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基因突變可預測壽命;情緒激動為何讓人心碎?

2021-01-08 腦科學君

1,【Nature子刊】壽命可預測?猶他大學首例研究:基因突變能夠預測壽命和生育能力

來源:轉化醫學網

根據最近猶他大學健康科學家們的研究,健康年輕人基因突變累積率的差異有助於預測男性和女性的剩餘壽命,以及女性的剩餘生育年限。他們的研究被認為是此類研究的首例,他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較少突變的年輕人比那些獲得突變更快的年輕人多活5年左右。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最終可能會導致開發減緩衰老過程的幹預措施。這項研究在6月1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ce Reports)雜誌上。

2,情緒激動為何讓人心碎?湘雅二院學者提示有新機制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應激性心肌病即Takotsubo症候群,也稱「心碎症候群」,是一種由強烈的心理或生理應激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症候群。近期,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學者結合相關研究指出,受到應激事件刺激後,大腦中與應激相關的結構發生解剖和神經生理學變化,應激誘導的中樞神經系統改變可能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從而導致應激性心肌病。

3,《Nature》!「人造知覺」解讀人類大腦感知氣味《黑客帝國》更近一步

來源:腦友記BrainUp

用合成氣味探測嗅覺感知。

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新研究,利用光遺傳學產生「人造氣味」來幫助解讀哺乳動物的大腦如何感知氣味並將一種氣味與其他數千種氣味區分開,以研究嗅覺感知的本質。研究結果於6月19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已知不同的嗅小球活化模式會產生特定氣味的感覺。通過激活嗅小球的特定活動模式,研究人員產生了「合成氣味」,這些氣味被老鼠感知為真實的。論文作者林伯格將嗅覺比作一首歌的旋律:激活的嗅小球就像歌曲音符一樣,需要遵循時間順序,如果沒按照順序被激活,就好像音符被打亂一樣,這首歌的體驗就會令人崩潰。

4,AJP:縱向研究:抑鬱症青年在當前期和累積期的獎賞系統的功能障礙具有不同的神經基礎

來源:思影科技

大量研究表明,獎賞系統功能障礙是抑鬱症的相關和預測因素。最被廣泛發現的抑鬱症患者大腦功能異常的腦區為紋狀體,甚至皮質-紋狀體環路對金錢獎賞的反應都較為遲鈍。

本研究是一個系統性的縱向研究,從2002年起對300多名兒童,從3-5歲起進行跟蹤,測量其學齡前、學齡期、青春期的抑鬱嚴重程度,結合fMRI掃描,分析個體在不同的抑鬱階段,即當前抑鬱和累積抑鬱,在面臨獎賞預期和獎賞接收刺激時,神經反應的差異。

結果顯示,獎賞系統神經環路在當前抑鬱和累積抑鬱階段存在變異,特別是早發性抑鬱患者之間存在重要差異。早期和累積的抑鬱症經歷破壞了皮質-紋狀體迴路對獎勵性線索的反應,而青春期出現的急性抑鬱症只會破壞腹側紋狀體。

5,我在清華、北大、浙大教室裡丟了近萬塊錢

來源:心理學報

為了研究大學生的誠信行為,浙江大學周欣悅教授的團隊進行了一個有趣的「丟錢」實驗,團隊成員在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三所學校丟下8000多元來觀察學生們是不是會拿走錢,以此來記錄學生的誠信行為。本次實驗採用的材料主要為三所學校的校園卡,整張卡包裝在透明卡套當中, 卡的正面貼有聯繫電話, 卡的背面放置20元現金。

結果表明,在三所學校中,丟失錢或者卡的比例比較低,平均只有5.2%。進行兩兩對比之後,三所學校丟錢的概率並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學霸區」(教室座位前排)的卡包與後排(學渣區)的卡包相比更不容易丟失。雖然整體上丟失錢的比例並不高,但是在不同的天氣、空氣汙染水平的影響下,學生的誠信程度存在顯著差異。

6,AI詩人能像莎士比亞一樣寫作,文字工作者們,顫抖吧!

