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老人拔窮根 村裡大小事他都操心_地市新聞_山西新聞網 - 主流...

2021-01-19 山西新聞網

宋向林(右)在日間照料中心給老人舀稀飯。

    

    他是貧困戶眼中帶領大家定項目找路子的「鴨司令」,他是老人們身邊啥事都管的家裡人,他也是舍小家為大家致富操心的領路人。他,就是晉中市左權縣寒王鄉裡長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宋向林。
    從29歲初當村委會主任,老書記和村民們不放心不相信,到現在村裡人人信服戶戶安心,宋向林走過了艱難的13年。從勇敢硬氣的年輕小夥到穩重成熟的村支書,宋向林付出的絕不只是為村裡修路、建鴨棚、種樹、翻修改造日間照料中心墊資的130多萬元,更是每一個在村裡留下的腳印,每一次走訪慰問困難群眾的瘦削身影,每一天不舍晝夜奮戰在鴨棚的汗溼衣衫……
    8月22日下午,山西晚報記者來到左權縣裡長村,聽村民們講述宋向林在村裡為大家脫貧造福的那些事。
    他是鴨棚裡的「鴨司令」
    「還說穿個白衣服顯得乾淨點,去了一趟鴨棚搬飼料,倒弄髒了,真不好意思啊!」從村口匆匆而來的裡長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宋向林,身材有些瘦削,但是眼睛很有神,說話擲地有聲,一看就是個做事乾脆利索的人。
    跟隨宋向林,山西晚報記者來到村裡的「寶地」——3座現代化的鴨棚前。拉開門,鴨子「嘎嘎嘎」的叫聲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90米長、12.5米寬、6米高的鴨棚裡,有3長列養鴨架,每一列架子上都有一大群鴨子撲稜著翅膀跑動著。
    52歲的養鴨戶楊林忠開動自動餵食器,觀察鴨子們的進食情況。
    楊林忠說,鴨棚在建設的時候就基本全是自動化的,餵食、飲水、糞便處理等都是電動操作,風機、供暖設備也能自動調節,特別省力省事。「這鴨子只要出一棚我就能掙5000元,比以前在外面打工穩定又輕省,還能照顧好家裡的老人,太值了!」楊林忠說,他奶奶今年90歲了,母親72歲了,以前在外打工總惦記家裡的老人,怕有事不能及時趕回來。自打去年他開始跟著宋向林養鴨子,雖然一天挺忙活,可是心裡踏實了,手裡也拿到了實實在在的放心錢,地裡還種著土豆、玉米和穀子,啥也不耽誤,全家人都特別感謝宋向林。
    「就這一個棚也得3個人管著,一天24小時不能離人,鴨子可是我們的寶貝疙瘩。」宋向林笑著說,他和他父親宋銀貴,每天都得來鴨棚看看才放心。
    村裡這3座鴨棚說是「聚寶盆」一點不假。2016年,在嘗試小雜糧種植、養牛養羊等養殖業項目後,宋向林和村兩委班子為了選準適合帶動裡長村發展的特色產業項目,與結對幫扶單位中國外文局的同志三下河北省、四到附近的駱駝村,多方取經、反覆比較、精心論證,最終選定投資旱鴨養殖項目。
    該項目總投資208萬元,採取「村集體+合作社」模式運行,現已建成3座高標準耐用型鴨棚,形成科技含量高、自動化程度廣、養殖規模大的旱鴨養殖基地,也是全縣規模最大的旱鴨養殖基地。
    目前3棚試養五六萬隻幼鴨,幼鴨長勢良好,預計年產可達50餘萬隻,利潤達70餘萬元,帶動30戶貧困戶,每戶增收3.5萬元。按比例分紅所得的收益將作為集體資金用於扶貧濟困和發展集體產業。
    說到鴨子,宋向林滔滔不絕,不愧是村裡鴨棚裡的「鴨司令」。「別看現在鴨子長得挺肥,都活蹦亂跳的,剛出生運過來的那5天,是成活率最不穩定的時候。」宋向林指著鴨子說,「鴨苗是剛出殼就由合作廠家從河北長途運到村裡鴨場的,頭8個小時只餵水不餵飼料,一個棚大概能容納17000多隻鴨子。鴨子大了吃得多了,3棚鴨子一天最少吃2000斤飼料,喝水得喝七八桶,咱用的都是能放近1噸水的大桶。」這些人工活兒十分辛苦,有時候大家忙不過來就叫他和他父親。這鴨棚是村集體的財產,他隨叫隨到義不容辭。
    他是日間照料中心的「管理員」
