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是明末清初,兩朝更迭之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及軍事生涯貫穿整個明、清激烈交鋒時期。
洪承疇降清前,是明朝用來對付農民起義軍的扛鼎督臣之一。
李自成、張獻忠的真正崛起,正是在洪承疇跟清朝決戰於松山之時,及其被清朝俘虜之後。
降清後,洪承疇也是清朝入主中原時,所仰仗的重要謀臣。
清朝能在長城內穩坐江山,洪承疇獻策的分量在其中舉足輕重。
不管在明,或在清,洪承疇都體現出了他的價值,毫無疑問,他是個人才,還是那個時代最頂尖的人才。
只不過,因為侍奉兩朝的原因,洪承疇的名聲不那麼好。
即使他為之奮鬥下半生的清朝,也於乾隆皇帝執政時期,將他編入了帶有蔑視性質的《貳臣傳》。
本文就簡單聊聊洪承疇這一明末清初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
聊聊他為何要降清?降清後又為清朝入主中原起了什麼作用?最終的結局等等內容。
一:洪承疇為何要投降清朝?或許是因為松山之敗後的不甘心
根據《清史稿》中的記載,洪承疇是因為怕死投降的: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清史稿》也是正史,不管中間有沒有虛構內容,這就是公認的定論了。
可民間的言論就跟史書記載的大不同。
大概是因為鄙視飽受明朝恩惠的洪承疇毫無志氣的投降,編纂出了莊妃勸降,而洪承疇被女色所迷,於是投降的戲碼。
怕死也好,女色所迷也好,都不是傳統士大夫應該幹的事。
儒家門徒不該視死如歸嗎?在那個時代,如同洪承疇一般的士大夫們太多了,也無法苛責一人。
只有他被戲說,是因為他未來幫助清朝入主中原時,起的作用太大而已。
洪承疇是進士出身,也曾有根深蒂固的忠君報國思想,我想,應該不會是簡單的怕死,或被女色勾引,就能隨便投降的。
他在松山兵敗在際時,也曾是主張決死一戰的,敗局不可避免後,也曾在被圍得水洩不通的松山城內堅持長達半年之久。
降清肯定是不甘心的,畢竟,清朝那會還被視為蠻夷。
但,洪承疇更不甘心的是,他本來有機會熬死清軍的。
卻因為崇禎皇帝的催促,以及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逼迫他更改戰術,導致了自己的兵敗被俘。
洪承疇指揮的松山之戰,是明崇禎朝和清朝進行的最後一次決戰。
誘因是清朝圍攻錦州,為保證寧、錦防線的完整,明朝決定派兵救援,並順勢與清軍決戰。
於是,當時處於薊遼總督任上的洪承疇成為明軍一方的主帥,他指揮的軍隊有十三萬,其中有四萬騎兵,是明朝最後能掏出來的家底。
其時,中原大地上依舊是烽煙遍地,李自成、張獻忠們再度雄起。
對於明朝來說,同時面對兩處強敵,實在是很難熬,必須要先解決一處。
李自成們到處亂竄,解決他們,需要的時間會更長。
因此,崇禎皇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把快速解決一處戰鬥的希望,放在了洪承疇身上。
洪承疇本來是準備採取穩打穩紮的戰術,十幾萬大軍用滾筒式的行軍方式,一起向被清軍包圍的錦州行進。
他當然也知道朝廷熬不起,但明軍野戰實在打不過清軍,主動出戰,容易被機動性更高、更靈活的清軍找到各個擊破的機會。
他只能利用明軍善於陣戰的優勢,集合在一起,先保住手上的軍隊不受大的損失,能靠近錦州後,再跟錦州城內的祖大壽裡應外合,嘗試擊敗清軍。
洪承疇其實也在賭,明朝耗不起,清朝同樣耗不起。
而且,即使已經內外交困的明朝,底子也比清朝厚。
本來,他或許是對的。但這個戰術就跟崇禎皇帝,以及陳新甲期待的速戰速決起了衝突。
清朝能否耗得起不論,崇禎皇帝先急了。
洪承疇軍中有一名監軍,叫張若麒,是崇禎委派的,他秉承崇禎皇帝和陳新甲的意見,否決了洪承疇穩打穩紮的戰術,逼迫他出戰。
洪承疇畢竟是文官,皇帝的話還是要聽的,就算再不願意,也只能改變戰術。
這一改變,就進入到了清軍希望的軌道中,洪承疇主動出擊,瞬間就露出破綻,然後,糧道和後路被清軍抄了。
這個時候,十多萬大軍在手的洪承疇,還寄望於死戰尋找生機,可早就被清軍的運動戰打怕了的各路總兵們意見無法統一。
洪承疇麾下的十三萬明軍,分別由八位總兵指揮。其中只有曹變蛟、王廷臣這兩位贊同洪承疇的意見死戰。
其餘六位,吳三桂、唐通、馬科、王樸、白廣恩、李輔明全部跑了。
未來,王樸為松山兵敗背鍋,被殺。李輔明在和清軍的交戰中戰死。
剩餘的,不是降李自成,就是降清。
六位總兵帶著部下一跑,整個明軍就亂了,松山之戰以明軍失敗告終,洪承疇被圍在松山城,半年後,城破被俘。
從松山之戰的進程和結果看,洪承疇此前的戰術未必錯,有很大機會耗敗清軍。
當時的清軍,在皇太極的號召下,也已經是舉國之兵盡出,物資消耗也達到了清朝承受不了的地步。
雙方其實比的就是耐心而已,洪承疇有耐心,但他不能完全在行軍作戰的方式上做主,於是敗了。
洪承疇本來可以憑藉這一戰,成為挽救明朝於危亡之際的英雄,成為萬人敬仰的當世名臣,流芳百世。
卻因為跟朝廷在戰術上的分歧失敗,他能甘心?
