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性挖掘」中科院院史:《定格在記憶中的光輝70年》講述了啥?

2020-12-05 騰訊網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和中國科學院建院70 周年之際,由中國科學院老年文聯牽頭組織並編輯的《定格在記憶中的光輝七十年——獻給中國科學院70 周年華誕》文集近日正式出版,這是離退休老同志們在傳頌科學家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所做出的又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貢獻。

《定格在記憶中的光輝70年》由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題寫書名,中科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撰寫序言,共收錄中科院離退休老同志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科院建院70周年撰寫的116篇回憶文章。

在最初策劃出版這本文集時,我們就提出了一個說法:這次出版文集有「搶救性挖掘」的意味。何出此言?僅以《定格在記憶中的光輝七十年》文集為例,所選取的116 篇文章的作者中,80 歲以上的作者就達56 人,佔作者總數的44.4%(有幾篇文章是多人合作撰寫)。這些老同志貢獻了近半數的文章。如果建院70 年無人去徵集,再到中國科學院建院80 周年或更久遠,估計在這些老同志心目中的中國科學院早年歷史長河中的一束束浪花,就要隨著一些老同志的離去而永遠地遺忘掉了。「年歲晚暮日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車。」我們雖不敢自比為力士,但我們卻應該學習力士的勇氣留住時光。於是,我們這些「力士」的追隨者們,為了使中國科學院的院史更加豐盈,便齊心合力地開展了這項「搶救性挖掘」工程。

嶽愛國

2019 年8 月20 日

第一章 「兩彈一星」鐫刻著我們奮鬥的印記

【題記】「兩彈一星」的成功之處,不僅僅是科學的成就,而且早已升華成了一種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並載入了人民共和國的光輝史冊。在「兩彈一星」精神的光榮冊裡除了最初幾頁留有準確的姓名以外,當我們一頁一頁地向後翻去,分明發現,絕大多數的書頁中都是留白。這裡的留白不是空缺,而是悄悄地隱去。「兩彈一星」鐫刻著眾多中科院人奮鬥的印記。

記頒發「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故事| 劉振坤,77 歲,中國科學報社主任記者,正處級。

我國首次核試驗親歷記| 王廣福,81 歲,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參加首次核試驗回憶錄| 趙宗堯,84 歲,中科院西安分院曾任處長。

回憶「砸鍋賣鐵」也要完成的任務| 蔣森林,88 歲,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

與氫彈研製有關的 5個神秘數字| 張鎖春,79 歲,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我親歷的中國核武器研製| 吳中祥,90 歲,離休,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只有創新才能完成——回憶地下核試驗測量方法研究| 蔣森林,88 歲,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

舉全國之力搞「兩彈一星」| 曹大均,86 歲,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高級實驗師。

懷念懷柔分部| 陳海韜,91 歲,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

人造地球衛星事業的奠基人——記著名科學家、九三學社原中央委員趙九章| 羅福山,78 歲,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回顧航天起步階段的最初年月——記錢學森院士在T7氣象火箭試驗後和我們的一次談話| 鄭斌強,83 歲,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難忘西苑操場甲1號——中科院早期搞衛星的回憶片斷| 吳智誠,86 歲,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黨委書記。

從「581」到「651」——中科院十年衛星創業摘記| 吳智誠,86 歲,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黨委書記。

測繪人對東方紅衛星升空的一點貢獻| 蔣福珍,81 歲,中科院武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第二章 每個科學家的身上都藏有動人的故事

【題記】建院70 年來,中國科學院培養了大批的科學家,他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安穩、崛起而孜孜以求地努力著、拼搏著、奉獻著。他們雖然頭頂著「科學家」的光環,但在公眾的視線中他們卻較少露面。他們猶如共和國大廈堅實的底座的一部分,正是有了這樣安穩的根基,中華人民共和國70 年來有了長足發展。讓歷史記住他們,讓人民記住他們。

科學家和科學家的學術思想彌足珍貴| 劉卓軍,61 歲,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曾任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回憶與錢三強同志接觸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幾件事| 王莉貞,94 歲,曾任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副處級幹部,離休。

