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奇人周有光:活了112歲,創造漢語拼音,曾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2021-01-13 趣觀歷史

引言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我們一直都應該堅持的事情,出自樓鑰《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中的「持之以恆」,就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持之以恆,長久的堅持下去。

語言對我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東西,沒有語言的生活是極其艱難的,語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

語言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我們在牙牙學語時,父母就會通過各種方式讓我們開口說話,進了幼兒園,我們開始接觸漢語拼音,通過學習漢語拼音,我們的詞庫開始不斷的強大起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這位近代奇人——周有光先生。

思想的外衣——啟蒙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在江蘇常州出生,他的曾祖父是清朝雲騎尉,家世顯赫,但是在鹹豐年間時,由於太平軍被攻陷,常州失守,曾祖父跳水身亡,因此家道中落。12歲時,只能靠父親教書維持生計,生活的很不理想。

周有光高中時讀得的是常州高級中學,學校倡導學生們講國語和寫白話文,但是很多老師和同學還是使用方言進行溝通,寫文章就用古文。但是周有光卻對其百思不得其解,還好當時有個老師啟蒙了他,讓他大量的使用白話文。

▲周有光

1923年,周有光不負眾望,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但是這裡的學生只講英文,讓周有光頭疼,不過好在當時有印表機,這也使得周有光能和別人正常的交流,後來周有光意識到為什麼中文不能有印表機,而且也沒有中文拼音,而外國卻有完善的字母。

在一次課堂上他接觸了拉丁文,周有光思前想後,我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但是在語言方面的差異極大,這造成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就激起了周有光對文字改革的念想,他在主修經濟學的同時也開始輔修語言專業。

▲抗日戰爭油畫

畢業後,同學們各奔東西,可他心中的念想驅使他再次去日本留學,但是就在他學業有成回國時,命運狠狠的給了他一耳光,抗日戰爭爆發了,當時屍橫遍野、殘垣斷壁,動亂的格局,周有光只好帶著妻兒逃亡,這件事情暫時就放下了。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上海的經濟也開始慢慢恢復,他回到了新華銀行工作,後來被派送到紐約的華爾街任職,一去就是三年多,生活也算是平定了下來。有一天,朋友對他說:「愛因斯坦想找人聊家常,問他想不想去」。他立刻梳妝打扮,前去拜訪。

▲愛因斯坦

他當時小心翼翼的推開門,卻看到愛因斯坦穿的簡單隨意,仿佛是見多年的老友一樣,絲毫沒有架勢。愛因斯坦對他說:「一個人活了60歲,工作了13年,除去吃飯睡覺的時間,還有17年的業餘時間,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就因為這句話,他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用業餘時間每分每秒都在鑽研語言。

事業上驚天動地,卻時常深思熟慮

在紐約期間,周有光和老舍、羅常培等人相交甚好,每每談起中國的語言問題時,他們總是對周有光讚賞有加。

1949年,新中國成立,周有光這時也辭掉了美國的工作,回到祖國。他在銀行工作時還擔任了復旦大學的經濟學講師,並且和其他經濟學家一起創辦《經濟周報》,即使當時工資進行改革,一百元的薪水降至20%,這對他也沒有影響,他經常撰寫文字改革相關的文章發到報刊,進行文學改革的念想已經根深蒂固了。

▲《漢語拼音詞彙》

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中說:「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通過不斷地堅持,1955年,總理親自邀請他參加全國文字改革的會議,並且此次會議全部由他來指揮,最初,周有光婉拒了,他害怕自己不能擔此大任,但是最後他還是答應了,他想為國家的文學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時的周有光已經50多歲了,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雖然自己平時在語言學中還是積累了很多的知識和經驗,但是還遠遠不夠,他把自己的睡覺時間騰出來,不斷的鑽研,為的就是最後能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有光在這個事情上做到了極致,在他的帶領下,三年來不斷的探索和發掘,最終,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漢語拼音字母,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讚揚和欽佩。1979年到1982年《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的誕生和1988年《漢語拼音詞彙》的誕生,讓我們今天能享受26個字母快速認識漢字的便捷。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像周有光老先生所說:「理想是華夏民族的旗幟,前僕後繼,億萬同風」。他的理想是散發著光芒的,他能譜寫這語言的魅力,若不堅信與堅持,又豈能無憾呢。

