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或許是不甘心,降清後的作用無人能比

2021-01-09 孤寡老人講歷史

洪承疇是明末清初,兩朝更迭之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及軍事生涯貫穿整個明、清激烈交鋒時期。

洪承疇降清前,是明朝用來對付農民起義軍的扛鼎督臣之一。

李自成、張獻忠的真正崛起,正是在洪承疇跟清朝決戰於松山之時,及其被清朝俘虜之後。

降清後,洪承疇也是清朝入主中原時,所仰仗的重要謀臣。

清朝能在長城內穩坐江山,洪承疇獻策的分量在其中舉足輕重。

不管在明,或在清,洪承疇都體現出了他的價值,毫無疑問,他是個人才,還是那個時代最頂尖的人才。

只不過,因為侍奉兩朝的原因,洪承疇的名聲不那麼好。

即使他為之奮鬥下半生的清朝,也於乾隆皇帝執政時期,將他編入了帶有蔑視性質的《貳臣傳》。

本文就簡單聊聊洪承疇這一明末清初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

聊聊他為何要降清?降清後又為清朝入主中原起了什麼作用?最終的結局等等內容。

一:洪承疇為何要投降清朝?或許是因為松山之敗後的不甘心

根據《清史稿》中的記載,洪承疇是因為怕死投降的: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清史稿》也是正史,不管中間有沒有虛構內容,這就是公認的定論了。

可民間的言論就跟史書記載的大不同。

大概是因為鄙視飽受明朝恩惠的洪承疇毫無志氣的投降,編纂出了莊妃勸降,而洪承疇被女色所迷,於是投降的戲碼。

怕死也好,女色所迷也好,都不是傳統士大夫應該幹的事。

儒家門徒不該視死如歸嗎?在那個時代,如同洪承疇一般的士大夫們太多了,也無法苛責一人。

只有他被戲說,是因為他未來幫助清朝入主中原時,起的作用太大而已。

洪承疇是進士出身,也曾有根深蒂固的忠君報國思想,我想,應該不會是簡單的怕死,或被女色勾引,就能隨便投降的。

他在松山兵敗在際時,也曾是主張決死一戰的,敗局不可避免後,也曾在被圍得水洩不通的松山城內堅持長達半年之久。

降清肯定是不甘心的,畢竟,清朝那會還被視為蠻夷。

但,洪承疇更不甘心的是,他本來有機會熬死清軍的。

卻因為崇禎皇帝的催促,以及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逼迫他更改戰術,導致了自己的兵敗被俘。

洪承疇指揮的松山之戰,是明崇禎朝和清朝進行的最後一次決戰。

誘因是清朝圍攻錦州,為保證寧、錦防線的完整,明朝決定派兵救援,並順勢與清軍決戰。

於是,當時處於薊遼總督任上的洪承疇成為明軍一方的主帥,他指揮的軍隊有十三萬,其中有四萬騎兵,是明朝最後能掏出來的家底。

其時,中原大地上依舊是烽煙遍地,李自成、張獻忠們再度雄起。

對於明朝來說,同時面對兩處強敵,實在是很難熬,必須要先解決一處。

李自成們到處亂竄,解決他們,需要的時間會更長。

因此,崇禎皇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把快速解決一處戰鬥的希望,放在了洪承疇身上。

