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救助站:為生活無著的人提供溫暖的「避風港」

2021-01-17 媒體大搜索

不讓一個生活無著的人忍凍挨餓,能幫一個回家就幫一個回家……蘇州市救助管理站60多名工作人員晝夜星辰、寒來暑往、頂風冒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著蘇州這座城市的溫度,給生活無著人員提供溫暖的「避風港」。

這幾天,寒潮來襲,記者走進蘇州市救助站,去聆聽他們不為人知的故事。

溫暖:寒夜裡他們逆寒而行

受強冷空氣影響,這兩天,蘇城的氣溫持續走低,最低氣溫跌至零下8℃,室外寒風凜冽。一些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還好嗎?連日來,蘇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員放棄節假日和夜間休息的時間,冒著嚴寒,加班加點巡查街頭,為的是給需要救助的人送去溫暖,不讓他們忍凍挨餓。

1月7日晚上是寒潮來臨後最冷的一天,蘇州市救助管理站黨支部書記、站長沈勇和副站長惠志華、溫海蘭、薛宏四位負責人全員主動加班,充實到夜間巡查一線工作中去。當天晚上7點,他們準備好滿滿三車棉衣棉被、礦泉水和方便麵等食品,拿著手電筒、穿上「蘇州救助」字樣的黃馬甲,頂著嚴寒出發。

當天晚上7點20分左右,沈勇等工作人員來到蘇州火車站,一下車,透骨的寒風就讓人打起了寒戰。他們裹緊了衣服,抓緊時間巡查,在過道上,發現了6名流浪漢,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他們裹著棉被蜷縮在過道的長凳上休息。「你們的被子暖和嗎?飯吃過了嗎?」 工作人員對每一個人噓寒問暖,看到他們被子單薄就送上被子,聽到他們說沒吃飯就送上方便麵等食品。「這些流浪乞討人員已經都是熟面孔了,他們平日裡靠撿垃圾為生,不願意到救助站裡接受救助。」 沈勇介紹,這些流浪乞討人員覺得在外面撿垃圾還有幾十塊、百餘塊錢的收入,而到救助站雖然能吃上熱飯,但沒有收入了,就不願來。

「我們堅持自願接受救助和無償救助的原則,對於不願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我們採取街面救助,給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主要讓他們吃飽、穿暖,不忍凍挨餓,切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讓他們在寒潮中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 沈勇介紹,蘇州市救助站常年在蘇州火車站、汽車南站、汽車北站、觀前街、石路、新區、園區等流浪乞討人員相對聚集的地方設立臨時救助點。在高溫、寒潮和颱風等惡劣天氣到來的時候,工作人員會加大巡查和救助力度,目的是不讓一個流浪乞討人員因為沒有得到救助而失去生存的權利。

在蘇州火車站,工作人員還碰到一名40多歲的女子,這名女子是本地人,她告訴工作人員,是因為與家裡丈夫吵架了才出走的。「天氣這麼冷,你還是先回家吧!有什麼氣,回家慢慢解決。」沈勇等工作人員極力地勸說女子回家,但這名女子就是不願回去:「我明天就回去了,你們不用管我,謝謝!」無奈,工作人員只能送上一條棉被給她禦寒。

當晚8點30分,工作人員在觀前街找到了一名流浪老人,他睡在一個電梯口,身上蓋了幾條被子,給自己包裹得很暖和。 「他是山東人,是一名孤寡老人,年齡70多了,在觀前地區生活了幾十年了,也靠撿垃圾為生,他還樂於幫一些商家搬搬東西,我們是老熟人了,大家都叫他『老山東』,我們幾年了都勸他到救助站,但他就是不願意。」沈勇介紹,每當高溫、寒潮和颱風等惡劣天氣到來的時候,他們都會前來看望他,擔心他的冷暖和安危。「最近寒潮來了,我們每晚都來看望他,他身上的棉衣棉褲和被子都是我們送的。」 沈勇邊說邊給老人遞上了礦泉水、方便麵等食物,老人連連對他們表示感謝。

天氣越來越冷,救助仍在繼續。工作人員打著手電,繼續巡查在樂橋、石路等地的橋洞、長廊等流浪乞討人員棲身的地方,一方面勸導他們到救助站裡禦寒,另一方面對不願到救助站的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從去年12月16日第一波寒潮前,我們就開始了寒冬送溫暖救助行動,進一步加強街面巡查,每晚都有工作人員在街面上巡查。」 惠志華說,救助站的工作人員都是不計報酬,自願加班到街頭巡查,對有需要的人提供及時幫助。

