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濾棉是首先過濾魚缸水的第一層過濾,屬於物理型過濾,它濾掉水中的食物殘渣,魚便跟其他顆粒性的物質,避免了這些雜質殘留在其他濾槽裡滋生細菌,也緩解了硝化系統的壓力。
跟其他濾材相比,濾棉是更換頻率較快的消耗品,原因是它過濾的雜質會長期殘留在棉上,容易發黴或滋生細菌。
如果不及時更換,物理過濾效果越來越差,有害物質越來越多,從而影響觀賞魚健康。為了避免有害物質過多汙染水質,乾濕分離開始成為底濾的標配。
乾濕分離不是水族專用詞。至少我第一次聽說,是在選房時,售樓員口若懸河地誇戶型是怎麼做到了乾濕分離,避免水汽蔓延。
如今它用在水族箱中,是把物理過濾懸空,實現物理過濾不會長期浸泡在水中的效果。
它的過濾過程是:下水衝擊濾棉,濾棉過濾掉水中的顆粒,水則從密集的過濾孔中流入生化濾槽裡。這期間濾棉高居空中樓閣,很好的起到過濾作用,而不會被水浸泡,增長了發黴的周期。
這種過濾方式較難滋生有害物質,原因是:水由重力原因加速衝擊濾棉,濾棉不被水浸泡,所以沒有除自身之外的緩衝,水流衝擊力就大,細菌也較難吸附。如此一來,殘渣被腐化的速度也會慢很多,細菌的繁殖條件受限,自然不會那麼肆無忌憚的大量繁殖並產生有害物質了。
從效果上來看,它還有一個跟滴流類似的優勢。水流到濾棉上,以及過濾後的水流到生化濾槽的過程中,可以很好的與空氣接觸,增大水中的溶氧量,給硝化細菌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當然,乾濕分離被大家接受並應用確實有其必然性,但它的缺點其實也蠻明顯的。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病菌的滋生,但濾棉的更換頻率必須加快,否則殘渣積累多了依然會有有毒物質。
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有些魚友會發現雖然濾棉有效分離了殘渣跟水,但源源不斷傾瀉到濾棉中的水會迅速被濾棉分散,也就是說濾棉始終都被水浸潤著,包括食物殘渣。這麼來看,細菌依然可以大量繁殖,並在分解糞便時產生有害物質。
而水流落到濾槽裡會發出聲音。一開始可能不會覺得煩,但時間長了會特別在意。這好比買了水泵,一開始聲音不算大, 但時間久了,一靠近魚缸就聽見泵工作的聲音,也會越來越煩的。
沉澱倉的作用跟乾濕分離有一部分相似性,也可以分離糞便,所以很多魚友把這兩種方式放在一起比較。但有時候我們在討論原理時,太在意理論,而忘了實際使用的效果。
沉澱倉一開始應用於魚池,因為它的水體大,空間大,如果濃縮到魚缸中,效果並不好。沉澱區越窄越發揮不出效果。雖然乾濕分離也有明顯的缺陷,但包括水流聲,或者水噴濺的的問題都是可以添加緩衝物解決的。在日常使用中,我的感受是乾濕分離比沉澱倉的可優化性大一點。
在我接觸過的幾種過濾方式中,乾濕分離其實並沒有多少可玩性。它的主要出現場景是底濾。而我認為底濾的調整空間不算大。所以提到這個名字總沒有足夠的敏感性。
但隨著深入了解,當乾濕分離涉及到微生物方面時,它就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充滿很多可能性的複雜生物鏈,一條條相互交錯著纏在一起,每一條都連著豐富的生命體。
它們在狹小的空間裡掙扎,繁衍,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打得不可開交。而我們平時看不到那些關於在生死邊緣掙扎的故事。
當偶然發現其中的奧秘時,會感覺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故事,到處都是五彩斑斕的生命之歌。尤其是當我們以為有些事情離我們很遙遠,忽然發現其實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那種震撼,多少有點金戈鐵馬或大漠狼煙的豪情在心中激蕩。
文章由意牌旗下【意寵】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