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徹底弄清楚了酥油、奶餅、奶渣的區別,還有製作過程
多傑有一次被同為甘孜來成都的老鄉請去幫忙。多吉有過在寺院十餘年的經歷,所以凡是遇到需要誦經的場合,多半會有老鄉來請。多傑回來後,我們這些世俗之人自然最關心的就是報酬問題。問他「出場費」是多少?多傑笑笑,有些靦腆地說,主人家給了我一包奶渣,這些時候是不能要錢的。
關於奶渣,大致了解,就是製作酥油剩下的部分,這從名稱上也能猜測到。我遇見的藏族小朋友,都喜歡將奶渣當零食來吃,就和我們小時候兜裡藏幾顆珍貴的牛奶糖一樣。另一位藏族朋友扎西的女兒,有次還從兜裡摸出一塊奶渣遞給我,說很好吃。我吃了一塊,是很好吃,有點酸。
不過有關酥油、奶餅、奶渣的概念這麼多年來一直很模糊,僅僅知道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的,剩下的部分就是奶渣——具體而微的操作過程也是半懂不懂,昨天的時候專門請教了一下拉姆,總算比較詳細地了解了整個過程,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打酥油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不光是體力活,還得掌握一定的技術才行。我們只從傳統的牧民家庭純手工製作來說,不包含機械化的流水作業。首先是擠牛奶,這個也是技術活,而且不是自家人,恐怕都無法靠近奶牛,遑論其他。一家人擠好牛奶,將牛奶匯到一起,倒入一口大鍋加熱。加熱的過程中,需要不停攪拌,這和我們早餐煮牛奶不同。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環節了。煮好的牛奶,倒入幾個「嘉棟」裡——嘉棟,是甘孜藏語發音,就是用來打酥油的圓柱形木桶。在藏區隨處可見。有的會在外部進行雕刻或在外部鑲嵌銅片;還有作為純工藝品的嘉棟,樣式精美。儘管現在已經有了機械化的流水作業,嘉棟作為生活用具,在一定範圍內還是有著市場,我在藏區很多集市的店面裡仍然見到過。
嘉棟,可以是說我們小時候水槍玩具的放大版,或者說我們小時候的水槍,是嘉棟的縮小版。小時候我們自己動手做水槍,找一根粗細適中的竹竿,一頭保留竹節,另一頭去掉竹節,在竹節中鑽一個小孔,然後拿一根筷子,頭上纏一些碎布,水槍就做好了。纏了布頭的筷子伸到竹竿中,放到水中,一抽,把水洗到竹竿中,對準小夥伴,筷子朝前一送,一股水柱就射出。嘉棟所不同的,只是沒有這個小孔,底部是完全封死的。
嘉棟會有一半被放置在地上挖好的小坑裡,這樣便於打酥油的人省力。之後,就是用木質的活塞不停地上下攪拌嘉棟中的牛奶,直到牛奶中的油水分離。這需要至少一小時時間,很辛苦。我對此略有體會。小時候,一道物理智力題,說雞蛋可以立起來,最主要的是,要不停搖晃雞蛋,將雞蛋裡面的蛋清和蛋黃完全融合到一起。我搖晃到兩條胳膊酸痛,也不能確定是不是融合了——因為始終沒能立起來。
這時候,拿出活塞,牛奶上面會有一層黃燦燦的脂肪,這就是酥油了。用手把酥油撈出來,放到涼水中,然後用雙手像揉面一樣不停地揉,直到可以任意加工成方形或圓餅,看主人想要什麼形狀——這就是最新鮮的酥油。普通牧人家庭都有裝酥油的桶。這個桶,我在扎西家裡收集的老物件中見到過。
那些用來售賣的酥油,一般都是桶裝,或者製成方塊,用紙箱包裝,不一而足。等酥油完全凝固之後,儘管切割起來比豆腐還容易,但是就不太容易改變形狀了,所以在最初的時候就要確定是什麼形狀。
嘉棟中的牛奶,重新倒入鍋中,再次煮沸,然後將上次打酥油時專門留下來的牛奶倒入鍋裡——拉姆說這就像是每次蒸饅頭留下的酵頭。加入之後,這些脫脂的牛奶就開始凝固,像你們漢族人做的豆腐腦一樣,拉姆打著比喻。然後撈出來放到涼水中冷卻,也是按照主人的意思,想弄成什麼形狀就是什麼形狀,這個就是奶餅。
奶餅曬乾之後,就是奶渣。所以奶餅和奶渣就是葡萄和葡萄乾,大青棗和紅棗之間的關係。
這下,總算弄明白了酥油的製作過程,難怪說酥油是牛奶的精華,確然如此,一百斤牛奶只能提煉出五六斤酥油。也難怪幾杯酥油茶下肚之後周身暖熱,一點點酥油提供的熱量,相當於好幾斤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