無私:千方百計助生活無著者回家

「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只是我們蘇州市救助站實施救助的一小部分。」惠志華介紹,根據相關規定,救助站救助的對象是非本地戶籍、自身無力解決住宿、無親友投靠的人員。蘇州地處南北交通的要道,是民政部確立最高等級的一級救助管理站,以前每年救助1萬多人次,這幾年有所下降,但每年救助的也要有6000多人次。這其中70%左右是自願要求救助的;20%左右是公安機關護送的老人、未成年人、精神異常人員等自身沒有行為能力的人員;10%左右是街頭露宿的。「對於街頭露宿流浪乞討人員,我們能勸回家的都勸回家了,留下的我們都實施了街面救助。」 惠志華說,他們最終目標是幫助每個生活無著的人員回家團聚。

就在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有名來自河南的30多歲女子被所謂的「男朋友」騙到蘇州,後沒錢回家流落在木瀆街頭,熱心人看到後,打了蘇州救助站的電話。惠志華在家接到工作人員的電話後,一邊及時趕到救助站與其他工作人員匯合趕往現場,一邊安排站裡值班人員準備好房間並開好空調和熱水器。「我們趕到時,女子頭髮凌亂、蜷縮在街頭,我們蹲下來極力地勸導她到救助站避寒,勸了一個多小時才把她勸到救助站,第二天我們幫這名女子買好車票送她回家。」

蘇州市救助管理站管理二科副科長王軍至今也無法忘記幫助一名現已28歲的女子回家的故事。這名女子12歲時被人騙到河南,後幾經周折流落到蘇州,家裡人找她找了幾年後,都以為她已不在人世,於是放棄尋找。2019年7月,這名女子被蘇州警方發現並送到蘇州市救助站。

「剛送來的時候這名女子情緒激動,精神也有些失常,後來,我們把她送到廣濟醫院進行了治療。等病情穩定了,我們詢問她名字,我們根據她提供的名字去查,最終聯繫到了福建當地的一個救助站,結果發現她提供的名字是錯誤的,對方在家裡好好的根本沒有走失。」雖然名字不對,但王軍等工作人員發現這名女子的口音與福建當地這個救助站工作人員的口音相符,經過連線,這名女子向對方報出了小學校長的名字,後當地救助站聯繫到村裡,可是連村長都不知道村裡有此人。

為了幫助這名女子回家,王軍等工作人員決定帶她到福建實地尋親。去年12月份,王軍等工作人員專門陪這名女子踏上了尋親路。最終,經過多方打聽和翻山越嶺,終於找到了這名女子的家。「我們帶她在當地一個村裡找,這名女子還記得自己的家,後父親幹農活趕回家見面的時候,雙方先是一愣,後抱頭痛哭,畢竟15年沒見面了呀!」王軍說,當時,在場的人都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感恩:被救助女孩結婚後打來感謝電話

在蘇州市救助站,救助生活無著人員回家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每個救助人員都有動人的故事。「他們有的找工作被騙光了身上所有的錢而回不了家,有的是因為精神問題回不了家,有的是因為與家裡發生矛盾離家出走,在他們最落魄和無助的時候,我們及時伸出援手,不僅挽救一個人,甚至會挽救一個家庭,同時也減少了犯罪,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惠志華覺得,他們所做的工作非常有意義。

「惠叔叔,我是您幫助過的人,我結婚了,給您報個喜。」5年前的一天,惠志華意外接到了一個他曾經救助過的女孩的電話,惠志華也很為她開心:「祝賀您!祝您新婚快樂、生活美滿。」

10年前,這名女孩才15歲,被人騙到蘇州後流落街頭,也是蘇州公安發現後送到蘇州救助站,在核實身份信息時,惠志華了解到女孩因為家庭困難輟了學,在安排護送這名女孩回家時,惠志華一方面叮囑女孩回家後一定要繼續完成學業,以便今後找工作,一方面掏出100元錢交給護送的同事,並關照等護送女孩到老家後交給女孩。這名女孩回家後繼續了學業,畢業後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女孩回歸到了正常生活,但沒有忘記當初幫助過她的人,甚至把惠志華和其他救助站工作人員當成了親人和恩人。