洪承疇本來是準備採取穩打穩紮的戰術,十幾萬大軍用滾筒式的行軍方式,一起向被清軍包圍的錦州行進。

他當然也知道朝廷熬不起,但明軍野戰實在打不過清軍,主動出戰,容易被機動性更高、更靈活的清軍找到各個擊破的機會。

他只能利用明軍善於陣戰的優勢,集合在一起,先保住手上的軍隊不受大的損失,能靠近錦州後,再跟錦州城內的祖大壽裡應外合,嘗試擊敗清軍。

洪承疇其實也在賭,明朝耗不起,清朝同樣耗不起。

而且,即使已經內外交困的明朝,底子也比清朝厚。

本來,他或許是對的。但這個戰術就跟崇禎皇帝,以及陳新甲期待的速戰速決起了衝突。

清朝能否耗得起不論,崇禎皇帝先急了。

洪承疇軍中有一名監軍,叫張若麒,是崇禎委派的,他秉承崇禎皇帝和陳新甲的意見,否決了洪承疇穩打穩紮的戰術,逼迫他出戰。

洪承疇畢竟是文官,皇帝的話還是要聽的,就算再不願意,也只能改變戰術。

這一改變,就進入到了清軍希望的軌道中,洪承疇主動出擊,瞬間就露出破綻,然後,糧道和後路被清軍抄了。

這個時候,十多萬大軍在手的洪承疇,還寄望於死戰尋找生機,可早就被清軍的運動戰打怕了的各路總兵們意見無法統一。

洪承疇麾下的十三萬明軍,分別由八位總兵指揮。其中只有曹變蛟、王廷臣這兩位贊同洪承疇的意見死戰。

其餘六位,吳三桂、唐通、馬科、王樸、白廣恩、李輔明全部跑了。

未來,王樸為松山兵敗背鍋,被殺。李輔明在和清軍的交戰中戰死。

剩餘的,不是降李自成,就是降清。

六位總兵帶著部下一跑,整個明軍就亂了,松山之戰以明軍失敗告終,洪承疇被圍在松山城,半年後,城破被俘。

從松山之戰的進程和結果看,洪承疇此前的戰術未必錯,有很大機會耗敗清軍。

當時的清軍,在皇太極的號召下,也已經是舉國之兵盡出,物資消耗也達到了清朝承受不了的地步。

雙方其實比的就是耐心而已,洪承疇有耐心,但他不能完全在行軍作戰的方式上做主,於是敗了。

洪承疇本來可以憑藉這一戰,成為挽救明朝於危亡之際的英雄,成為萬人敬仰的當世名臣,流芳百世。

卻因為跟朝廷在戰術上的分歧失敗,他能甘心?

范文程說洪承疇不甘心死去,這是真的,但並非是單純的怕死,洪承疇只不過是因為明朝的決策錯誤,喪失了一次流芳百世的機會,對崇禎皇帝起了怨心而已。

或許,對松山之戰結果的不擔心,以及期望重新證明自己的心思,才是洪承疇甘願頂著罵名,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

二:洪承疇降清後起到的重要作用,促使清朝用漢法治國,幫助穩定南方

皇太極勸降洪承疇,是為了將來能入主中原時,對清朝有所幫助。

因此,清朝沒有進中原時,洪承疇是被閒置的。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清朝終於找到機會,開始準備全面入主中原,洪承疇開始變得重要起來。

清朝軍隊進入北京後,洪承疇首先向多爾袞建議,滿人應該「習漢文,曉漢語,通漢禮」,採取以儒治國的方式,全面吸收明朝的治國制度。

簡單而言,就是建議滿人主動漢化。

並且,作為在明朝官場熬歷了半輩子的洪承疇,深知明朝官場的弊端,裙帶關係比比皆是,他建議多爾袞在收用前明官員時,要採用「連坐制」。

清朝剛入關時,無法迅速融合科舉制選官,需要的官員大多是投降清朝的明朝士紳們互相之間舉薦。

而洪承疇建議的「連坐制」就是針對此下重手,比如,有人是因為被保舉為官,如果為官無能,那麼,保舉人也要受罰,反之,則受賞。

這個辦法對清朝入關初期,能快速找到一批相對有才幹的官員,幫助穩定北方局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洪承疇跟隨清軍重回北京後不久,就被委派到南方去當「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

