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聽父母在講,大學就是半個社會,所有進入大學的伊始很多學生就開始主動社會化,沒完沒了地參加社團、學生會。並且很多學生以此為榮,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學裡的老師也越來越社會,對學生的考核也不僅僅是以成績論斷,有些時候開始憑個人喜好,當然這些評定也包含獎學金,研究生錄取等等。從大學走出來許久之後突然發現大學越來越社會,學生和老師究竟誰會更慚愧?
不同的時代大學的社會化不同,而如今大學的社會化已經到達了恐怖的地步
在80,90年代,大學的社會化其實並沒有那麼明顯,所謂的社會化不過是一群年輕人模仿香港電影裡的裝扮,留著鄭伊健的髮型,外套的扣子不扣,脖子上掛著個鍍金的鏈子。那時候的大學生也被人叫做垮掉的一代,可是在那個時代裡成績仍然是最重要的,沒有成績在社會也於事無補。而且在那個年代普遍的價值觀裡這些行為並沒有被廣泛認同,大多數的學生仍然本本分分,安分守己。
80,90年代老師也相對刻板一些,除了教學就是紮根科研。那個年代沒有那麼多的移動通信設備,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通常也止步於學校和課堂。不好好學習的後果就是掛科,補考,再掛再補,在那個年代老師依然是普遍被尊重的存在,而學生再皮也得乖乖聽老師的話。
在看看現在的大學生們,學生會裡的小小幹部就可以對底下的學弟學妹動不動要求寫5000字的退團申請。剛剛發生不久的瀋陽大學研究生因為獎學金被打傷一案犯罪嫌疑人正在被通緝,而浙大教授也剛剛發表出驚人的言論,喝不了半斤的50度白酒就別想進入他的門下,當然還有大學老師猥褻女學生的問題頻發,突然意識到如今的大學社會化已經到了如此恐怖的地步,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大學越來越社會,老師和學生究竟哪個應該更慚愧
早些年在所有人的眼裡大學是象牙塔一般的存在,而如今似乎提起象牙塔這個詞很少有人會聯想到大學。如果說大學擴招是必然的趨勢,但是很多大學似乎並沒有做好迎接擴招生的準備。很多大學裡的老教師都會時長感嘆一句話,現在的學生真是一屆不如一屆。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在如此的擴招之下很多學生進入了大學,而殊不知在上大學之前很多學生就已經社會化嚴重。現在的經濟環境不錯,家庭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了,一些學生初中高中就開始去酒吧,大半夜的三五成群在馬路上溜達,滿身的酒氣還有好像必須讓所有人都聽見的喧譁。到了大學這些學生會收斂嗎?當然不會,在他們眼裡大學是自由的象徵,上了大學爹媽管不著,老師見不著,沒把天同個窟窿只能說天太高了夠不著。
大學的老師呢?現在有多少大學的老師只向錢看,學生考試不過關,補考不過關怎麼辦?以前的學生想的是重修學習吧,怎麼著也得學過了,而現在的學生想的是老師需要什麼,給老師送什麼禮。當然有些老師就接受了,而且樂此不彼。現在的大學老師很多真的是和學生打成一片了,甚至有些老師就差跟學生稱兄道弟了,每每看見大學的老師和學生一起酒足飯飽溜大街真的想問一句,現在的老師怎麼了,大學老師的形象呢?
大學生過度社會化的不良影響,作為大學生的你看看自己中了那一條
大學生過度社會化很容易讓大學生們失去自我,在這個大染缸裡似乎周圍的人都開始講究實用主義,根本不去探究精神世界,長此以往很多大學生會失去對自我的認知,不去個性化而去平庸化,作為一個大學生這樣的平庸化太恐怖了。
很多大學生剛開始上大學時個性化,久而久之就變失去了個人塑造和堅守。「同學因為學社會人辦社會事得到利益了,那麼我也要這樣做,要不然我就吃虧了」。大學的社會化必然會導致大學生的功利化,很多學生會出現盲目的的模仿心理,久而久之人云亦云,是非對錯都變成了灰色,這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影響很大。
在越來越社會的大學裡怎麼保持自己的個性化
首先先去照照鏡子看看目前的自己是什麼樣子,是不是每天吆五喝六地往返於一個有一個酒局,是不是嘗試著和老師攀好關係,和學生會攀好關係並且想要從中得利,如果發誓想走社會化的道路恐怕什麼建議都沒有用,只能隨你而去。如果不是,往下看
第一,保持個性,不參見沒有意義的社交活動,那些待熟不熟的「社會」同學儘量避而遠之,所謂臭味相投,所謂三五成群,離開這樣的群體能夠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個性。
第二,看清未來,未來是要參加社會工作的,但是在大學裡的所謂社會經驗就是扯淡。你陪著研究生導師喝酒能怎麼樣?他能讓你不做實驗不寫論文就畢業?要看清自己的未來,絕不要僅僅在這一畝三分地上耗費光陰,未來社會裡有你發展抱負的地方。
第三,和自己談談,吾日三省吾身,這個很多人做不到,但是沒事的時候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上大學為了什麼,以後要幹什麼從事什麼職業,讓心靜下來,好好想一想之後相信會有答案。
結語
大學的社會化似乎以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發展著,在這之中究竟是哪些人在推波助瀾似乎並不難思考,但是大學生們如何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是需要功夫的,希望大學生們保持自己的個性,別這麼早的社會化吧,未來幾十年你都要混跡於真正的社會,你何必這麼著急呢?況且真正能安心讀書的可能也就大學這幾年,好好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