竅,清 三焦熱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 角膜白 斑 目視不明、咽喉腫痛 腮腺 炎、 頭痛、卒中、腹痛、吐瀉、 口 幹、中暑、昏迷等  (2)液門穴  位置:在手背部,當第4、 第5指 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 陽陵泉穴、足三裡穴——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絡止痛!
    陽陵泉穴+足三裡穴,這組穴位組合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絡止痛的功效,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頭痛、耳鳴、目痛、胸脅疼痛、氣喘、咳逆、胃痛、嘔吐、腹脹、腸鳴、黃疸、下肢痿痺、麻木、半身不遂、遺尿等病症。陽陵泉穴陽陵泉穴在小腿的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
  • 三焦經按摩法 身體隱藏的「神醫」能治百病
    三焦經按摩法1、消濼穴有效治療各種痛證消,消除;濼,小水、沼澤。本穴屬三焦經,具有通調水道的作用。【主治】清熱安神,活絡止痛。主治頸項強急腫痛、臂痛、頭痛、牙痛。【部位】在臂後側,肘尖與肩峰角連線上,肘尖上5寸。【快速取穴】先取肩髎,其與肘尖連線上,肘尖上7橫指處即是。
  • 國醫大師賀普仁-火針臨床常用對穴30組
    太衝疏浚開導,肝與膽相表裡,太衝疏肝利膽,清利肝膽溼熱,理氣止痛,主治六鬱、癔症昏僕、癲狂癇症及肝風、肝陽上亢等證。在《內經》記載,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合谷、太衝二穴相配稱為開四關,具有搜風祛溼、通經行瘀、鎮痛鎮靜、疏肝利膽、止痙的作用。
  • 【每日一穴】液門穴:第一消炎穴,,人體自帶的「牛黃解毒片」!
    《針灸甲乙經》言:瘧,項痛,因忽暴逆,液門主之,風寒熱,液門主之。液,液體也,經水也;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化為地部經水。人體身上的血液,精液,津液,關節液,小便,包括痰液,唾液都是液體,液體屬性為陰,液體在人身經絡脈管之中循經而行,各行其道,液通氣行,相安無事,何病之有?
  • 此物可清上、中、下三焦溼熱之邪,服之清心除煩,散一身火毒
    梔子清利溼熱火毒的作用特別強,而且它入藥能清人體上、中、下三焦溼熱火毒之邪,服之可起到清心而除煩的作用,對於一身上下的火毒皆有較好的清散之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之中對梔子的評價就很高,他說梔子入藥可「瀉三焦火邪,清胃脘,解煩鬱,行結氣「。由此可以看出,梔子入藥能通洩三焦溼熱火邪的作用早已經被古代醫者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
  • 小試液門透中渚治療感冒
    正好有一朋友主訴:頭疼,嗓子不舒服,有清涕。謝文志氏指出,尤對上焦、中焦壅熱引起的頭面、五官、咽喉等疾患更為適宜,明確指出本穴主要的適應症。 液門穴為手少陽經之滎穴,"主身熱",陽經之滎穴屬水,則壯水可以制火,故可治"身熱"之證,包括了外感發熱及火熱壅盛之證。此外,液門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三焦者,決瀆之官,水導出焉",液門穴又為陽經之精液、血津出入之門,汗、尿、唾液皆液也,刺之有促其液出(發汗)之意也。
  • 人體自帶「消炎穴」——照海,商丘,丘墟,液門
    為了增強清咽利喉的效果,還可以配合按壓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等,幾個穴位相互交替,避免因按壓過量而造成皮膚、軟組織損傷。脾經上的商丘穴——主治下身炎症商丘穴位於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當舟骨結節與內踝高點連線之中點處取穴,商丘穴屬脾經經穴,正好對應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各種炎症。(商丘穴主要消除下身的各種炎症。)
  • 消炎降火的寶庫---液門穴
    液門穴就是一個這樣的穴位,是一個消炎的藥庫,如果我們能善用它,很多疾病能當下見效。液門,顧名思義:液體之門。人身的血液,精液,津液,關節液,小便,包括痰液,唾液都是液體,液體屬性為陰,液體在人身經絡脈管之中循經而行,各行其道,液通氣行,相安無事,何病之友?
  • 穴位講解丨治療肩周炎的要穴【天宗穴】
    《針灸大成》等記載天宗穴能治療「肩背酸痛,肩痛肘臂不可舉」,說明天宗穴有祛風除溼,舒筋活絡,活血止痛的作用。三稜針點刺天宗穴配合火罐放血,刺激強烈,可疏通頸部的筋脈,使受壓組織得以松解,氣血運行得以通暢,達到「通則不痛」的功效,從而治癒疾病。而更嚴重一點的肩周炎,屬於中醫「肩凝」、「漏肩風」等範疇。
  • 【穴位】液門
    俾生津液,有刺本穴,而津液立生者,故名「液門」。又治臂痛手背腫等症。均宜瀉法。按汗、尿、唾液、均液也。若液出及門,刺而促之,以助其發動之力,於理則可。故曰「門」。若使枯井生泉,則恐未必。四十年前,餘治一戰汗未出者。其人抖擻呻吟,家人驚懼,夤夜扣門,延餘求治。一針甫下合谷,汗立出而戰立止。由此觀之,液門生津則可,若謂其針下生津,或即刺合谷而得汗之類也。適逢其欲汗未汗之會耳。
  • 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論臟腑病針灸治療取穴規律
    全文首談經絡、遞次為候氣、論針、取穴、標本論治、特定穴位、子午流注、補瀉、治療、禁針、禁灸等。凡有關針灸學術中的重要問題,均有論述。在針灸學的地位非同一般,是針灸學最重要的一篇文獻。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講的是臟腑疾病的取穴規律。臟腑也就是五臟六腑的統稱,包括肝、心、脾、肺、腎五臟,和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這六腑。
  • 三百六十穴定位速記歌訣
    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持;膽郗在外丘,肝經中都是。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陽維陽交穴,陰維築賓知。胃經下合三裡鄉,上下巨虛大小腸。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中衝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曲澤連;關衝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言。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大敦行間太衝看,中封曲泉屬於肝。三裡在膝下,三寸兩筋間。
  • 下都穴 大椎穴!
    穴藥同源,穴藥相通,不利用起來就是巨大的浪費。現簡收一集穴位奇效,以備時時查閱。  高燒不退——下都穴、大椎穴  發高燒是一種常見病症,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發高燒的經歷,表現的症狀為:額頭滾燙、頭暈目眩,嚴重時不僅渾身疼痛,甚至燒到意識模糊、發生抽搐、有時還有冷的感覺。而持續高燒不退讓人十分擔心,這時除了及時去醫院就診外,人體穴位也能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