何澤慧院士二三事| 李春明,75 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黨辦主任。

我們了解的周光召先生點滴——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部分老同志回憶錄| 安慧敏,在職,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綜合處處長、黨辦主任。

物窮其理 宏微交替——記物理學家黃昆院士| 趙泉沐,76 歲,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工藝工程師。

兩位著名聲學家成為我的科學引路人| 張德俊,83 歲,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憶洪朝生院士之小事幾則| 李曉,63 歲,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六級職員。

張存浩院士對我人生的積極影響——記在張存浩院士身邊工作二三事| 姜英莉,69 歲,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五級職員。

成功與堅守同在——記著名玻璃科學家姜中宏院士| 徐德祖,75 歲,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五級職員。

憶郭和夫先生在甲氰菊酯新農藥研發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作用| 陸世維,79 歲,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丁公量:一名脫去戎裝的優秀科技管理工作者| 駱昌平,82 歲,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嚴謹求實 薪火相傳——我身邊的多位良師益友| 艾菁,69 歲,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四級職員。

我的老主任王成| 段培成,68 歲,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感謝黨的培養願做農民貼心人| 彭輝銀,69 歲,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

面對銅像的追思| 曹大均,86 歲,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高級實驗師。

懷念氣候學家張寶堃先生| 高登義,79 歲,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

氣象學家楊鑑初先生| 梁幼林,82 歲,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綠葉對根的感恩——眾多大家為我師,自學深研五十載| 沈有根,73 歲,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

記全國勞動模範孫超同志| 胡南寧,78 歲,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高級實驗師。

地球科學領域卓越的開拓者——施雅風先生| 蘇珍,80 歲,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

一代地磁學宗師——陳宗器| 吳智誠,86 歲,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黨委書記。

記憶中的父親——記曾昭順致力於土壤科學研究二三事| 曾青,61 歲,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高級實驗師。

追夢「雲夢澤」的激情歲月——記國土與湖泊學家蔡述明研究員|朱明清,66 歲,曾任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處長。

我在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成長經歷| 潘伯榮,73 歲,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原黨委書記。

我願作挺立在沙漠中的一株檉柳| 劉銘庭,86 歲,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

懷念你啊,我的戰友| 孫廣友,80 歲,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地球物理學家張赤軍 身殘志堅著述不輟| 朱明清,66 歲,曾任中科院武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處長。

劉慎諤——我國植物和森林保護的堅強衛士和治沙先驅| 陳濤,82 歲,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追蹤「生態文明」觀形成的軌跡——憶馬世駿院士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貢獻| 王祖望,84 歲,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李典謨,79 歲,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原副所長。

曹新孫先生的治學精神| 姜鳳岐,82 歲,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在脊椎動物化石園地中耕耘| 張建軍,64 歲,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工。

第三章 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題記】「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採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採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這是華羅庚老先生對自己科研歷程的總結,也是對科學後人的諄諄教誨。事實確實如此。在70 年的科學歷程中,無數科學人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著,他們不畏難,敢拼搏,用自己對人民共和國的忠心和深厚的學識為人民共和國的大廈添磚加瓦,書寫著自己無悔的科學人生。

我是怎樣在《九章算術》和劉徽研究中取得突破的| 郭書春,78 歲,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我國高功率雷射及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五十年回顧| 範滇元,80 歲,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國家「863」計劃雷射技術領域專家組成員,1995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育竹院士介紹原子鐘發展歷程| 王育竹,87 歲,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1997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 年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傳承的力量| 鄭志鵬,79 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最高獎項| 邢福生,78 歲,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原黨委書記。

默默耕耘砥礪前行終結碩果| 張寒虹,74 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師,三級高工。

778光電經緯儀研製紀實| 張振軒,86 歲,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研究室主任。

科學大會40年科研成果斐然| 吳石增,76 歲,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

特等獎背後的故事| 蘇桂琴,79 歲,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從我所等離子噴塗研究歷程看科研形成生產力| 董祥林,81 歲,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高工。

