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篇後,你就再別把麻食當成貓耳朵了

2021-01-15 懂面帝
本文概要:

引子:貓耳朵真的不是麻食

貓耳朵的各地稱呼和範圍定義

麻食的起源和流傳演變歷史

其他國家的麻食

結語

引子:貓耳朵真的不是麻食

山西的麵食總是喜歡各種奇形怪狀,長的圓的尖的扁的扭的,各種搞怪,常常搞出讓外地人不知所措的形狀來。

所以,在山西有種麵食叫貓耳朵——當然方言裡不這樣叫,而是叫圪朵兒、圪捲兒、圪團、圪坨……等等此類——當然,叫什麼名字不重要,晉內各地大同小異。

畢竟這個詞的土話名字有點難寫難懂,所以為了描述方便,就算叫成貓耳朵也沒關係。

總之,這是一種以面的製法和形狀命名的麵食,這個面大概長成下圖這個樣子:


呃,其實好多小夥伴看到這裡就已經在笑了:

還說不是麻食,這不就是麻食嗎?這明明就是一樣的!

呃,其實懂面帝我此時也是有一些尷尬的……

不過您還是先別急,先坐下來喝口水,聽我再絮叨一句:

貓耳朵它真的不是麻食!


然後我再繼續給您說說,到底為什麼。

貓耳朵的各地稱呼和範圍定義

首先來說說貓耳朵。

貓耳朵(圪朵兒)與其他多數的山西麵食一樣,如剔尖、削麵、搓魚魚、抿圪抖等一樣,都是以製法和形狀命名的麵食。晉語的圪字頭表示小稱,而朵呢,大約就是上邊大圖裡這麼個形狀,圪朵、圪捲兒、圪團,大約可以理解作是小朵兒或者小捲兒的意思。而在普通話裡,因為形狀有一點像貓的耳朵,所以常被叫作貓耳朵。

手工做貓耳朵的動作叫捻(當然,機器貓耳朵是壓的,暫且不提),一小塊麵疙瘩,從它被指頭捻出去,成了這個形狀,那它就已經成為了貓耳朵。

所以,其實無論是圪朵兒、圪坨兒,還是圪團兒、圪捲兒,或是貓耳朵,它的含義是確定的,也是很狹小的,就是單純指這個形狀的面。

而關於此種面的歷史與源流,目前我們沒有任何的資料或信息。

麻食的起源和流傳演變歷史

再來看看麻食。

首先麻食的名字跟「麻」無關,而又常寫作「麻什」,那照此看來,跟「食」也無關,那這個名字是哪裡來的呢?

麻食的歷史已經有近千年,其名稱來自於「禿禿麻失」的簡稱,即突厥語的「tutmaq」(也作「禿禿麼思」、「吐吐麻食」等)。

維吾爾族學者麻赫穆德 ·喀什噶裡(黑汗王朝時人,公元11世紀)編著的《突厥語大詞典》中記載有「tutmaq」(面片,突厥人一種著名的飯食)。《突厥語大詞典》中文版的tutmaq詞條《突厥語大詞典》中文版的qop詞條突厥語之中的tutmaq一詞本來的意義僅限於「面片」這個概念,而其有一個同義詞「qop」,即相當於英文的「noodle」一詞,用作泛指麵條類製品的通用詞彙,而對其形狀和製法等,並無任何進一步的特別限定。

元代宮廷食譜《飲膳正要》之「聚珍異饌」中便收錄了「禿禿麻食」,解釋為「手撇面」,製作方法是用「白面六斤 、羊肉一腳子,炒焦肉乞馬」,然後「用好肉湯下,炒蔥調和勻,下蒜酪、香菜末 。」

在14世紀朝鮮書籍《樸通事》裡,有「將那白面來,捏些匾食,撇些禿禿麼思 」的字句。

在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一書中,「庚集」一章,也專門收錄了「回回食品」(元代的回回民族,主要指突厥人、波斯人或阿拉伯人等民族),其中也有此食物。

