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角落——評微電影《拾荒少年》

2021-01-16 武漢傳媒張亦弛

生活要追求詩和遠方,以致於我們從來沒注意過身邊的苟且。我們嚮往於「小時代」般的燈紅酒綠,享受於生活中的小康富足,但我們從沒關注過社會邊緣的角落

當下,我們對於電影更加注重的是真實具有現實意義。電影《拾荒少年》作為金馬獎最佳短片,通過30分鐘的劇情,短小卻精悍的為我們展現了就在我們身邊卻總被我們遺忘的一個群體,他們是被拋棄在社會邊緣角落的人,但他們也會有人之常情,也知世間冷暖。

整部影片通過大量的細節描寫、敘事剪輯的轉換和人物接地氣的臺詞生動地刻畫出了老人與少年的形象,並通過個性分明的背景音樂來烘託情節氣氛,使整部影片在對現實殘忍剖析的絕望中又透露出對生活的希望、對人生的積極態度。電影講述了拾荒老人馬躍進通過一個錢包裡的照片結識了拾荒少年。馬躍進從最初想要從中獲利,到與少年一起經歷了一系列重重誤解和挫折後,兩人感情逐漸加深,並慢慢發現男孩身世的真相,最後兩人一起踏上尋親的路程。

細節的把握是本片的關鍵。鏡頭的運用拿捏得當將影片中兩個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十分豐滿並且使敘事結構也更加清晰。鏡頭的運用將故事情節精煉的表現出來,更通過大量特寫突出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同時聲音的處理也是本片的點睛之筆。

影片的開頭通過簡單的幾個特寫和近景鏡頭進行剪切切換,概述出馬躍進的「職業」和故事發展的背景。跟鏡頭拍攝馬躍進追討少年的情節,鏡頭的搖擺表現了整個情節的緊張,同時也展現了此時雙方對立面的立場,而此時的馬躍進還是一個投機取巧、萬事只為自己利益的一個「投機」拾荒人。我們注意到此時的背景音樂是方言話的小調,充分展現了最底層最邊緣階層的生活。

作為本片最重要的線索,少年「媽媽」的照片,出現在少年手上時和影片最後馬躍進幫少年尋找照片中女兒下落時都給了照片特寫鏡頭。導演這樣的安排有兩重含義,首先照片象徵著希望,是少年活下去的希望,他渴望再次找到自己的母親。第二,兩次特寫也暗示著馬躍進的心理變換化,從最初貪財事不關己的心態轉變到對少年擔負起責任,並且對自己的生活也開始尊重的寫照。

除了照片,影片中還通過大量留白來暗示劇情走向和馬躍進與少年的經受的挫折。在馬躍進決定幫助孩子找到親人時,有一段小孩抵抗馬躍進帶他回家,然後直接跳轉畫面到馬躍進騎著三輪車載著少年回家,途中沿著一個蜿蜒的軌道前行,這也暗含著馬躍進與少年未來要走的路必然是艱辛的,但也充滿了希望。

影片中有一段少年幫馬躍進寫信時的情景,馬躍進糾結於是否要在閨女前加好字,同時往信封裡塞入鈔票,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馬躍進對家的思念,對女兒的關心。為後文他回安徽尋親做下鋪墊。在回家的路程上大量使用了暴光鏡頭,仿佛將希望表現到了極致,但給人產生不適感。果然在後來馬躍進回到家中時,發現家裡早就沒有親人。此時馬躍進這一悲劇人物的形象已經象徵了這樣邊緣的一群人。再到後來在出版社老闆辦公室中的場景,照片第三次出現在了老闆的辦公室裡,他的眼神滿是懷疑和冷漠,此處導演巧妙的運用特寫鏡頭,將單純無助的馬躍進與心胸狹窄缺失道德的老闆形成對比,突出強調了現代人精神的荒蕪和道德的缺失,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馬躍進與少年從最初的對立面,在慢慢的相處下,互相的感化下,逐漸放下戒備之心,仿佛如父子一般的相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馬躍進的一本女郎雜誌和少年的一本故事會。在他們剛剛接觸的時候,當他們坐在飯桌前,特寫給到雜誌和故事會,少年對於雜誌的看法是有偏見的,並且通過這對待還不相熟的馬躍進也抱有敵意;而馬躍進拿著少年的故事會同樣也是不屑的態度,認為既然是苦難貧窮人,文化這類東西只是故作高雅毫無實用。然而在經歷了一系列事情之後,兩人的關係逐漸轉變,感情越來越深,還記得他們再一次坐在一起吃飯時,畫面一改之前的冷色調,同時特寫鏡頭給到兩人的手上,會明顯發現兩人手上的書也交換了,馬躍進開始學著看故事會,而少年也有模有樣的學著看雜誌,令人會心一笑。

