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發明人周有光,讓更多人能夠用26個字母來拼寫漢字

2021-01-16 塵緣易絕

漢字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大概六千年的時間了,《說文解字》中最早記載到倉頡造字,之後還出現了甲骨文、小篆、隸書等漢字的表現形式,一直發展至今成為今天普遍應用的方塊字,漢字已經經過了千年的錘鍊琢磨,但漢語拼音產生時間卻離我們很近,它的發明人——周有光先生的故事更值得我們了解和探究。

周有光先生的貢獻絕不僅僅是發明出漢語拼音如此簡單,一個個小小的字母叩響了外國人了解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的大門,時光如梭,鬥轉星移,如今讓我們再來緬懷這位偉人!

不平凡的少年

漢字之美在於方正平直,在於韻味悠長,漢字的廣泛應用也代表著國家國際地位的提高,但在漢語拼音誕生之前,漢字很難被推廣到世界各地,因為漢字的數量繁多,每一個字書寫方式不同,有的還極為複雜,同時一字有多意,成語、諺語、俗語的數量更是龐大,對於外國人來說,實在是難以理解和記憶,就不要提使用了,而這也是周有光在發明拼音的初期所立志解決的問題。

周有光出身顯赫,他的曾祖父曾在晚清政府中擔任要職,他本人又是當時江蘇常州人,所以家中的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但亂世風雲,時局難測,鹹豐年間,常州失守,曾祖父也因此身亡,從此,家道中落,曾經的小少爺如今只能過上家徒四壁、捉襟見肘的窮苦日子。

但所幸,周有光的父親是一名教師,雖然薪資不高,但他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家境貧寒也要送孩子去讀書,當時的周有光是中學時期,學校在規定上要求學生和老師都儘量使用白話文書寫,用國語來交流,但真正落實的情況卻不大樂觀,說方言、寫古文的大有人在,這使得年少的周有光很疑惑——白話文和文言文我到底該說什麼呢?有一位老師解答了他的疑惑,社會必然是向前進步的,將來白話文的適用範圍會越來越多,鼓勵他學好白話文。

1923年,成績優異的他如願考上上海聖約翰大學,校如其名,大學整體上採用西方的教育模式,就連平時講話也是用英文來溝通,當時學校為了能夠快速地書寫和列印一些文件,會給學生們提供打字機,但這只限於英文,周有光當時突然意識到為什麼中文沒有打字機呢?甚至於連如何拼出的字也不清楚。

於是,這引發了他對漢字研究的興趣,在主修經濟學的同時選擇在修一門語言類專業,目的就是為了想辦法消除中文的溝通障礙。從那時起,他就已經具有了和其他大部分少年不同的思想。

與愛因斯坦交好

大學畢業過後,周有光沒有立刻走上社會而是選擇漂洋過海到日本進行深造以完成自己的夢想,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時正值二戰時期,學成歸國的他沒有如願地投入到漢字研究的工作當中,而是整日為了生存東奔西跑,躲避戰火。在戰爭結束後,他憑藉自己的經濟學學位被從新華銀行派遣到紐約華爾街任職,在這段時間裡,他認識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他仍然記得當年同愛因斯坦的第一次會面,他像是個去見面試官那樣打扮得筆挺正式,但愛因斯坦卻不修邊幅,兩人像是久別重逢的老友洽談甚歡,期間,愛因斯坦的一句話給了他啟發,也改變了他之後的人生軌跡,他說道"如果現在你只剩下17年的時間,你會選擇做什麼?"也許只是無心之言,但這句話卻讓周有光想起自己曾在年少時的立下的志向,於是在接下來的生命中,他投入全身心進行語言學的研究,縱然歲月流逝,他已至遲暮之年,但能夠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奉獻,他仿佛又回到風華正茂的少年時期。

漢語拼音的誕生

周有光在新中國成立之際辭去高薪工作,由美返中,回到了這片他深深熱愛著的土地上,剛回國的他仍然選擇從事老本行,在銀行工作,並與其他經濟學家創辦了《經濟周報》,雖然工資遠不如曾經的水平,但能夠在祖國的土地上為人民奉獻,他是心甘情願的,在業餘時間,他也沒有放棄對於語言學的研究,經常撰稿有關文字改革的內容給報社投稿,希望能夠得到採納和認可,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努力沒有白費。

1955年,他受到總理的邀請前往主持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的相關工作,在這次會議上,他的觀點讓人眼前一亮,得到不少人的贊同和支持,於是在他的領導下,三年之後,一套漢語字母拼音系統正式誕生了,之後,1982年,《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問世。

1988年,《漢語拼音詞彙》的出版讓更多人能夠用26個字母來拼寫漢字,大大提高了漢字的易學度和傳播度,讓漢字開始更好地走向世界,周有光先生曾有言"理想是華夏民族的旗幟,前僕後繼,億萬同風",他用自己的努力來證明理想信念對於一個民族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他向所有人證明堅持就是勝利!

