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漢語拼音的周有光,從金融跨界到語言學,半百之年研究拼音

2021-01-09 長葶古巷

1991年,北京市語文現代化研究會在其發出的《紀念語文現代化運動100周年倡議書》中寫道:1892年,福建學者盧章創造了「切音新字」,這是中國人自己為漢語設計的第一套拼音方案。

原來,素有「拼音之父」之稱的盧曾在廈門首創「切音新字」,並著有《一目了然初階》一書,專門闡述此種識字新法。

盧戇章老先生(劇照)

盧戇章在本書序言中表述:中國字或許是如今普天下之至難者,基於切音為字,則字母與切法習完,凡字便可無師而能自讀。

當你實際翻閱《一目了然初階》之後,就會發現,這只不過是國人自創的第一套拼音方案而已,它並不適用、也非為今用。

談到如今都在學習的標準漢語拼音,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超牛的中國老頭,他就是《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者之一、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周有光。

周有光老人

有思想、有見地的有志青年周有光

1906年1月,周有光降生在江蘇常州的一戶富貴之家,曾祖周贊襄在世時是常州的豪紳,父親周保貽在朝為官,薪俸可觀。然而時局風雲變幻,鹹豐年間,太平軍攻陷常州,周家也因此而頹敗。

不久,10多歲的周有光舉家遷往蘇州,從那以後便要靠父親教書換取銀錢來維繫生活,日子悽苦不堪。

這樣的落差讓少年時期的周有光心中十分難過,他暗暗發誓,一定要讓家人再次過上優渥的生活,這也極可能是成年之後的周有光選擇從事金融行業的一方面原因。

太平天國動亂

周有光移居蘇州之後,便進入了蘇州的一所中學讀書,他當時的語言老師經常對學生們宣講白話文,這在周有光的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顆傳播白話文的種子。

1932年,聰明好學的周有光考入了上海聖約翰大學,按照自己的興趣主修經濟學和語言學兩門學科。

入學後不久,周有光對一個現象心生疑惑:老師和學生明明都是中國人,可交流起來卻都是使用英文,這是怎麼回事呢?

後來,經周有光默默觀察,他發現學校裡的師生來自全國各地,會說的都是家鄉方言,這樣的一群人集中到一個教室裡上課,自然只能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英文來進行溝通交流,否則,大家若都操著自家方言「雞同鴨講」,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

聖約翰大學

在大學裡,因為周有光同時還主修語言學,就接觸到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後來,大學畢業的周有光又進入了國民政府的經濟部參加工作,在那裡他有幸結識了如羅長培等一批傑出的語言學大家,這些經歷都為周有光日後從事語言學改革埋下了伏筆。

日本留學歸來轉而得到赴美國學習金融的機會,有幸結識了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

正讀大學的周有光,在一次偶然之中認識了妹妹的同學張允和,之後便有了一些來往。

張允和清秀可愛的樣子令周有光十分心儀,後來,兩人一個在杭州教書,一個在杭州讀書,彼此情投意合,成了一對戀人。

周有光與張允和年輕生

儘管周有光家道中落,可出身名門的張允和卻沒有在意周有光的經濟條件,兩人情深意篤,戀情也得到了雙方家長的認可。

上個世紀20、30年代,上海聖約翰大學和光華大學的畢業生都流行出國留學,家境較好的往往會去美國留學,而周有光經濟條件拮据,未來的嶽父就慷慨地拿出2000塊錢資助周有光出國留學。

當時的2000塊錢可不是一筆小錢,但周有光計算了一下在外留學所需的全部費用,覺得這些錢去美國肯定是不行了,轉而決定就去日本學習經濟學。

1933年,周有光與張允和正式完婚,婚後,2人一同赴日留學,可沒曾想到周有光極為仰慕的那位日本經濟學教授被捕入獄了。失望之中的周有光就在日本的京都大學學習了2年日語就回國了。