「幫助他人,快樂自己。」像惠志華一樣,蘇州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用自己的愛幫助一個又一個家庭團聚,讓一個又一個生活無著人員守住生的希望。(蘇報融媒記者 王小兵 文/圖)

責編:李俊鋒

相關焦點

  •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概念明確界定 - 新華網-大連頻道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
  • [上海]寒潮來襲滬上救助站24小時志願服務送溫暖
    [上海]寒潮來襲滬上救助站24小時志願服務送溫暖 發表時間:2014-02-12   來源入冬以來,上海市各救助管理站都設立了臨時避寒場所,24小時服務接待,幫助流浪乞討等街頭生活無著人員解決臨時生活困難。截至目前,全市已救助近5000人次。   2月11日是上海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介紹,全天共有30多位流浪乞討人員進站接受了救助。記者在站內看到,供這些人員起居的房間都安裝有空調,一旁貼牆的架子上,杯子與牙刷一字排開。
  • 救助站,幫流浪者回家
    按照民政部統一部署,6月19日,廣州市6個救助管理站同時舉辦以「大愛尋親、溫暖回家」為主題的公眾開放日活動,讓市民近距離接觸救助服務。記者從廣州市民政局獲悉,如今科技尋親已成為廣州為求助者尋親的重要利器,僅今年上半年,廣州通過科技手段協助滯留人員核實到家庭信息的就達到300餘人。
  • 安順市救助管理站:給街頭流浪乞討人員一個溫暖的家
    近日,天氣寒冷,為了給街頭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一個溫暖的家,安順市救助管理站開展"寒冬送溫暖"活動,並與公安機關、城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配合,對安順兩城區主要街道及車站、廣場、集貿市場、河道、天橋等處開展巡查救助,給流浪乞討人員送禦寒物資,對符合救助條件的人員給予救助。
  • 溫暖的「流浪者之家」 ——記安慶市救助管理站
    這裡9名流浪者都是生活無著且精神殘疾,實... 本報記者胡勁松 洪放3月5日下午,記者來到安慶市救助管理站,看到整潔的住宿區內受助者們正在午休。
  • 珠海市救助站為流浪乞討人員送溫暖
    近日,珠海市救助站積極開展寒冬送溫暖活動,為街頭的流浪乞討人員送上溫暖和關愛,確保他們順利過冬。據了解,為應對寒冷天氣,珠海市救助站增添了毛毯、棉被等防寒物資,製作了街頭流動救助巡查路線圖。
  • 威海市救助站全城尋找、救助流浪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苗潤鵬攝影報導7日,威海持續低溫,威海市救助站收到熱心群眾提供線索,初村昊山路及長峰十八超市樓後有流浪人員滯留,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前往排查。「昨晚連降大雪,心裡特別擔心流浪者凍壞凍傷,看到人沒在這個小破屋裡,心裡踏實多了」工作人員說道。隨後,大家前往長峰十八超市樓後。此時,一個流浪者躺在樓洞底層、步梯下,鋪了一床褥子、裹了幾層被子,正在睡覺。將他喊醒後,他當即表示不去,還說自己已經找到工作。多次溝通無果,大家只能離開。
  • 長沙救助站給流浪人員送棉被並提供吃住 為其購回家車票
    總有些力量可以擋風禦寒 長沙救助站給流浪人員送棉被並提供吃住,為其購買回家車票 四季匆匆,冬天如期而至。在這嚴寒難擋的日子,我們起床需要勇氣,洗澡要靠毅力。對於身體較弱的病人、街邊的流浪人員等,冬天更加難熬。
  • 為流浪乞討人員構築「溫暖之家」 合肥救助站專項救助行動落下帷幕
    剛剛過去的那個冬季,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在全面貫徹社會化、規範化、信息化救助服務理念的過程中,為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在寒冬中築起了一個「溫暖之家」。指派專人負責後勤管理,全天24小時提供熱水熱飯,確保求助人員不但吃飽還能吃好;整修線路,確保臨時救助區在極寒天氣下,空調全部開啟,確保水電安全;因大雪封路,公路、鐵路等交通嚴重受阻,導致大量求助人員無法返鄉,市救助站主動聯繫交通部門,做好求助人員返鄉車票購置工作,採取「一票制」,減少中途2次轉車的不便;對進站接受救助的求助人員,全部留存備檔,採取「痕跡化」的工作方式,通過錄音、錄像、籤字等方式,一一對話查詢
  • 流浪乞討人員落戶天津,媒體:為邊緣人群兜底彰顯城市的溫度