在描述其製法時,說道:「如水滑面和圓小彈劑,冷水浸,手掌按作小薄餅兒,下鍋煮熟,撈出過汁,煎炒酸肉,任意食之」。也就是說,禿禿麻失在當時的回回民族的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飯食。手掌按出的小薄餅,大概應該和包餃子時的劑子形狀差不多到了明代,有一位美食學家黃一正,在他的《事物紺珠》一書中也有提到:「禿禿麻食是面作小卷餅,煮熟入炒肉汁食。」此時小卷餅的形狀,大概與今天常見的麻食開始有些相像了。

(以上文字摘錄整理於網際網路)



綜上,大概可以看得出此中的差異:

麻食(禿禿麻食)是面片的意思,而對於面片的形狀,是卷形還是片形還是耳朵形,反倒並沒有特殊規定。

這一點,從今天關中地區流行的另一種麻食「懶麻食」(麵團直接切成小丁狀)也可以看出,關中地區的麻食,其實對於面的形狀也並無嚴格要求。

圖中左側未捻過的小面丁,即為懶麻食

而在青海等地,更是有圓筒形的面也可以被稱作麻食:

麻食有兩種做法:
一種是擀的面薄而均勻,切成小正方形後,對角捏合即成;
(大致應該是下圖這個樣子)青海的一種麻食是小正形面片對角捏合而成另一種麻食,又叫筒筒兒(也有叫疙瘩兒的),是和面略硬,搓成長細按形圓條,一手拿麵條,一手揪斷成小丁,邊揪邊在案板上以拇指擦搓成筒狀。

無論是哪種做法,湯內主料都用牛羊肉丁、蘑菇丁、豆腐、木耳、鮮菠菜、粉絲等混在一起,佐料考究,微顯麻辣,色彩醒目,稠稀相宜,早晨作早點,味美可口。

確是湯熱面軟,副食料豐富,經濟實惠的一種小吃。

這種麵食在元代已出現,能延續至今,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

而圪朵兒,則只限定了面的形狀,並且對形狀的限定是必不可少的,任何製法形狀不符合的麵製品,均不可稱作圪朵兒。


對比至此,可以整理推測一下麻食的發展脈絡:

1,麻食(tutmaq)在誕生之初,單純指麵粉製成的條片等。

2,tutmaq的名稱由回回民族帶到中國西部及中原地區,最初用來稱呼回回民族風味的麵條面片,以區別於中原漢族風味的各類麵條。

3,tutmaq的製法和形狀逐漸多樣化,產生了多種製法和形狀(從只有片狀,發展至有小薄餅狀、小卷狀等)的tutmaq。

4,隨著回回民族後代逐漸改講漢語,多數常見的條形片形小餅形的麵條面片改為直接用漢語詞彙「麵條」等來稱呼,而一些對中原(陝西關中河南等地)漢族來說,較少見的形狀,仍舊保留了麻食的名稱。

5,與此同時,小卷狀,小丁狀的麻食製法伴隨名稱,也逐漸傳給了當地(陝西關中河南等地)漢人。

其他國家的麻食

讓我們再翻過頭來看《突厥語大詞典的》詞條,從詞條的釋義「面片可吃,湯也可喝」來看,tutmaq最初的吃法,是一種湯飯。

禿禿麻失自它誕生之初,便是以這種湯飯的形象出現的,西北地區的麻食至今還保留了這種古老的傳統,如今,在青海、甘肅、寧夏、關中等地,麻食最常見的吃法也是包含了面、蔬菜、肉、湯等的一鍋煮,俗稱「燴麻食」。

而這一點,從今天流行於中亞西亞和東歐等地的麻食,也看得出來:

亞塞拜然:tutmaç:酸奶與切成長方形的面片等同煮的湯

亞塞拜然的tutmaç

羅馬尼亞:tocmági:通常是乾麵條(掛麵)、魚肉與奶酪餃子(găluște,粗麵粉與奶酪、肉末等製成的麵團食物)等同煮的湯

羅馬尼亞的一種tocmági

土耳其:Tutmaç çorbasi:一種由酸奶、扁豆、肉及麵條等同煮的湯

一碗土耳其Tutmaç çorbasi

伊朗:tutmaj:一種酸奶、肉及麵條(常用通心粉)等同煮的湯

一碗伊朗tutmaj

從以上幾例可以看出,在中國以外的地方,麻食的形狀各異,並無統一規定。

結語

從古今中外麻食的傳播和演變過程,我們看得出以下真相:

麻食,並不專指某一製法或形狀的麵食,雖然最為中國人熟知,最常見到的一種麻食,恰好是與貓耳朵相同的小卷形而已。

但是麻食是一個大的系統,有很多不同的製法和形狀,口味更是異常繁多;

而圪朵兒(貓耳朵),卻是一種固定制法和形狀的麵食。

參考資料:《突厥語大詞典》
《樸通事》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飲膳正要》
《FOOD IN MOTION: The Migration of Foodstuffs and Cookery Technique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Food》