彼時留學日本的中國青年

回國之後,恰逢國內爆發戰爭,彼時周有光只得於亂世之中帶著妻兒顛沛流離。

1945年,戰爭勝利結束,恢復生機的中華大地百廢待興,上海的金融業也漸漸恢復如常。

頗有學識的周有光在上海新華銀行謀得一份職位,工作起來十分應心得手,周有光也因此深得上司器重。不久,新華銀行有一個派駐工作人員到紐約華爾街任職的機會,這個機會就幸運地為周有光所得。

1945年到1949年期間,周有光被派駐美國和英國工作,工作之餘富有上進心的周有光亦會勤於讀書學習,也喜愛與國內的旅美學者和美國的知識分子交流探討。

據周有光老先生生前回憶,1947年,他和在美國紐約的朋友一起,去科學家愛因斯坦的家中做客閒聊,愛因斯坦是一個十分隨和的人,儘管在學術上他們所主攻的方向不同,但是他們聊聊家常還是非常地輕鬆愉快。

愛因斯坦

在與愛因斯坦相交的寥寥數次之中,周有光卻深深記下了愛因斯坦說過的一段話: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是到60歲就停止了,用在工作上的是13年,除了吃飯睡覺之外,業餘時間加計起來是17年,能不能有所成就就在於每個人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

被友人一語點醒,半百之年從經濟學家轉變為語言學大師

從美國工作結束回國之後,周有光先是被調到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工作,後又因其在經濟學上取得的較高造詣,被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聘任為教授,同時還在上海財經學院任教授。

周有光有一位在上海光華大學做教授的好友孟憲承,一次,2位老友閒談之時,孟憲承說道: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待得時間久了,就麻木了,就沒有進取心了。

孟憲承

那一日回到家,周有光仔細回味著友人的那句話,又想起了在紐約時,他與學者羅常培和作家老舍時常就中國語言文字等方面的改革發表觀點、暢所欲言,更是讓時年已經50歲的周有光感到熱血澎湃。

從那以後,周有光便決意要為祖國的語言文字的現代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新中國成立後,周有光與多位經濟學家一同創辦了《經濟周報》,周有光除了在上面發表經濟學相關的新聞和知識,還會時常撰寫一些與文字改革和拼音規範相關的文章發表在報紙之上。

1954年,周有光因在報紙上發表過他對拼音、文字相關的獨到見解,受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之邀,擔任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的委員。

1951年的《經濟周報》

1955年,國家領導人親自致電周有光,希望他能夠主持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周有光再三考慮,終於鼓足勇氣答應了擔此重任。

此後的3年裡,周有光夙興夜寐,抓緊時間鑽研語言學,經過不斷地探索,創立了一套漢語字母拼音系統,最終制定成為漢語拼音方案,並呈報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內語言學專家組進行審議。

1958年春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

自此,漢語拼音成為全國小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周有光參與修訂的漢語拼音方案也正式地成為了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

此後,不甘止步的周有光繼續研究以詞語為單位的拼音正詞法,於1988年發表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199年版《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早年的時候,周有光主修經濟學,這也是他的喜好和專長。可當他懷著要為祖國的語言文字事業做出自己的努力之決心的時候,他毅然棄「金」從「文」,以半百的年紀轉而攀登語言學的高峰,實在令人為之動容。

在他81歲的時候還堅持學會了使用打字機以整理自己的文章、手稿,90多歲還能為思考國家的走向而著書論作,他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關心著中國的前途,也許正是由於他不間斷地活躍自己的思想,才會活到了112歲的高齡。