來源:學術頭條

由人工智慧程序 Deep-speare 編寫的詩節

近日,三位機器學習研究人員與一位文學學者共同組成的 Deep-speare 團隊,使用在線圖書館穀登堡計劃(Project Gutenberg)中大約 2700 首十四行詩(約 36.7 萬個單詞)來訓練 AI 詩人。通過在培訓資料庫中搜尋詩歌,並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創建與示例匹配的詩歌,AI 詩人最終在深度學習中學會了「創作」。

Deep-speare 編寫的詩歌節奏、韻律和基本語法都很自然,還惟妙惟肖地模仿了莎士比亞的詩歌風格。大多數讀者都無法區分 AI 生成的詩歌與詩人創作的作品。

7,研究進展:唯一進入三期臨床自閉症核心障礙的藥物宣布流產

來源:小丫丫自閉症

2018年1月29日,瑞士製藥巨頭,羅氏(Roche)公司宣布,他們開發的新藥Balovaptan(又名RG7314)獲得美國FDA的突破性療法認定,進入快速通道的臨床試驗。這個藥物的三期臨床試驗,計劃在今年6月30日結束。Balovaptan是一個選擇性抑制vasopressin-1A(後葉加壓素)受體的藥物。後葉加壓素由下丘腦產生,並存貯於垂體後葉的腦部區域,是體內的一種荷爾蒙,也稱「抗利尿荷爾蒙(ADH)」。

然而,據FierceBiotech網站今年4月22日報導,在Roche公司關於本年度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中,儘管公司的藥物銷售依然強勁,有7%的增長,但是該公司的兩個3期臨床藥物也宣布終止,其中就包括Balovaptan。

8,國內首張AI「影像輔助診斷」軟體三類證頒發,MR腦腫瘤率先衝出重圍

來源:動脈網

6月1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消息,安德醫智旗下BioMind「天醫智」的顱內腫瘤磁共振影像輔助診斷軟體通過了NMPA三類醫療器械審批。該產品是由天壇醫院和安德醫智聯合成立的"神經疾病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研發,是首個藥監局獲批的、以「影像輔助診斷」命名的醫療AI軟體。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病的新見解;空氣品質影響早期大腦發育