范文程說洪承疇不甘心死去,這是真的,但並非是單純的怕死,洪承疇只不過是因為明朝的決策錯誤,喪失了一次流芳百世的機會,對崇禎皇帝起了怨心而已。
或許,對松山之戰結果的不擔心,以及期望重新證明自己的心思,才是洪承疇甘願頂著罵名,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
二:洪承疇降清後起到的重要作用,促使清朝用漢法治國,幫助穩定南方
皇太極勸降洪承疇,是為了將來能入主中原時,對清朝有所幫助。
因此,清朝沒有進中原時,洪承疇是被閒置的。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清朝終於找到機會,開始準備全面入主中原,洪承疇開始變得重要起來。
清朝軍隊進入北京後,洪承疇首先向多爾袞建議,滿人應該「習漢文,曉漢語,通漢禮」,採取以儒治國的方式,全面吸收明朝的治國制度。
簡單而言,就是建議滿人主動漢化。
並且,作為在明朝官場熬歷了半輩子的洪承疇,深知明朝官場的弊端,裙帶關係比比皆是,他建議多爾袞在收用前明官員時,要採用「連坐制」。
清朝剛入關時,無法迅速融合科舉制選官,需要的官員大多是投降清朝的明朝士紳們互相之間舉薦。
而洪承疇建議的「連坐制」就是針對此下重手,比如,有人是因為被保舉為官,如果為官無能,那麼,保舉人也要受罰,反之,則受賞。
這個辦法對清朝入關初期,能快速找到一批相對有才幹的官員,幫助穩定北方局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洪承疇跟隨清軍重回北京後不久,就被委派到南方去當「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
洪承疇就是南方人,又是士大夫,當時南方的反清力量主要就是江南士大夫們在組織。
清朝希望熟悉士大夫們脾性的洪承疇能解決長江以南地區,明朝殘餘勢力不斷抵抗的問題。
當初,洪承疇為明朝剿滅農民起義軍時,一向是強硬派,主張「以剿為主,以撫為輔」。
但為清朝對付江南士紳們時,就很應時的把策略變了,變成了「以撫為主,以剿為輔」。
他以前明官員和士大夫的身份,說服了許多故交,以及反清意志不堅定的江南士紳們投降清朝,為新朝效力。
並針對明朝時的賦稅額,在江南地區大搞減稅活動,以此在拉攏江南士紳的同時,也幫助清朝收攬民間的民心。
洪承疇在江南地區實行的懷柔政策,效果還是很顯著的,有效的分化了江南地區的反清勢力。
當然,甜棗之外,也有大棒,對於比較堅決的抗清人士,洪承疇也要以清朝忠臣的樣子,對他們舉起屠刀。
比如金聲、夏完淳等抗清英雄,都是死在洪承疇手上。
這兩位在被俘後,都是由洪承疇親自審問和勸降,他們也眾口一詞的諷刺洪承疇早就死了,並慷慨就義。
清軍拿下江南地區後,如果不是有洪承疇這麼個了解明朝士紳習性,為官和為政經驗都豐富的前明高官在幫忙,要穩定抵抗最激烈的江南地區,還不知道要花多長時間。
即便如此,也依舊有嘉定、江陰等地的慘事。
當江南地區穩定後,清朝又委派洪承疇解決西南地區的問題,對於清朝來講,既然你能幹,那就多幹一幹。
當清朝短時間內,在軍事上拿孫可望、李定國等率領的南明軍隊毫無辦法時,洪承疇卻看清楚了南明軍隊內部存在的權力爭奪問題。
並建議清朝緩進西南,以圍為主,減輕明軍壓力,坐等明軍內訌。
此後的形勢發展,果然如洪承疇所料,西南明軍名義上的一把手孫可望,在企圖廢明自立,且軍事進攻敗於李定國之手後,攜帶部分明軍機密和西南行軍嚮導,向洪承疇投降。
清軍在孫可望投降後,迅速的借用孫可望的幫助,拿下了西南最後沒能納入治下的雲貴地區。
而將這些地區收歸後,負責安撫事宜的,還是洪承疇。
他採取的還是老辦法,減稅、出錢賑災。
朝廷劃撥給雲貴地區賑災的錢,他專門留出一半,供進入雲貴的軍隊專用,以此禁止軍隊擾民。
為減輕雲貴地區百姓們常年供應大軍徵戰的負擔,他還建議清朝停止了清軍向緬甸繼續進軍的策略。
或許,這一建議的初衷是,希望逃到緬甸的南明永曆帝能逃過一劫。
他曾建議鎮守雲貴的吳三桂養宼自重,但吳三桂沒聽,還是搞死了永曆帝。
總而言之,洪承疇在清朝入主中原後,起到的作用是其餘投降清朝的明朝士紳群體,以及本來自關外就依附於清朝的漢人官僚們,所不能比擬的。
拋開氣節問題,洪承疇的才幹,在當時確實是清朝最需要的。
總結:洪承疇是明末清初少有的能幹之臣,即使他晚節不保,背負投降汙點,也不能否認這一點。
他的投降,對入關後的清朝,幫助是巨大的。
清朝在整個長江以南地區的統治,初期的穩定,除軍事上外,其餘完全依靠的是洪承疇。
不過,洪承疇在為清朝嘔心瀝血後,退休時,並沒有得到很風光的待遇。
清朝獎勵給他的世襲職位,不過是個三等阿達哈哈番(乾隆時,該職位改名為輕車都尉),僅僅只是個從四品。
他死後,才獲得了「文襄」的追諡。
而被乾隆皇帝選進《貳臣傳》也證明,再有才幹的人,沒有氣節也是要被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