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抗日戰爭,日本傾巢而出,明軍輕鬆就將其擊敗

2021-01-08 思考的歷史

日本戰國群雄,經過近百年的戰爭,到十六世紀五十年代基本上實現了地域性的統一。於是各地域的霸主便進一步爭奪全日本的統治權。控制尾張國的織田信長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1568年九月,他率軍進入京都。1582年六月,織田信長家臣明智光秀發動叛亂,包圍信長駐地本能寺,信長被圍無援,燒寺自焚。信長的部將羽柴秀吉(即豐臣秀吉,《明史》稱為平秀吉),得知織田信長自焚的消息,立即率軍四萬向京都挺進,在山崎、八幡之間的澱川河谷地帶大敗明智光秀軍。明智光秀切腹自殺。

於是羽柴秀吉便繼承了信長的事業,完成了全日本的統一。1585年,朝廷任命他為關白,並授以豐臣之姓。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對國內進行了整頓。他為了滿足日本封建領主和商人的貪慾,積極向外擴張,把侵略矛頭首先指向鄰國朝鮮。他的侵略計劃是先滅亡朝鮮,然後以朝鮮為根據地,渡鴨綠江,進攻中國。豐臣秀吉積極儲備軍糧,準備戰船。明朝政府早已獲悉這一情報,並轉告朝鮮,但當時朝鮮國王李畛荒於酒色,對敵情「杳無所聞」,不作防備。

萬曆二十年(1592年)正月,豐臣秀吉正式發布命令,出徵朝鮮。侵朝日軍共計十八萬餘人,「舟師數百艘」,共分九軍。第一軍由小西行長率領,渡過對馬海峽,在四月十二日於朝鮮釜山登陸。接著加藤清正率領的第二軍和黑田長政率領的第三軍等也相繼於釜山登陸。日軍佔領釜山後,分兵北犯,「時朝鮮承平久,怯不諳戰,皆望風潰」。日軍很快佔領了王京(漢城)接著平壤又被日軍佔領,朝鮮王子被俘。短短三個月時間,日軍幾乎侵佔了朝鮮全國。日本侵略軍「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庫,蕩然一空,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昏聵的朝鮮國王狼狽逃到義州,急忙遣使向明朝告急。

明朝政府得到朝鮮國王的告急後,經過商議認為朝鮮「為我藩籬」,有唇亡齒寒的關係,決定出兵支援。但卻只派了遊擊史儒和副總兵祖承訓統兵三千餘去朝鮮,結果史儒戰死,祖承訓隻身逃回。

敗報傳來,明朝君臣大為震動,即派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提督,前去支援。當時李如松尚在寧夏,即由宋應昌去山海關集合赴朝軍隊。兵部尚書石星對援朝抗日缺乏信心,便又派遣嘉興人沈惟敬去日本議和。

十二月,李如松自寧夏來到東徵軍中部署軍事。沈惟敬從日方談判歸來向李如松說:「倭酋行長願封,請退平壤以西,以大同江為界。」李如松怒斥惟敬儉邪,把他關在軍營中。李如松原籍朝鮮,其高祖英遷居遼東,任為鐵嶺衛指揮僉事。其父李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屢建戰功。

明廷用他為援朝東徵提督,是很合適的人選。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四萬餘人,誓師東渡,「臨鴨綠江,天水一色,望朝鮮萬峰,出沒雲海」。李如松和東徵軍士壯志滿懷渡鴨綠江進入朝鮮,於第二年正月初六日抵達平壤城外。平壤「東南並臨江,西枕山陡立,惟迤北牡丹臺高聳」。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日軍設有炮臺,並以鳥銃等新式火器進行防守。正月八日,李如松指揮攻城,城上日軍「炮矢如雨」,前鋒稍有退卻,李如鬆手斬一人,挺身直前。李如松坐騎被擊斃,易馬奔馳再戰。

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被鉛丸擊中盔頂,毫不氣餒,繼續奮勇戰鬥。部將吳惟忠被鉛丸擊中,鮮血從胸前的傷口不住地流出,「猶奮呼督戰」。經過激烈戰鬥,明軍終於從小西門、大西門突入,日軍退保風月樓,夜半渡大同江南逃中朝軍隊收復了平壤以後,乘勝追擊,正月十九日,李如柏收復了開城。「所失平安、黃海、京畿、江源四道並復」。日軍大部退屯王京(漢城)。