    宋向林經營著鴨棚裡的鴨子,更操心著村裡的老人們。裡長村現有143戶村民,常住人口有390人。針對村裡年輕村民普遍外出務工、空巢老人比較多、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現狀,2014年,宋向林和村兩委班子將原來的村黨支部和村文化活動中心改造後,建成了佔地面積600平方米的日間照料中心,為全村41名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提供一日三餐。
    在鴨棚裡待了一個多小時,天已漸黑,轉眼就是晚上7點鐘了。宋向林帶著山西晚報記者來到村裡的日間照料中心餐廳,和老人們聊聊。81歲的宋喜榮和82歲的老伴王蘭江緩緩走進餐廳,一見到宋向林就樂呵呵地打招呼。「你看你衣服這是在哪蹭上土了,這麼大的人了也不知道個講究衛生。」王蘭江像是嗔怪自家孩子一樣,親暱地和宋向林閒聊起來。宋喜榮則走近餐桌,幫老伴舀稀飯、拿饃饃。
    見有記者採訪日間照料中心的事,健談的王蘭江拉著山西晚報記者的手,一個勁地說,老人們都感謝宋向林,給老人辦了大好事。王蘭江指著老伴宋喜榮身穿的深藍色呢子大衣說,這是村裡給發的衣服,耐穿耐髒。
    「看見老人們都高興,我也就高興了。」宋向林說,這裡的老人都是他的長輩,他們的孩子在外工作不能回來照應,他作為村幹部理應多照顧。
    這一照顧,讓宋向林在寒王鄉出了名。2014年村裡改造的日間照料中心,是全鄉最大最好的,也是一直到現在都免費給老人們提供飲食、洗浴的一家照料中心。除此之外,還有幾位老人因殘疾、高齡無人照顧等原因,吃住都在日間照料中心,更加實在地感受村裡對老人的細心關照。
    「我們村有向林在可踏實了,吃飯一個星期不重樣,洗澡免費,想跳廣場舞,搬出音響就能跳,大戲臺每年有戲班子來唱戲,真好!」在餐廳吃飯的老人們都對宋向林交口稱讚。
    他是村民脫貧的領路人
    在2005年擔任村委會主任前,宋向林的事業已經風生水起,他在左權也是響噹噹的能人。自從回了村,操心起了全村人的脫貧致富,宋向林幾乎把全部的身心投入進來,連老父親宋銀貴都很有意見。
    「我就不想讓他回村來當村幹部,家裡啥也指望不上,我還得跟上他操心,鴨棚現在我每天都得去,實在是……唉!」宋銀貴說,本來兒子在煤礦上幹得挺好,就不知道咋想不通要回來。回來就回來哇,還貼上錢給村裡幹事情。
    其實,宋向林回鄉是為了回報村民們對家人的照顧。父母十幾年前就從縣城回到村裡生活,後來房子翻修全靠村民一起幫著忙活,父親經常早上一出門就看見大門口不知道誰放下一袋子西紅柿,或者幾棒子玉米。「不是啥值錢東西,可大夥淳樸善良的情誼特別讓我感動!」宋向林說,裡長村是個有幾百年歷史的老村子,尊老愛幼的傳統一直流傳下來,村風民風特別好。
    回村後,宋向林就想方設法帶村民找路子。這幾年對裡長村定點幫扶的是中國外文局,他們也幫著為村裡的脫貧想辦法。光伏作為新能源產業,對勞動力需求少同時見效快,近年來成為很多地區脫貧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左權縣,「外文局光伏扶貧村」正在推進建設,將解決貧困戶100戶,貧困人口500人。在光伏扶貧政策基礎上,外文局為每戶再補貼3000元,每戶貧困戶自己交5000元即可安裝5千瓦屋頂光伏,每年可增收7000元。目前已安裝40餘戶,籤訂協議50餘戶。此外,村裡還發展小雜糧種植,種了40畝的梨樹採摘園。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隨著旱鴨養殖、光伏發電等產業帶動,發展農家樂等第三產業,村裡實現三大產業融合發展。13年的村幹部任職期間,裡長村鄉村振興的藍圖越來越清晰,宋向林卻因失眠勞累頭髮片片掉落,體重一直在100斤左右徘徊。正是這樣的付出和努力,才有了中紀委調研裡長村脫貧攻堅工作時,村民滿意度100分的評價,才有了村民們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本版採寫/攝影:山西晚報記者 張婉