白首不相離

周有光先生的婚姻生活也是幸福的,他遇見了一個懂他的女人。他的妻子張允和女士,一個帶著蘇杭溫婉嫻靜特質的女子,一個知他懂他愛他的女子。二人愛情的萌芽誕生於大學時期,青年才俊同江南才女一見鍾情,兩人很快就到了談婚說嫁的時候,當時的周有光家境貧寒,他總對張允和說自己給不了她幸福,沒法讓她在物質上過得足夠好,但張允和卻這樣回信給他"幸福是我們一同去創造的,我不要你給我,我也不會給你。"

1933年,27歲的周有光同張允和成婚,一直到2002年張允和女士離世,兩人在長達70年的婚姻生活中,一同走過風雨,相濡以沫,不離不棄。周先生忘不了他的妻子,他總是在妻子離開後翻著兩人一起寫過的信,品味著兩人一同喝過的酒,將美好的時光永遠放在心中不斷回味。

2017年,周有光先生離開了我們,那一年,他已經是一位112歲的長壽老人了,人們總是好奇他的長壽秘訣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對知識的不斷渴求,周先生在晚年的時候仍然沒有放棄學習,他在自己進百歲高齡之時還能繼續對於語言的研究,甚至是出版相關著作,對於周老來說,語言已經成為他的靈魂。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文盲數在80%以上,為了加速掃盲,中央考慮要加強漢字的教學,要推廣普通話。
  • 史達林為啥提議,要用俄文字母取代漢語拼音?
    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舉個例子,比如「孝」字,就是用「呼教」,快讀,就拼成了一個字「孝」。這種記錄文字讀音的方法,最早在漢朝,歷經多個朝代,雖然期間也有變化,但是反切標識漢字的讀音,一隻是社會主流。如果能夠熟練的運營反切,需要先認識一些字,就如上面的例子。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原標題: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編者按    漢語拼音為何有26個字母?北京的英文名為何從「Peking」改為了「Beijing」?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為什麼要這樣規定?最基本的原因是漢語的方言分歧嚴重,漢字不是表音文字,需要有既科學又簡便的拼寫和注音工具。    古時候,漢字注音有直音法和反切法。直音法簡單卻有很大的弊病,一是需要先認識很多字。漢語有1200個帶調音節,不帶調的音節有400個。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這些拼音方案主要包括:第一類「是漢字筆畫式的,用簡單漢字、偏旁部首或者漢字筆畫做字母」;第二類「是拉丁斯拉夫字母式的,包括混合式的」;第三類「是速記式的,用極簡單的線條按位置、大小、長短、方向等的變化來表示不同的字母」;第四類「是圖案式的,用一定的基本圖形加以有規律的變化,來構成一套字母」;第五類「是其他。例如有的把阿拉伯數字來做字母」。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百歲後仍出3本書(1)
    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並在上海銀行兼職。抗戰結束後,上海銀行業派一些人到美國學習。周有光與張允和一道漂洋過海到了紐約。1949年夏回國。50歲之前,周有光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家,50歲之後,他從上海移居北京,從事語言文字研究。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 發明漢語拼音的周有光,從金融跨界到語言學,半百之年研究拼音
    入學後不久,周有光對一個現象心生疑惑:老師和學生明明都是中國人,可交流起來卻都是使用英文,這是怎麼回事呢?後來,經周有光默默觀察,他發現學校裡的師生來自全國各地,會說的都是家鄉方言,這樣的一群人集中到一個教室裡上課,自然只能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英文來進行溝通交流,否則,大家若都操著自家方言「雞同鴨講」,豈不是白白浪費時間。
  • 近代奇人周有光:活了112歲,創造漢語拼音,曾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語言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我們在牙牙學語時,父母就會通過各種方式讓我們開口說話,進了幼兒園,我們開始接觸漢語拼音,通過學習漢語拼音,我們的詞庫開始不斷的強大起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這位近代奇人——周有光先生。
  • 推普ing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如:「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宗的韻母和聲調為冬注音。三十六字母唐朝的守溫和尚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發現聲母有三十來個,就用三十個字去代表聲母,發明了「不芳並明……」三十個「字母」。後來,宋朝人增添至三十六個,稱為三十六字母。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漢語拼音是現代中國人學認漢字最重要的輔助工具,但當我們接觸到英語後會發現,漢語拼音和26個英文字母幾乎一樣,為什麼漢語拼音和英文字母這麼像,他們有什麼關係?事實上,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以英文字母為代表)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種拼注符號。雖然,拼音好拉丁字母看起來一樣,但在讀音和用法上有很大區別。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採用拉丁字母?