在研製硝基胍炸藥的日子裡| 謝炳炎,87 歲,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回憶五十年前的兩項科技攻關任務| 施天生,83 歲,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在科研道路上敢於跨學科發展| 夏冠群,78 歲,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化合物半導體器件研究室主任、科技處處長、上海信耀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

裂解爐旁科技攻關的日日夜夜| 黃元偉,79 歲,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室主任。

回憶寶鋼長江引水水質試驗| 張承典,79 歲,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在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中成長| 高登義,79 歲,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

VLBI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及在航天工程中的應用| 錢志瀚,84 歲,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

走了一輩子「風雲」路| 張玉林,66 歲,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航天工作四十年有感| 裴雲天,73 歲,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玉柱沖天出碧海 千裡跟蹤保成功——我親歷的我國首次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任務| 姚長慶,74 歲,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實驗師。

「微波遙感」課題的奮鬥歷程| 鄭斌強,83 歲,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情系長江三峽、葛洲壩工程| 傅冰駿,89 歲,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梵淨山科考記| 杜佔池,78 歲,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冰川編目及其主要成果| 劉潮海,79 歲,蒲健辰,65 歲,二人均系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曾為中國冰川編目團隊主要參與者。

羅布泊研究中的中國聲音|夏訓誠,85 歲,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黨委書記。

難忘的青藏地質踏勘| 王哲,70 歲,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師。

藏北高原探索普若崗日冰原| 蒲健辰,65 歲,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

我所知道的雜交高粱| 潘湘民,80 歲,曾任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某處處長。

一次特殊的大熊貓野外科學考察| 劉炳謙,80 歲,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五級職員。

風雨如磐歲月 柔情似水年華——中關村的地震人| 白彤霞,75 歲,曾為中科院地球物理所職工,後被調至國家地震局工作,高級工程師。

小麥花葯培養育株記| 景建康,67 歲,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科技創新使鹽鹼荒灘變為國家糧食基地——松嫩平原古河道試驗研究30年的足跡| 孫廣友,80 歲,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科學暮年 壯心不已——記《中華大典·生物學典·動物分典》編纂團隊| 龐奎玉,70 歲,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五級職員。

第四章 再不說或許會被遺忘的過往

【題記】人間事皆有過往,但時光並不負責記憶,隨著時光的流逝,許多人間過往也就隨之消失了。好在世間有司馬遷、孟德斯鳩等一大批專職記錄歷史的史學家們。但他們只是記錄大事,小事歸誰來記錄呢?靠許許多多的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中國科學院雖只有短短70 年的歷史,但一些塵封的往事正在從人們的視線中漸行漸遠,幾近消失……好在中國科學院有著許許多多的有心人,他們或多或少地記錄了一部分中國科學院的過往,有大事亦有小事。其中的一些過往再不說或許將被後人遺忘掉了。

中科院首任院長郭沫若| 欒中新,已故,曾任郭沫若院長秘書、中國科學院辦公廳主任。

文津街二三事| 滕秀雯,81 歲,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副研究館員。

新中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運輸紀實| 胡欣,68 歲,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幹部。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6次更名的故事| 湯章城,78 歲,曾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長、中共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上海分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在雲南的「天文足跡」——記昆明鳳凰山天文站1950~1962年艱辛創業的日子| 吳銘蟾,83 歲,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嚴麗紅,在職,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六級職員。

建國初期留蘇生派遣的一些回憶| 劉承祚,84 歲,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科院農業工作的使命與實踐| 袁萍,61 歲,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黨委書記。

從單位名稱的變更看空間科學事業的發展| 範中範,83 歲,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馬識途先生的幾個人生片段| 顏昌軒,86 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館員。

大氣所3號樓的身世和變遷| 王庚辰,79 歲,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科院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他們的奉獻——我所了解的院所政工幹部| 王應時,89 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我國的天文望遠鏡| 陳穎為,62 歲,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高級工程師。

永遠難忘的記憶| 段保娣,75 歲,中科院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

科研管理二十年| 李滿園,82 歲,原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研究員。

廉潔奉公的楷模——深切緬懷胡克實同志| 範曉峰,74 歲,曾任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科技室副主任。

