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頒布30周年。正詞法的「年紀」正好是方案的一半。方案普及得很好,但是正詞法普及得不理想,社會發展亟須普及正詞法。
為了拼寫普通話,我們按照世界文字共同進步的書寫方式按照詞書寫,所以1988年國家頒布《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就是告訴人們怎麼按照詞來拼寫漢語。西方的語言即使用拼音文字幾千年了,但是他們早期也是跟漢字一樣連續書寫,除了標點符號,沒有詞的間隔。直到大約7世紀才把書面上句子中的每個詞用空格隔離。
詞本來就是語言表達意思的基本單位,因為詞是能夠自由充當句子成分的最小單位。比詞小的語素,可能沒有自由造句的能力;比詞大的詞組,雖然自由,但是數量龐大,不利於詞典編寫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漢語書面語幾千年一直是仿古的文言文,文言詞基本上是一個字記錄一個音節長度的語素,一個語素又是最小又自由的詞,所以字的間隔基本上就是詞的間隔,沒有正詞法的問題。白話文運動以來,字和詞已經很不吻合了,漢語的書寫才有按照詞書寫的新需要。這個需要在拼寫漢語的時候,顯得更加迫切。
符號系統有這樣的反比例關係:總的符號越少,給特定對象編碼需要的符號越多。因為拼寫漢語一共用大約30個字,所以對於每個詞需要的字比漢字要多,人們閱讀中自動劃分詞需要掃描的字的數量更多。即使漢字記錄的漢語文本還沒有從字式文本改革成詞式文本,但是人們在閱讀漢語的時候,必須在心裡完成詞的劃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
60年前,人們很難接受漢語拼音這個新生事物,很多人特別害怕拼音在幫助漢字的同時會取代漢字。於是,方案中沒有把正詞法一起寫進去。直到30年後,在人們接受了方案以後,才根據需要頒布正詞法。事實上,方案中已經給正詞法預留了接口:提供了多音節詞連續拼寫可能需要的隔音技術:能夠用Y和W改寫的儘量用字符變換,否則用專門的隔音符號。
現在,國外拼寫「北京」的Beijing已經逐漸取代當年外國人設計的Peking。不過,今天在英語等西方語言裡出現的來自漢語的外來詞,不只是人名、地名這樣的專名語,連普通的詞語,都直接採用漢語拼音的寫法,例如yuan(元)、lishu(隸書)。
國務院為了推廣普通話,發現傳統字典無法適應漢語應用需要,責成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寫的《現代漢語詞典》,不斷地貫徹正詞法,值得學習,也給小學教材教學正詞法提供了學術基礎。雖然它開始還比較保守,保留了「字典」的含糊理念,但是從2005年第5版開始,已經能夠區分一個字記錄的詞和非詞,並且給詞標註詞性。接著從2012年第6版開始,把原來按照字分開拼寫的成語也當作一個詞整體拼寫,實現跟正詞法的完整一致。
我們在中國的出版物裡看到的拼音,包括報紙和期刊的名稱拼寫,多半是按照正詞法拼寫的;面向外國人的漢語教材,幾乎全部是按照正詞法拼寫漢語課文和詞語,教材的課文後面,都是「生詞表」,而不是「生字表」。社會到處在應用正詞法,然而,我們的小學教材30年來一直不採用正詞法進行拼音教學,一致把「一會兒()」這3個字記錄的2個音節的必須整體拼寫的詞,機械地按照漢字對應的方式拼寫成3個用空格分離的音節:。這是值得深思和反思的。
總之,基礎教育普及正詞法和漢語的詞意識,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而且已經具備了詞典和理論上的基礎。
(作者:彭澤潤,系湖南師範大學語言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