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派記者 甘韻儀
12月2日,「梅品蓮韻」旗袍文化校園展在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開幕。展覽展出了晚清、民國100件(套)旗袍,以及與旗袍相關的配飾、老照片、手包、月份牌……這些經歷了歲月的老物件,展現了當時女性的優雅和知性,每一件旗袍的材質、款式、工藝均有其獨特之處,這也側面展示了中國服飾的演變史。
據展覽策展人、古董旗袍收藏家張雙蓮介紹,旗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旗袍背後的文化,此次展覽同時開啟「全國百場旗袍文化公益展」活動,本著弘揚傳統文化的初心,她們將在全國範圍內推進旗袍文化的公益展覽。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員陳訓勇表示,傳統文化需要我們繼承下去,平凡中孕育著力量,衷心祝福展覽的成功開幕。展覽一直持續多12月12日,對外開放。
100件藏品集中展出
張雙蓮有著數十年旗袍收藏經驗,她與旗袍的結緣和父親有直接的關係。「父親在工作之餘非常喜歡收藏,我從小就看著他樂此不彼地收藏,而旗袍也是他收藏的重要部分。」
張雙蓮告訴記者,父親對傳統文化的喜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讓她從小就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繼而慢慢也喜歡上了旗袍收藏,至今收藏已經超過200件旗袍,可謂古董旗袍收藏大戶。
記者了解到,展覽共有100件(套)藏品,包括從上世紀20-40年代的旗袍,以及相關的配飾、老照片、手包、月份牌等等。為了順應觀眾「觀展打卡」的需求,現場還特意布置了「與民國旗袍美女合照」的打卡座位,觀眾可以和民國的旗袍美女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合影。
據了解,因為旗袍面料的特殊性,旗袍不易保存,因而古董旗袍收藏一直是小眾收藏,目前國內尚未有專門的旗袍博物館,這個展覽也是少有的旗袍品類較為齊全的展覽。
張雙蓮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古董旗袍藏家,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此次展覽將是百場旗袍公益展的首展。接下來,她將根據展覽場館的具體條件,分門別類展出所有的藏品。未來,我們可能會在博物館、美術館、大學校園,甚至在社區看到這些散發著歷史時代氣息的古董旗袍。
張雙蓮還透露,她正在籌辦旗袍私人博物館,這個位於山東青島的博物館將於明年開館。屆時,觀眾便可以近距離欣賞到這些精緻的古董旗袍。
旗袍上世紀20年代即受到歐美潮流影響
1925年,沈從文先生在《遙夜》裡描寫夢中佳偶時,這樣寫道:「她是如何的可愛!我雖不曾認識她的面孔便知道了。她是又標緻,又溫柔,又美麗……她必是穿著淡紫色的旗袍……」對於夢裡的這位佳人,都要按心意為其著上一襲旗袍,足見旗袍女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暗示著當時的審美趨勢。
展廳中有一件海外回流的「1920s—繡花緞交領時裝旗袍」,這是上世紀20年代的旗袍精品代表。此袍周身運用盤金繡、盤銀繡、五彩平繡、輯線繡、對花繡等多種傳統刺繡工藝,刺繡出海水疆牙、仙鶴、蝙蝠、蝴蝶、老鷹等紋飾,這件精工刺繡古董旗袍雖本色已被其他顏色暈染,但依然不影響其整體價值。
展覽講解員、近現代歷史實物收藏家黃永亮介紹,據其查閱資料發現,這件旗袍採用的是宮廷服飾的工藝,作為一件定製旗袍,其同時還有紀念意義,曾有行內專家將此袍定為「1920年代某愛國華僑女性訂製著用」。
「這種具有特殊意義的定製旗袍,基本只有一件,雖然面料因為保存的原因有顏色暈染,但款式放在今天,依然非常時髦。」黃永亮表示。
據了解,上世紀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視上衣下裙裝為時髦而紛紛效仿。上衣多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擺長不過臀,袖短露肘或露呈喇吼形,袖口一般為7寸,稱之為倒大袖,衣擺多為弧形,略有紋飾。裙為套穿式,初尚黑色長裙,長及腳踝後漸至小腿上部。
當時的上海是當時公認的服飾時尚中心,其盛勢遠遠領先於全國各地並左右著中國服飾時尚的變化。上海旗袍時尚的最初,是以無袖的長馬甲形式出現的,短襖外面的長馬甲代替了長裙。
據1926年的申報記載,長馬甲同短襖合併後,就有了民國新旗袍最初的款式。上世紀20年代末旗袍開始收腰,受歐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響,擺線提高至膝下,裝飾性質的鑲滾趨於簡潔,甚至完全取消,色調也力求淡雅和諧,總體上顯得十分筒潔方便。
陰丹士林旗袍曾是民國知識分子首選
張愛玲曾說,旗袍是女人一生中最該收藏的兩樣東西之一,而民國的旗袍可謂最有代表性。進入1930年代後,旗袍可稱得上是盛行一時了,這時的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
上世紀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大特點:一是中西合」,二是變化多端。中西合壁的旗袍被稱為女裝七大派中的「別裁派」。
別裁派將旗袍與西式服裝結合起來,或是局部西化,或是在旗袍外配搭西式外套。旗袍的裁剪首先跟隨西方潮流而更為合身了。除兩邊開衩外,前後也可開衩,並出現了左右開襟的雙襟旗袍。
到了上世紀30年代末,又出現了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將旗袍舊有不合理的結構改掉,使袍身更為適體和實用。改良旗袍從裁法到結構都更加西化,採用了胸省和腰省,打破了旗袍無省的格局。
同時第一次出現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都變得合體了。還有的甚至在肩部襯以墊肩,謂之「美人肩」。改良旗袍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旗袍的結構,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指的正是上世紀30年代的旗袍。
在展廳的顯眼位置,一件旗袍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散發著亮麗素雅的青藍色。這就是上世紀30年代流行的「一字扣混邊高領全內襯陰丹士林布旗袍」。這是一種新興染料染色的布料,用陰丹士林染料染制的布匹,顏色鮮豔,抗日曬和洗滌。這類布匹自民國早期開始在中國行銷,其中藍布最為暢銷,陰丹士林旗袍也成為當時女知識分子的首選。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在緬懷當年西南聯大學生時代時就曾說:「那時聯大女生在陰丹士林旗袍外面罩一件紅色毛衣成了一種風氣,穿藍毛衣、黃毛衣的極少……」上世紀40年代是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這也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出於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上世紀40年代初的旗袍不復三十年代衣邊掃地的奢靡之風,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炎夏季節多傾向於取消袖子,領高降低,省去了種種繁瑣的裝飾。使其更為簡便,適體,從而形成了這一時期旗袍獨特的風格。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梁澤銘
實習生 | 宋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