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微信公眾號「開州新聞社」報導:10月2日,鐵橋鎮花橋社區的五名在47歲至55歲女子相約到南山撿菌,不慎踩到地窩蜂被蟄傷。危急時刻,鐵橋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上山搜救,及時將五人送往區人民醫院救治。
不幸的是,當天晚上,有2名女子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另外3名女子已轉至三峽中心醫院救治。
這是以前發過的一篇舊文,貼在後面:
據微信公眾號「恩施新鮮事」轉自「來鳳微友圈」的消息:2019年9月17日,來鳳翔鳳鎮大溝老茶村一40幾歲綽號「李老五」的村民,見嫂子回來被野蜂蜇了幾針,便問在哪裡蜇的我去看看,什麼工具都沒拿,只是去「看看」,結果頭上、脖子上、身上,共被蜇了30多針,回來了感覺難受就躺在床上睡覺,第二天一早家屬叫他起來吃飯時才發現人已經沒了。
邊訪邊談——
「青竹蛇兒口,黃蜂尾上針」,在前人看來,這兩者所具備的毒性,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生命安全都存在很大危害和威脅。事實上也是如此。每一年幾乎都有鄉親們因毒蜂的傷害丟了性命。
「七蜂八針(利川方言『jiao四聲』,但找不到合適的字)」,說的應該便是農曆七月是蜂子最旺盛的時節,從八月開始,蜂子最兇,其兇主要體現在毒大。在利川常見的毒蜂有:「牛角蜂」「地雷蜂」「長腳鬧」等。
所以,鄉親們無論是在野外勞動,還是去山上摘野果、找藥材,都一定要注意毒蜂的攻擊。
一般來說,蜂子雖毒,但基本上不會主動攻擊。只要人沒有進入它們的「領地」,驚擾它們的「生活」,就會相安無事。那麼,我們在野外如果發現「蜂窩」之後,儘量敬而遠之,遠而避之,不要去挑釁它們。
如果是不小心觸碰到了隱蔽的「蜂窩」,也不要驚慌失措,最好是在保持鎮定的前提下,悄悄逃離,儘量不把動靜鬧大。
在一旦被毒蜂蟄傷之後,如果只是並不關鍵的局部被蟄了少數幾下,由於螫刺和毒囊仍遺留在皮膚裡,可用針挑撥拔除或膠布粘貼拔除,局部用撥罐方式吸出毒液,但是不能擠壓,謹防毒氣擴散。如果是身體的大面積受到蜂類的攻擊,特別是頭部等關鍵部位被蟄傷,一定需要去醫院就診。
如為蜜蜂蟄傷,因其毒液為酸性,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氫鈉液塗敷蟄傷局部;黃蜂蜂毒與蜜蜂蜂毒不一樣,為弱鹼性,所以局部可用食醋或1%醋酸擦洗傷處。
還有一種情況,便是一些饞於「蜂蛹(利川人稱之為『蜂兒子』)」美味的人,會在發現「蜂窩」之後喜不勝喜,無論冒多大的風險,花多大的氣力都要去將蜂窩摘下來,美餐一頓。往往,有的人會在這個過程中被蟄傷。
因此,建議那些有此想法鄉親們,在行動之前,一定要給自己做好嚴密的保護措施,不要成為被蜂群攻擊的對象。並且,在摘蜂窩的時候,還應該注意周邊的環境,看周圍是不是有人,既要注意自身的安全,還要顧及別人的安危。如果覆巢之下紛紛逃亡的蜂子蟄傷旁人,摘蜂窩者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據說,無論是蜜蜂還是黃蜂,它們在蟄傷人的時候,由於螫刺和毒囊會脫離它們身體,那些蜂子會在不久後死亡。它們是在因為傷害了人而以死贖罪嗎?想想挺可憐的。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