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LUB推薦理由」:默克,默沙東,每個醫藥行業的都聽聞這兩個名字,但即使是他們自己公司員工,分不清的也大有存在。
關鍵詞:默克 默沙東 醫藥外企
信息源: 艾美仕
就算是不關心醫藥行業的人也會知道兩家製藥企業,一個是製造了萬艾可奇蹟的輝瑞,一個就是百年常青樹默克。但是,隨著這些跨國藥企逐漸進入中國,重名引起了混亂讓很多行業新人都覺得默克和默沙東讓人傻傻分不清。
醫藥代表微信號:mrclub
對於一個醫藥行業新人,他/她一定會問你:是不是有兩個默克,一個默沙東呢。這聽起來是笑話。其實也有理可循,新聞報導中常見到,德國默克,在英文報導中又會提到美國默克,然後在美國以外,又聽到默沙東的名字。
說起來,面對傻傻分不清的人,兩家公司的員工都果斷告訴你,我們是兩家公司。顯然,這一在百年前分家老牌製藥企業,讓人唏噓不己的是,他們已經成為了兩家徹底不同的公司。
要是想說清楚為何兩家公司在名字上有這麼多「彎彎繞」,這還得從很久以前說起。回顧製藥業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是歐洲的化學家們奠定了現代幾乎所有跨國大醫藥公司的基礎。
默克公司最早起源於1668年,一名藥劑師在德國達姆斯塔特市開了家「天使藥店」,不久,斐德利希·傑柯·默克買下了這家藥店,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藥店生意一直持續了一百多年。1816年,埃曼魯埃爾·默克繼承了藥店的生意,並將它從單純的銷售藥物發展成生產製藥原料與其他化工製品的化學製藥廠。
醫藥代表微信號:mrclub
默克的又一次重大轉折出現在1891年,埃曼魯埃爾之孫喬治·默克在紐約設立了分公司,默克藥廠從此在美國生根。美國分公司初期的業務主要是自德國母公司進口化學藥品,提供給其他的藥師使用。
隨著業務日益成長,喬治在1902年於新澤西州正式成立了Merck & Co,開始以製造逐漸取代原本的純進口業務。
故事看到這裡,似乎能想起來黑白電影的老情結,大家可能猜到是家族後代想法不同,豪門恩怨,分家單幹。
一般而言,家族企業確實會因內部矛盾而分裂,好比著名的企業家達斯勒兄弟,因為經營理念不合,分道揚鑣,一位繼續經營阿迪達斯,另一位創立PUMA。
導致默克家族分離的主要原因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美國境內的所有德國企業都被充公了,默克也被美國政府輔助轉型,成為獨立的公司進行經營,自此與德國默克切斷了關係。留在美國的喬治·默克率領默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並開始拓展海外市場。
1953年時美國默克與沙東藥廠(Sharp& Dohme)合併,這也就是默沙東(Merck Sharp & Dohme)名字的由來,公司從此蓬勃發展。
而留在德國本土的默克公司受益於德國的「經濟奇蹟 」,二戰後默克也蓬勃發展,並重新獲得了它在海外的一些子公司,為了減少行政架構的複雜性,它選擇了私有化運營,只將其總資本的25%進行上市。責任和信念使家族事業至今已經傳承到了第13代,擁有兩百多個家族成員。不過由於默沙東的關係,它在北美地區的發展一直處境尷尬。
對於「默克」這塊金子招牌的分配問題,親兄弟也要選擇明算帳,經過很多明爭暗鬥,兩家公司重新分配了品牌使用權。德國默克的英文全名為 Merck KGaA ,美國默克英文名為Merck & Co,在美國和加拿大,「默克(Merck)」歸Merck & Co獨家使用,在歐洲和世界其它各地,德國默克則獨家使用這個名字;與之相對應的,Merck & Co在北美之外的業務須以MSD(Merck Sharp & Dohme默沙東)的名義進行,而 Merck KGaA 在北美的業務要以EMD 的名義開展。
這些如繞口令的名字確實令人頭痛。隨著全球化進程,兩家公司在不少地區被混淆起來,人們漸漸分不清,「默克」這個聽起來擲地有聲的單詞到底來自於哪個國家。
面對如此複雜的局面,似乎對於一些剛剛接觸到醫藥行業的人來說,確實容易當成「兩個默克,一個默沙東」。
其實,如默克這樣骨肉分離的悲劇並不是只此一家,可見,幸福都是相同的幸福,不幸卻都是相同的不幸。先靈是全球製藥業另一組相同的名字一德國先靈和美國先靈都起源於1851 年的柏林邵塞街藥店,1942 年二戰期間,歷史重演,羅斯福總統下令接管美國境內的所有德國財產,其中就包括德國先靈在美國的子公司。日後,這兩家公司延續了默克同樣的劇本,一家成為美國先靈,一家成為德國先靈葆雅。
俗話說,三年不相見,親戚也不親。對於默克和默沙東來說,也是如此。儘管創始人給公司定下了指導思想,但是從貫徹執行的效果來看,大家的想法是越來越不一樣了。
這在對先靈的收購中體現的很明顯。2006年,拜耳和默克競購德國先靈,但與急切獲得新業務的拜耳相比,默克更多扮演了「搗亂者」角色,在拜耳和先靈達成收購協議後,它還一直在不斷增持先靈的股票,最後再以37億歐元轉讓給拜耳,通過資本運作賺了一筆。
顯然,正如一些分析師的看法,「默克家族在管理公司時既把它當作一家藥品和化學品生產企業,又把它作為一家私募股權公司,通過收購和出售業務賺錢。」
業內皆知,公司不但有生物製藥業務,還有液晶,防治,以及生物生產服務等其他版塊,日益多元化的默克已經不想只做一家「天使藥店」。
公司掌門人柯祿唯的經營理念與分析師們的揣測似乎不謀而合,他曾經說:「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模式,是默克的根基。這使它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商業模式變革,不斷剝離利潤空間不足10%的產品,從而保持了整體實力,不致於像輝瑞那樣過於龐大而無法再增長。」
而默沙東則是更忠誠地捍衛著「默克」這個名字。2009年,默沙東宣布將以411 億美元併購美國的先靈葆雅。因為專利藥將在2010年左右陸續到期,新藥研發越來越難,金融危機又使默沙東的股票在2008年下跌48%之多,而先靈葆雅擁有的生物製品產品線將補充默克新型生物製劑專有平臺,使其潛在藥物增加一倍,並大幅度節省成本。
此後,為了完成兩家公司的整合,默沙東進行了裁員,重組費用居高不下,但其後期臨床項目不乏亮點,先靈葆雅帶來了蛋白酶抑制劑Boceprevir等新藥。
而底層出身的默沙東CEO肯尼思·弗雷澤則更有當初默克先生的理想主義,面對當前醫藥行業的普遍困境,他的態度是:「醫療保健需求的世界是如此之大,我們應看到,對新藥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供給。我們要以人們買得起的價格提供藥物和疫苗,這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製藥企業的當務之急。(醫藥代表微信號:mrclub)
醫藥代表 伴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