我在欣慰他們關係的同時,心裡更多的是一種心酸。影片中有一段是他們一起拾荒的畫面,從中交叉敘述了他們數著賣廢品換來零錢時的畫面。拾荒時的冷色調與數錢時的暖色調形成鮮明對比,將生活的殘酷與希望融匯的淋漓盡致。近景拍他們數錢時的畫面,桌上的零錢與我們印象中數錢時的百元大鈔也形成了鮮明對比,更加讓我們體會到他們的生活的不易,但他們同時又苦中作樂。

一句馬躍進口中「不要臉」貫穿著整部影片,從對小男孩到對大老闆,我們猜想,這句「不要臉」到底是對誰所說,是對處於社會角落裡的邊緣群體?是對缺乏道德、自認高潔的一部分群體?是對那沒心沒肺的人販子?還是對現在這冷暖不知、薄情寡義的庸碌社會?

影片在傷感的氣氛中極力表現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未來的希望,同時強調著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重要,不管是情親、友情都是溫情,即使世態炎涼,但只有心懷溫情,那麼這社會永遠也不會冰封。生活中總會又苦不堪言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去體會並且學會苦中作樂。

相關焦點

  • 晉江青年拍《拾荒少年》 問鼎金馬獎最佳短片
    該微電影福州造晉江小夥張思慶捧起金馬獎 《拾荒少年》海報  閩南網12月14日訊 第49屆臺灣金馬獎閉幕半月多,問鼎最佳短片獎的《拾荒少年》近日在網絡上突破了兩百萬的點擊量。張思慶說,正是因為這份鄉愁,他把自己的畢業作品放在了廈門拍攝,「其實這個講述拾荒老人幫助少年找媽媽的故事,在哪個城市拍都一樣。回家鄉拍,要運輸設備過來,成本還高一些。」於是在《拾荒少年》中,不僅有閩南腔的普通話對白穿插其間,閩南地區耳熟能詳的《歡喜就好》更用作配樂。  是影片中包含的閩南文化元素,讓《拾荒少年》在今年的臺灣金馬獎中脫穎而出嗎?
  • 《少年的你》大數據:票房口碑、抄襲爭議和社會現實
    撤檔風波4個月後,電影《少年的你》終於在10月25日正式上映。這部集演技、流量、實力於一體,聚焦校園欺凌現實題材的影片48小時內即拿下了亮眼的成績。據貓眼數據顯示,截至10月27日9時,累計票房已經超過4億;微博電影榜熱度指數99.9居於榜首,大V推薦度98%;豆瓣評分8.5,且好於95%愛情片、好於90%劇情片。1、《少年的你》輿情大數據概況從鷹眼速讀網輿情監測系統對近一周以來電影《少年的你》全網熱度走勢圖可見,整體而言全網熱度一路飆升,日均熱度值高達100萬+。
  • 開在角落裡的「花」
    有一次,在路口等綠燈時,車窗裡傳進一陣歡快的音樂,循聲望去,在路口後面一個角落裡,有一個小小的修鞋鋪,主人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伯,花白的頭髮,微胖的身子,穿著一件稍微有些褪色的馬甲,因為沒有顧客,老伯正隨著音樂,晃動著身子,在自得自樂起舞呢。那自顧自得樂呵勁兒,讓我的嘴角忍不住上揚。
  • 巴中老農36年拾荒購書5萬冊 贈千冊古籍給省圖 故事被拍微電影
    而是靠陳光偉36年靠拾荒一本一本積攢起來的。更讓人敬佩的是,有人開價300萬,想買走這位拾荒老農所有藏書,他拒絕了;卻把珍藏的568種1166冊線裝書,無償捐給了四川省圖書館。2016年12月16日上午, 「拾荒之手開啟知識之門」——陳光偉先生藏書捐贈儀式在四川省圖書館舉行。
  • 拾荒老人:是因為缺錢?還是因為孤獨?
    我搬到現在住的小區大概有五年了,剛搬來沒多久的時候,發現有一位大概六十多歲的拾荒阿姨,天天一手拿個棍子,一手拿個袋子,在小區裡不停的翻著各個垃圾桶,撿拾紙箱、瓶子等廢品,但是今年我發現小區裡拾荒的老人越來越多,有時候會出現一個垃圾桶一個老人剛走,另一個老人又出現在了垃圾桶旁!
  • 天津一拾荒老人被物業拖拽摔打,官方:物業道歉了,老人已經原諒