當別人問起他長壽的秘訣之時,周有光總會笑著回答:大概上帝太忙了,把我給忘記了。

夫妻二人的幸福時光

周有光教授在50歲之前是經濟學家,50歲之後則成為了語言學家。

他一生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新中國4段歷史時期,與愛因斯坦是好友,為新中國的語言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活到了112歲高齡,可算得上是中國超牛的老頭!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1949年10月10日,吳玉章、黎錦熙等人倡導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當時,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這一天,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了幾年來的研究成果——《漢語拼音方案》。當時參與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國頂級的語言學家,而在這些語言學家中,有一位經濟學家,見證了漢語拼音誕生的始末,他就是周有光。
  • 漢語拼音發明人周有光,讓更多人能夠用26個字母來拼寫漢字
    不平凡的少年漢字之美在於方正平直,在於韻味悠長,漢字的廣泛應用也代表著國家國際地位的提高,但在漢語拼音誕生之前,漢字很難被推廣到世界各地,因為漢字的數量繁多,每一個字書寫方式不同,有的還極為複雜,同時一字有多意,成語、諺語、俗語的數量更是龐大,對於外國人來說,實在是難以理解和記憶,就不要提使用了,而這也是周有光在發明拼音的初期所立志解決的問題。
  • Google首頁紀念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誕辰112周年
    2018年1月13日的Google塗鴉以動畫形式紀念周有光誕辰112周年,谷歌用動畫形式展示了Google的中文名字谷歌及其中文拼音GUGE。百科資料顯示,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
  • 近代奇人周有光:活了112歲,創造漢語拼音,曾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語言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我們在牙牙學語時,父母就會通過各種方式讓我們開口說話,進了幼兒園,我們開始接觸漢語拼音,通過學習漢語拼音,我們的詞庫開始不斷的強大起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這位近代奇人——周有光先生。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周有光於1906年1月13日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沒落的士紳之家,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1949年5月,周有光回國供職於上海金融界和經濟學界。曾在復旦大學教經濟學。
  •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
    網絡配圖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了你知道嗎?他叫周有光,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2015年,周有光迎來了110歲大壽。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年齡不是問題,關鍵在於你是否堅持,他就是證明。今天是周有光先生112歲生日。祝福周老!
  • 漢語拼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漢語拼音方案》的三條原則——口語化、音素化、拉丁化,確保了漢語拼音不但能在國內廣泛應用,也便於國際交流與應用。    1958年頒布以後,《漢語拼音方案》在國內迅速推廣和應用。不僅用於給漢字注音,以利於掃盲、語文教學和推廣普通話;同時用於字典、詞典的注音、排序,用於書刊的索引;並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創製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礎。
  • 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在小學第一課上朗讀「a,o,e」,造句本裡歪斜的漢字中夾雜著幾個拼音,或許是很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發送微信,內容檢索,深夜「碼字」,每日工作生活中漢語拼音也發揮著巨大作用。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走過一甲子,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例如陳章太:《〈漢語拼音方案〉的功績、發展及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08年第3期;慄洪武、樊紅雷:《陝甘寧邊區新文字掃盲教育實驗與〈漢語拼音方案〉制定》,《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馮志偉:《漢語拼音走向世界:成績與缺憾——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馬慶株:《〈漢語拼音方案〉研製歷程及當代發展——兼談普通話的推廣》,《語文建設》2018
  • 中國最牛老人:多次和愛因斯坦交流,發明了漢語拼音,活到112歲
