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我們一直都應該堅持的事情,出自樓鑰《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中的「持之以恆」,就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持之以恆,長久的堅持下去。
語言對我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東西,沒有語言的生活是極其艱難的,語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
語言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我們在牙牙學語時,父母就會通過各種方式讓我們開口說話,進了幼兒園,我們開始接觸漢語拼音,通過學習漢語拼音,我們的詞庫開始不斷的強大起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這位近代奇人——周有光先生。
思想的外衣——啟蒙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在江蘇常州出生,他的曾祖父是清朝雲騎尉,家世顯赫,但是在鹹豐年間時,由於太平軍被攻陷,常州失守,曾祖父跳水身亡,因此家道中落。12歲時,只能靠父親教書維持生計,生活的很不理想。
周有光高中時讀得的是常州高級中學,學校倡導學生們講國語和寫白話文,但是很多老師和同學還是使用方言進行溝通,寫文章就用古文。但是周有光卻對其百思不得其解,還好當時有個老師啟蒙了他,讓他大量的使用白話文。
1923年,周有光不負眾望,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但是這裡的學生只講英文,讓周有光頭疼,不過好在當時有印表機,這也使得周有光能和別人正常的交流,後來周有光意識到為什麼中文不能有印表機,而且也沒有中文拼音,而外國卻有完善的字母。
在一次課堂上他接觸了拉丁文,周有光思前想後,我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但是在語言方面的差異極大,這造成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就激起了周有光對文字改革的念想,他在主修經濟學的同時也開始輔修語言專業。
畢業後,同學們各奔東西,可他心中的念想驅使他再次去日本留學,但是就在他學業有成回國時,命運狠狠的給了他一耳光,抗日戰爭爆發了,當時屍橫遍野、殘垣斷壁,動亂的格局,周有光只好帶著妻兒逃亡,這件事情暫時就放下了。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上海的經濟也開始慢慢恢復,他回到了新華銀行工作,後來被派送到紐約的華爾街任職,一去就是三年多,生活也算是平定了下來。有一天,朋友對他說:「愛因斯坦想找人聊家常,問他想不想去」。他立刻梳妝打扮,前去拜訪。
他當時小心翼翼的推開門,卻看到愛因斯坦穿的簡單隨意,仿佛是見多年的老友一樣,絲毫沒有架勢。愛因斯坦對他說:「一個人活了60歲,工作了13年,除去吃飯睡覺的時間,還有17年的業餘時間,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就因為這句話,他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用業餘時間每分每秒都在鑽研語言。
事業上驚天動地,卻時常深思熟慮
在紐約期間,周有光和老舍、羅常培等人相交甚好,每每談起中國的語言問題時,他們總是對周有光讚賞有加。
1949年,新中國成立,周有光這時也辭掉了美國的工作,回到祖國。他在銀行工作時還擔任了復旦大學的經濟學講師,並且和其他經濟學家一起創辦《經濟周報》,即使當時工資進行改革,一百元的薪水降至20%,這對他也沒有影響,他經常撰寫文字改革相關的文章發到報刊,進行文學改革的念想已經根深蒂固了。
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中說:「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通過不斷地堅持,1955年,總理親自邀請他參加全國文字改革的會議,並且此次會議全部由他來指揮,最初,周有光婉拒了,他害怕自己不能擔此大任,但是最後他還是答應了,他想為國家的文學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時的周有光已經50多歲了,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雖然自己平時在語言學中還是積累了很多的知識和經驗,但是還遠遠不夠,他把自己的睡覺時間騰出來,不斷的鑽研,為的就是最後能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有光在這個事情上做到了極致,在他的帶領下,三年來不斷的探索和發掘,最終,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漢語拼音字母,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讚揚和欽佩。1979年到1982年《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的誕生和1988年《漢語拼音詞彙》的誕生,讓我們今天能享受26個字母快速認識漢字的便捷。
像周有光老先生所說:「理想是華夏民族的旗幟,前僕後繼,億萬同風」。他的理想是散發著光芒的,他能譜寫這語言的魅力,若不堅信與堅持,又豈能無憾呢。
九如巷的女人,是幸福的
張允和,在蘇州九如港出生,在三個姐妹中,她也擁有了自己的幸福,因為她遇到了青果巷的周有光。
兩人在大學期間一見鍾情,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周有光的愛情不像事業一樣轟轟烈烈,而是平平淡淡。最初周有光覺得自己配不上張允和,還給她寫信,說自己很窮給不了她幸福,張允和回信說,幸福是要兩個人一起創造的。就這樣兩個自1933年結為夫妻,一直同心同德,感情甜蜜,70年以來相濡以沫。
晚年生活時,兩人更是「舉案齊眉」,閒情雅致。每天會喝兩次紅茶,而且每天喝時都會碰兩次杯,直到2003年,這種生活戛然而止。
張允和離世了,但是周有光先生依然樂觀的面對生活,把重心轉移到文學上,先後出版了《百歲新稿》《朝聞道集》《拾貝集》《周有光文集》等書籍。周有光先生於2017年1月14日去世,享年112歲。
結語
周有光先生為了自己的理想,一直默默的堅持,他可謂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只要活著一天,就不會停止思考和學習。
參考資料:《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