    雖然現在整個社會對於老人特別的關照,眾人對於老人們也特別的尊敬,但是總有一些人喜歡通過暴力方式與老人「溝通」,網絡上所流傳的一段視頻讓大家看到之後非常的氣憤。天津的一個小區裡面有一名拾荒老人與物業人員發生了衝突之後,物業人員竟然摔打拖拽拾荒老人。其行動特別的粗魯殘暴,事發之後當地官方發表通告稱,現在相關人員已經道歉,老人已經原諒了毆打的人員。
  • 「拾荒媽媽」收養30多名棄嬰,善舉讓人哽咽,孩子大了卻不聯繫她
    「拾荒媽媽」張菲就是如此,她就像一支蠟燭,靠著不斷「燃燒」自己,把收養的30多名棄嬰養育成人。「拾荒媽媽」張菲是一位特殊的母親,她沒有結過婚,在人們眼中最美好的年紀23歲,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要收養被拋棄的嬰兒,把他們養育成人。這個在常人心中不可思議的念頭,其實和張菲幼時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 拾荒老人收養數十隻流浪狗,有人高價購買都不賣,讓人深受感動!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忠犬八公》這部電影,並且深受感動,那麼你知道嗎?咱們國內有一部電影叫做《忠愛無言》,也同樣讓人感動,電影講述的是一隻流浪狗和一位半身癱瘓,性格又孤僻的倔老頭之間的故事,起初它們是一對「冤家」,處處不合,但時間長了他們的關係越來越好,好到了相依為命的程度,這件事情,也是根據事件所改編的。
  • 77歲拾荒老人會英文欲編字典 被拍成紀錄片獲獎
    一位拾荒老人靜靜閱讀的畫面吸引了附近中學生們,由一位女孩策劃,他們把這位老人一天的生活拍成了紀錄片。沒想到,前日下午在學校第二屆微電影節上還獲得了銅獎。談及拍攝這位拾荒老人的初衷,譚詩陽說,因為這位老人就在學校附近,她們天天上學和放學都會看到他。「一般流浪拾荒的老人都是乞討,但他天天在看書,經常抱著一本英漢字典看,我挺驚訝的。」孩子們想進一步了解這位老人,於是從3月22日開始,她召集了同班的以及高二(13)班的同學5人,開始跟拍這個老人。「開始我們沒穿校服,老人還以為我們是城管,後來還看了我們的學生證。」譚詩陽說,老人對外界還是有排斥。
  • 拾荒大姐能翻譯原版英文小說,網友:自愧不如
    她幹著拾荒的工作,卻精通英語,還能獨立翻譯原版英文小說。她的生活很拮据,可是她的精神世界很富足……近日,有網友在某平臺發布視頻稱,青島城陽區有位拾荒大姐,精通英語並且自己翻譯了小說,但是苦於無處發表生活拮据。
  • 77歲拾荒老人會說英語教學生單詞 還欲編字典
    拾荒老人吃完早餐後拿出英漢字典來閱讀。  一位拾荒老人靜靜閱讀的畫面吸引了附近中學生們,由一位女孩策劃,他們把這位老人一天的生活拍成了紀錄片。沒想到,前日下午在學校第二屆微電影節上還獲得了銅獎。  這部紀錄片名為《夕拾》,導演是福田中學高二(9)班女生譚詩陽。談及拍攝這位拾荒老人的初衷,譚詩陽說,因為這位老人就在學校附近,她們天天上學和放學都會看到他。
  • 「燃野少年」接棒「風犬少年」 張一白挑戰青春歌舞電影
    由張一白、韓琰執導,裡則林編劇的青春歌舞電影《燃野少年的天空》日前在海南階段性殺青,並曝光一張頗有味道的「鹹魚」概念海報,這也是本片自開拍以來第一次正式官宣。《燃野少年的天空》於2018年開始籌備,2020年11月在海南海口開機,歷經兩個月的拍攝周期,如今宣告階段性殺青。海報中自由自在徜徉天空的「主角」竟然是一群形態各異的鹹魚,十分吸睛和耐人尋味。鹹魚,這個最早源自粵語形容廢柴的詞語,搭載周星馳的經典臺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被廣大網友所熟悉。
  • 拾荒老人拼命砸車,得知真相後,淚奔了!