    個人簡介
    宋向林,男,1976年生,晉中市左權縣寒王鄉裡長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2012年被左權縣委組織部授予「優秀黨支部書記」稱號,2016年被左權縣委組織部授予「脫貧攻堅帶頭人」稱號。
    工作實績
    2005年擔任裡長村村委會主任後,宋向林個人墊資130多萬元,投入村裡基礎建設,修路、種樹、建廣場、改造電路,為全村村民實現電視有線通訊。2008年換屆選舉,宋向林連任村委會主任,建設硬化村街巷路面,綠化規模擴大。2009年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建起村民活動室,利用扶貧資金修建養牛場,嘗試「村集體+農戶」的養殖方式,養牛100頭,幫貧困戶脫貧。2014年建起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為村裡65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洗浴、吃飯等免費服務。2015年在左權縣首家建起100千瓦地面光伏發電站。2017年開始新建鴨場,帶動貧困戶養殖致富,村裡貧困戶全部安裝光伏發電併網,每戶增收7000元。
    組織評價
    宋向林同志是一名對黨忠誠、勤政為民、擔當作為、清正廉潔的基層好幹部,連續四屆裡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任村幹部13年來,憑著一股對事業的執著、一份對鄉土的熱愛、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堅持不懈強班子、帶隊伍,把黨建工作抓在手上,帶頭髮揮班子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他身體力行辦實事、解難題,敢想敢幹、敢闖敢試,在全縣率先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日間照料中心,為全村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日託、膳食、健身、娛樂等服務,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他全力以赴抓增收、促脫貧,近年來,在上級支持下,建起了旱鴨養殖基地,帶動貧困戶30戶,每戶增收3.5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30萬元,2017年全村實現整體脫貧,將裡長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和諧村、富裕村,受到廣大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

——中共左權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史彥忠

為您心中的最美村幹部投票吧
    9日起,山西晚報推出2018「山西最美村幹部」候選人系列報導,並通過網站、微信等方式集中展示他們的感人事跡。2018「山西最美村幹部」評選活動群眾投票環節同時啟動,您可通過網絡投票、微信投票兩種方式,為您支持的候選人投出寶貴一票。您的支持將成為評委選擇2018「山西最美村幹部」的重要參考!
    投票時間:2018年8月9日8時-8月30日18時
    網絡投票:登錄山西全搜索網進入活動專題網頁進行投票,或直接輸入網址http://zmcg2018.sxqss. com.cn進行投票。每個IP每日限投1次(最多選10名候選人,可少選)。
    微信投票:關注山西晚報官方微信(shanxiwanbao)或山晚公益公眾號(sxwbgy),發送關鍵詞「投票」,進入投票頁面;或在公眾號底端自定義菜單欄點擊「最美評選」,進入投票頁面。每個微信帳號每日限投1次。

(責任編輯:溫文)

