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證過程
視頻為「舊聞新炒」編造事實,女子實為生食醉蝦醉蟹感染肺吸蟲病

經查證,朋友圈流傳的視頻實為4月13日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欄目的播出片段②。節目稱,蘇州一位愛吃龍蝦的夏女士突然咯血、發燒,醫生發現其肺部出現了多處空洞,被診斷為感染了肺吸蟲病,而究其原因是因為吃了不乾淨的小龍蝦。
而《較真》發現,這位夏女士的肺部穿孔駭人故事,同時出現在了湖南經視的節目中,並被當做「本地新聞」而播出③。

不難發現,兩個視頻中的肺部CT片一模一樣,可以斷定為同一個新聞,但是經兩家地方臺的播出,就會被大家認為這兩個地方都有人因吃小龍蝦感染寄生蟲。
事實上,以「小龍蝦 小夏 肺吸蟲病」為關鍵詞進行搜索,《較真》發現來源最早、較為可信的報導,來自浙江媒體《青年時報》。該報於3月18日刊登了一則名為《23歲姑娘肺裡長滿「隧道洞」:咳血3年不見好,原是愛吃醉蝦醉蟹「招惹」到寄生蟲》④的新聞稱,在浙江打工的雲南姑娘小夏,咳血三年被當做結核病治,但是不見好,輾轉到杭州某家醫院就診,醫生在排除結核病後,根據「小夏平時愛吃醉蝦、醉蟹等」的細節,懷疑是肺吸蟲病,最終經杭州市疾控中心檢測,確診為肺吸蟲病。新聞配了一張肺部穿洞的CT圖:
隨後,《較真》對這一報導進行搜索,發現3月24日安徽衛視的《超級新聞場》節目對此進行了視頻報導⑤。視頻事實與《青年時報》文字報導的事實一致,而且,視頻展示了小夏肺部CT的動態圖。

由這一視頻資料可以看出,在原始新聞裡,根本沒有「吃小龍蝦」這樣的細節。這則新聞經過地方媒體的「加工」後,就變成了吃「小龍蝦」可能要命的故事。
生食蝦蟹問題多,而煮熟的小龍蝦可放心食用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蟲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蟲病,稱為食源性寄生蟲病,如肺吸蟲病、肝吸蟲病等,所以「肺吸蟲病」確實可以「病從口入」。論文《肺吸蟲病 62例臨床分析》⑥裡指出,肺吸蟲病在我國的25個省、市、自治區均有不同程度流行。而人們感染肺吸蟲病,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蟲囊蚴(編者註:寄生蟲幼蟲發育的一個階段)的淡水蟹類 、蝲蛄或飲用含有囊蚴的溪水感染。所以做實驗洗小龍蝦會洗出「蟲子」很正常。

《四川省肺吸蟲病流行現狀及趨勢分析》⑦對肺吸蟲的感染率進行了檢測,「捕獲溪蟹 2154 只,感染率為 13.83%,採集擬釘螺 388 只,感染率為 10.57%」。這麼一看,似乎我們吃的蟹、螺,肺吸蟲感染率還挺高,然而實際上,論文指出,2007年到2015年間四川省登記登記報告肺吸蟲病病例共有98例⑧。
因為平時這些蝦、蟹、螺食材的處理,經過高溫蒸煮炸等環節,已經可以殺死其中存在的肺吸蟲等寄生蟲。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對肺吸蟲病(Paragonimus Infection)的科普⑨指出,要「防患於未然」,只要「不生吃淡水淡水蟹或淡水小龍蝦。烹飪螃蟹和小龍蝦至少溫度至少要達到63°C以上。」
小夏吃的「醉蝦」「醉蟹」,是把活蝦活蟹放入酒中「醉暈」,再蘸醬汁食用,實際是在生食。而我們平時吃的小龍蝦,不管是蒸、煮還是炒,都經過了高溫處理,寄生蟲在這個過程中都被殺死了。
其實,2006年原衛生部曾發布了一則「關於防止食源性寄生蟲病發生的公告」⑩,提醒食品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應該採取以下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