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

2021-01-09 歷史薈

清朝開國以後,許多立下赫赫戰功的王公子弟被賜予王爵。不同於普通王爵每傳一代,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其中有八位戰功最為卓著的親王和郡王,其爵位是永遠不會下降的,爵位世襲罔替,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鐵帽子王」。

禮親王代善

代善是大清開國皇帝努爾哈赤的次子,其隨清太祖南徵北戰,被賜予「古英巴圖魯」的稱號。努爾哈赤死後,代善擁立弟弟皇太極繼位。1636年,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此後,他遭到皇太極的排斥,不問朝政。皇太極死後,代善擁立順治帝福臨即位。1648年,代善病逝,死後配享太廟。

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他從小便由努爾哈赤撫養,和諸皇子的關係都特別好。濟爾哈朗曾屢破明軍,因此被封為和碩鄭親王。順治年間,他被進封為叔和碩鄭親王,被順治稱為叔王,也是除多爾袞外,唯一被封為叔王的人。1655年,濟爾哈朗病逝,諡號為獻,配享太廟。

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子,皇太極之弟。他17歲便隨皇太極南徵北戰,1636年被封為和碩睿親王。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擁立年幼的福臨即位,自己則擔任攝政王總攬朝政,成為大清的實際最高統治者,甚至,他被順治帝稱為皇父攝政王。1650年,39歲的多爾袞突然去世,在他死後順治曾追封其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由於多爾袞生前樹敵過多,導致其死後政敵紛紛出來翻案,揭露其罪狀。因此,在他死後兩個月便被剝奪一切封號,墳墓也遭到挖掘,直到乾隆帝為他平反。

豫親王多鐸

多鐸是努爾哈赤的第15子,多爾袞的同母弟。他曾率軍生擒明將洪承疇,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即又揮師攻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虜南明福王朱由崧。因此,順治帝封多鐸為和碩德豫親王。1649年,多鐸因天花病逝,由於他是多爾袞的弟弟,在多爾袞被奪爵後,他也受到牽連被追降為郡王,直至乾隆年間獲得平反。

豪格

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1636年被皇太極封為和碩肅親王。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之間展開了爭奪皇位的大戰,兩人關係勢同水火。1648年,已經當上攝政王的多爾袞將豪格以隱瞞其部將冒功等罪狀下獄,不久豪格便死於獄中。多爾袞死後,順治念及豪格的戰功,為其平反。

莊親王碩塞

碩塞是皇太極的第5子,他曾隨多鐸消滅南明弘光政權,且多次平叛,被封為和碩承澤親王。1654年,年僅27歲的碩塞病逝,他的長子博果鐸承襲爵位,並改封號為莊親王。

克勤郡王嶽託

嶽託是代善的長子,努爾哈赤之孫。他早年隨努爾哈赤徵戰遼瀋和蒙古,努爾哈赤死後,他考慮大局,力勸父親代善擁立皇太極為帝。他曾因耿直的性格,屢遭皇太極貶斥。1638年,嶽託因天花病逝,皇太極感念其戰功,追封他為克勤郡王。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勒克德渾是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次子。勒克德渾繼承了祖輩勇敢的作風,馳騁疆場,大破明軍和大順軍。1648年,勒克德渾因功被封為順承郡王。1652年,勒克德渾去世,年僅34歲。