相關焦點

  • 助農民脫貧 億萬隻黃粉蟲在行動_地市新聞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繼黃花、枸杞之後,大同市雲州區又一產業扶貧項目正在形成氣候 助農民脫貧 億萬隻黃粉蟲在行動 時間:2018年12月06日 06:10 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晚報
  • 異地搬遷拔窮根 濟南積米峪的杜仲花開了
    在尹朝蓮的印象裡,每次下大雨,山上都是要發水的。特別是自己住的東山,暴雨來襲,溝裡的水漲到路上有一個小腿深,「我小老太太要是不小心有可能被衝走哩。」尹朝蓮略帶調侃地說。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等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祖祖輩輩無法告別「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的貧困現狀。
  • 雲南電網:「知行書屋」拔窮根
    雲南電網:「知行書屋」拔窮根 來源: 中國電力新聞網      日期:20.07.08  趙琴琴 李琛   「期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南網知行書屋管理好、維護好、使用好,幫助孩子們插上知識的翅膀,放飛人生的夢想。」
  • 喜訊捎給總書記〡井岡山深處的左秀髮一家:「拔了窮根,神山現在神氣得很
    井岡山深處的左秀髮一家:「拔了窮根,神山現在神氣得很」國慶前夕,客氣地送走這天最後一批遊客,這位70歲的紅軍烈士後代說:「總書記來過我們家,不能把日子過得更好,自己都不好意思。」距離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井岡山神山村,已過去4年多,老左一家養成個新習慣——「每晚新聞聯播必看,就為了能多瞧瞧總書記。」
  • 「挪窮窩」「拔窮根」 貴州5年搬遷192萬人
    資料圖:貴州省畢節市迤那鎮農民新居 賀俊怡 攝中新網貴陽1月6日電 (記者 張偉)易地扶貧搬遷是「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舉。記者6日從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上述消息。中共貴州省委副秘書長、貴州省生態移民局黨組書記、局長,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杰表示,貴州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和「頭號工程」統籌推進,作為改變貴州城鄉格局、城鎮格局和產業格局的重大機遇,作為改變山區貧困民眾及其子孫後代命運的重要舉措,舉全省之力推進。
  • 舅舅癱瘓,5個外甥都斷絕關係,只有窮外甥女照顧他,3年後傻了
    故事:舅舅癱瘓,5個外甥都斷絕關係,只有窮外甥女照顧他,3年後傻了!(一)胡大爺今年70多歲。他年輕時候窮,沒討到老婆,條件好了點,可年紀又大了。於是,一輩子打光棍,無兒無女。不過,他還有5個親外甥,一個外甥女,所謂一個外甥半個兒。在胡大爺的後半輩子,把精力全部放在這5個外甥身上。至於外甥女,畢竟是女的,就沒怎麼照顧。多年來,胡大爺一有錢,就分給了這5個外甥。外甥讀書的錢、娶媳婦的錢,都有舅舅的一部分。5年前,第五個外甥,在胡大爺的幫助下,也娶到了老婆。
  • 業內人士直擊旅遊「脫團」眾生相(圖)_山西新聞_山西新聞網 - 主流...
    3按程序「脫團」【案例】 2009年,山西剛具備了組團赴臺遊的資格,80歲高齡的王先生便迫不及待去旅行社報名了,且報名時明確提出:「我要脫團。」 原來,王先生的哥哥在臺北生活,兄弟倆數十年沒見面了。2002年,哥哥曾隨團從臺灣到大陸旅遊,在太原停留時與他匆匆一見。
  • 【周刊】山西方言 妙不可言_周刊回顧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
    ★有的叫法和「姥姥」接近   在陽曲,有人把「姥姥」稱呼為「娘娘」(兩個娘都為四聲);石樓、永和等地有叫「外婆」的;在昔陽、壽陽、五臺等地,大部分叫「姥娘」,但發音略有差異,壽陽叫起來是「姥娘」(娘是平聲),五臺叫起來則是「姥娘」(娘是四聲)。
  • 最美孝心少年付宇豪:夢想給村裡留守老人建食堂
    這個憨厚可愛、率直熱心的男孩,小小年紀就有一手好廚藝,他的夢想是建一個老人食堂,讓村裡的留守老人吃到他做的飯菜,讓他們感受到關愛。 宇豪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兩歲時父母離婚後,他便跟隨母親與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在他7歲時,家裡的頂梁柱外公突患疾病去世。為了生計,母親常年在外打工,料理家務只剩下外婆。外婆年邁多病,懂事的付宇豪小小年紀就成了外婆的好幫手。
  • 挪窮窩斬窮根——呂梁新傳奇
    挪窮窩斬窮根 「搬」來安居樂業新生活 地處呂梁山區深處的山西省岢嵐縣,山大溝深、坡陡地瘠。 「以前我住的是土房子,冬天四面透風,下雨時四處漏雨。吃水得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進樓房。」在岢嵐縣廣惠園移民新區的新房內,62歲的貧困戶曹六仁說。
  • 農村老人常說「人見人窮繞路走,狗見家窮死也守」,真的是精闢
    其實,不但對於農村人適合,對於很多有錢人是一樣的道理,天好地好不如自己家好,家鄉永遠是自己的家,不管你再有錢。以前村裡老人們常說:「人見人窮繞路走,狗見人窮死也守」不知道什麼意思,現在長大了,真的是漸漸明白了這句話的真理。字面意思很簡單,在農村,嫌貧愛富這種思想基本大多數人都有。