    這是一位百歲老人常常說的一句話,他叫周有光,也許你不一定知道這個名字,也許你不知道他的樣子,但你一定知道漢語拼音,周有光就是我國「漢語拼音之父」,儘管老人家時常否定這個稱謂,但大家還是會這麼稱呼他。周有光出生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小孩子後來會活到112歲,做出那麼大的成就。
  • 秋風:改造國文教育,從廢除拼音開始
    即便到今天,不同地區的人們的口語,也即方言,差異極大,古代更是如此。但這又怎麼樣呢?中國各地說著不同方言的人們,只要識字,讀過典籍,對其即可有完全相同的理解,從而擁有共同的信念和價值,也就在同一文化中。二十世紀,不知道是誰,發明了「語文」這個詞。其中有「文」,但放在「語」之後。這是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心智錯亂之結果。
  • 史達林為啥提議,要用俄文字母取代漢語拼音?
    如今,孩子剛上學就要從漢語拼音開始,之後才能一步步的學習漢字。然而,在漢語拼音改革的過程中,史達林曾經建議中國使用俄文字母。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1847年英國駐中國外交官密迪樂等也先後編制了漢字拼音方案,各具特色。其中大多數拼寫的都是南京官話,而在清朝中期後,北京話成為官話,這些方案也即失去作用。結合以上成果,英國人威妥瑪在1886年創製了較為完備的「威氏拼音」,準確記錄了北京官話口語。
  • 揭秘中國臺灣「拼音大戰」的歷史 兩岸拼音為何不同
    2016年1月22日訊,最近有兩件與臺灣有關的熱點事件。一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引發各界對兩岸關係的思考。二是一位周姓藝人由於涉臺獨,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得不出面道歉,還引發了一場「表情包大戰」。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一條沒那麼起眼的新聞悄然進入又離開了人們的視線,那就是「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度過了自己的111周歲壽辰。
  • 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上帝糊塗把我忘掉了
    [人物詳情]  語言學家周有光迎大壽 主導建立漢語拼音系統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早年主要從事經濟、金融工作,做過經濟學教授,1955年開始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參加並主持擬定《漢語拼音方案》。在他主導下,中國建立了漢語拼音系統。
  • 今天仍要強調拼音的「漢語本位」
    【觀點爭鋒】  如果有朝一日,拼音進行了英語化的自我改造,我們的孩子到哪裡去確認母語的存在與意義?為什麼我們在學習外語的時候,都能夠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避免母語的幹擾,去理解不同的語法規則、掌握不同的發音,卻因為拼音與英語的發音規則不符就要考慮改造?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三是各地方言讀音有差異,使用直音法學到的讀音仍然是方言讀音,而不是共同語的規範讀音。反切法需要上下兩個字,用上字的聲母與下字的韻母加聲調拼在一起給新的字標音,雖然比直音法有所進步,但那三種弊病仍然存在,而且還要學會解析聲母、韻母和聲調,難度很大。因此,直音法和反切法在科學性和實用性上都有局限。    400多年前,隨著西學東漸,許多種外國人為學習漢語而制定的拼音方案陸續問世。
  • 周有光:「漢語拼音之父」,歷經中國近代四個時期,享年112歲
    從中,我們既能看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的蒼生疾苦,也能看到「日月之性,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觀滄海》)的偉大胸襟。 漢語用它豐富的內涵滋養著民之魂,國之根。但上下五千年歷史中,文言文幾乎佔據了絕大部分,而白話文歷史則是從近代才興起的。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採用拉丁字母?
    例如:「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還有一種「讀若法」,在《說文解字》中,這種方法很常見,就是列舉出一個讀音近似的字。例如:「珣」——讀若宣;可以明顯地感覺到,「譬況法」和「讀若法」給字注音不夠準確,不夠科學。漢代產生了「直音法」,就是採用同音字來給字注音,可以看成是「讀若法」的進階版。
  • 漢語拼音正詞法亟須普及
    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頒布30周年。正詞法的「年紀」正好是方案的一半。方案普及得很好,但是正詞法普及得不理想,社會發展亟須普及正詞法。
  • 一生追光,一生有光 悼念周有光先生
    改行之後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參加擬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該方案於1958年正式公布。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沒有離開這個機構。」周有光也曾談及當年擬定方案的細節:「當時拼音方案委員會一共有15個人,由幾個大學的語言學家組成,不過主要是開會參加討論。文改會制定具體工作由三個人來做:葉籟士、陸志偉和我。葉籟士兼秘書長,比較忙;陸志偉要教書,還兼語言所的研究工作。我呢,離開了上海,沒有旁的事情,就一心搞這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