九如巷的女人,是幸福的

張允和,在蘇州九如港出生,在三個姐妹中,她也擁有了自己的幸福,因為她遇到了青果巷的周有光。

兩人在大學期間一見鍾情,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周有光的愛情不像事業一樣轟轟烈烈,而是平平淡淡。最初周有光覺得自己配不上張允和,還給她寫信,說自己很窮給不了她幸福,張允和回信說,幸福是要兩個人一起創造的。就這樣兩個自1933年結為夫妻,一直同心同德,感情甜蜜,70年以來相濡以沫。

▲張允和與周有光結婚照

晚年生活時,兩人更是「舉案齊眉」,閒情雅致。每天會喝兩次紅茶,而且每天喝時都會碰兩次杯,直到2003年,這種生活戛然而止。

張允和離世了,但是周有光先生依然樂觀的面對生活,把重心轉移到文學上,先後出版了《百歲新稿》《朝聞道集》《拾貝集》《周有光文集》等書籍。周有光先生於2017年1月14日去世,享年112歲。

結語

周有光先生為了自己的理想,一直默默的堅持,他可謂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只要活著一天,就不會停止思考和學習。

參考資料:《攻媿集·雷雨應詔封事》《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

相關焦點

  • 中國最牛的老人:與愛因斯坦聊過天,發明了漢語拼音,活到112歲
    前50年以教育和經濟為主,後50年參與文字改革成為語言文學專家,負責漢語拼音方案的研究和制定。所以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他就是出生於清朝末期的傳說中的老人周有光,他的出生年月與中國新式學堂的出現重疊,從小接受新式教育,18歲時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專攻經濟和語言學,中日戰爭期間,周有光一家避難到四川,被借調到在新華銀行工作。
  •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歷經中國近代四個時期,享年112歲
    早年間,他的祖父在官府任職,曾有過一時的家境顯赫。然而近代以來,戰爭頻發,到了周有光這一代已然是沒落了,只能依靠父親教書維持生計。不過周有光家中從小就十分重視孩子教育,周有光的學習成績不錯,1918年便考入了常州高級中學。 進入高中後,周有光發現學校裡雖然提倡學國語、寫白話文,但並沒有人執行。
  • 發明漢語拼音的周有光,從金融跨界到語言學,半百之年研究拼音
    1991年,北京市語文現代化研究會在其發出的《紀念語文現代化運動100周年倡議書》中寫道:1892年,福建學者盧章創造了「切音新字」,這是中國人自己為漢語設計的第一套拼音方案。原來,素有「拼音之父」之稱的盧曾在廈門首創「切音新字」,並著有《一目了然初階》一書,專門闡述此種識字新法。
  • Google首頁紀念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誕辰112周年
    2018年1月13日的Google塗鴉以動畫形式紀念周有光誕辰112周年,谷歌用動畫形式展示了Google的中文名字谷歌及其中文拼音GUGE。百科資料顯示,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
  • 中國最牛老人:多次和愛因斯坦交流,發明了漢語拼音,活到112歲
    中國最牛老人:多次和愛因斯坦交流,發明了漢語拼音,活到112歲「大概是上帝把我忘記了。」這是一位百歲老人常常說的一句話,他叫周有光,也許你不一定知道這個名字,也許你不知道他的樣子,但你一定知道漢語拼音,周有光就是我國「漢語拼音之父」,儘管老人家時常否定這個稱謂,但大家還是會這麼稱呼他。周有光出生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小孩子後來會活到112歲,做出那麼大的成就。
  • 中國超牛的老頭:和愛因斯坦是好友,發明了漢語拼音,活到了112歲
    周有光不禁感嘆,一腔熱血的抱負,何時才能得以施展,一時無奈之下,帶著妻兒顛沛流離。1945年,抗戰勝利,硝煙散去,上海的經濟逐漸恢復,他回到新華銀行工作,被派送紐約華爾街任職,待了3年多,生活總算平定下來了。有一天,一個朋友對他說:「愛因斯坦現在很閒,想找個人來陪他聊家常,你想不想去?」
  • 漢語拼音發明人周有光,讓更多人能夠用26個字母來拼寫漢字
    周有光出身顯赫,他的曾祖父曾在晚清政府中擔任要職,他本人又是當時江蘇常州人,所以家中的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但亂世風雲,時局難測,鹹豐年間,常州失守,曾祖父也因此身亡,從此,家道中落,曾經的小少爺如今只能過上家徒四壁、捉襟見肘的窮苦日子。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於1906年1月13日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沒落的士紳之家,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1949年5月,周有光回國供職於上海金融界和經濟學界。曾在復旦大學教經濟學。
  • 他是「漢語拼音之父」:與愛因斯坦是好友,100歲還能上網衝浪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經歷了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在悠久的歷史長河當中,中國出現了非常多偉大的人物,它們為推進中國的發展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比如古代的四大發明,而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講一位晚清出生的老人,他不僅在100歲時還可以上網衝浪,還與愛因斯坦一起聊天,就連中國的拼音都是他發明的,因此他也被稱之為
  •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
