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霞:讓嶺南派旗袍成為廣州的新文化名片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旗袍「守藝人」張慧霞:讓嶺南派旗袍成為廣州的新文化名片

親手製作「生活旗袍」 為「抗疫巾幗英雄」免費送

穿著黑色套裙出現在記者面前的張慧霞端莊典雅。在張慧霞位於廣州天河區的旗袍展示店裡,每天都有很多顧客到店觀摩或定製旗袍。來廣州創業24年間,張慧霞白手起家,從東山口一間7平方米的小裁縫店,到如今在廣佛兩地開起十多家旗袍店,見證了「生活旗袍」概念在廣州的逐步流行;如今張慧霞一直還堅持著自己的手工旗袍,疫情期間,張慧霞還為廣州的400多位「抗疫巾幗英雄」送去了旗袍,張慧霞說,作為一名旗袍「守藝人」,她希望把旗袍文化傳播開來,讓中國旗袍走向世界,也讓嶺南派旗袍成為廣州的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當年懷揣1000元闖廣州

張慧霞來自山西,是地道的北方人,由於小時候家裡人經常幫人做衣服,她從小就跟著奶奶學習針線活,據介紹,現在她在旗袍製作中各種獨特的針法都是跟奶奶學的;高中畢業後,張慧霞如願地入讀服裝裁剪學校。畢業後,家人希望她能留在山西工作,但她決心來廣州闖蕩,而她想到的到廣州立足的方法就是在這裡開一家服裝店。「我是把『生活旗袍』概念帶入廣州的第一人。」張慧霞自豪地說。

她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的廣州人很少穿旗袍,當時一般只有酒樓的迎賓人員才會穿旗袍,一件旗袍加個白色披肩,便是這個行業的「工作服」。而走在大街上,鮮少看到有人穿旗袍。

當張慧霞跟父母說要在廣州開旗袍店時,父母一直反對。當時父母的理由是,第一,廣州毗鄰港澳,人們穿時裝比較多,而旗袍是傳統服飾,很可能遭遇「水土不服」;第二,廣州天氣炎熱,一年之中能穿旗袍的季節並不多,旗袍很可能派不上用場。

1996年,張慧霞懷揣著1000元來廣州闖蕩。她的第一間店位於廣州市煙墩路。「當時選擇在這裡,因為老東山這裡比較有文化氣息。」一臺縫紉機,幾匹布料,當時20多歲的張慧霞開始了在廣州的創業之路。張慧霞坦言,當時在廣州創業面臨幾個困難,首先是語言關,自己不會說也聽不懂粵語;其次,雖然她打出來的招牌是做旗袍,但因為當時廣州人還沒有穿旗袍的習慣,店裡的生意很是冷清。「我到廣州的前三個月都是這樣的,因為沒有名氣,沒人找我做衣服。每個月1000多塊錢的租金是我換拉鏈、挑褲腳、一針一線縫出來的,很艱難。」

自己當「行走的模特」

張慧霞說,儘管當時沒有生意,但她還是看中了旗袍在廣州的發展空間。「正因為沒人做,我做才可能會成。廣州有著深厚的嶺南文化底蘊,又是一座非常有包容性的城市,像旗袍這麼有文化韻味的服飾,在廣州不可能沒有市場。」張慧霞說,當時她想到了一個辦法,既然大街上沒人穿旗袍,她就自己穿,自己當模特。「那年夏天,我穿著旗袍去東山百貨大樓買東西,出來的時候一個年輕的女孩子追上我,問我身上這麼漂亮的衣服在哪買的,我說都是我自己做的,她幾乎不敢相信,就這麼跟著來店裡了,我的第一個客人就是這麼來的,我給她做了三件衣服。我真的很感激她,當時是她讓我看到了希望。」在張慧霞看來,是自己性格中不服輸的勁頭讓她在創業初期挺了過來。

從第二年開始,陸續有人上門找張慧霞做旗袍,往往顧客進門第一句話就是「你師傅呢?」 張慧霞稱自己就是,可客人卻不信。「客人一看旗袍師傅竟然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女孩,大部分人就走了,以為我在吹牛,這讓我很受傷。」從1997年開始,張慧霞決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旗袍店,她將自己的名字註冊成為商標,慢慢地「慧霞旗袍」開始在廣州走紅。張慧霞說,當時這個決定是很冒險的,萬一旗袍手藝不行,招牌就砸了。

「讓老百姓穿著舒服」

在張慧霞看來,自己能創業成功,根本原因是踩中了廣州改革開放的步點。她說,廣州是中國名副其實的創意之都、時尚之都,所以自己的「生活旗袍」在廣州推出時,廣州的很多廣告設計師、服裝設計師率先成為了試穿者。在他們的帶動下,「生活旗袍」概念在廣州逐步流行開來。