李如松連戰皆捷,產生了輕敵思想,二十七日以輕騎趨碧蹄館,離王京三十裡,突然遭到數倍於己的日軍的圍攻,損失了幾百名士兵。明軍遂退回到開城。李如松探聽到日軍在龍山倉積儲軍糧數十萬,就密令部將查大受選勇士深入敵後縱火焚燒日軍吃了不少敗仗,軍糧被焚,又鬧疫病,士氣低落,無法再戰。日軍主將小西行長想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便寫信給沈惟敬去試探明朝的意向。

這時明軍又調來劉紙的川軍和陳璘的水師,有條件乘勝進軍徹底擊潰敵軍。但明朝方面卻沒有掌握住這一有利戰機,經略宋應昌派遣遊擊周弘謨同沈惟敬去談判,要日方「獻王京,返王子,如約縱歸」。日軍於四月十八日撤出王京龜縮到釜山一帶。於是「漢江以南千有餘裡,朝鮮故土奄然還定」。

正當援朝抗倭戰爭將要取得徹底勝利的關鍵時刻明朝的些官僚提出了撤兵的主張。兵科給事中侯慶遠上疏說:「我與倭何仇,為屬國勤數道之師,力爭平壤,收王京,挈兩都授之,存亡興滅,義聲振海外矣。全師而歸,所獲實多。」昏庸的明神宗聽後傳諭說:「朝鮮王還都王京,整兵自守。我各鎮兵久疲海外,以次撤歸。」經略宋應昌上疏反對撤兵:「釜山雖瀕南海,猶朝鮮境。有如倭覘我罷兵,突入再犯,朝鮮不支,前功盡棄。」他還進一步指出:日本進兵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薊、遼,京師鞏於泰山矣」。朱翊鈞聽不進這一勸告,兵部尚書石星更一意主和,結果只留劉紙的川兵進行防守,其他各鎮兵全部撤回國內。

