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廟會+福娃瓷器+芭蕾=《胡桃夾子》?
1月17日至19日中央芭蕾舞團帶來舞劇《過年》,一出用芭蕾演繹的中文版《胡桃夾子》。
2001年,中央芭蕾舞團首次創作「中國版《胡桃夾子》」,嘗試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西方古典芭蕾音樂中,2010年,中芭根據當年的創作進行全新改版、重新創作,將作品更名為《過年》。
《過年》根據俄羅斯芭蕾經典《胡桃夾子》改編,因此也沿用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舞劇把原作中的聖誕場景變為中國農曆新年,講述了一名外國友人到一個中國家庭過年的故事,通過外國友人饋贈的禮物,巧妙地將《胡桃夾子》的元素融入到劇中。故事虛實結合,在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伴奏下,通過小女孩的夢境,將福娃、絲綢、瓷器、十二生肖、怪獸「年」等充滿濃鬱中國風的元素搬上舞臺。
據了解,當年主創人員先後到天津楊柳青等地實地採風。舞劇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取代了原版小雪花舞的仙鶴舞,「仙鶴」們的紗裙後擺做了加長處理,舞蹈難度與形式美感渾然一體,這段舞蹈,也深受觀眾的喜愛。
新京報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