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剛是海珠區江海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康復科的醫生。在國家脫貧攻堅的決勝時期,作為中共黨員的他在廣州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戰鬥了四個多月後,又自願申請到貴州省甕安縣人民醫院開展醫療幫扶工作。
「我申請去貴州了,接下來家裡的老人和孩子要辛苦你。行嗎?」這是羅剛出發前問妻子的一句話。他的太太叫李莉娟,是廣東省第二人醫院檢驗科的一位主管技師,身為同行,她非常理解醫療行業的工作性質,「哪有女漢子不行的,你就放一百個心吧!」李莉娟爽朗回答道。就這樣,夫妻兩人開啟了兩地分居的日子。
羅剛到達貴州甕安縣人民醫院後,便全身心投入工作,他首先從關愛患者做起,中醫講究四診合參,好的問診不僅可完成病史採集,還能增加患者對醫生的信任。他在日常坐診時,常和患者聊家常,這樣既讓患者放下戒備心理,又能從中了解病情。
他發現當地老百姓對中醫診療還不了解,在一次去甕安縣魚河衛生院義診時,一位右上肢酸痛難忍的老奶奶過來就診,因為當地衛生院沒有開展中醫診療,她一開始不怎麼相信針灸,對中醫是陌生和抗拒的,經過羅醫生治療後,疼痛立刻得到了緩解,她激動地拉住羅醫生的手,不停地說謝謝,許久都不願鬆開。羅剛把這個故事講給了遠在廣州的太太聽,李莉娟說,感受到羅剛內心那份滿足很為他開心,一個醫生最幸福的時候就是被病人信任的時刻。
李莉娟一邊盡心照顧家庭,一邊關注著羅剛的工作和生活。羅剛在扶貧工作中,也感覺到當地醫院對於中醫康復人才隊伍建設非常重視,但當地對前沿的中醫適宜技術接觸不多,也開展得少。羅剛說,貴州的天氣溼寒,中醫確實大有用武之地,於是,到達甕安沒多久,羅剛就開始每周一次帶領住院部醫生對住院患者進行查房,在床邊對住院醫師進行中醫指導,手把手傳授中醫辨證診療技術要點。同時,針對中醫適宜技術薄弱的情況,定期開展科內專業技術培訓,講解嶺南火針療法、浮針療法、埋針療法等,把從原理到適應症、禁忌症等理論講解通透後,再讓同事們兩兩進行實操。幾個月下來,較好地提高了當地醫生中醫辨證及針灸取穴的水平。他把這個消息和李莉娟分享,她笑著對羅剛說:「你不會樂不思蜀了吧,哈哈哈!」
其實,李莉娟知道自己丈夫並不習慣當地多雨的天氣和酸辣的飲食,於是,在脫貧攻堅戰收官的重要時期,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主動申請跟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扶貧醫療組前往甕安,和丈夫並肩作戰。
決定得到了羅剛及家裡老人和孩子的支持和理解,羅剛說,夫妻並肩而戰,這將是他們婚姻回憶錄裡最好的紀念,李莉娟說,其實也應該是愛情最美的樣子。
李莉娟剛來甕安時,正值冬季,貴州的氣溫低到零度以下,經常細雨綿綿更感刺骨的冰冷。她絲毫沒有覺得後悔,有時候還開玩笑說:「如果能遇上下雪就好,可以省了去東北看雪的錢了。」她和羅剛一樣都深深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該給當地留下「帶不走的」醫療技術,於是她在繁忙工作的之餘,把三甲醫院檢驗科先進的操作流程、操作規範不遺餘力地教給他們,指導他們提高工作效率,加強自我防護,做好室內質控。而夫妻倆最開心的是每次下鄉義診,泥濘溼滑的路上印下的是夫妻同心,目標同向的堅定。
近期,下鄉義診的任務多且重。有一次,在銀盞鎮玉華衛生院義診時,許多鄉親們聽到廣州的專家們就來義診,早上八點不到就來到玉華衛生院門口排隊,而義診的時間是安排在下午2點到5點。當天又要義診又要科普講座,於是夫妻二人分工明確,李莉娟負責講課,羅剛負責義診。
當天病人排得實在太多,他們忙得水都顧不上喝一口,處理完最後一個病人天都黑了。羅醫生偷偷問妻子,累嗎?妻子笑著說:「不累,這種被病人信任的感覺好極了,怪不得你樂不思蜀,哈哈哈」。是的,信任無價,這是許許多多廣州市海珠區醫療幫扶工作者留下的口碑和收到的禮物。夫妻倆在忙碌過後,相視一笑,「能為國家扶貧工作出一份力,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榮幸。」羅剛不禁這樣感嘆道。
四個多月來,羅剛在甕安縣人民醫院康復科開展了9次學習講座,進行了400餘次的技術指導,扶貧路上的醫療幫扶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把技術留下,這才是給當地病人帶來的真正福音,面對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夫妻二人一致表示:這次扶貧的主要目的是將自己的所學所用儘可能多地留下來,用於當地的科室建設,為當地的衛生健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當地的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