相關焦點

  • 清朝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都是哪個皇帝冊封的?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而鐵帽子王則是王爵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它不像其他爵位,每過一代就會降一個等級,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因此,這個王爵被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
  •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幾乎一半是他的兒子,真是虎父無犬子
    而清朝作為一個從關外打進關內的國家,將領之人何其重要。清朝將幾個勇猛的皇族將領追封為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又有兩層意思。一是清朝對有血緣關係、在建國初期戰功顯赫的親王,加封的爵號;二是相當於「鐵飯碗」的意思,但它比鐵飯碗更好使,不但自己可以享受這個封號和特殊待遇,自己後代也有人可以世襲此下去。清朝統治兩百年間,也就出了八個鐵帽子王而已。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代善父子抬著皇太極登位  「八大鐵帽子王」之中,禮親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佔去了將近一半。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怪事。原因是皇太極所以能夠順利登上龍庭寶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擁戴」之功。由於代善一家「有大勳勞」,朝廷也「回饋」給他們以特殊榮耀。  天命十一年(1626年)8月11日,努爾哈赤駕崩。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鐵帽子王?這物件也就是清朝的時候有,初期八個,靠的累累戰功戴上去的,中後期加了四個,說是對清朝的鞏固有助力的,這叫恩封。所以滿打滿算一共十二個。那麼他們有嘛特權呢?這最主要的一個按照官方的話說,叫世襲罔替。啥意思呢?
  • 八大鐵帽子王不止8位,沒有綠帽子王,他們都是那幾個王?
    熟悉清宮劇的朋友們,應該對於鐵帽子王是再熟悉不過了,郭德綱在相聲裡也是用于謙的爺爺是八大鐵帽子王綠帽子王來調侃于謙,可是這八大鐵帽子王究竟是那幾個王呢?什麼是鐵帽子王呢?所謂鐵帽子王就是清朝對於世襲罔替的親王的一種俗稱,難道爵位不是都是世襲罔替的嗎?
  • 鐵帽子王並不「鐵」 清朝有三個鐵帽子王被殺掉
    所謂「鐵帽子王」,指的是清朝時期得到「世襲罔替」許可的親王或者郡王。有了「世襲罔替」許可,親王或者郡王的爵位,能夠不被遞減地傳襲給下一代。只要大清江山永固,這種爵位就可以永遠傳襲,跟「鐵帽子」一樣。正因為鐵帽子王的特殊性,所以清朝對鐵帽子王的授予極為慎重。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家為何佔了三個?原因讓人不得不服
    熟悉清朝歷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清王朝在開國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爺,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嫡系子孫,而且都曾對清王朝開基創業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們的王位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也就是「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他們為「八大鐵帽子王」。可以說,這八大鐵帽子王是絕對的牛人。可是你知道在這八大鐵帽子王當中,有一家就佔了三個嗎?
  •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
    八大鐵帽子王聲名顯赫,多爾袞也是其中之一,但首位卻是他!想必大家在看清朝的歷史劇時,都會常常聽到一個名詞,那就是鐵帽子王,那往往都代表著非常強大的地位與實力,那麼鐵帽子王到底代表著什麼樣的身份與地位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鐵帽子王:清朝時期的承襲爵位,于謙祖上竟是8大鐵帽子王之一!
    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一下清朝那點事——鐵帽子王滿清鐵帽子王有正經和不正經之分。據著名"歷史相聲學家"郭德綱教授分析,于謙老師祖上就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綠帽子王!滿清鐵帽子王可不簡單,允許其子孫世世代代傳承其爵位,而且,級別不降!于謙老師祖上的鐵帽子王更了不得!別的幾個王的鐵帽子都不允許染色,只有于謙老師祖上倍受皇帝恩寵,允許染色。
  • 清朝鐵帽子王,看似硬核,其實一點也不「鐵」,經常「生鏽」
