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群雄,經過近百年的戰爭,到十六世紀五十年代基本上實現了地域性的統一。於是各地域的霸主便進一步爭奪全日本的統治權。控制尾張國的織田信長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1568年九月,他率軍進入京都。1582年六月,織田信長家臣明智光秀發動叛亂,包圍信長駐地本能寺,信長被圍無援,燒寺自焚。信長的部將羽柴秀吉(即豐臣秀吉,《明史》稱為平秀吉),得知織田信長自焚的消息,立即率軍四萬向京都挺進,在山崎、八幡之間的澱川河谷地帶大敗明智光秀軍。明智光秀切腹自殺。
於是羽柴秀吉便繼承了信長的事業,完成了全日本的統一。1585年,朝廷任命他為關白,並授以豐臣之姓。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對國內進行了整頓。他為了滿足日本封建領主和商人的貪慾,積極向外擴張,把侵略矛頭首先指向鄰國朝鮮。他的侵略計劃是先滅亡朝鮮,然後以朝鮮為根據地,渡鴨綠江,進攻中國。豐臣秀吉積極儲備軍糧,準備戰船。明朝政府早已獲悉這一情報,並轉告朝鮮,但當時朝鮮國王李畛荒於酒色,對敵情「杳無所聞」,不作防備。
萬曆二十年(1592年)正月,豐臣秀吉正式發布命令,出徵朝鮮。侵朝日軍共計十八萬餘人,「舟師數百艘」,共分九軍。第一軍由小西行長率領,渡過對馬海峽,在四月十二日於朝鮮釜山登陸。接著加藤清正率領的第二軍和黑田長政率領的第三軍等也相繼於釜山登陸。日軍佔領釜山後,分兵北犯,「時朝鮮承平久,怯不諳戰,皆望風潰」。日軍很快佔領了王京(漢城)接著平壤又被日軍佔領,朝鮮王子被俘。短短三個月時間,日軍幾乎侵佔了朝鮮全國。日本侵略軍「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庫,蕩然一空,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昏聵的朝鮮國王狼狽逃到義州,急忙遣使向明朝告急。
明朝政府得到朝鮮國王的告急後,經過商議認為朝鮮「為我藩籬」,有唇亡齒寒的關係,決定出兵支援。但卻只派了遊擊史儒和副總兵祖承訓統兵三千餘去朝鮮,結果史儒戰死,祖承訓隻身逃回。
敗報傳來,明朝君臣大為震動,即派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提督,前去支援。當時李如松尚在寧夏,即由宋應昌去山海關集合赴朝軍隊。兵部尚書石星對援朝抗日缺乏信心,便又派遣嘉興人沈惟敬去日本議和。
十二月,李如松自寧夏來到東徵軍中部署軍事。沈惟敬從日方談判歸來向李如松說:「倭酋行長願封,請退平壤以西,以大同江為界。」李如松怒斥惟敬儉邪,把他關在軍營中。李如松原籍朝鮮,其高祖英遷居遼東,任為鐵嶺衛指揮僉事。其父李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屢建戰功。
明廷用他為援朝東徵提督,是很合適的人選。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四萬餘人,誓師東渡,「臨鴨綠江,天水一色,望朝鮮萬峰,出沒雲海」。李如松和東徵軍士壯志滿懷渡鴨綠江進入朝鮮,於第二年正月初六日抵達平壤城外。平壤「東南並臨江,西枕山陡立,惟迤北牡丹臺高聳」。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日軍設有炮臺,並以鳥銃等新式火器進行防守。正月八日,李如松指揮攻城,城上日軍「炮矢如雨」,前鋒稍有退卻,李如鬆手斬一人,挺身直前。李如松坐騎被擊斃,易馬奔馳再戰。
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被鉛丸擊中盔頂,毫不氣餒,繼續奮勇戰鬥。部將吳惟忠被鉛丸擊中,鮮血從胸前的傷口不住地流出,「猶奮呼督戰」。經過激烈戰鬥,明軍終於從小西門、大西門突入,日軍退保風月樓,夜半渡大同江南逃中朝軍隊收復了平壤以後,乘勝追擊,正月十九日,李如柏收復了開城。「所失平安、黃海、京畿、江源四道並復」。日軍大部退屯王京(漢城)。
李如松連戰皆捷,產生了輕敵思想,二十七日以輕騎趨碧蹄館,離王京三十裡,突然遭到數倍於己的日軍的圍攻,損失了幾百名士兵。明軍遂退回到開城。李如松探聽到日軍在龍山倉積儲軍糧數十萬,就密令部將查大受選勇士深入敵後縱火焚燒日軍吃了不少敗仗,軍糧被焚,又鬧疫病,士氣低落,無法再戰。日軍主將小西行長想有一個喘息的機會,便寫信給沈惟敬去試探明朝的意向。
這時明軍又調來劉紙的川軍和陳璘的水師,有條件乘勝進軍徹底擊潰敵軍。但明朝方面卻沒有掌握住這一有利戰機,經略宋應昌派遣遊擊周弘謨同沈惟敬去談判,要日方「獻王京,返王子,如約縱歸」。日軍於四月十八日撤出王京龜縮到釜山一帶。於是「漢江以南千有餘裡,朝鮮故土奄然還定」。
正當援朝抗倭戰爭將要取得徹底勝利的關鍵時刻明朝的些官僚提出了撤兵的主張。兵科給事中侯慶遠上疏說:「我與倭何仇,為屬國勤數道之師,力爭平壤,收王京,挈兩都授之,存亡興滅,義聲振海外矣。全師而歸,所獲實多。」昏庸的明神宗聽後傳諭說:「朝鮮王還都王京,整兵自守。我各鎮兵久疲海外,以次撤歸。」經略宋應昌上疏反對撤兵:「釜山雖瀕南海,猶朝鮮境。有如倭覘我罷兵,突入再犯,朝鮮不支,前功盡棄。」他還進一步指出:日本進兵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薊、遼,京師鞏於泰山矣」。朱翊鈞聽不進這一勸告,兵部尚書石星更一意主和,結果只留劉紙的川兵進行防守,其他各鎮兵全部撤回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