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一個生活無著的人忍凍挨餓,能幫一個回家就幫一個回家……蘇州市救助管理站60多名工作人員晝夜星辰、寒來暑往、頂風冒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著蘇州這座城市的溫度,給生活無著人員提供溫暖的「避風港」。
這幾天,寒潮來襲,記者走進蘇州市救助站,去聆聽他們不為人知的故事。
溫暖:寒夜裡他們逆寒而行
受強冷空氣影響,這兩天,蘇城的氣溫持續走低,最低氣溫跌至零下8℃,室外寒風凜冽。一些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還好嗎?連日來,蘇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員放棄節假日和夜間休息的時間,冒著嚴寒,加班加點巡查街頭,為的是給需要救助的人送去溫暖,不讓他們忍凍挨餓。
1月7日晚上是寒潮來臨後最冷的一天,蘇州市救助管理站黨支部書記、站長沈勇和副站長惠志華、溫海蘭、薛宏四位負責人全員主動加班,充實到夜間巡查一線工作中去。當天晚上7點,他們準備好滿滿三車棉衣棉被、礦泉水和方便麵等食品,拿著手電筒、穿上「蘇州救助」字樣的黃馬甲,頂著嚴寒出發。
當天晚上7點20分左右,沈勇等工作人員來到蘇州火車站,一下車,透骨的寒風就讓人打起了寒戰。他們裹緊了衣服,抓緊時間巡查,在過道上,發現了6名流浪漢,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他們裹著棉被蜷縮在過道的長凳上休息。「你們的被子暖和嗎?飯吃過了嗎?」 工作人員對每一個人噓寒問暖,看到他們被子單薄就送上被子,聽到他們說沒吃飯就送上方便麵等食品。「這些流浪乞討人員已經都是熟面孔了,他們平日裡靠撿垃圾為生,不願意到救助站裡接受救助。」 沈勇介紹,這些流浪乞討人員覺得在外面撿垃圾還有幾十塊、百餘塊錢的收入,而到救助站雖然能吃上熱飯,但沒有收入了,就不願來。
「我們堅持自願接受救助和無償救助的原則,對於不願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我們採取街面救助,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主要讓他們吃飽、穿暖,不忍凍挨餓,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讓他們在寒潮中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 沈勇介紹,蘇州市救助站常年在蘇州火車站、汽車南站、汽車北站、觀前街、石路、新區、園區等流浪乞討人員相對聚集的地方設立臨時救助點。在高溫、寒潮和颱風等惡劣天氣到來的時候,工作人員會加大巡查和救助力度,目的是不讓一個流浪乞討人員因為沒有得到救助而失去生存的權利。
在蘇州火車站,工作人員還碰到一名40多歲的女子,這名女子是本地人,她告訴工作人員,是因為與家裡丈夫吵架了才出走的。「天氣這麼冷,你還是先回家吧!有什麼氣,回家慢慢解決。」沈勇等工作人員極力地勸說女子回家,但這名女子就是不願回去:「我明天就回去了,你們不用管我,謝謝!」無奈,工作人員只能送上一條棉被給她禦寒。
當晚8點30分,工作人員在觀前街找到了一名流浪老人,他睡在一個電梯口,身上蓋了幾條被子,給自己包裹得很暖和。 「他是山東人,是一名孤寡老人,年齡70多了,在觀前地區生活了幾十年了,也靠撿垃圾為生,他還樂於幫一些商家搬搬東西,我們是老熟人了,大家都叫他『老山東』,我們幾年了都勸他到救助站,但他就是不願意。」沈勇介紹,每當高溫、寒潮和颱風等惡劣天氣到來的時候,他們都會前來看望他,擔心他的冷暖和安危。「最近寒潮來了,我們每晚都來看望他,他身上的棉衣棉褲和被子都是我們送的。」 沈勇邊說邊給老人遞上了礦泉水、方便麵等食物,老人連連對他們表示感謝。
天氣越來越冷,救助仍在繼續。工作人員打著手電,繼續巡查在樂橋、石路等地的橋洞、長廊等流浪乞討人員棲身的地方,一方面勸導他們到救助站裡禦寒,另一方面對不願到救助站的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從去年12月16日第一波寒潮前,我們就開始了寒冬送溫暖救助行動,進一步加強街面巡查,每晚都有工作人員在街面上巡查。」 惠志華說,救助站的工作人員都是不計報酬,自願加班到街頭巡查,對有需要的人提供及時幫助。