相關焦點

  • 形狀像貓耳朵的特色小吃麻食,做法簡單,香濃有韌性,快看看吧
    導讀:形狀像貓耳朵的特色小吃麻食,做法簡單,香濃有韌性,快看看吧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美食有一個特別奇怪的名字,叫做麻食。聽完名字,我想陝西這個地方的人們應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麻食就起源於這裡,是西北地區的一種特有小吃。
  • 「原創」大話食安:麻食和貓耳朵有啥區別?
    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大話食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麻食和貓耳朵這兩種食物,其實呢他們都是用面製作而成的微小卷狀的麵食。這種微小卷狀的麵食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叫法,在陝西關中地區就叫麻食,在山西晉中晉北、浙江一帶叫貓耳朵,而在寧夏地區叫它次面子或者魚兒鑽沙。
  • 普通的家常飯,卻是很多人眼中媽媽的味道,麻食90後的最愛
    像我這種一年回一次家的人,回到家裡最想的就是老媽做的飯,其中我最喜歡吃的就是老媽做的那碗麻食,尤其是剛出鍋的,吃到嘴裡燙燙的,想想都能讓人垂涎三尺,記得小時候的冬天或者是陰雨天,媽媽最愛做的就是燴麻食,每次做燴麻食我能吃兩碗,吃完之後一身汗,那種感覺真的是無法形容的。
  • 玩味城市之間—好吃不過麻食 自製陝西小吃
    【導語】麻食是一種類似貓耳朵的麵食,似乎只有陝西人才給它冠以這個奇怪的名字。燴麻食是陝西關中的一種家庭小吃,尤其在西安及其周邊地區十分的流行。手工麻食口味筋道,湯料味道濃鬱,湯中配上自己喜歡的時令蔬菜,更是可以做出百變的花樣。
  • 貓耳朵怎麼炒好吃?麵食貓耳朵這樣吃順順溜溜,一天都有好心情
    推好後上籠蒸熟,下籠後調以澆頭,調和即可食。各種面製作的貓耳朵除煮食外,還可燜食,即先把菜炒好,將貓耳朵倒在菜上,上火燜十五分鐘左右即熟。吃時攪拌均勻,調以調和,也很可口。彩色貓耳朵1、切好的胡蘿蔔、紫薯、青菜。2、用榨汁機把食材榨成汁。
  • 孩子挑食不吃蔬菜,將蔬菜用來創作麻食,很快吃光了!
    如果有到西安旅遊的朋友一定知道,當地有一道傳統美食叫:「麻食」,這是一種麵食,還有很多很好聽的名字,比如:「貓耳朵」、「海螺面」等等,味道非常的爽滑,蘿媽曾經去西安旅遊的時候,就被這道美食給誘惑的,所以回到家裡以後,就開始創作這道美食,當然,蘿媽的創作,主要是要花最省的時間,吃上最美的食物,所以創作這道美食用的食材,都是平常冰箱會存儲的一些菜蔬。
  • 影像平谷:我家美食(1)炒貓耳朵
    貓耳朵的吃法很多,今天我做的是炒貓耳朵。炒貓耳朵,主要是蔬菜,根據自身的口味,可多可少。我今天做的就有點像西北人「麻食」的風味兒,在西紅柿,香菇,黃豆小芽和肉丁裡放了青紅杭椒,有些辣。
  • 經典陝西特色麵食:燴麻食,有菜有湯一鍋出,湯汁濃鬱,口感勁道
    麻食,也被稱為「麻什子」「麻什」「麻食子」,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在賈平凹先生的「陝西小吃小識錄」中把它成為「圪咜」,這是陝北的叫法。也有的地區稱它為貓耳朵,因為它的形狀和貓耳朵十分的相似。之前在大火的《舌尖上的中國》,也有對麻食的簡介,可見它有多好吃。
  • 陝西特色小吃貓耳朵,做法簡單又有趣,春季全家吃這個滑潤勁道!
    陝西特色小吃貓耳朵,做法簡單又有趣,春季全家吃這個滑潤勁道!身為正宗的陝西人,怎麼能不會做麻食呢?麻食也俗稱貓耳朵,是陝西的特色小吃。可以說是風靡全陝西,全家老小都喜歡。但是對於廚房小白們,麻食只是吃起來好吃,做起來並不容易。
  • 舌尖上的美食:山西貓耳朵
    山西貓耳朵,是山西有名的一道美食,老百姓日常做的有白面的,蕎麥麵的!我今天要介紹的是蕎面貓耳朵,山西人做蕎面貓耳朵,配上羊肉菜,澆面,羊肉臊子,羊肉湯麵貓耳朵,佐以辣椒,吃的大汗淋漓,欲罷不能!貓耳朵,又叫捻圪坨,碾疙瘩,捻坨坨,麻食。老舍曾贊過:駝峰熊掌豈堪誇,撥魚貓耳實且華!
  • 燴麻食,燴麵片,燴菜,你更喜歡吃哪個
    燴麻食,燴麵片,燴菜,你更喜歡吃哪個陝西燴麻食陝西燴麻食是陝西關中的一種家庭小吃,尤其在西安及周邊地區十分的流行。材 料:麵粉、時令蔬菜;輔 料:西紅柿、黃豆。燴麻食是陝西關中的一種家庭小吃,尤其在西安及其周邊地區十分的流行。手工麻食口味筋道,湯料味道濃鬱,湯中配上自己喜歡的時令蔬菜,更是可以做出百變的花樣。雖說萬變不離其宗,它總歸是麻食,但可以盡著自己的性情變湯變菜,又能吃到特色的麻食,豈不快哉!