    秋意正濃,這樣的消息,讓人在漸冷的寒風中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暖意。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城市貧困人口也是不能落下的一環。多方尋親無果、長期滯留在救助站的流浪乞討人員,無疑是城市中最困難最脆弱的特殊群體。對這些流浪乞討人員來說,城市救助站,就像是臨時避風港。
  • |流浪狗|救助站|狗狗
    市民發現需要幫助的流浪乞討人員,可撥打這個電話為切實保障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基本生存權益,幫助其溫暖過冬,自即日起至明年3月15日,市救助站開展「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讓困難群眾在寒冬中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和社會關愛。(配圖來自網絡)為充分滿足救助對象的過冬需求,市救助管理站準備了充足的禦寒衣物和食品等救助物資。
  • 春暖花開,溫暖回家路-疫情期間的返鄉故事
    救助站,在疫情下及時發揮職能帶給了他們家的溫暖,帶給了他們安全的避風港,帶給了他們這些臨時遇困和弱勢群體黨和政府的關懷。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也給我站的救助護送返鄉工作帶來了重壓,但是為了織緊織密救助網路,做好救助管理領域首都護城河,我站在「戰疫」期間不僅頂著風險敞開大門主動出擊救助,還在盡力為在站的流浪乞討人員尋找親人,幫助他們儘早回到家人身邊。
  • 天津救助站遭遇六大難題 求助者口述難辨真假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簡稱新《辦法》)已正式實施了7個多月,救助管理站運作的情況究竟如何呢?日前,記者來到了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發現這裡運轉有序、管理規範,但同時也了解到一些頗令救助站「頭痛」的新問題……   3月18日早上8點多,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站長楊建勳像往常一樣,提前十幾分鐘便來到了單位上班。走到單位大門口,楊站長下意識地看了一眼接待室。
  • 流浪者的溫暖之「家」
    在天水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不僅要照顧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被救助者,還要勸導那些習慣了流浪生活的人回家。近日,隨著氣溫不斷下降,市救助管理站又開展了「寒冬送溫暖」行動,11月24日,記者走進天水市救助站,跟隨救助隊隊長李治榮,體驗見證了救助站工作人員平凡而充滿溫情的救助工作。
  • 深圳救助站:無助者的驛站
    深圳救助站:無助者的驛站   2日上午9時25分,深圳市救助站接待了第一名前來要求救助的中年男子。此人叫張海文,來自湖北,在深圳市龍崗區龍華鎮以開三輪摩託載客為生。據張海文自述,他在深圳3年間,用自己的近萬元血汗錢接濟合救助了130多名流落街頭、生活無著的普通人。「昨天,我的三輪被沒收,斷了生活來源,希望救助站能幫我把車要回來。」
  • 納雍縣民政局組織召開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推進會
    5月7日,納雍縣民政局組織在收看全國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後,組織召開納雍縣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推進會。縣委宣傳部、縣政法委、縣公安局等19個縣直部門分管領導及聯絡員參加會議。
  •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出臺
    《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出臺
  • 引入「人臉識別」 蘇州市救助站幫助百名滯留人員回家
    近年來,蘇州市救助管理站通過引入「人臉識別」技術,進一步提高尋親成功率,幫助流浪人員儘早與家人團聚。
  • 天冷情暖 株洲市民政局為街頭流浪者送溫暖
    易湘東為流浪者送棉衣。流浪者立即穿上棉襪和棉鞋。紅網時刻株洲1月8日訊(記者 顏洪 通訊員 劉靜)寒冬送溫暖,1月8日,株洲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易湘東,市救助站站長江廣贊一行前往市中心廣場地下通道和街頭等地,為寄居在此的流浪者們送去棉被、棉鞋、食物等物資,也送去溫暖和關愛。易湘東為流浪者穿上棉衣。記者在市中心廣場地下通道看見,數名流浪者或睡或躺呆在被褥裡。「大哥,天氣很寒冷,我們接你去救助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