2,腦科學日報:數學天才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3D人臉重建

相關焦點

  • 藏在基因裡的「時鐘」可預測脊椎動物壽命
    你想過有一座「壽命時鐘」,就藏在基因裡嗎?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誌12日公開一項生物學研究,報告了一種利用基因標記來準確估算不同脊椎動物物種壽命的模型。這個「壽命時鐘」篩選出了CpG位點(DNA上的短片段,其密度與壽命相關)的42個特定基因,以預測某脊椎動物物種成員可能擁有多長的壽命。 在人們通常認知裡,一個物種的最大壽命難以定義,而且物種之間還存在著巨大差異。過去的研究認為,最大壽命由基因控制,但是到目前為止,一直都沒有發現造成這種差異的基因變種。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NeuroPAL線蟲在整個雌雄同體的神經系統中共享一個固定的多色螢光圖譜,從而可解析所有的神經元身份。標記有NeuroPAL的神經元在綠色、青色或黃色發射通道中不發射螢光,從而使這個轉基因可與基因表達或神經元動力學的許多已報導分子一起使用。
  • 腦科學日報|相同的DNA,不同的痴呆症命運:來自三胞胎研究的啟示
    澱粉樣前體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剪切產生的Amyloid-β(Aβ)蛋白可形成澱粉樣聚集,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導致阿爾茲海默症的罪魁禍首;早在1995年,貝勒醫學院鄭輝博士等就已經注意到APP全身性敲除小鼠體重顯著低於對照組小鼠,提示APP可能參與體重調節。
  • 腦科學日報:植入皮下晶片幫助盲人恢復視力;焦慮情緒化更易痴呆
    這種遺傳突變使得患者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風險提高了20-30%,精神病的風險提高了30倍。為了研究22q11.2缺失症候群患者中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神經通路,加州史丹福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副教授Sergiu Pasca醫學博士以及來自其他幾所大學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採集了15名22q11.2缺失的患者以及15名健康對照樣本,創建了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 腦科學日報:長期恐懼如何演變成焦慮;做孕婦,開心最重要!
    研究表明sorrd1/2和hrd1的雙突變導致光感受器神經元的功能障礙和退行性死亡而單突變體表現正常,這些結果揭示SORDD1/2和HRD1獨立降解錯誤摺疊的視紫紅質並共同維持感光細胞的功能和完整性。SORDD1/2的人類同源基因RNF185也可以抑制了Rh1G69D介導的視網膜病變。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該研究中,作者通過基因編輯敲除hNSC中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相關抑癌基因成功構建了多個高成瘤率的惡性膠質瘤新模型。這些模型很好的模擬了患者 GBM的病理和分子特徵。
  • 腦科學日報:光療增強空間記憶的神經通路機制;新型大腦訓練
    、情緒及節律等非成像功能。 最近登上《 Science Advances 》的一項研究,由美國北岸大學健康系統帶領的團隊開發出了 一種新的三維成像技術,該技術可大大改善磁共振成像(MRI)掃描中腦部腫瘤的可見性,使其在腫瘤更小、更可治療的早期階段被診斷出來。
  • 腦科學日報|記憶是如何形成的?要想孩子學習好,先讓他們會做夢
    許多腦細胞膜上都有一種叫做APP的蛋白質,當其被γ-分泌酶分解時,其碎片——Aβ肽就會被釋放到腦脊液中,而這種肽正是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受損大腦區域中病理斑塊的主要成分。近日,來自德國波恩大學的科學家們在《生命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神經細胞膜上的γ-分泌酶間接調節了細胞的脂質代謝,將其作為治療癌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症藥物的靶點時,還需密切關注其副作用。
  • 腦科學日報:神奇的人造蜘蛛網;白血病藥物可能可治療小兒腦癌
    這項研究將有望為細胞的命運圖譜的研究、功能基因的研究以及動物模型的構建等提供一種新的策略和方法。 2,Nature | 人源鈉離子滲漏通道NALCN結構獲解析 來源:小柯生命
  • 腦科學日報:看得見卻畫不出,是心「盲」了嗎?
    3,炎性關節炎患者可能面臨更高的阿爾茨海默病風險來源:阿爾茨海默病患有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包括類風溼關節炎(RA),牛皮癬和炎症性腸病)的人的血管也容易發炎,這增加了患心臟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具體來說,這主要與兩類已知的機制有關:首先,閱讀和眼動控制的相關腦區普遍存在time-on-task效應,即對於一次注視,注視時間越長,其所誘發的腦激活越強;其次,腦區間的同步激活可通過赫布學習機制對靜息態功能連接產生長時影響,即如果在一項任務中多個腦區同時得到激活,則該任務的重複執行會提高相關腦區間的靜息態功能連接。