    廣州市匯泉翻譯服務有限公司現代漢語拼音的形成明清時期,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開始在中國出現。一些西方的傳教士因為傳教的需要,他們在學習漢字時,首先系統化的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他的《西字奇蹟》:近代後,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加入漢字注音行列的還有各國外交使節群體,當時的英國駐華公使韋德創立了「韋氏拼音」。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晚清到民國郵政體系所採用的郵政式拼音,對廣東福建的地名就採取用當地方言拼寫的辦法。佛山為Fatshan,汕頭是Swatow,廈門則寫作Amoy。廣州塔的英文名稱Canton Tower即沿用了傳統拼法隨著漢語拼音的推行,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的地名的拉丁轉寫均採用了以漢拼拼地名漢字的做法。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1954年的時候,早年就對白話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請進入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中,他開始專心研究起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簡化的工作。並且揚言: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 112歲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上帝糊塗把我忘掉了
    事實上,我們三個人都共同提出要用26個拉丁字母,沒有新字母。看法基本一致,沒有什麼不同的對立思想,只有一些技術性的不同。」「有人曾給我們講笑話:你們太笨了,26個字母幹三年。」周有光回想起這段往事仍不忘調侃,但他認為,「這三年時間花得還是很值得」。「事實上,直到今天還有人在提意見,而他們提的意見我們都研究過,幾乎沒有新的意見。今天就得到了這麼點安慰。
  • Google首頁紀念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誕辰112周年
    2018年1月13日的Google塗鴉以動畫形式紀念周有光誕辰112周年,谷歌用動畫形式展示了Google的中文名字谷歌及其中文拼音GUGE。百科資料顯示,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筆名,「有光」後來成為他的號。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蘇培成曾在《周有光先生對中國語言現代化的貢獻》一文中回憶自己讀書時曾聽周有光講授「漢字改革」,並從漢語拼音研究、中國語文現代化研究、比較文字學研究、現代文化研究四個方面論述周有光對中國語言現代化的貢獻,「周有光先生是學貫中西的大學者,是中國語文現代化理論的奠基人。」
  • 用拼音拼寫人名,你能做對幾個?
    百家號/朗哥語文請不要再對漢語拼音發生誤解系列(3)用拼音拼寫人名,你能做對幾個?直接查字典,把字的拼音查到,寫出來,不就行了麼?當然,如果這麼簡單,這篇文章也就用不著看了。那麼,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 ,究竟有什麼講究呢?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人的人名,不僅可以拼寫漢族人名,也可以拼寫少數民族人名。根據國家標準GB/T 28039-2011《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規定,漢族的姓名用普通話拼寫,少數民族的姓名按照民族語讀音拼寫。
  • 學好英語從26個字母開始
    英語中有26個字母,分為大小寫。區區26個字母卻組成了上百萬單詞,而單詞是語句的基礎單位,可以說,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堆砌起了英語的整個世界。學好英文字母是小學生在經過一年左右的簡單聽說啟蒙為主的學習方式向聽說讀寫全面轉變的關鍵第一步。那如何才是真正學好26個字母呢?
  • 漢語拼音正詞法亟須普及
    為了拼寫普通話,我們按照世界文字共同進步的書寫方式按照詞書寫,所以1988年國家頒布《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就是告訴人們怎麼按照詞來拼寫漢語。西方的語言即使用拼音文字幾千年了,但是他們早期也是跟漢字一樣連續書寫,除了標點符號,沒有詞的間隔。直到大約7世紀才把書面上句子中的每個詞用空格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