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昨天養魚老道做了一個小上濾,很小很小,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最小型的乾濕分離,之後發現了一些小問題,立刻予以改善。
結果到了今天早上,令我意料不到的是,在一夜之間,昨天晚上殘留在魚缸底部大量的糞便,徹底不見了,事先聲明啊,我今天絕對沒有進行抽底換水。
至於到底為什麼會是這個結果,其實我也有點納悶,因為魚缸的水流方向並不是太合適。
但是,我至少知道一個最好的乾濕分離應該達到一個什麼效果?給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一、昨天的乾濕分離我發現了什麼問題,之後又是如何改善的?
在昨天我製作的小濾槽中,我就發現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第二層濾棉依然是被浸泡在了水中,我感覺這個效果一定不會好。
然後就把最上層的濾棉給撤掉了,因為那塊濾棉看起來比較鬆散,不是太過細密,給我的感覺就是雜質會往下層溢流,一旦溢流,下層濾棉又浸泡在水中,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這些雜質就順著水流又回到了魚缸裡。
所以,我就把最上層的濾棉撤掉了,然後把下層濾棉的下方,又墊上了兩塊隔板,之後再加上一層比較細密的濾棉,這樣的結果就是兩塊濾棉全部離水,水位正好達到濾棉下的隔板停止,而所謂的那點陶瓷環,正好泡在了水裡。
陶瓷環下,還有一層隔板,整個這個小上濾槽,就被分成了三層滴流過濾,但是與滴流過濾的唯一區別就是,它是單管流水而不是雨淋管,這樣的做法又有什麼優點呢?
二、強大的水流自上而下衝刷第一層濾棉,其實和洗棉沒有什麼兩樣
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所有的下濾魚缸和滴流盒,使用雨淋管的,水流都是自上而下的直接衝擊著最上層的濾棉,這個結果就是,如果水流過大,和我們拿著高壓水槍清洗濾棉,其實並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可以回家看一看自己的雨淋管,或者下濾系統強大的下水,是不是在直接自上而下的衝擊著最上層的濾棉,那麼最上層濾棉的那些雜質又會去了哪裡呢?我就不知道了,這也是為什麼前些日子我把蝴蝶鯉魚缸的雨淋管撤掉的原因,之後水質很快就好了。
而我所使用的是單管橫向緩慢流水,這個水流方向是橫向的,不是豎向的,而且我儘可能地把過濾的水流調到了最低限度,這就有效地避免了水流對於第一層濾棉的衝擊,所有的雜質隨著水流是緩緩地流到了第一層濾棉上的,這才是真正的有效乾濕分離和物理過濾。
如果我們換句話說的話,那就是因為我們平時只會去關注第一層濾棉,只會去清洗第一層濾棉,如果第一層濾棉被強大的水流一直在衝擊著,我們又不去看第二、三層濾棉一眼或者是其下方的生化棉、甚至於生化濾材,長期如此,結果又會是什麼樣呢……
更何況,有些小魚缸的上濾系統,根本也就是兩層白棉而已,而大多數下濾系統的乾濕分離盒,裡面也裝不下幾塊濾棉的,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矛盾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魚友,有時候會使用一個魔袋或者絲襪,把下濾魚缸的下水口,徹底包裹起來的原因。
但是上濾系統根本不會有這樣的擔憂,就看我們自己如何操作了。
三、昨天曾經擔心的大顆粒糞便無法濾除,結果這個擔心竟然成了多餘
其實對於這個66升水體的整理箱來說,飼養的是五條能吃能拉的宮鵝金魚,而且還是活魚蟲、冰魚蟲和魚飼料摻雜著投喂,使用一個僅有兩瓦的小水泵,濾網也不是很大,在昨天我還是很擔心的。
因此在剛放置濾槽的時候,為了減少水泵的壓力,我給它們抽底換水了一次,也就是在昨天上午,後來這個水質就一直保持原狀,昨天中午和晚上我都進行了投喂,因為已經抽底換水了一次,雖然魚缸底部有大量糞便,我也不可能一天之內兩次抽底,因為水質根本沒有徹底穩定,我還不想去過於驚動這個水質。
可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今早起來,我再去觀察的時候,魚缸底部的糞便沒了,不是說星星點點,是一丁點也沒有看到,包括了水體中的細微雜質,這就令我很是奇怪了。
至於其具體原因,無外乎最後,魚糞便被金魚的攪動和水流打散,然後被濾棉全部有效地濾除掉了而已,一個只有兩瓦的水泵為什麼能夠達到這種效果?唯一需要的,就是要保證住以下三點:
1、水流集中並且橫向的緩慢流動
2、保證濾棉在濾槽的蓄水槽上部,絕對不沾水,絕對的乾濕分離
3、水流絕對通暢,不溢流,而且出水口的水流不大,不能衝擊到金魚
這就是我認為的最為簡單、而又最為實用和經濟的小上濾,我們可以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做:
單管緩流三層滴流乾濕分離物理過濾,現在不都是想要一個比較高大尚的名字嗎?
別看我的濾槽小,整套設備下來最多也不夠三十塊錢,但是絕對有效、而且實用。
至於說為什麼魚友們的有些乾濕分離未必能夠達到這個效果,我就不知道了,我只能把我的小作品分享給大家,予以酌情參考。
四、接下來的工作是什麼,這樣就算完事了?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一個按時投餵的問題了,因為是新缸新水,我的困水不多,這個整理箱直接接的是放置了一天的井水,濾棉的吸附力也未必強大,水體確實還有輕微白濁的現象,這些問題的解決全部依靠時間。
估計連續投餵個一周左右的時間,這個新水和整理箱缸壁的綠苔進行一個有效地磨合期,因為這些青苔一直生活在一冬天的老水裡,突然加入新水,也需要一定時間的激活。
再就是等待濾棉的吸附力逐漸加強,那麼這個水質就可以慢慢的走向通透和清澈了,如果因為某一次餵多了,有部分的大顆粒糞便無法去除,少量進行抽底換水即可。
當然了,因為濾槽太小,濾棉很可能也會發生溢流,這一次我就設置溢流口了,所以不必擔心,最多就是及時清洗一下濾棉罷了。
這個小整理箱其實有這麼一個小上濾槽,絕對夠用了,水泵的流量也夠了,300升每小時,至於需不需要添加生化濾材的問題,有缸壁上的那些青苔也足夠了。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