    拾荒老人拿磚砸車,看到了開頭,卻猜錯了結尾……一個拾荒老人,自己的溫飽都不能完全解決,他為什麼要去砸一輛好好的車呢?是碰瓷?還是和車主發生了糾紛矛盾?或是車輛不小心蹭到了他,故意撒氣報復?都不是。原來,這位拾荒老人路過車輛旁時,聽見車內有孩子大哭,發現粗心的家長竟把孩子鎖在了車內,凍的哇哇大哭。這位拾荒老人的第一反應是救人!根本沒有考慮是否要為車主賠償車輛損失,直接從地上撿起一塊磚頭,猛的砸開車窗救出了孩子,還在嚴寒中將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緊緊裹住孩子。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 天津拾荒老人視頻,為何會引起熱議?
    這位拾荒老人想阻止,卻被其中一名執法人員用力拖摔在地。拾荒老人從地上爬起來想繼續阻止,再次被推摔在地。隨後,三輪車被執法人員拖走,拾荒老人想拉住三輪車,又被幾名執法人員拖住。最終還是沒有阻止成功,三輪車被拉走,拾荒老人也一瘸一拐消失在視頻中。當時看到這一幕,心裡真的很難受。許多網友和我一樣,也是被視頻中的一幕震驚了!
  • 《精靈寶可夢黑白》哪些獸有拾荒特性 拾荒特性精靈介紹
    導 讀 「精靈寶可夢黑白哪些獸有拾荒特性」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文章,《精靈寶可夢黑白》遊戲裡,拾荒就是撿到對手使用過的道具或者在路上隨機撿到道具
  • 拾荒老人1.8萬積蓄被偷,報案時身份揭開,驚動了軍方高層領導
    不久之前,一個拾荒老人1.8萬積蓄被偷,報案時身份揭開,驚動了軍方高層領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1.16歲少年與戰友勇鬥日軍,毫無怯意這個拾荒老人全名齊修體,出生於1922年的河南齊寨村。因為家庭貧困,齊修體自小便幫助父母打理農活,懂事極早。
  • 這些拾荒老人拾金不昧的故事 每個都能讓人感動哭
    近日,西安一名83歲拾荒老人撿到了4000元後,到派出所想通過民警尋找失主。事情在朋友圈被熱傳,很多人都被這樣拾金不昧的精神感動了。  其實,除了我們平時關注的熱熱鬧鬧的大新聞外,拾金不昧這樣的小事件每一天都在上演。
  • 賊手伸向拾荒老人 男子被公訴公審
    12號上午10點,在宿城區人民法院正在審理的這起盜竊案件,被告人孫某某在2020年7月26日凌晨1點,在寶龍后街附近對一名拾荒老人進行盜竊,隨後被宿城分局富康路派出所抓獲。宿城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審判員 樊浩:(孫某某)看見了一位拾荒的老人,睡在了躺椅上面,他看到什麼老人睡熟後,遂生切取他人財物之意,然後開始翻拾荒老人的衣服,在老人衣服口袋內翻到了280餘元的金額,後來將這個財物非法佔為己有。在審判現場,公訴機關根據被告人孫某某由於具有多次違法犯罪前科,並且此次盜竊案件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將量刑建議從原來的拘役3個月變更為5個月。
  • 電影《再見吧!少年》10.23愛奇藝全網獨播 感人至深戳淚點
    由劉敏濤、榮梓杉、譚凱領銜主演,顧語涵、徐可瓏、劉人赫、鄭穎嫻主演,陳楚生、斯外戈特別出演的愛奇藝原創電影《再見吧!少年》今日定檔將於10月23日網絡上線,愛奇藝全網獨播。
  • 拾荒兒童過春節以天為被地為席 媒體揭秘拾荒兒童悽苦生活
    拾荒兒童過春節以天為被地為席 媒體揭秘拾荒兒童悽苦生活  拾荒兒童過春節以天為被地為席 媒體揭秘拾荒兒童悽苦生活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拾荒者的工作、生活、居住等環境是非常惡劣的。儘管如此,也未擋住成千上萬的農民鄉親們加入拾荒大軍,他們為了基本的生活,為了兒女的學業,也為了在家鄉不可能實現的致富夢想。由於拾荒者的特殊環境,每天都在跟髒、臭、差、爛打交道,也就決定了他們的著裝習慣,衛生習慣以及行為習慣,可以說這是沒辦法的陋習。然而,不可爭辯的事實是,中國有太多的拾荒者,算一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