  • 基因檢測 真能幫我們預測智商嗎?
    基因檢測,測的究竟是什麼?先天的遺傳密碼,就在我們的每個細胞中,如同一本30億的字母寫成的書,沒有誰的書就是標準答案。而基因檢測檢查的,則是你的基因中,有哪些字母和他人的不同。人群研究表明,每個人的基因中,平均會有4百萬個字母(即鹼基)和他人不同,這些不同被稱為單鹼基突變。此外還會有其他類型的差異,例如整個段落的缺失或重複。
  • 腦科學日報:什麼讓記憶如此詳細和持久?先有大腦還是先有睡眠?
    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和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準確預測提供了新的見解。麻省理工學院(MIT)和 MIT-ibm 沃森人工智慧實驗室(Watson AI Lab)的研究人員利用這種方法發現,將哺乳動物視覺皮層的特徵直接映射到深層神經網絡,可以創建出行為更可預測、更能抵禦對抗性樣本的 AI 系統。在 bioRxiv 預印本伺服器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介紹了 VOneNet,一種結合了當前深度學習技術和神經科學啟發的神經網絡的架構。
  • Nature:單鹼基編輯修復早衰症基因突變,延長小鼠2倍壽命
    該研究通過AAV病毒遞送單鹼基編輯工具對早衰症小鼠進行基因治療,結果表明,在具有早衰症突變的小鼠中,著名的CRISPR基因組編輯的親戚鹼基編輯糾正了DNA錯誤,經過處理的小鼠的壽命約為500天,是未經處理的動物的兩倍多,且沒有可檢測到的脫靶問題。
  • 無腦回畸形基因檢測——佳學基因
    無腦回畸形基因檢測——佳學基因不同類型有不同症狀 根據該病致病基因的不同,導致無腦回畸形有不同的發病類型和症狀,佳學基因解碼已經確定了幾種類型的無腦回畸形。這些類型都可以通過佳學基因解碼技術檢測分析,解碼技術是不同於基因檢測的技術,可以通過找到突變、分析突變效果,從而明確致病原因。即使這個人的發病原因是唯一的,基因解碼也可以發現。與基因檢測不同的是,佳學基因特有的基因解碼技術分析所有導致無腦回畸形發生的相關基因,具有明確、肯定、無疑義的特點。
  • 腦科學日報:大腦是如何產生記憶的?撓癢行為背後的神經學原理
    它的發現也為人類如何形成期望,以及準確預測提供了新見解。 當大腦和神經細胞之間產生強聯繫時,就會形成記憶。這個過程一直與海馬體(大腦中對記憶形成至關重要的區域)中相鄰神經細胞興奮的連接改變有關。興奮性連接必須與抑制性連接維持平衡。研究首次揭示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抑制性連接(分別表達小清蛋白parvalbumin和生長抑素的神經元)可以改變並增加它們的連接強度。
  • 腦科學日報:首個人類心臟神經元的3-D圖譜發布;狗狗救人的原因
    2,首篇 | 脊髓損傷-單細胞測序研究:細胞異質性和相互作用的單細胞分析來源:腦脊髓科學進展脊髓損傷(SCI)後的組織癒合過程對於維持組織穩態、限制組織損傷發展至關重要,但最終會導致形成疤痕而不利於再生修復。
  • 腦科學日報:微觀關係距離與宏觀社會生態對人際信任的交互影響
    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於,對於行為/執行障礙性 AD 患者,其額葉皮層Tau 病變可為AD的臨床鑑別診斷提供良好的證據支持。 這項研究表明,酒精對大腦獎勵作用的敏感性更高,使這類人更容易出現成癮風險。這完全符合不斷追求愉悅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習慣性過量飲酒的可能性會增加。人們認為喝酒的時候需要多喝酒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是這些控制良好的數據並不支持這種爭論。他們在飲酒初期就得到了理想的酒精效果,這似乎助長了他們想要更多酒精的欲望。
  • 基因突變讓她感覺不到痛 被疼痛折磨的人們有救了?
    DNA,以了解她為何如此與眾不同。該基因產生一種酶,可以分解體內對痛覺、情緒和記憶至關重要的一種化學物質——Anandamide。Anandamide的作用原理與大麻的活性成分類似,它分解得越少,它的鎮痛作用和其他作用就越明顯。而第二個突變則是一段缺失的DNA片段,起初讓科學家們感到困惑。
  • 一個基因突變,讓人變矮4釐米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pixabay撰文 | 石雲雷編輯 | 吳非基因是影響身高的主要因素,但這樣的影響出自多個基因複雜的共同作用,單個基因對身高的影響往往十分有限。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論文中,研究人員從最矮的人群之一——秘魯人體內,找到了一個對身高影響深遠的基因變體。
  • 最恐怖食肉動物的基因突變可抑癌!或是未來人類的「救星」
    但經研究人員驗證,袋獾已對這種癌症產生了抵抗力,原因在於基因突變。之前就有研究表明,袋獾的奶是抵抗超級細菌的關鍵,如今一項新研究又顯示出其基因突變對癌症的作用,未來袋獾將極有可能是人類的「救星」。DFTD是一種通過咬傷傳播的可傳播癌症。袋獾在爭奪伴侶和食物時經常互相撕咬,然後實體瘤會在面部或頸部周圍生長,甚至會破壞顎骨的,在6至24個月後就會死亡。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袋獾對感染有了耐受性,甚至有了抵抗力。為了應證推斷,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研究人員對袋獾進行了基因測序,並將結果與袋獾面部腫瘤病出現前的袋獾的基因序列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