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工作圓滿落下帷幕。2018年11月至今年3月,在為期4個多月的專項救助行動中,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297人次,發放棉被152床,棉大衣352件,棉衣棉褲152套,棉鞋268雙。
剛剛過去的那個冬季,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在全面貫徹社會化、規範化、信息化救助服務理念的過程中,為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在寒冬中築起了一個「溫暖之家」。
■專項救助行動
讓「溫暖」照進受助人員心裡
專項行動啟動前, 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根據往年活動開展情況,盤點倉庫、批量採購棉衣、棉被、棉鞋等防寒保暖物品。指派專人負責後勤管理,全天24小時提供熱水熱飯,確保求助人員不但吃飽還能吃好;整修線路,確保臨時救助區在極寒天氣下,空調全部開啟,確保水電安全;因大雪封路,公路、鐵路等交通嚴重受阻,導致大量求助人員無法返鄉,市救助站主動聯繫交通部門,做好求助人員返鄉車票購置工作,採取「一票制」,減少中途2次轉車的不便;對進站接受救助的求助人員,全部留存備檔,採取「痕跡化」的工作方式,通過錄音、錄像、籤字等方式,一一對話查詢,制定不同的救助方案。
不管是臨時遇困的、瀕臨流浪的,還是正在流浪的人員,合肥市救助管理站都是他們臨時的家。一個微笑,一杯熱茶,一套新衣,一頓飯菜,一張床鋪,一張車票,讓「溫暖」照進每個受助人員心裡。
■優化「巡查地圖」
確保救助更有針對性
專項救助工作開展期間,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每天分三個小分隊按照分布圖對重點區域進行不間斷、主動、拉網式巡查,確保不遺漏一人,不凍死凍傷一人。實行主動救助,啟用救助車,並備足了食品、衣物等臨時性救助物品,在汽車站、公園、地下通道、大型超市等市區繁華地段和流浪乞討人員較集中的地段進行巡查和流動救助。
同時,通過巡查實踐經驗總結,工作人員不斷優化「巡查地圖」,將商場、車站、鬧市區等需要密切注意的「亮點」劃入巡查路線中。在巡查中,針對職業流浪乞討人員、不願接受救助的人員,合肥市救助管理站都將其活動區域、聯繫方式、居住地點進行了詳實記錄,以便及時救助。通過這些檔案,能夠及時掌握流浪乞討人員當前的生活動態,隨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救助工作。
在巡查中,為了充分動員社會力量、拓展救助渠道,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在街頭開展專項宣傳、發放救助引導卡,在安徽交通廣播電臺播放公益宣傳廣告,讓更多的人知曉救助管理站,讓更多的人參與救助管理工作。
■救助網絡延伸
為源頭治理安上「放心鎖」
源頭治理是救助管理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在「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工作中創新工作思路,聚焦服務需求,針對長期滯留街面的本地籍流浪乞討人員,利用市、縣、鄉、村四級救助管理網絡積極開展了延伸救助。
掛戶廬陽區大楊鎮的王磊(化名),因患精神障礙,近幾年經常外出流浪,還曾出現過打砸居委會和亂放火的行為,家人跟他斷絕關係,拒絕跟他來往。
2016年9月、2017年5月、2018年12月,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王磊三次,每次護送回居委會後,都與居委會和家人溝通,讓他們想辦法安置好王磊。可是,王磊還是反覆流浪。
三次救助,三次送回,三次外流。對此,合肥市救助管理站聯繫廬陽區民政局、大楊鎮政府,共同協商王磊的安置問題。2019年1月底,經多方協商終於說服王磊的家人為其進行殘疾鑑定,居委會為其辦理了低保,將王磊送到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接受治療。
據統計,2018年,合肥市救助管理站通過四級救助網絡體系,開展延伸,幫助8名反覆流浪乞討人員進行了妥善安置,為源頭治理工作安上了一把放心鎖。
□ 夏晨星 合肥晚報 ZAKER合肥記者 李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