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頭,是收穫成果的重要時期,更是檢驗成敗的關鍵階段。領導幹部作為各項工作的責任者、組織者、推動者,此時此刻,要很好地為自己算一算帳,作一作比較,提一提醒,使自己能夠順利度過「年關」。
一是務實關。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是我黨一貫堅持的優良傳統。但是,有些黨員領導幹部,卻常常在「真」和「實」面前丟醜。年底,各級黨組織,一般都會組織各種類型的送溫暖、獻愛心活動。黨員領導幹部作為活動的倡導者、組織者、參與者,當然應該首當其衝。但是,我們的一些領導幹部卻使這一親民、為民的務實之舉變了味。訪貧問苦,變成了領導作秀,記者不到不開始,車隊不齊不出發,而且還要基層「對等接待」,否則便「拂袖而去」。表面上看,送去的是溫暖,實際上送去的是「寒心」。所以,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在群眾面前一定要帶著一顆真心,掏出一顆熱心,灑下一片愛心,不能在「鏡頭」前作秀,在群眾前丟醜。
二是清廉關。「年關」與「廉關」本沒有什麼本質的聯繫,但是由於中國有著傳統的「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的習俗,於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便利用「年關」這一絕好機會,以到某些領導家裡「拜年」為由,行送禮賄賂之實,更使我們的很多黨員幹部在裹著「人情」外衣的「糖衣炮彈」面前被擊垮或腐蝕。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能否在「年關」把好「廉關」也就變成了考驗黨員幹部黨性高低的一塊試金石。在「禮尚往來」的「人情」和「面子」下,我們的一些領導幹部沒有了原則,沒有了人格,沒有了形象。當然,每到元旦、春節期間,組織上一般都會以通知、文件或會議的方式,對黨員領導幹部作出「提醒」,提出「要求」,但是,光有提醒和要求還是不夠的,還得靠我們的黨員領導幹部「嚴防死守」,組織上的「一律不得用公款搞相互走訪、相互宴請等拜年活動,一律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遊山玩水和進行高消費娛樂活動,一律不得收受與行使職權有關係的單位和個人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等有關廉潔自律方面的規定才不致「放空」。
三是創新關。「創新是事業成功的助推器」,沒有創新,就沒有活力和動力。作為領導幹部,擔負著帶好一班人、造福一方人的重要職責,更要懂得如何創新。歲末年初,一般單位或部門都會在總結一年來工作成效的基礎上,謀劃和規劃來年的工作,而明確創新項目,選準創新載體,向來都是領導幹部們非常關注和關心的,但是創新也不能脫離實際,或者為了創新而創新。有的領導幹部沒有準確地理解創新的深刻內涵,不是在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上謀創新、求突破,而是在編制一些好聽的項目名稱上動腦筋、想法子,還有的簡單地以數位化的簡稱來代替創新,於是「1234工程」、「五個一工程」等讓人一聽就覺得迷糊的創新項目便「粉墨登場」,而實際上就那麼點事,卻拿「好聽」的名稱來嚇人。這種務虛或形上學的「創新」也許能夠帶來所謂的「經驗」,但是絕不會有什麼實質性的成效,其最終還是誤黨、誤國、誤民。
四是責任關。每到年關,一些領導幹部,特別是一些單位「一把手」,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躲起來,還美其名曰是為了避免有人利用年關上門送禮和說情,其實是躲債、避責的居多。這樣的領導幹部,缺少一種勇於和敢於負責的精神,換句話說,是不配做一名「人民公僕」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任何黨員領導幹部都應該有堅定的立場和明確的態度,不能見事就躲,見問題就讓,對一年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或拉下的債務等,一定要勇敢地站出來,主動將責任扛起來,把使命擔起來,讓形象樹起來。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逃得了初一,逃不過十五」,只要問題和債務存在,總有一天會找到你的頭上,唯有面對,並想方設法地加以解決,才是明智之舉和不二選擇。
五是考評關。年底,各種類型的評比達標表彰等又會接踵而來。適當的考評,的確是一種檢驗和推動工作的好方法,但是有很多考評是重複而且無用的,更有一些單位和個人借考評之名,行「吃、拿、卡、要」之實,給基層增加人、財、物的額外負擔,不但擾民而且害民。曾聽到基層同志有這樣的抱怨,「有時一天要接待十幾趟檢查」。12月28日,全國清理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京舉行。會議強調,要堅決清理和糾正評比達標表彰活動過多過濫問題。12月29日,中辦國辦又在做好2007年元旦、春節期間的有關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嚴格控制年終各種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嚴禁利用過節巧立名目突擊花錢,減少、簡化各種茶話會和聯歡會。要引導居民樹立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理念,大力倡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新風尚。對於確實需要搞的考評活動,一定要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前提下進行,不能以領導說了算來代替群眾測評和考核,要真真正正地將評判的尺子交給群眾,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
俗話說,「戰勝別人容易,戰勝自己難」。一些黨員領導幹部之所以會在一些「關口」和「擋劍牌」前「失足」,是因為他們沒有很好地認清和戰勝自我,或者說沒有打贏自己的「心理戰」,甚至完全被自己的私心雜念所吞噬。故此,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切實加強自己的黨性錘鍊,讓公心民心佔滿自己的整個心靈,才能順利過關。(編輯:林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