    與明朝相比,清朝對自己的宗室實在有點狠:明朝的宗室一般都離開京都,分封為藩,初期有權有錢,後來即使權力縮減,也都是大富大貴。但到了清朝,他們總結經驗,認為明朝對宗室太好,財政壓力過大,是導致滅亡的原因之一。所以清朝把宗室都圈在京城,沒有特殊情況不得出京,待遇上更是與無法明朝相比。
  • 混到要飯的地步,和珅也得跪安的清朝鐵帽子王,到底牛在哪?
    【老袁侃一侃】:很多朋友都看過有關和珅的電視劇:作為清朝的巨貪,和珅在與任何人比財富的時候,都是不怵的。但是在鐵齒銅牙系列之中,有這麼一個人,叫金大菸袋。和珅與他鬥富,無意中知道了他的祖上身份是正紅旗旗主,二話不說,直接就給人跪了。今天,老袁就給大家說一說這混的再差,哪怕要飯去,旗人見了也得跪安的鐵帽子王。清朝「鐵帽子王」什麼意思?
  • 清朝鐵帽子王是什麼意思?哪個鐵帽子王實力最強?
    親王也稱「一字王」,一般以歷史上的國名為號,如秦王、晉王。郡王稱「二字王」,一般以地名為號,如臨淄王、陳留王。到了清朝時期,王爵和以往朝代有了一些不同。首先,親王和郡王的名號改成了「和碩親王」和「多羅郡王」。其次,清朝王爵封號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特定的字,如雍親王、寶親王、克勤郡王。一般親王用一字,郡王用二字。
  • 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有何區別
    文/寂寞的紅酒在清宮劇中,人們經常接觸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等爵位。很多人對此一直傻傻分不清,始終搞不清他們的關係,不知道誰的官大。那麼清朝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鐵帽子王到底有何區別?我們先來說說清朝的爵位設置。
  • 明朝朱元璋的兒子全是王爺,為何清朝王爺鐵帽子王只有九位?
    在清朝統治時代,經常會出現一個詞語,那就是鐵帽子王。那麼什麼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一種鬥勁通俗的說法,其實就是清朝最高級別的爵位。一樣平常來說,皇帝的兒子都是王爺,可是清朝並不是如許。那麼,在清朝統治時代,若是想成為一名鐵帽子王,必要滿足哪些前提呢。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家有三個,卻一直夾著尾巴做人,最後高壽善終
    清朝開國時有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說的是有八位宗室親王,為大清開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於是被封為「鐵帽子王」。所謂「鐵帽子王」,其實是民間的俗稱,真正的意思是指王爵世襲罔替,王爵的後人可以繼續繼承王爵,並不按代降等,同時可以配享太廟,受到後世歷代帝王的祭祀。
  • 清朝有一官職叫鐵帽子王,如今相當於什麼官職?
    關注清朝歷史的人應該都聽說過鐵帽子王,地位很高,但是有多高?怎樣才能成為鐵帽子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清朝的鐵帽子王的地位相當於英王室的公爵,全國就那個幾個,可以世代相傳。縱觀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鐵帽子一共有十二頂,其中八頂是開國初期賞出去的另外四頂是中晚期賞出去的。前八頂中有六頂是和碩親王,兩頂分封給多羅郡王。最晚分出去的三頂——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很倒黴,因為剛得到,往下傳了沒幾個後人清朝就亡了。想要成為鐵帽子王,首先必須是皇室宗親,其次還要有非常大的貢獻,比如開疆擴土。
  • 曾經赫赫有名的鐵帽子王,清朝滅亡後,這些人都去哪了?
    說起鐵帽子王這個清朝的專用名詞,經常看清宮劇的朋友都不會陌生。截止清朝滅亡時,清朝共有12個鐵帽子王。什麼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就意味著世襲罔替。這和清朝特殊的爵位制度有關,清朝的爵位不是一直保留的,而是隔一代降一級。在明朝時期,親王的嫡子還是親王,其他的兒子封為郡王。
  • 被奪爵或賜死,清朝的「鐵帽子王」究竟有多「鐵」?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一種俗稱,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清初設立世襲罔替的王爵,也只因為立國之初,這些皇親宗室對皇室與社稷有大功績。這些皇親宗室是先有極大的權力,才能成為「鐵帽子王」,而不是成為「鐵帽子王」後,才有了權力。入關初期,這些被封為世襲罔替的王,有參與議政權,基本都是八旗旗主,也掌握了兵權。所以那時的「鐵帽子王」相當有權,握著槍桿子嘛!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是其中一支的始祖,兒子孫子皆皇帝
    這樣的事情當真是十分罕見的了,可是清朝時期有一個人也比較傳奇。雖然他自己不是皇帝,但是他的兒子和孫子後來都做了皇帝,此人是誰呢?那就是醇親王奕譞。清朝時期王爺封號那麼多,全都放在一起未免讓人分不清。可是奕譞這個醇親王的封號卻很有分量,不是哪一個王爺想要就能得到的。而這又涉及到了清朝的一個著名的封爵制度,那就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的鐵,含有鐵飯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