    網絡配圖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了你知道嗎?他叫周有光,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2015年,周有光迎來了110歲大壽。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年齡不是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否堅持,他就是證明。今天是周有光先生112歲生日。祝福周老!
  • 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上帝糊塗把我忘掉了
    :上帝把我忘了 向前 向後 原標題: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上帝糊塗把我忘掉了周有光寫於100歲他是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
  • 他發明拼音活了112歲,說他從不吃補品,談起長壽,他總結了5句話
    周有光,是我國「漢語拼音之父」,生於1906年,在2017年1月份的時候去世,享年112歲。在我們中國,能到90歲已經算是高壽,而周老到112歲,已經算是我們中國的長壽老人了。他是我國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不僅在語言文化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在養生長壽方面,更是有很大的見解。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來源:CCTV國家記憶 周有光,中國語言文字學家。他從49歲起半路出家,投身於中國漢字改革。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 一生追光,一生有光 悼念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生前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確實,這位112歲的老人,一輩子活了人家幾輩子。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百歲後仍出3本書(1)
    1月14日,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去世,就在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虛歲)生日。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並在上海銀行兼職。抗戰結束後,上海銀行業派一些人到美國學習。周有光與張允和一道漂洋過海到了紐約。1949年夏回國。50歲之前,周有光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家,50歲之後,他從上海移居北京,從事語言文字研究。
  • 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在小學第一課上朗讀「a,o,e」,造句本裡歪斜的漢字中夾雜著幾個拼音,或許是很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發送微信,內容檢索,深夜「碼字」,每日工作生活中漢語拼音也發揮著巨大作用。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走過一甲子,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 此人是漢語拼音之父,妻子兒女都先他而去,一生坎坷活到112歲
    我們現在生活中處處都會用到拼音,不管是我們平時打字還是學習各種知識都是離不開拼音的輔助的。雖然我們經常用到,但是應該很少會有人去思考拼音那些用法還有規則之類的是誰制定的吧!說起拼音就不得不提起周有光這個人了,此人是一個十分著名的語言學家,漢語拼音的方案就是主要由他制定的,他也因此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從小時候開始就進入了新式的學堂讀書學習,他是一個十分有才智的人在考取大學的時候,他同時被聖約翰還有中央大學錄取了。因為大學當時家裡不算富裕,他給不缺聖約翰的學費,於是就打算留在國內。
  • 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周有光」,緬懷「漢語拼音之父」
    就在二人喜結連理那年,周有光先生參加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這個「拉丁化新文字」也就是曾促進中國文字改革運動的發展的一個群眾性活動。而就在此期間,周老先生發表了一些關於語言文字的文章,並且取用筆名—周有光,原因在於周老先生推崇明代文學改革家歸有光。之後,周有光與妻子張允和一同前往了日本留學,但不久後,周有光先生離開了原本就讀的東京大學,考入了京都大學。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採用拉丁字母?
    東漢初,佛教傳入,梵文的佛經需要翻譯,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發生碰撞,「反切法」應運而生。「反切法」採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例如「貢」——古送切;取「古」的聲母「g」,取「送」的韻母和聲調「òng」,然後得到「貢」的讀音「gòng」。從這個時候開始,漢字的注音方法才有了「拼音」的味道。
  • 史達林為啥提議,要用俄文字母取代漢語拼音?
    如今,孩子剛上學就要從漢語拼音開始,之後才能一步步的學習漢字。然而,在漢語拼音改革的過程中,史達林曾經建議中國使用俄文字母。(古人讀書)今天,我們遇到不認識的字,大多查字典,根據漢語拼音,就知道這個字讀啥了。但是,古代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那時沒有漢語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