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確實一位偉人的出現對後世有著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中國有這樣的老人。他的一生跨越四個時代,學術成就縱橫三個領域。前50年以教育和經濟為主,後50年參與文字改革成為語言文學專家,負責漢語拼音方案的研究和制定。所以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
他就是出生於清朝末期的傳說中的老人周有光,他的出生年月與中國新式學堂的出現重疊,從小接受新式教育,18歲時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專攻經濟和語言學,中日戰爭期間,周有光一家避難到四川,被借調到在新華銀行工作。
1947年,駐紮在紐約的周有光因一次機會認識了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兩人坐在一起交談了一會兒,後來在自己寫的書中,周有光講了那次談話:愛因斯坦的學術我不懂,我們是普通的談話,對當時的國際形勢適當交流,周有光對愛因斯坦的印象是非常友好的,一點也不張揚,他也不是那種滔滔不絕的人,在那之後,兩人又有了一起說話的機會,可以說,在中國沒幾個人有這樣的機會見過愛因斯坦兩次。
新中國成立後,他在文字改革委員會任職,同時也是政協委員,那時,家裡又有老又有小,糧票根本不夠,聽說政協俱樂部的吃飯不需要糧票,我就經常和妻子一起去吃飯,結果他們幾乎每天都能在那裡見到溥儀,沒想到末代皇帝的糧票也不夠吃,長期以來兩人總是坐在一起吃飯,邊吃邊談各自的家事。
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使用的漢語拼音是由周有光老師一手締造的,1958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由周有光主持完成的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漢語拼音此後成為全國各小學的必修科目之一,周老先生的一生經歷了清朝、北洋、民國和新中國,常被朋友們稱為「四朝元老」,在他100歲的時候還說:「上帝把我忘了!」2017年1月14日,112歲生日的第二天,周先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