環境化學所的誕生與成長| 汪安璞,91 歲,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科大,它那鮮明的改革開放印跡| 顏基義,80 歲,教授,原中科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

關於研製天文一號科學衛星的往事| :武堅平,70 歲,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副主任。

回憶在軟體所工作的日子| 楊均,72 歲,中科院軟體研究所副高級工程師。

863計劃問世探秘| 嶽愛國,64 歲,中科院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原黨委副書記。

科技扶貧路之求索| 黃髮程,83 歲,曾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黨組副書記。

熱化學組為「5·7」空難調查做貢獻| 譚志誠,78 歲,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一曲驚心動魄的抗擊SARS之歌——記 2003年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非典」攻關往事| 李興革,73 歲,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原黨委書記。

待到山花爛漫時——記中科院實施ARP項目的難忘歲月| 叢培民,62 歲,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正高級工程師。

第五章 支撐體系也精彩紛呈

【題記】大家習慣於將服務於中心、服務於科研的保障性單位稱之為支撐體系。「支撐」這一表述非常貼切,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默默無聞的單位和人員為科學發展做著強有力的支撐,才保證了科研工作的正常進行。在這一章裡,登載的都是與中科院支撐機構有關的往事記憶。

讓化物所精神引導化物人砥礪前行| 包翠豔,67 歲,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原黨委書記。

「甘當人梯敢為人先」的精神是推動科圖不斷發展的動力| 徐引篪,76 歲,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原中心主任。

她們無愧於「大連市『三八』紅旗手(集體)」光榮稱號| 吳欽厚,81 歲,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五級職員,原圖書館館長。

「博學篤志,格物明德」校訓的由來| 餘翔林,79 歲,中科院原人事教育局局長。

懷柔管理幹部學院發展脈絡| 馬瑞榮,78 歲,曾任原中科院管理幹部學院院長辦公室主任。

用所掌握的外語為科研工作服務 | 李亞舒,83 歲,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正高級譯審。

回顧科學出版社走過的發展道路| 談德顏,85 歲,科學出版社原總編輯。

我與三任院長的二三事| 劉茂勝,71 歲,中國科學報社主任記者。

科普宣傳和媒體的一次完美合作| 朱愛民,74 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物理情報編譯。

記中科院器材系統的建立與發展| 朱國培,86 歲,曾任中國科學院原條件局處長。

走出一條國產大型精密儀器的自主創新發展之路| 馬瑗,66 歲,北京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曾任電鏡部主任。

回頭看自己走過的科研物資管理之路| 張淑穎,81 歲,曾任中國科學院原計劃財務局副處長。

似水年華——回憶我的母親在武漢病毒研究所工作的日子| 楊寶玉,61 歲,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高級實驗師。

為科研一線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包惠芬,87 歲,中國科學院原計劃局正研級高工。

中國科學院的老科學家們過去為祖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貢獻拼搏,做出了貢獻;在今天我院努力實現「四個率先」的新徵程中,他們不甘寂寞,又為大家奉獻了一份不同尋常的精神財富。這冊文集講述的不是那些眾所周知、驚天動地的大事,更多的是大事件背後的普通人普通事。這些平凡卻偉大的事跡以及其中折射出的科學精神,在我院的老同志中可以說是俯拾皆是,如果他們自己不講,恐怕今後也沒有幾個人會知道。也許正是這個緣故,這次徵文活動我院眾多的老同志都積極行動了起來,他們中間很多都已是80 開外的年紀,甚至有90 多歲的老同志也在積極撰寫回憶文章。他們既動腦筋又動手,將自己記憶中與中國科學院相關聯的、真實的、不為多數人所知的、富有正能量的一件件往事貢獻了出來,才成就了這一冊厚重而深情且非常具有可讀性的文集。仰觀可見心血付出,掩卷可感濃濃歲月,回憶更顯彌足珍貴。

侯建國

2019年9 月

本文摘編自《定格在記憶中的光輝七十年:獻給中國科學院70周年華誕》(嶽愛國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11)一書。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62727-8