相關焦點

  • 血戰碧蹄館,明朝騎兵和日本戰國武士的較量
    萬曆援朝,明朝提督李如松收復被日軍佔據的朝鮮陪都平壤後,想乘勝收復朝鮮都城王京,結果明軍在進兵路上的碧蹄館被日軍重重包圍,戰敗逃走。經此一戰後,李如松大受打擊,喪失進取之心,一路北退。而作為勝利者的日軍,不僅在此戰嚴重損兵折將,戰後也無力反攻明軍,同樣沒有進取的動作。作為萬曆朝鮮戰爭的一次重要會戰,碧蹄館之戰給明、日雙方都帶來了相當大的重創,是一場沒有真正勝利者的會戰。
  • 明軍為何可以一舉攻破大元帝國經營了百餘年的大都?
    明軍。明軍騎兵。再說河南,洪武元年三月份,鄧愈克南陽,徐達大軍還軍山東濟寧,引舟師溯河,直搗汴梁,左君弼投降,徐達於是從虎牢關攻入洛陽,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洛水北,擊敗之。山東河南兩個人口大省,朱元璋口中的「大都羽翼」竟然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內易手,由此可見元廷在北方的統治有多麼混亂與虛弱(同時也可看出明軍北伐屠殺山東之荒謬),自從至正二十二年三月李思齊攻打張良弼開始,大元帝國的能戰之兵(僅僅是相對河南山東守將而言,元關中軍被明軍在潼關打敗)全部擁往陝西關中自相殘殺,這或許是明軍可以迅速收復山東和河南的原因,當然明初之明軍戰鬥力之強以及行動迅速是山東河南戰役勝利之主因
  • 抗日戰爭的抗戰,抗的不是日本,而是鬼!
    看多了抗日神劇,也許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後來中國政權更迭,軍事實力下降,宋朝到元朝這個時期,日本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差。到了明朝,日本人直接明目張胆地渡海來燒殺搶掠。著名的「戚繼光抗倭」,就發生在明朝。在當時,無論是中國的軍隊還是百姓,都稱日本人為「倭寇」。 到了清朝,清政府的軍事實力遠不如明朝,一度被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打得割地賠款,毫無還手之力。
  • 明朝士兵這樣回應
    永樂皇帝二次北伐漠北而歸說到:「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根據沈從文先生的考證及其搜集的明代圖版,明軍裝備的罩甲中便包含魚鱗甲一類。由此可見,明代的盔甲受到了元朝盔甲極大的影響,並且魚鱗甲此類重甲的存在,也可以輕易擊破「明軍沒有重甲」的評論。再將時間軸往前推,時間定格到宋朝。
  • 明朝大臣于謙,用什麼計謀,令瓦刺軍潰敗逃亡?
    大同守將郭登嚴陣以待,並派人轉告也先說:賴天地宗社之靈,國家已有新天子了。也先知道郭登有了防備,繞過大同分兩路南進,一路從古北口進犯四日,這支瓦刺軍過洪州堡進攻居庸關,又轉攻白羊口,明朝守將逃跑,守備通政使謝澤戰死,另一路瓦刺軍直接開向紫荊關,守備都御史孫樣、都指揮韓清戰死,紫荊關陷落,而後瓦刺軍便長驅直入,鋒指北京城面對敵人的強大攻勢,景帝命于謙提督各營軍馬,將士都受他的領導。
  • 明朝「高科技部隊」覆滅記
    明神宗萬曆十九年(1591年)底,明廷截獲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將在次年入侵朝鮮、進而「假道伐明」的情報。兩廣總督劉繼文上疏,提議動員澳門的葡萄牙人為天朝效力,令其直搗倭寇巢穴,擒斬豐臣秀吉,永絕後患。葡萄牙人在東南沿海跟明軍交過手,閩粵官員素知其船堅炮利、蠻勇狡詐。但讓「澳夷」去跟倭寇火併,大明坐享其成,這腦洞開的太大,朝廷上下無人當真,最後不了了之。但明末天下大亂,北方烽火遍地,客居南海一隅的「佛郎機黑番」終究還是沒能置身事外。
  • 明軍:半甲換五項全能,值了!
    而到了明代,因為有「軟弓、長箭、快馬、輕刀」的四大利器說法,大家普遍認為明軍騎兵不再使用具狀騎兵了。那麼,真是這麼回事嗎?在到了明朝,由於明軍主要的敵人蒙古人,很少有以陣列作戰的習慣,明軍騎兵非常重視機動作戰。不過,這不意味著具狀騎兵在明軍中的消失。明軍重騎兵主要是由兩宋時的全具裝發展為重點區域保護的半具裝。
  • 明朝的一個囚犯越獄行動,促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
    在獄中,黃蕭養聯絡了數百名與自己一樣的被明朝統治階級誣陷為「山海盜」的獄友,結成同盟。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他們兌錢賄賂一部分獄吏,讓獄吏幫他們將需要的武器運進監獄。此外,黃蕭養他們還對生活困難的獄友進行救助,送錢送物,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家裡渡過難關,使其在獄中放下心來。
  • 日本的狼子野心,70年來從明朝抗倭到近代的抗日戰爭!
    日本看到了機會,主動幫助清王朝,在1904年開始開始對俄軍的進攻,經過十數萬人的生命,與國內資源的耗盡,終於在1905年打敗俄國,由於日本知道戰爭之後國力大損,俄國雖敗,但國力仍強於日本,日本只能歸還清王朝,但東北成為了日本的勢力範圍,日本所設計的陰謀部分得逞。俄國漫畫裡的日俄戰爭俄國之後,日本調轉矛頭,將西方英美為首的列強視為對手。
  • 越南將這隻巨鱉視為國寶祥瑞,傳說曾幫助古代帝王打敗明朝軍隊