  • 貓耳朵、狗舌頭,山西如此重口味,外地人見了都不敢下筷子!
    初來山西之人,一聽「狗舌頭」、「貓耳朵」就面色一緊,不知為何會有如此「重口味」的一個名字?不過這名字絲毫不影響它們在當地的受歡迎程度。和小編一起來看看! 貓耳朵 貓耳朵,聽著挺嚇人,但不是真的貓耳朵,這只是山西的一味麵食。因為其形似貓耳,故名貓耳朵。
  • 貓耳朵這種美味的麵食你喜歡吃嗎?它是怎麼來的呢?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種小吃,是一種不一樣的美食,貓耳朵,大家別誤會啊,這個貓耳朵可不是貓的耳朵做成的,我們說的這個貓耳朵啊,是用面製成的,因為樣子和貓耳朵一樣,所以就叫貓耳朵了,這個貓耳朵,主要就是在山西和陝西流傳的特色小吃,其實有一些地方是把貓耳朵當成點心來吃的,還有一些地方把貓耳朵當成主食來吃,貓耳朵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小巧。
  • 墜樓改變了藍貓麻崽的貓生
    它把這個花架當成了特工訓練的道具,每天上下翻騰、鑽進鑽出,樂此不疲。兄弟媳婦天天替它捏一把汗,擔心它會被鐵藝花架戳傷。麻崽從小到大保持一個習慣,再好吃的東西,必定剩一口,從不吃完。難道它懂得:「吃飯留一口,活到九十九」的養生秘訣?
  • 華陰有個秘密美食,只有在當地才能嘗得到,它叫麻食菜
    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這裡面的主食麵條舒展著看起來很像是一根一根粗粗的麻繩,而小方塊狀的面塊又叫麻食,而且吃起來口味又酸又麻,所以便稱之為麻食菜。而這一道麻食,其實在100多年以前華陰的人民們就已經在接受這一美食的滋養。
  • 帶娃玩麵團,一起搓貓耳朵,煮一碗暖暖的愛心青菜蘑菇貓耳朵面
    今日請她幫忙搓貓耳朵。此貓耳朵乃是麵食,也叫麻食,各地叫法不一,姑且稱之為貓耳朵吧!統一口徑。扒拉出自家的壽司簾,開工吧!準備:小麥粉200克,清水100克,鹽1.5克,煮麵用:玉米油30毫升,薑片2片,小青菜一把,蘑菇適量,毛豆一小碗,清水半鍋,鹽2-3勺、雞精一點點,滷牛肉3片(多點也成)步驟1、準備好材料。小麥粉和水的比例是2:1。
  • 你的貓喜歡撲上來咬你嗎?別拒絕它,看了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擼貓成為很多人的一個生活興趣還有興趣愛好了,因為貓的存在實在是太過可愛了。沒有事情的時候,他就會睜著兩隻水汪汪的大眼睛看著你。雖然說要成為她的鏟屎官,但是這也是一件單甘之如飴的事情呢。實際上貓貓是這麼這麼的可愛,但是實際上擼貓也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的時候,有不少鏟屎官就遇到這樣的一種情況。因為有的時候上一秒還是一個家中的小天使,在下一秒就開始變成小惡魔,抱著你的手一頓瘋狂的啃咬,那叫一個疼啊。那貓為什麼會一定咬你呢?相信看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這並不是他把你當成了敵人,而是要從貓的本性來看。
  • 陝西麻食的家常做法,簡單的食材,做出正宗的味道
    陝西麻食也成為了多數人喜歡的對象,它的家常做法同樣比較簡單,很容易學會,所需要的食材也很普通。因此,在製作的時候,會比較容易做出最為地道的口味。我們首先來準備食材,主要有麵粉、番茄、木耳、芹菜、香腸、榛蘑、鹽、生抽、花椒油、食用油。這些食材都比較常見,而且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替換。一般情況下,陝西吃到的麻食基本上都包括這些食材了。
  • 家常燴麻食,酸辣土豆粉,最簡單的教程
    今天分享兩道家常美食,不管是一個人在家,還是給家人做著吃,都非常的適合,食材簡單但卻很豐富,有葷有素,影響均衡,麻食香濃可口,酸辣粉鮮辣美味,趕緊按照教程試試吧。燴麻食是陝西特色的美味的小吃。麻食是一種麵製品,先用大拇指把面搓捲成核形中間空心的面卷,再和炒菜一塊燴制而成。製作麻食十分簡便,對配料沒有嚴格要求,可精可粗,可葷可素,普通家庭就可以製作。麻食做法步驟: 1、冷水加點鹽和面,面的軟硬程度和做手擀麵差不多。面和好餳半個多小時。
  • 簡單易學的家常麻食,很受家人喜歡
    製作麻食可用各種麵粉製作出各種不同的風味,滷子也用不同的原料製作,因此麻食適應各種口味的飲食人群。下面我教一種大眾風味的,希望你們喜歡。製作方法:1、麵粉加水和成軟硬適度的麵團,醒15分鐘後再揉勻揉透,再醒10分鐘,開條,搓長條,揪成小劑,在木梳或簸萁背上,用手一捋,捋成有花紋的麵皮,形似螺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