責任編輯:周 輝

(本文編輯:劉四旦)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傳播科學,歡迎分享「在看

相關焦點

  • ...滬上最老的西醫院院史館今天開館:175年前的醫書、手術器械長啥...
    位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院新科研樓地下一層的仁濟醫院院史館今天隆重開館。這座滬上最老的西醫院將建院175年以來的大量珍貴實物藏品陳列於此,醫術與藝術在此完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駐滬總領事館還特別贈送仁濟醫院第二任院長合信編譯的《醫書五種》中的其中兩本《西醫略論》、《全體新論》的珍貴手稿修復版,作為給仁濟醫院175歲的生日獻禮。時光倒回175年,跟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一同順著歷史軌跡,在藏品中探尋一座城、一家醫院的記憶。
  • 這家開了90年的老照相館,定格了無數老奉城人的美好記憶
    這家開了90年的老照相館,定格了無數老奉城人的美好記憶 2020-08-18 1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明星記憶深刻的光輝形象 董存瑞炸碉堡觸動蔣大為
    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不少影視歌明星講起讓自己記憶深刻的經典影視作品中的光輝形象,都滔滔不絕。   景甜:最愛江姐一生為理想追求光明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銀幕光輝形象是江姐。在上學的時候,我曾經在表演課上演過《江姐》中的片段,後來在體驗生活時又去過重慶的白公館、渣滓洞。真的很為不同影視作品中,為理想一生追求光明、敢於英勇獻身的江姐形象感動。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河源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構建紅色旅遊文化...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河源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構建紅色旅遊文化產業鏈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19-08-26 在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河源正在合理開發紅色文化資源,構建紅色旅遊文化產業鏈,把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融入到構建「客家古邑.
  • 湘大歷史教授何崇恩講述湖南抗戰史
    何崇恩教授從日本的基本國情談起,分析了抗戰全面爆發的原因以及當時全國抗日的形勢,著重講述了湖南那段光輝的抗戰歷史。他的講座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特別是他結合自己的一些親身經歷,把聽眾真切地帶入到那段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抗日烽煙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何崇恩教授特別提出,湖南抗戰的勝利,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文化上的勝利。
  • 定格| 燕園樓影
    定格 | 燕園樓影 2019-08-31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化學與前沿交叉領域學術研討會在蘇州召開
    研討會由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組織,來自中科院化學、材料和生命領域的48個國家和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共190餘人參加會議。  中科院前沿局局長高鴻鈞介紹了召開前沿交叉學術研討會的背景。他指出,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趨勢,學科之間的界限已經被不斷突破,學科交叉點就是新的增長點,並且有利於重大原創成果、重大戰略性技術與產品、重大示範轉化工程「三重大」的產出。
  • 幸福中最完美的畫面,就定格在我記憶的時光
    5.我的眼前一片漆黑,只有在夢裡我才能見到光明,回到陽光燦爛的記憶裡。有幾次我在夢裡見到你,你如此清晰地站在我面前。使我激動不已,一旦驚醒,心如刀絞。我拼命想看見哪怕一絲的光亮。可我只能聽,用聽覺去想像。