    這隻大鱉因傳說與明朝永樂年間反抗明朝的越南國王黎利在還劍湖跟神龜借劍、還劍而出名,被視為越南爭取獨立的象徵,在越南人心中是靈物。相傳,明朝永樂年間永樂大帝入越,收回已經脫幅而去近五百年的交趾古郡,在漢交州古地設立明朝交趾布政司(俗稱為交趾省)。當時早已有國家思想的越南人並不願接受明朝統治。各地都興起了反明起義。
  • 沒有于謙,明朝或許就會成為第二個南宋
    這首名詩就是出自明朝第一名臣于謙之手的《石灰吟》,以物明志,字裡行間充滿天地正氣。于謙,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1398年出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圖-杭州位置及周邊地形示意圖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于謙自幼聰慧過人,與眾不同,年輕時的于謙一直以文天祥為楷模,修得一身正氣。
  • 明朝水師有多強?中西方海軍首次交鋒,大敗葡萄牙海軍
    實際上,早在16世紀初,鴉片戰爭三百多年前,中國明朝水師就曾與葡萄牙海軍在屯門島(今香港大嶼山)附近海域爆發激戰,最終重創並擊退了葡萄牙艦隊,這是中西方海軍首次交鋒。(屯門海戰復原雕像)公元1521年6月,眼見明朝不願開放澳門以外港口,在廣東沿海徘徊已久的葡萄牙艦隊接到了開戰命令,他們悍然向岸上的明軍炮臺開火,中西方的第一次大規模海戰就此爆發。
  • 明朝歷史:葡萄牙賴在澳門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明朝歷史27#中國古代史79葡萄牙艦隊16世紀的某個葡萄牙殖民者在與葡萄牙國王的通信中,曾經傲慢地將中國稱作是一個富饒繁榮但卻懦弱無能的國家。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葡萄牙人發動了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略。
  • 崇禎死後,為什麼是滿清入主中原,明軍和大順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只是天下最強的三股勢力,明軍、清軍、大順軍之間。各軍真實的戰鬥力難道是按照,清軍最強、大順軍次之,明軍最弱嗎?根據最終的結果來看,卻實如此。實力最弱的明軍,被一群農民組成的大順軍給打的潰不成軍,最終導致明王朝的覆滅。而農民組成的大順軍卻終究敵不過滿清的數萬鐵騎,因此滿清扣關,長驅直入,坐擁了江山近300年。
  • 明朝三眼火銃的威力怎麼樣?
    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和東亞,真正具備一定威力和射擊精度的火槍應該是,日本稱其為鐵炮,二者統稱火繩槍。通俗說,三眼銃就是三根火綁在一起,說來說去還是火銃。火銃是明初的典型火器,屬於火門槍,無論是威力還是射擊精度都無法和火繩槍相提並論。
  • 戰時上前線,閒時去耕田,耕戰結合的「衛所」制度拖垮明軍戰鬥力
    衛所制度的腐敗導致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朱元璋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衛所制度,實際上就是為了能夠將全國,控制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而這種以衛所為基本單位的軍事制度,大有此前隋唐時期盛行的府兵制度。當然筆者所說的二者相似僅僅是在管理方面,但是在行軍作戰以及軍隊布置上,則有著明顯的不同。
  • 明朝的太監有多壞?一個小太監也拿皇帝當人質,差點讓明朝滅國
    明朝的大太監非常多,也非常壞。別說大太監,連小太監也不得了。今天咱們來聊一個小太監,他的名字叫喜寧。就是這樣一個小角色,差點讓大明帝國提前滅亡。關於喜寧,史書上記載寥寥,只說他是蒙古人,自幼便在宮中做太監,後因其乖巧靈利、做事謹慎被明英宗朱祁鎮叫到身邊服侍自己。
  • 壓死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軍隊私有化
    在以崇禎末年為背景的電影《大明劫》中,開篇場景便是明朝最後的軍事棟梁——孫傳庭,受命斬殺不服朝廷管束調動的明軍將領賀人龍。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值此國家亟需用人的時刻,明朝中央政府又為何授意孫傳庭,將這員明軍中為數不多的猛將斬殺呢? 答案也許就在賀人龍的軍隊名稱——「賀家軍」上。
  • 日本武士出刀求快,在戰場上卻很乏力,被戚家軍打得屁滾尿流
    14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相互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為了活命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搶劫燒殺的海盜鬥爭。在中國歷史上他們被稱為倭寇。此時建國130多年的大明王朝虎賁已經有所懈怠,長期沉溺在和平生活中的明朝沿海官兵,面對突然殺來的日本武士完全不知所措。借著開局的勝利,日本倭寇在我國東部沿海盛行一時,然而沒過多久,一位明朝大將帶著他創立的新戰法前來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