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顧名思義就是古書中的經典故事。它是濃縮的歷史,每一個典故的背後都有一段激動人心、引人思索的歷史故事。
典故是一滴水,映射著大千世界。大到治國安邦,小到處事為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一個個簡短的典故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讓我們了解到楚漢爭霸時的一段歷史「; 門可羅雀」,又讓我們品味到世態的炎涼;「禍兮福兮」留給我們的則是韻味深長的哲理典故是濃縮的歷史,也是語言的精華。人們在日常交往中,如能恰當地運用典故,就會使語言變得精闢、凝練,談話富於感染力。
一個人如果拙嘴笨舌地說「用一塊石頭打下了兩隻鳥」那和用「一石二鳥」相比,就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所以過去的文人提起某人有學問,常常說他滿嘴出典,或者說引經據典,就是這個意思。典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見慣的,但深究一下某個典故的出處、典故背後的歷史故事以及準確含義,則是很多人不能回答的。為弘揚中國歷史文化,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典故知識,我們組織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科院、北京圖書館等單位的有關專家編寫了《中華典故》一書。典故大多來源於歷史文化典籍,所以我們在先秦到晚清的歷史中穿梭,廣泛涉獵,廣泛篩選,最後精選出近2000則典故。每一個典故大致由出處、故事、含義三部分組成,為方便讀者查閱,我們根據含義把這些典故分成了言志、情感、形貌、經濟、世態、閒趣、言語、勤政、暴政、國家、司法、品行、學問、境遇、罪戾、交往、失策、謀略、景物、時令、人倫、哲理、功業、技藝、軍事等共25篇。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典故在演變過程中,其原有含義已發生了變化,因此我們在分類時難免有不妥之處。讀者閱讀時如了解了一個個典故,進行了一次語言和歷史旅行,那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比如有一個典故叫做抱雞養竹,典出《古今潭概》:唐新昌縣令夏侯彪之,初下車,問裡正曰:「雞卵一錢幾顆?」曰「: 三顆。」彪之乃遺取十千錢,令買三萬顆,謂裡正曰「: 末便要,且寄雞母抱之。遂成三萬頭雞,經數月長成,令縣吏與我賣,一雞三十錢,半年之間,成三十萬。」又問「: 竹筍一錢幾莖?」曰「: 五莖。」又取十千錢付之,買到五萬莖。謂裡正曰「: 吾未須筍,且林中養之,至秋成竹,一莖十文,積成五十萬。」唐朝新昌縣令夏侯彪之,剛到任,就向裡正打問道「: 雞蛋一個錢幾顆?」裡正回答說「: 三顆。」縣令便叫取出一萬錢,讓買三萬顆雞蛋,並對裡正說「: 我現在不要這些雞蛋,你可讓孵卵的母雞給孵化出來,就得三萬隻雞,過幾個月,等它們長大後,讓縣吏給我賣掉,一隻雞三十個錢,半年之內就是三十萬錢。」
過了一會兒,縣令又問裡正「: 竹筍一個錢幾根?」裡正回答說:「五根。」於日又取出一萬錢交給裡正,讓買五萬根竹筍,並吩咐裡正說「: 我現在不要筍,你就在林園裡給我培育起來,到秋天長成竹,一根賣十個錢,便可得五十萬錢。」
後人用「抱雞養竹」的這個典故鞭撻那些貪官是如何利用職權,想方設法,剝削勞動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