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國育大講堂#
#教育「十四五」規劃#
#公開課筆記# 第四十二講
為什麼需要家校合作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有效開展家校合作,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而且可能讓他們更熱愛學習,畢業率更高。除此之外,有效的家校合作還可以促進學生在社交技能上有更好的發展。從家庭的角度會發現,家校合作的有效開展可以讓父母們更支持孩子和老師,他們對於教育孩子會更有信心,也會更捲入學校的工作,當學校有需要的時候,也會更配合,我們更有可能形成一種合力。對於學校和老師而言,有效的家校合作可以提升教師的工作士氣和滿意度,讓我們的工作更安心,對於我們教學評估的效果就會更好。
家校合作的實質是什麼
家師關係的重要性
2014年,我們開展了全國性的高中老師的調查,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家長、教師溝通的頻率和質量對學生的學業生涯、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都具有正向預測和促進作用。所以家師之間的溝通和關係質量的提升是影響家校合作效果非常關鍵的因素。此外,我們還進一步探討了家師的溝通頻率和關係質量以及如何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影響的過程和機制。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家長和老師之間高頻率的溝通有助於促進家長和老師關係質量的提升。而我們家長和老師之間關係的提升,是可以通過促進師生關係的改善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發展。
高德柏(Godbe)和克裡斯滕森(Christenson)在2008年出版的關於家校合作的書籍中提到了8 「p」模型,他們認為有效的家校合作的開展需要具備8個要素。第一個「P」代表教育合作夥伴,這要求我們要在家長和老師之間建立搭檔的關係。第二個「P」是行動計劃。這要求我們在提出家校合作想法或者方案的時候,還需要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行動計劃。第三個「P」是代表主動而持續的溝通,它需要在家長和老師之間建立起主動而持續溝通渠道。
第四個「P」代表積極正向的,這需要我們之間的合作和溝通的過程要儘可能的積極、正向的,正能量的。第五個「P」是個性化,它是指溝通和合作不僅是有普適性的、一般性的規則,還要尊重家庭和學生的個體差異。第六個「P」是代表實際的建議。在家—師溝通共處的過程中,家長需要老師和學校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它們會對家長起著引導性和指導性的作用。第七個「P」是方案監控。是指在提出家校合作的行動計劃後,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執行,並在評估效果的過程中,不斷的優化方案,所以我們需要有方案監控的過程,這樣才更有可能不斷完善家校合作的方案。最後「P」代表關注家校關係建立。這是我們在進行家校合作的過程中需要非常關注的。
如何進行有效的家校合作
建立夥伴關係
1
共同的目標
目標的設置要符合smart原則。即首先是正向的,具體的,要符合學生個性特點和發展水平的合理的目標,同時也要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比如「通過一學年的時間管理教育,提升一、二年級學生的學習效率,養成放學前完成當天作業的習慣」。
2
尊重與理解
在有共同目標的基礎之上,相互之間還要建立起平等的、尊重的、相互理解的氛圍。這有助於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看到家長和教師各自的優勢。教師的優勢在於更了解不同階段/類型學生的典型特徵;更精通應付不同特點學生的方法。家長的優勢是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特點、優勢、軟肋;懂得一些應付自己孩子的獨特技巧。只有我們看到各自的優勢,我們才更有可能在合作的過程當中去結合對方的優勢來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
3
站在對方的視角:了解不同類型家長的需求
在溝通的過程當中,我們還需要試圖儘可能的站在家長的視角考慮問題,這樣更有利於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形成有效的解決方式。
除了要去關注我們給家長傳遞的信息內容之外,我們還要去了解每個家長的需求、狀態、情緒以及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溝通的效率最大化。
1
第一類家長屬於樂於分享型。他們十分熱衷於分享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甚至是很願意和老師和學校分享,這類家長的主要需求就是希望被傾聽,被肯定,希望他們的好意見和好想法能夠被採納。
2
第二類家長是指責挑剔型。遇到問題總是習慣性地去挑剔,從來不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這類家長的主要需求依然是傾聽。他們之所以挑剔、指責,就是因為他們的不滿意和訴求沒有被別人接收和採納。同時他們也需要被理解。
3
第三類是焦慮、困擾型。焦慮、困擾型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往往非常投入,但是有時候用力過猛,反而不知道方向,所以他們也依然希望被傾聽,被共情,並需要我們能夠提供科學、實用的方法進行指導。
4
第四類是疏離、迴避型。這種類型的父母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或是工作繁忙,或是為了生計不斷奔波,所以沒有多餘的精力與學校進行更好的互動和交流。還有一種可能過往與學校溝通的經歷是負面的,所以就會本能的迴避。無論是疏離還是迴避,我們都要接納。當他的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我們要不定期的給予反饋,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孩子是很友好的,並沒有因為我的疏離,而批評我、指責我。同時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讓他們有信心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
5
第五類是主動合作型。他們需要的是常規信息的反饋,比如孩子在學校吃的怎麼樣,玩的怎麼樣,學的怎麼樣,開心不開心,人際關係好不好,同時他們也需要被信任。學校可以邀請這類型的父母更多的參與家校溝通的志願者活動中,成為家校共育體系中比較活躍的角色。
促進有效溝通
1
通用的溝通法則
首先,溝通頻率。家庭和學校在溝通頻率上是一定頻次、規律、多種渠道。
其次,溝通質量。在溝通質量上是雙向溝通。一是溝通方式上,包括家訪,家長到學校去跟老師交流,家長會,電話、微信、書面通知、便條、家校通、班級群等等。但在所有的溝通方式裡,書面的溝通很多時候是單向的,而這種口頭語言的溝通,更多是雙向的,或者是利用電子溝通平臺,也可以讓我們的溝通實現雙向效果。
二是溝通的內容上,要形成雙向的傳遞和反饋的機制,比如作為老師要向家長分享學校的教育理念,教學計劃、制度;並向家長傳達學生在學校的各種表現等方面的信息。同時,老師也可以向家長了解孩子在家裡的情況;向家長了解其教育中的有效方法和困惑等方面的內容,並一起探討解決的方案。同時,學校也要鼓勵家長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分享。
三是溝通過程。主要表現為如何聽,家長才願意說以及怎麼說,家長才願意聽兩個方面。首先,怎麼聽,家長才會說?要積極傾聽和理解。這需要我們不僅要眼到,耳到,心到,口到,還需要在傾聽的過程中要注意:眼睛不東張西望,要注視對方;從態度上表現出對對方的話感興趣;身體前傾;不隨意打斷對方或改變話題;可以通過:「嗯」,「後來怎麼樣了?」等語句表示你在認真聽。非言語的信息,包括眼神的交流,微笑、點頭,身體前傾等信息。其次,怎麼說,家長才願意聽。需要我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他/她,而不是苦口婆心的講道理。要體會對方的感受和情緒;關注對方的感受;反饋出對方的具體感受;不評價,不著急提建議。所以,先去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建立信任之後,我們再去分享道理、方法和建議。讓家長們感受好,他們才能做得好!