洪承疇就是南方人,又是士大夫,當時南方的反清力量主要就是江南士大夫們在組織。

清朝希望熟悉士大夫們脾性的洪承疇能解決長江以南地區,明朝殘餘勢力不斷抵抗的問題。

當初,洪承疇為明朝剿滅農民起義軍時,一向是強硬派,主張「以剿為主,以撫為輔」。

但為清朝對付江南士紳們時,就很應時的把策略變了,變成了「以撫為主,以剿為輔」。

他以前明官員和士大夫的身份,說服了許多故交,以及反清意志不堅定的江南士紳們投降清朝,為新朝效力。

並針對明朝時的賦稅額,在江南地區大搞減稅活動,以此在拉攏江南士紳的同時,也幫助清朝收攬民間的民心。

洪承疇在江南地區實行的懷柔政策,效果還是很顯著的,有效的分化了江南地區的反清勢力。

當然,甜棗之外,也有大棒,對於比較堅決的抗清人士,洪承疇也要以清朝忠臣的樣子,對他們舉起屠刀。

比如金聲、夏完淳等抗清英雄,都是死在洪承疇手上。

這兩位在被俘後,都是由洪承疇親自審問和勸降,他們也眾口一詞的諷刺洪承疇早就死了,並慷慨就義。

清軍拿下江南地區後,如果不是有洪承疇這麼個了解明朝士紳習性,為官和為政經驗都豐富的前明高官在幫忙,要穩定抵抗最激烈的江南地區,還不知道要花多長時間。

即便如此,也依舊有嘉定、江陰等地的慘事。

當江南地區穩定後,清朝又委派洪承疇解決西南地區的問題,對於清朝來講,既然你能幹,那就多幹一幹。

當清朝短時間內,在軍事上拿孫可望、李定國等率領的南明軍隊毫無辦法時,洪承疇卻看清楚了南明軍隊內部存在的權力爭奪問題。

並建議清朝緩進西南,以圍為主,減輕明軍壓力,坐等明軍內訌。

此後的形勢發展,果然如洪承疇所料,西南明軍名義上的一把手孫可望,在企圖廢明自立,且軍事進攻敗於李定國之手後,攜帶部分明軍機密和西南行軍嚮導,向洪承疇投降。

清軍在孫可望投降後,迅速的借用孫可望的幫助,拿下了西南最後沒能納入治下的雲貴地區。

而將這些地區收歸後,負責安撫事宜的,還是洪承疇。

他採取的還是老辦法,減稅、出錢賑災。

朝廷劃撥給雲貴地區賑災的錢,他專門留出一半,供進入雲貴的軍隊專用,以此禁止軍隊擾民。

為減輕雲貴地區百姓們常年供應大軍徵戰的負擔,他還建議清朝停止了清軍向緬甸繼續進軍的策略。

或許,這一建議的初衷是,希望逃到緬甸的南明永曆帝能逃過一劫。

他曾建議鎮守雲貴的吳三桂養宼自重,但吳三桂沒聽,還是搞死了永曆帝。

總而言之,洪承疇在清朝入主中原後,起到的作用是其餘投降清朝的明朝士紳群體,以及本來自關外就依附於清朝的漢人官僚們,所不能比擬的。

拋開氣節問題,洪承疇的才幹,在當時確實是清朝最需要的。

總結:洪承疇是明末清初少有的能幹之臣,即使他晚節不保,背負投降汙點,也不能否認這一點。

他的投降,對入關後的清朝,幫助是巨大的。

清朝在整個長江以南地區的統治,初期的穩定,除軍事上外,其餘完全依靠的是洪承疇。

不過,洪承疇在為清朝嘔心瀝血後,退休時,並沒有得到很風光的待遇。

清朝獎勵給他的世襲職位,不過是個三等阿達哈哈番(乾隆時,該職位改名為輕車都尉),僅僅只是個從四品。

他死後,才獲得了「文襄」的追諡。

而被乾隆皇帝選進《貳臣傳》也證明,再有才幹的人,沒有氣節也是要被貶的。

相關焦點

  • 明末清初三大名犬中洪承疇咋成了導盲犬?這事兒得問清太宗皇太極
    如果要評明末清初三大名犬,那麼范文程吳三桂洪承疇肯定榜上有名。「開清第一功臣」范文程文能出謀劃策,武能衝鋒陷陣,堪稱一條「鬥戰勝犬」;吳三桂先降後叛,叛而滅族,可謂「喪家之犬」;而洪承疇則是一條「導盲犬」。
  • 明末清初,老謀深算的大明統帥洪承疇如何在松錦之戰中戰敗被俘?
    此事為祖大壽偵知,欲計擒叛軍首領,無奈行事不密,反被叛軍窺破,搶先與明軍交戰,濟爾哈朗聞訊後,趁勢攻城,內外夾攻,祖大壽難以支持,只能退入內城堅守。  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錦州東關守將吳巴什降清,清兵攻佔錦州外城。至此清兵完成了對錦州城的包圍,填補護城河,毀壞城牆,明朝的外援給養都斷絕。
  •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與明朝皇室後裔見面,是怎樣一種場面?
    朱三太子劇照 據清朝的史料記載,朱煜勳這一脈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後裔,到了明朝末年,祖上出了一位叫朱彝的人物,跟洪承疇徵戰遼東,最後洪承疇兵敗投降
  • 降清貳臣被隆重紀念,民族英雄廟宇卻殘破無人問?
    關於清朝,大多數人都是不齒的,可能因為清朝末期的腐敗無能,籤下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今天我們就不評價清朝對錯,分享兩個人的故事,一個沒有脊梁骨之人確得一緬懷,一個挺直腰杆之人卻無人問津。
  • 清朝皇帝到底說滿語還是說漢語?末代皇帝竟然忘了滿語怎麼說!
    我們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清朝的興起絕對是一個奇蹟,當年努爾哈赤能夠憑藉13副鐵甲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與強大的明王朝相抗衡,實在是戰爭史上的奇蹟,當時也藉助於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明末農民起義被鎮壓或者自然災害少一些,或許清王朝就不會這麼輕而易舉的入主中原了
  • 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兩顆原子彈算什麼,咬人的狗才不叫
    直至今日許多人也認為原子彈是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其實說真的,美軍當時用的慢熱型戰術才是日本投降的關鍵原因。大家都知道,二戰末期日本受到了來自美國的兩枚原子彈的轟炸。45年的8月6日和9日,這兩枚原子彈相繼被投下,終於在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戰正式結束,在這件事裡我們可以清楚認識到核武器有多麼重要。