無私:千方百計助生活無著者回家
「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只是我們蘇州市救助站實施救助的一小部分。」惠志華介紹,根據相關規定,救助站救助的對象是非本地戶籍、自身無力解決住宿、無親友投靠的人員。蘇州地處南北交通的要道,是民政部確立最高等級的一級救助管理站,以前每年救助1萬多人次,這幾年有所下降,但每年救助的也要有6000多人次。這其中70%左右是自願要求救助的;20%左右是公安機關護送的老人、未成年人、精神異常人員等自身沒有行為能力的人員;10%左右是街頭露宿的。「對於街頭露宿流浪乞討人員,我們能勸回家的都勸回家了,留下的我們都實施了街面救助。」 惠志華說,他們最終目標是幫助每個生活無著的人員回家團聚。
就在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有名來自河南的30多歲女子被所謂的「男朋友」騙到蘇州,後沒錢回家流落在木瀆街頭,熱心人看到後,打了蘇州救助站的電話。惠志華在家接到工作人員的電話後,一邊及時趕到救助站與其他工作人員匯合趕往現場,一邊安排站裡值班人員準備好房間並開好空調和熱水器。「我們趕到時,女子頭髮凌亂、蜷縮在街頭,我們蹲下來極力地勸導她到救助站避寒,勸了一個多小時才把她勸到救助站,第二天我們幫這名女子買好車票送她回家。」
蘇州市救助管理站管理二科副科長王軍至今也無法忘記幫助一名現已28歲的女子回家的故事。這名女子12歲時被人騙到河南,後幾經周折流落到蘇州,家裡人找她找了幾年後,都以為她已不在人世,於是放棄尋找。2019年7月,這名女子被蘇州警方發現並送到蘇州市救助站。
「剛送來的時候這名女子情緒激動,精神也有些失常,後來,我們把她送到廣濟醫院進行了治療。等病情穩定了,我們詢問她名字,我們根據她提供的名字去查,最終聯繫到了福建當地的一個救助站,結果發現她提供的名字是錯誤的,對方在家裡好好的根本沒有走失。」雖然名字不對,但王軍等工作人員發現這名女子的口音與福建當地這個救助站工作人員的口音相符,經過連線,這名女子向對方報出了小學校長的名字,後當地救助站聯繫到村裡,可是連村長都不知道村裡有此人。
為了幫助這名女子回家,王軍等工作人員決定帶她到福建實地尋親。去年12月份,王軍等工作人員專門陪這名女子踏上了尋親路。最終,經過多方打聽和翻山越嶺,終於找到了這名女子的家。「我們帶她在當地一個村裡找,這名女子還記得自己的家,後父親幹農活趕回家見面的時候,雙方先是一愣,後抱頭痛哭,畢竟15年沒見面了呀!」王軍說,當時,在場的人都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感恩:被救助女孩結婚後打來感謝電話
在蘇州市救助站,救助生活無著人員回家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每個救助人員都有動人的故事。「他們有的找工作被騙光了身上所有的錢而回不了家,有的是因為精神問題回不了家,有的是因為與家裡發生矛盾離家出走,在他們最落魄和無助的時候,我們及時伸出援手,不僅挽救一個人,甚至會挽救一個家庭,同時也減少了犯罪,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惠志華覺得,他們所做的工作非常有意義。
「惠叔叔,我是您幫助過的人,我結婚了,給您報個喜。」5年前的一天,惠志華意外接到了一個他曾經救助過的女孩的電話,惠志華也很為她開心:「祝賀您!祝您新婚快樂、生活美滿。」
10年前,這名女孩才15歲,被人騙到蘇州後流落街頭,也是蘇州公安發現後送到蘇州救助站,在核實身份信息時,惠志華了解到女孩因為家庭困難輟了學,在安排護送這名女孩回家時,惠志華一方面叮囑女孩回家後一定要繼續完成學業,以便今後找工作,一方面掏出100元錢交給護送的同事,並關照等護送女孩到老家後交給女孩。這名女孩回家後繼續了學業,畢業後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女孩回歸到了正常生活,但沒有忘記當初幫助過她的人,甚至把惠志華和其他救助站工作人員當成了親人和恩人。
「幫助他人,快樂自己。」像惠志華一樣,蘇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用自己的愛幫助一個又一個家庭團聚,讓一個又一個生活無著人員守住生的希望。(蘇報融媒記者 王小兵 文/圖)
責編: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