  • 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走進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2021年1月6日,國家檔案局宣傳處李鳳洲處長和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郭曉清編導等來到我院進行採訪、拍攝。為建黨100周年獻禮,國家檔案局和中央電視臺《國家記憶》欄目組攝製檔案事業開創及發展的系列紀錄片,我院的採訪拍攝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 光影定格力量!壹點今起推出「煙臺2020·新聞月曆」系列海報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李楠楠 海報設計 武春虎 邵舒琨終於,2020年的進度條就快要拉滿了。這是無數個體組成的2020年,所有的喜怒哀樂在這一年漸行遠去。你會怎麼講述你的2020?或許,一言難盡。2020年,我們一起走過:一起抗擊疫情、一起挺身而出、一起慰藉孤老、一起扶助弱小,一起在風雨的街頭守望相助……歲末年終,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煙臺2020·新聞月曆」系列海報,將分為城市記憶、年度面孔和淚目瞬間三個系列,從煙臺人2020年366天細碎的時光中,打撈出值得被銘記的城市記憶、這一年來有紀念意義的面孔、那些感動你我的淚目瞬間,以匯集定格生命的萬千種力量。
  • 羅田縣挖掘綠色故事讓生態文化活起來
    8月12日,記者在羅田縣古樹名木展館內看到,一棵棵古樹名木被搬上展板,這些大自然饋贈的「綠色文物」用其獨特的方式講述著各自的故事。「快看快看,這就是我們村的『救人桂』。」「怎麼擋著這大一塊石頭?」「傳說是清光緒年間發洪水擋住從山上滾下來的巨石,房屋才沒有被衝毀,還救了3人性命。」《古樹文化》展板前,參觀者看得津津有味。
  • 慶祝建院70周年系列活動一| 演講比賽話初心 青年幹警展風採
    慶祝建院70周年系列活動一| 演講比賽話初心 青年幹警展風採 2020-05-24 0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要求各級辦刊主體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近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院士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中科院各級辦刊主體要深刻認識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堅持正確辦刊方向和宗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出版方向,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 讓「南京記憶」成「世界記憶」
    這部紀錄片以西方人的視角、故事化的結構形式、情節化的表達方法、國際化的製作模式講述歷史,還原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慘案的真相,用「情景再現」的方式,將文獻、歷史影像恰到好處地與劇情相融合,刻畫殘酷戰爭和血腥屠殺背景之下,人性中煥發出的正義光芒。 《南京之殤》在境外播出後,獲得了觀眾廣泛關注和中西方多家主流媒體的報導。並於2018年4月27日獲得「日間艾美獎」最佳攝影獎。
  • 老農說:2021年是「七雞下蛋,八狗護院」,啥意思?
    導讀:老農說:2021年是「七雞下蛋,八狗護院」,啥意思?2020年馬上要結束了,其實2020年也是一個不錯的年景,還是一個雙春年,但是庚子鼠年給我們太深刻印象,我們都想早點到辛丑牛年來,2021年是辛丑牛年,農民們還是期望在庚子鼠年的基礎上豐收更上一層樓。
  • 濃縮思想歷程集萃出版精華 萬冊圖書講述知識界70年
    10月9日,「書影中的70年·新中國圖書版本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杜建坡攝/光明圖片每個觀眾都能在這1.2萬餘冊展品圖書中,找到與自己的關聯。由於圖書版本中蘊藏著思想文化、社會歷史等多重價值,又僅呈現在單薄的紙質載體中,「書影中的70年·新中國圖書版本展」被稱為「一場高段位的展覽」。圖書是知識分子重要的精神產品,那麼,1.2萬餘冊圖書如何講述知識界的70年?
  • 百年臺灣世家 中國心恆不變——訪臺中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因其發跡於霧峰(今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又因家族幾代人保臺衛國、接續抗日而歷史留名。林朝棟、林祖密、林幼春、林正亨、林岡……盤點家族史上的一個個抗日先輩,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感到無上榮耀。他說:「霧峰林家三代人,前赴後繼抗日五十年,從未屈服。作為林家子孫,我們為先人的犧牲奉獻感到驕傲。」
  • 「舞比快樂」紀錄片《70年 一起舞》城步牧民舞南山
    由芒果TV、湖南電信、央視愛上傳媒主辦湖南都市頻道、湖南省電信地市分公司協辦的「舞比快樂」廣場舞大賽紀錄片《70年 一起舞》10月18日起每日11:00在芒果TV、湖南IPTV同步上線並於每晚20:50在湖南都市頻道播出~《
  • 我讀︱以70天寫70年:從「小瞬間」看以色列的「大歷史」
    該書創作的本意是:「選擇70個特定的日子,來總結以色列70年的歷史。」具體做法是:「跟隨靈感的啟發,匯集意義非凡的日子、主要事件、關鍵日期、核心人物、重要的人、主要的裡程碑」,融合「記憶、證明、文字作品、相遇以及對話。通過印象派的筆融,描繪出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歷史。」(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