  • 南明弘光帝時期山東大順軍將領趙應元反清的青州事變始末
    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在一片石被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之後,慌慌張張逃回北京城,登基做了一天皇帝後火速撤回西北。不久,清軍入關,開始了清王朝對中國二百餘年的封建統治。實際上,清軍入關之初,對於統一中國並沒有多大把握,用於進攻的兵力十分有限,而李自成撤回西北後,其統治區域內掀起了一股明朝官紳起來擒殺大順政權官吏的狂潮,內部極不穩定。
  • 清朝名將海蘭察能徵善戰,為何後人卻用一種有趣的動物比喻他
    然而在歷史中,海蘭察的形象並非如此,他能徵善戰。被後人稱為「妖人」。不過又用一種有趣的動物來比喻他。那麼,後人把他比喻成什麼動物呢?乾隆三十年,緬甸侵擾清朝邊境,清緬戰爭爆發。海蘭察以副都統的身份率八旗先鋒直驅緬甸。他多次以其神勇,破緬軍戰陣,打得緬軍死傷無數,最終迫使緬軍主動議和。論功行賞時,海蘭察被擢升為鑲黃旗蒙古副都統,並留於雲南邊塞負責戌邊治兵等事務。
  • 此人矛盾的一生,先後效忠大順和明清,最後又反清復明
    在《三國演義》中,由於呂布先拜丁原為義父,後又認董卓為義父,所以被張飛罵作「三姓家奴」。在古代,這種反覆無常的人,一般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就好比吳三桂,他原本是明朝遼東總兵,後來大順政權和清朝分別籠絡他,吳三桂就開始左右搖擺。最後他「衝冠一怒為紅顏」,歸順了清朝,幫助其趕走李自成,入主中原,但清朝很多人,其實都打心底瞧不上他。
  • 一旦上位後堪比皇帝
    清朝作為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篡位的事情發生,特意建立了一套有別於前朝的管制體系。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地方官職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以此設置的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便構成了清朝地方行政的四大官職。
  • 盤點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
    清朝開國以後,許多立下赫赫戰功的王公子弟被賜予王爵。不同於普通王爵每傳一代,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其中有八位戰功最為卓著的親王和郡王,其爵位是永遠不會下降的,爵位世襲罔替,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代善是大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次子,其隨清太祖南徵北戰,被賜予「古英巴圖魯」的稱號。努爾哈赤死後,代善擁立弟弟皇太極繼位。1636年,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此後,他遭到皇太極的排斥,不問朝政。皇太極死後,代善擁立順治帝福臨即位。1648年,代善病逝,死後配享太廟。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
  • 張獻忠投降後變得非常熱愛學習,但他學習的內容讓明朝官員很緊張
    當時陝西官軍的分工是,巡撫孫傳庭負責陝西東部商洛一帶的徵剿,總督洪承疇則負責徵剿西部。李自成等人攻擊的漢中屬於洪承疇的責任區,於是他派臨洮總兵官曹變蛟前去救援。曹變蛟自他叔叔曹文詔死後頗受洪承疇重用,而且他不僅升官快,打仗也越來越猛。接到命令後率兵抄近道星馳而去,並趁夜色從雞頭關悄悄進入漢中府城。之所以搞這麼神秘,並不是怕農民軍,而是為了給他們一個驚喜。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引言想必看過清宮劇和熟讀清朝歷史小說的人都知道,凡是有功於國家的人都會加官進爵以示嘉獎。清王朝分封爵位共有恩封、功封、襲封、考封四種封爵形式。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赤眉軍投降後,為什麼劉秀先讓其吃飽?真正目的只有一個!
    「(劉)盆子將百萬眾降陛下,何以待之?」於是,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餘人,肉袒出降,在陣前跪拜劉秀後,呈上傳國璽綬。這傳國玉璽,就是最早秦始皇定製的那一方玉璽。後來王莽篡位,還被王政君老太太還摔缺了一角。
  • 大明、大清、大順三選一,吳三桂為什麼選擇降清?
    此時不管清軍有沒有入關,他都很難在京師待下去,而貿然後撤的話又擔心被吳三桂追擊,所以只要吳三桂不投降大順,他就必須重創吳三桂才能安心。而站在清軍的角度來說,明朝已然壽終正寢,此刻揮師入關奪取天下的時機已經成熟,眼前的吳三桂恰是第一塊絆腳石。
  • 此人對清朝發下詛咒,兩百年後,清朝真的因此滅亡
    面對強大的努爾哈赤,布揚古投降了,然而努爾哈赤還是把沒有放過他,把他關押絞殺。如此奇恥大辱、奪妻亡字之恨,布揚古臨終時發毒誓說:「我葉赫那拉氏子孫中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必要滅掉滿洲!」(《崇陵傳信錄》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