從創業之初,張慧霞主推的概念就是「生活旗袍」。「很多女性可能只在結婚當天會穿一天旗袍,但我告訴我的顧客,旗袍在生活中也可以穿。」她說,旗袍有京派、海派、嶺南派之分。京派是莊重貴氣,海派則是張揚自我、時尚精美,而嶺南派則是低調內斂。

張慧霞說,嶺南派旗袍普遍都不是太長,一是天氣比較熱,二是經常下雨,走路泥水容易甩上去,所以旗袍都是到小腿那個位置;同時因為廣州天氣炎熱,所以嶺南派旗袍不可能用綾羅綢緞作材料,都是用吸汗的布料做成的。「既然要做生活旗袍,那就要考慮老百姓怎麼穿著舒服。」

如今,張慧霞原本7平方米的小作坊已發展成為一家大企業,在廣州、佛山開起十多家門店,以及一間超過500平方米的旗袍體驗館。這些年,張慧霞還屢次獲得行業大獎,2010年她獲得中國新銳服裝設計師、嶺南文化服飾貢獻獎;2014年被評為廣州國際服裝節首屆旗袍藝術節「最美旗袍設計師」。2019年,她更榮獲中國品牌評選的「金鼎獎」。

張慧霞反覆強調,自己是一名「旗袍守藝人」。在她看來,旗袍師傅是真正的匠人,其經驗沒辦法標準化,需要歲月的積累。 「我從16歲開始學習服裝製作,到現在我還在學習,已經有34年時間了。」

為 「抗疫巾幗英雄」送旗袍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張慧霞的企業也帶來很大影響,但張慧霞的心態始終很好。從2月底起,她看到陸續有廣東的醫療隊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湖北支援抗擊疫情,這讓她很動容。「醫護人員逆行出徵讓我感動,他們才是英雄。如果沒有醫護人員,我們無法復工復產,我當時就做出一個決定,只要是廣州的女性抗疫醫護人員報名,就有旗袍送。」張慧霞說,當時她做出這個決定,很多同行表示不解。「我說,我今年送不完明年送,明年送不完後年送。這是我對抗疫英雄表達敬意的方式。」

張慧霞說,這批送給「抗疫巾幗英雄」們的旗袍並不是隨便應付的,每一件都是由張慧霞本人親手製作。「這是我們和醫護人員之間的一種互動的方式。沒有她們,我們也不可能重新開業做生意。」截至目前,張慧霞一共為抗疫醫護送出了400多件旗袍,並且這個活動還在進行中。

張慧霞表示,每次送旗袍的時候,看著醫護人員穿上旗袍那漂亮的樣子,她都很開心。「這比我賣出去一批旗袍還高興。當這個社會有需要我時我能做一點事情,是特別高興的一件事。」

盼傳承旗袍文化

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張慧霞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她不僅要做一名旗袍設計師,還要學習企業管理,並且她還有了更重的使命——拯救和傳播旗袍文化。2018年11月,張慧霞的旗袍工作室正式進駐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她幾乎每個月都要為學生們授課。在張慧霞看來,旗袍是國寶級的服裝,而在旗袍的背後流淌的是中國傳統文化。

此外,原本很少登臺授課的張慧霞這些年也頻頻到國內各高校授課。一方面,她希望能有更多人正確了解旗袍文化,另一方面,她也希望能找到一兩個徒弟,跟著她把旗袍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為此她還專門成立了一個旗袍文化宣傳基金。