四是溝通的內容是基於觀察的學生信息反饋。這個反饋一定是客觀的、具體的、正向的語言交流和反饋的過程。
2
個性化的溝通
我們是建立在行為改變階段理論的基礎之上,基於父母意願的溝通,進行個性化的溝通。
第一階段
前意向階段
這類家長的特點是他們並沒有改變自己的打算。她/他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有問題,也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跟孩子的行為有關係。我們適用的策略是第一,理解和認可家長還沒有準備好改變的現狀,並強調最終的決定權在他們自己手裡。第二,提供評價性反饋(比如,孩子的行為與同伴群體的對照,以及在無幹預情況下的預後)。第三,提供關於孩子行為與父母行為關係的相關信息、第四,鼓勵家長重新評估自己的行為,並進行自我探索(比如,「這是你希望的親子關係嗎?」)。
第二階段
意向階段
這個階段的家長逐漸意識到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但是對於是否要真正做出改變又是比較矛盾的,所以沒有打算立即做出改變的行動。我們可以採取的策略是第一,理解和認可家長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改變,並強調最終的決定權在他們自己手裡。第二,就行為改變的利弊與父母進行現實的討論分析。第三,討論結果預期(比如,如果你決定改變,可能給你和孩子帶來的好處是……)。
第三階段
準備階段
即家長已經準備好要做出一些改變,並且可能已經開始嘗試一些行為改變。我們適用的策略是第一,肯定家長是具備改變的必要能力的。第二,幫助家長移除阻止改變的障礙。第三,幫助家長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比如「如果您感興趣,我建議你看看這個視頻,關於如何給孩子設定界限」「如果您願意,我們可以安排兩三次會面討論一個具體的行為改變方案」)。第四,鼓勵家長慢慢來。
第四階段
行動階段
這意味著家長已經開始改變並持續一段時間(比如3-6個月)。我們可以第一,幫助父母尋找社會支持,以促使自己的改變和進步得以維持(比如參加父母互助小組,給自己適度放鬆和屬於自己的時間)。第二,幫助掃除阻止改變的障礙。第三,協助父母獨立應對改變過程中的障礙和挑戰(比如,應用一些對付兒童新行為問題的技巧)。
第五階段
維持階段
家長已經習慣(比如,超過6個月)將行為改變整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承諾要持續改變下去。我們可以通過第一,討論可能從哪些途徑獲得持續的支持。第二,強調維持進步的內部獎勵和自我強化。第三,預期反覆和去災難化(如:你已經有這麼多的改變,而且你的孩子也有這麼多積極的回應,這太棒了。不過在未來孩子肯定會出現新的問題,你在使用新的教育方法時可能也會有一些困擾。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如果這些狀況發生,怎麼辦?)這些方法來解決。
第六階段是反覆階段。這個階段的家長,經過一段時間的改變,可能會回到舊有的行為習慣,尤其是當遇到特殊的壓力或者孩子出現新的問題時。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第一要肯定過去的付出與努力,以及成效。第二要討論問題出在哪裡?突發原因是什麼?第三,重評改變的動機和阻礙。第四,鼓勵發掘新的應對策略。
在不同階段,我們家校溝通和合作的重點也不一樣,如果處在前意向階段,我們的主要方法是正常化。當他不願意參與,不願意改變,我們不會認為他是一個沒有意願,而是當成正常的現象,讓他覺得這是正常的狀態,減少對他的歧視。評估他拒絕發現問題,承認問題以及改變的原因,然後我們邀請他去發現、去探索,但不強求進行改變。處於意向階段的父母,我們的重點就是要對他們有耐心,不斷的通過廣告宣傳,讓他看到我們的改變是是有效的,增加他從意向階段進入行動階段的可能性。處於準備階段的父母,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與他們一起談論切實可行的、短期、有彈性的計劃,讓他有信心從行動上改變,切實的行動起來。而對於行動階段的父母,我們的目標就是要給他更多的實際指導,充當顧問的角色,讓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體驗更多的成就感,感受更多好的效果。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