  • 山西新聞網&視覺志圖片精選(2018.12)
    標籤:   山西新聞網 視覺志 圖片精選       strong-begincolor-begin山西新聞網視覺志12月點擊率排名TOP20精選稿件。color-end#■欄目主編:劉昱#■整理編輯:張春穎#■投稿郵箱:sxrbsjz@126.com#■圖片新聞熱線:0351-4281473#■微信公眾平臺號:Asxsjz strong-endstrong-end#strong-begincolor-begin版權聲明:視覺志稿件系山西新聞網原創首發稿件,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個人,嚴禁轉載。否則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到底是啥意思?
    :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何道理呢?就像許多家庭中,個別孩子有發展不好的,讓父母老了也不能省心,但也有一些發展得好,不需要父母操心,既聽話又孝順,這一類子女父母都是比較喜歡。而那些到了成家立業還發展不好的,老人一般都不會放任不管都是儘自己能力,能辦多少是多少。就算混得再差那也是自己的孩子,而往往父母會把更多的心思和心血偏心這些發展不好的,在很多事情上面都給予自己最大的幫助。
  • 張家界永定區:莓茶產業拔窮根,「小茶葉」煉成「大產業」
    莓茶產業拔窮根,「特色茶」精準扶貧永定區地處武陵山脈腹地,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晝夜溫差大,莓茶生長環境好、品質優,食用、藥用和保健價值高,開發價值大。「我們年紀大了,每年就在莓茶基地鋤草、施肥、採茶,有什麼活就幹什麼活,一年光務工工資都有2萬多元。」今年65歲的吳志國,老兩口均為殘疾人,說起企業進家門口帶來的變化,來自三家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志國臉上掛滿臉燦爛的笑容。
  • ...呂翠虹一人扛起照顧三位老人的重擔,家婆誇她:「我家媳婦比我...
    呂翠虹在照顧家人。本報記者 符吉茂 攝本報記者 符吉茂15日下午6時許,三亞市吉陽區榆紅村呂翠虹接小孩放學後,便匆匆趕往母親、叔公和家婆家裡,為三位老人梳洗、按摩。呂翠虹每天服侍三位老人幾年如一日,如果沒有重要工作,幾乎從不間斷。
  • 江蘇:老人與鄰居爭地,被鄰居脫褲子侮辱,還打斷他4根肋骨
    這位鄰居在一位老人的門口脫褲子,侮辱老人女兒,隨後雙方發生了衝突。最後這位鄰居家多人還暴打老人,導致73歲的老人4根肋骨骨折,拇指肌腱斷裂住院治療。這次事件發生後,讓人震驚,幾十年的鄰居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呢!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是真是給鄰居「照顧了」,我想這得是多大的深仇,才能下了這麼狠的手?有什麼話好好溝通不行嗎?
  • 董慶喜:他的前半生很苦,他的後半生會甜
    董慶喜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租出去的土地,他家一共有8畝地,租期為10年,每年每畝地有500元租金。此外,董慶喜還養牛和羊補貼家用。雖然日子過得好了,但是董慶喜仍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董慶喜家房子沒有頂棚,鄰居都勸他安上,他卻說,「莊戶人家能省一分就是一分,能過就行了,等孩子結婚時再裝修吧」。董慶喜回憶說,以前家裡窮,很早就幫著家裡幹活兒,領著村裡的年輕人挖塘泥。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讓更多「花喜鵲」常駐村裡
    由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國務院扶貧辦共同主辦的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活動中,一部蘇北縣級院團創排的大型現代淮劇《村裡來了花喜鵲》好評如潮,贏得滿堂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引領豐富人民群眾精神世界,是民族精神力量不斷增強從而走向復興的根魂所系。民族的根在人民,文化的根在基層。
  • 山西這個地市的民歌廣場舞火了!真的牛
    都不是是充滿魔性的廣場舞這不最近,都全省評選結果出來了近日,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出最新公示消息由晉城市群眾藝術館選送的《踢鼓子的妞》舞蹈在「舞動三晉」山西特色民歌廣場舞展演中榮獲優秀獎作為當天第一個上場表演隊伍我市代表隊的表演者矯健輕盈的舞姿
  • 走訪楊家嶺革命舊址 傳承紅色精神_本網專稿_山西新聞網 - 主流...
    山西新聞網4月3日訊 (記者 袁君)今日上午,「2018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採訪團來到了楊家嶺革命舊址,走訪老一輩革命家生活過的地方,聆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精神。       楊家嶺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北楊家嶺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舊址整體坐東向西,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