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貓耳朵真的不是麻食
貓耳朵的各地稱呼和範圍定義
麻食的起源和流傳演變歷史
其他國家的麻食
結語
引子:貓耳朵真的不是麻食山西的麵食總是喜歡各種奇形怪狀,長的圓的尖的扁的扭的,各種搞怪,常常搞出讓外地人不知所措的形狀來。
所以,在山西有種麵食叫貓耳朵——當然方言裡不這樣叫,而是叫圪朵兒、圪捲兒、圪團、圪坨……等等此類——當然,叫什麼名字不重要,晉內各地大同小異。
畢竟這個詞的土話名字有點難寫難懂,所以為了描述方便,就算叫成貓耳朵也沒關係。
總之,這是一種以面的製法和形狀命名的麵食,這個面大概長成下圖這個樣子:
呃,其實好多小夥伴看到這裡就已經在笑了:
還說不是麻食,這不就是麻食嗎?這明明就是一樣的!
呃,其實懂面帝我此時也是有一些尷尬的……
不過您還是先別急,先坐下來喝口水,聽我再絮叨一句:
貓耳朵它真的不是麻食!
然後我再繼續給您說說,到底為什麼。
貓耳朵的各地稱呼和範圍定義首先來說說貓耳朵。
貓耳朵(圪朵兒)與其他多數的山西麵食一樣,如剔尖、削麵、搓魚魚、抿圪抖等一樣,都是以製法和形狀命名的麵食。晉語的圪字頭表示小稱,而朵呢,大約就是上邊大圖裡這麼個形狀,圪朵、圪捲兒、圪團,大約可以理解作是小朵兒或者小捲兒的意思。而在普通話裡,因為形狀有一點像貓的耳朵,所以常被叫作貓耳朵。所以,其實無論是圪朵兒、圪坨兒,還是圪團兒、圪捲兒,或是貓耳朵,它的含義是確定的,也是很狹小的,就是單純指這個形狀的面。
而關於此種面的歷史與源流,目前我們沒有任何的資料或信息。
麻食的起源和流傳演變歷史再來看看麻食。
首先麻食的名字跟「麻」無關,而又常寫作「麻什」,那照此看來,跟「食」也無關,那這個名字是哪裡來的呢?
麻食的歷史已經有近千年,其名稱來自於「禿禿麻失」的簡稱,即突厥語的「tutmaq」(也作「禿禿麼思」、「吐吐麻食」等)。(以上文字摘錄整理於網際網路)
綜上,大概可以看得出此中的差異:
麻食(禿禿麻食)是面片的意思,而對於面片的形狀,是卷形還是片形還是耳朵形,反倒並沒有特殊規定。
這一點,從今天關中地區流行的另一種麻食「懶麻食」(麵團直接切成小丁狀)也可以看出,關中地區的麻食,其實對於面的形狀也並無嚴格要求。
圖中左側未捻過的小面丁,即為懶麻食而在青海等地,更是有圓筒形的面也可以被稱作麻食:
麻食有兩種做法:這種麵食在元代已出現,能延續至今,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
而圪朵兒,則只限定了面的形狀,並且對形狀的限定是必不可少的,任何製法形狀不符合的麵製品,均不可稱作圪朵兒。
對比至此,可以整理推測一下麻食的發展脈絡:
1,麻食(tutmaq)在誕生之初,單純指麵粉製成的條片等。
2,tutmaq的名稱由回回民族帶到中國西部及中原地區,最初用來稱呼回回民族風味的麵條面片,以區別於中原漢族風味的各類麵條。
3,tutmaq的製法和形狀逐漸多樣化,產生了多種製法和形狀(從只有片狀,發展至有小薄餅狀、小卷狀等)的tutmaq。
4,隨著回回民族後代逐漸改講漢語,多數常見的條形片形小餅形的麵條面片改為直接用漢語詞彙「麵條」等來稱呼,而一些對中原(陝西關中河南等地)漢族來說,較少見的形狀,仍舊保留了麻食的名稱。
5,與此同時,小卷狀,小丁狀的麻食製法伴隨名稱,也逐漸傳給了當地(陝西關中河南等地)漢人。
其他國家的麻食讓我們再翻過頭來看《突厥語大詞典的》詞條,從詞條的釋義「面片可吃,湯也可喝」來看,tutmaq最初的吃法,是一種湯飯。
禿禿麻失自它誕生之初,便是以這種湯飯的形象出現的,西北地區的麻食至今還保留了這種古老的傳統,如今,在青海、甘肅、寧夏、關中等地,麻食最常見的吃法也是包含了面、蔬菜、肉、湯等的一鍋煮,俗稱「燴麻食」。
而這一點,從今天流行於中亞西亞和東歐等地的麻食,也看得出來:
亞塞拜然:tutmaç:酸奶與切成長方形的面片等同煮的湯
亞塞拜然的tutmaç羅馬尼亞:tocmági:通常是乾麵條(掛麵)、魚肉與奶酪餃子(găluște,粗麵粉與奶酪、肉末等製成的麵團食物)等同煮的湯
羅馬尼亞的一種tocmági土耳其:Tutmaç çorbasi:一種由酸奶、扁豆、肉及麵條等同煮的湯
一碗土耳其Tutmaç çorbasi伊朗:tutmaj:一種酸奶、肉及麵條(常用通心粉)等同煮的湯
一碗伊朗tutmaj從以上幾例可以看出,在中國以外的地方,麻食的形狀各異,並無統一規定。
結語從古今中外麻食的傳播和演變過程,我們看得出以下真相:
麻食,並不專指某一製法或形狀的麵食,雖然最為中國人熟知,最常見到的一種麻食,恰好是與貓耳朵相同的小卷形而已。
但是麻食是一個大的系統,有很多不同的製法和形狀,口味更是異常繁多;
而圪朵兒(貓耳朵),卻是一種固定制法和形狀的麵食。
參考資料:《突厥語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