張慧霞說,廣州是一座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在服飾方面向來引領國際潮流,而廣州要成為世界設計之都和世界創意之都,服飾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她認為,近年來風行的「生活旗袍」完全能成為廣州新的文化名片,這也是她努力的方向。這些年,張慧霞的旗袍還參加了一些國際上的展出。「如今找我定做旗袍的外國人也很多,我希望中國旗袍能走向全世界。」她說,自己這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做旗袍。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旗袍「守藝人」張慧霞:讓嶺南派旗袍成為廣州的新文化名片
    來廣州創業24年間,張慧霞白手起家,從東山口一間7平方米的小裁縫店,到如今在廣佛兩地開起十多家旗袍店,見證了「生活旗袍」概念在廣州的逐步流行;如今張慧霞一直還堅持著自己的手工旗袍,疫情期間,張慧霞還為廣州的400多位「抗疫巾幗英雄」送去了旗袍,張慧霞說,作為一名旗袍「守藝人」,她希望把旗袍文化傳播開來,讓中國旗袍走向世界,也讓嶺南派旗袍成為廣州的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 山西姑娘廣州做旗袍,成功開出10家連鎖店
    1996年,張慧霞將「時尚旗袍」理念帶到了廣州,開了間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旗袍店,而今在廣州已經闖出了名聲,時尚旗袍市場廣闊。張慧霞來自山西,小時候家裡人經常幫人做衣服,她自己也喜歡上了中式服裝。1993年時,張慧霞畢業了,家裡花了5000多元幫她弄了一個在鐵路上看管材料的工作。張慧霞想,工作是一輩子的事情,而自己真正喜歡的是服裝設計。於是同年年底,她帶著1000元,放棄了在當地令不少人羨慕的工作來到了廣州。剛來到廣州後,張慧霞並不順利。首先是不懂粵語,她說剛來時的感覺就像到了另一個國家;其次雖然衝著開服裝店而來,但怎麼開並沒有什麼成熟的概念。
  • 「梅品蓮韻」旗袍文化校園展開幕 全國百場旗袍文化公益展啟動
    12月2日,「梅品蓮韻」旗袍文化校園展在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開幕,展覽展出了晚清、民國100件(套)旗袍,以及與旗袍相關的配飾、老照片、手包、月份牌……這些經歷了歲月的老物件,展現了當時女性的優雅和知性,每一件旗袍的材質、款式、工藝均有其獨特之處,這也側面展示了中國服飾的演變史。
  • 「旗袍韻影 盡綻美麗」 傳統服飾扮靚東方女性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劉文英 通訊員 林漢偉年近歲末,深圳市文化市場行業協會旗袍文化分會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展示傳統服飾之美與東方女性的婉約之美,彰顯當代女性的自信和擔當,「旗袍韻影 盡綻美麗」2020年周年慶典大會12月29日在龍崗南粵春宴會莊園舉辦,龍崗區文聯主席林楠
  • 百件晚清民國旗袍藏品跨越時空來廣州
    文、圖/羊城派記者 甘韻儀12月2日,「梅品蓮韻」旗袍文化校園展在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開幕。展覽展出了晚清、民國100件(套)旗袍,以及與旗袍相關的配飾、老照片、手包、月份牌……這些經歷了歲月的老物件,展現了當時女性的優雅和知性,每一件旗袍的材質、款式、工藝均有其獨特之處,這也側面展示了中國服飾的演變史。
  • 這篇關於旗袍的萬字長文,是對旗袍文化最全面的總結
    清朝中後期,出現了不開衩的旗袍,並且下擺由寬大變為收斂,收緊腰身。袖口也由窄變肥,鑲嵌改為窄形欄杆。20世紀30年代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間,旗袍變化主要集中在領子、袖子及身長三方面,袖子由長變短,由腕部縮至肘間,最後縮至肩部,成為無袖旗袍,領高變低,曲線越來越突出,身量縮至足踝與膝蓋之間,最短時在膝蓋以上。
  • 滬舉辦「海派旗袍文化論壇」「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正式啟動
    作為「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系列活動之「海派旗袍 東方雅韻——旗袍文化與藝術論壇」,於5月30日下午在新東苑快樂家園慧音劇場圓滿舉行。「6.6上海海派旗袍文化節」正式啟動。援鄂醫生代表、企業家旗袍隊以及相關媒體參加了活動。活動由上海電視臺主持人閻華主持。
  • 這個展覽不容錯過:百件旗袍藏品 與民國旗袍美女「穿越」合影
    「梅品蓮韻」旗袍文化校園展正在廣州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展出,展覽展出了晚清、民國100件(套)旗袍,以及與旗袍相關的配飾、老照片、手包、月份牌……這些經歷了歲月的老物件,展現了當時女性的優雅和知性,每一件旗袍的材質、款式、工藝均有其獨特之處,這也側面展示了中國服飾的演變史。
  • 上海龍鳳旗袍:聯手職校培養第四代傳人
    龍鳳旗袍製作技藝源於蘇廣成衣鋪,其歷史可追溯到清乾隆末年(1795年左右),當時,上海已出現專做中式服裝的「蘇廣成衣鋪」,以蘇州精湛技藝和廣州新穎衣式而著名。  龍鳳旗袍的特色在於全手工、高質量的個性化精工製作。它繼承了瀕臨失傳的蘇廣成衣鋪鑲、嵌、滾、宕、盤、繡的傳統工藝,一系列技藝在中國旗袍製作領域裡都堪稱絕技。  龍鳳是中國中式服裝行業中,唯一一家保持原有手工縫製技術,唯一一家保持前店後工場加工銷售方式的。如今,一批年輕白領,成為海派旗袍文化的新生力量,而不少海外人士也鍾愛這款中國風。
  • 陰丹士林旗袍是民國女知識分子的首選
    ■1930年代 陰丹士林旗袍■清團鶴紋納紗繡旗衣張雙蓮 青島雙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梅品蓮韻」禪茶系列品牌創始人、「愛與美」聯盟創始人、百年旗袍實物系列收藏家、2017世界傳奇夫人大賽青島賽區主席。
  • 廣州恆大新足球場最新建築方案公布
    廣州恆大足球場,是廣州市重要體育產業名片,依託南站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門戶,將吸引全國各地球迷,促進片區體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下一步,廣州將加快推進恆大足球場的各項審批、建設工作,帶動廣州市的體育產業發展,以優秀的城市空間品質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廣州恆大方面介紹,此前公布的球場效果圖僅為燈光秀概念方案,此次出爐的方案才是球場的真實「顏值」。恆大邀請了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8位頂級大師,組織了數輪方案設計比選,最終選擇了美國頂級大師Hasan.A.Syed的方案。
  • 旗袍流派大比拼,「新老」旗袍各有優點,哪款才是你的菜?
    旗袍的起源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各路學者爭論的焦點,因為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加上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風俗的相互融合,所以,在歷經各朝各代人們服裝的發展和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後,旗袍的起源時間變得更加的撲朔迷離。
  • 煙臺十大文化名片、100個文化符號出爐|芝罘區|萊山區|煙臺市|福山...
    煙臺十大文化名片、100個文化符號出爐  啟動儀式上,旅遊、生態、城市地標、地理標誌、工業旅遊、物產、美食、非遺、膠東紅色文化、道教文化為代表的煙臺十大文化名片揭曉,同時發布了人文景區、自然風光、文化印象、文化遺址、特色物產、歷史名人、特色美食、多彩非遺、地標建築、場館街區10大類100個文化符號。
  • 打造國際交流文化新名片,鋼琴 「小肖賽」將在煙臺上演
    本次大賽由煙臺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共青團煙臺市委主辦,山東知涯國際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山東英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本次大賽設有專業組、公開組兩大組別,其中專業組按年齡又分為4個小組別,公開組按年齡和參賽作品分為27個小組別。比賽評委陣容強大,本次大賽由中國青年鋼琴家秦川為代表的多位業內知名專家擔任評委。
  • 淄博華光國瓷榮登「齊品·淄博」品牌榜,成為「瓷都」新的城市名片
    近日,記者走進企業,深入挖掘企業產品升級、文化創意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助力企業做大做強、以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來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創新發展不斷超越,華光國瓷打造淄博城市名片陶瓷是文化的結晶、藝術的精華。作為五大瓷都之一,淄博不僅以齊文化的發祥地著稱於世,而且以燦爛的陶瓷文化蜚聲中外。
  • 福布斯生活|旗袍設計師周立言:我想把旗袍做成一件實穿的藝術品
    最終,她選擇放棄了安穩的編制,從大學語文老師雅致轉身成為跨界旗袍設計師,並成為了唯一亮相過米蘭世博會的中國旗袍設計師。周立言,資深旗袍文化研究者。荷言旗袍品牌創始人兼首席設計師、盤扣手藝人。其蘇繡旗袍作品「奼紫嫣紅」系列入展2015年米蘭世博會。
  • 郭文海:認清形勢嚴抓疫情防控不放鬆,規劃提升打造歷史文化金名片
    郭文海:認清形勢嚴抓疫情防控不放鬆,規劃提升打造歷史文化金名片 2020-03-02 0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平涼餄餎面 打造餐飲新名片
    來源:經濟日報繼甘肅推出第一張餐飲名片——蘭州牛肉拉麵後,7月19日,甘肅平涼餄餎面文化產業項目落成開業,餄絡面成為甘肅具有挖掘潛力的第二張麵條新名片。目前,平涼餄餎面文化產業項目一期建設面積6000多平米,平涼餄餎面(博物館)體驗工坊已經完成。「近看就是一碗餄餎面、遠看其實是一個強大的產業鏈。」
  • 箜篌娃娃:且末縣的文化新名片
    梁璞成為了第一批「種子教師」。  「縣裡派我5次前往北京跟著魯老師學習,回來做箜篌的教學工作。」梁璞說,為儘快掌握箜篌的演奏技法,她每天會花費8個小時進行集中訓練,由於箜篌演奏只能靠指肚彈撥,她的手指很快就磨出了血泡。  學成歸來的梁璞在學校工作之餘,利用周末、寒暑假對箜篌娃娃們進行免費培訓。
  • 旗袍的由來及演變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