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嚴嵩,書法造詣深,埋頭詩作

2021-01-08 劉卓毅聊一聊

大家好,跟著卓毅聊一聊,今天和大家來聊一下明朝嚴嵩,書法造詣深,埋頭詩作。

嚴嵩引身山澳期間,於正的主年(1508年)春,在縣庫的東南面,修築堂宇,以臨近峰巒起伏的鈐山而取名「鈐山堂「日夜攻讀其間。鈐山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官場上的惡鬥,也沒有世事的紛爭和煩惱,嚴嵩終日寄情「石路寒山裡,溪流萬木中」。或入寺觀,與僧道談經論道,藉此忘卻塵世,過著隱士般的生活。

鈐山八年,嚴嵩除刻苦績學,還遠涉瀟湘,走訪名山大川,古寺寶剎,所至之處,寄景詠物,抒懷吐磊,此間他先後斌詩七百餘首。詩作誠如他自己所說:「多山林之致」、「巖整幽居之趣」。

築室東堂,讀書鈐山,面對大自然奇秀蟠合和靈異旖旎,嚴嵩創作了許多閒適詩。卜築遠圜市,虛堂近高林。池塘新雨過,夏木綠以陰。初日照前腑,哈喚語鳴嵩。聽之頗怡悅,足慰靜者心。五律《卜築》以素描的筆觸,清淡質樸的語言,描述了遠兩市、近高林,山水環抱的所在和日照鳥語,似春非春的「怡悅」。詩作為增飾居室靜物的動感,繼之攝入鳴嵩,使整個畫面由靜而動。白霧湧巖扉,回脫吹客衣,萬松鳴雨急,孤閣到人稀。

鈐山本來是「柳徑柴門闢向東,竹垣高樹引清風,林中送客行常遠,屋裡看山興不窮。」但暴雨驟至,則墨雲試滾,林濤,雨聲入耳不絕。風雨滯留,孤閣人稀,畫中人卻又以怡悅而生孤零、寂寞了。這兩首詩,借景象的變化來襯託他本人心境的矛盾—怡悅又孤寂,寫得非常成功。

天下名山勝跡,大多擁有佛寺、道觀(廟)、書院。鈐山時期,嚴嵩歷遊山川寺廟,多有詩作,就《鈐山堂集》粗略統計不下四十首。誠如族譜所載:「銳意名山大業,攬勝尋幽,著述日富。」其以寺廟為楔的山水詩,頗能反映嚴嵩對事物的細微觀察和豐富的想像。

谷寺新春到,山深嵐霧寒。

蒼松立萬壑,寶塔育雲端。

塵跡何因到,名山不易逢。

谷深微辨徑,寺近始聞鍾。

古樹寒脫急,幽軒夕翠濃。

菊筋違雅集,相憶在高峰。

描寫寺廟周圍的山景是很成功的:禪寺,古木、幽軒、高峰、等主體,在客體的烘託和渲染中,使肅瑟的金秋顯得生氣勃勃。嚴嵩有許多類此的山水詩,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善於遐想,不時因比而生興,因景而生情,大塊落墨於比,畫龍點睛於興。使之景情相參讀後猶如身臨其境。 嚴嵩除山水詩外還創作了許多敘事詩。歸隱鈐山的第三年(1510年),寧夏安化王朱賓播藉口討伐劉瑾而叛亂,劉六劉七揭竿而起,湖廣、江西、四川地義軍起義等等,政局動蕩,戰事連綿,也都成了嚴嵩入詩的題材。羽檄連宵至,徵兵列郡聞。乾坤遂戎馬,雲日更炎氛。食祿寧辭難,臨危好策勳。燈殘僧閣夜,孤枕百優紛。

戎馬多徵檄,江波有鉤舟。

短歌成獨醉,聊得坐消優。

無論是山水詩,還是敘事詩,嚴嵩的詩風多求古軹,尤其講究格律和粘對。誠如時人所評:「格致高古,韻度深遠,略無齊梁以下光景及近時膚脆之習」。又如人所評「工古人難二之詞,成一家之言。語或誇張,抑涉謅談之嫌,難以為信。但將其有些造詣,當是實情。時人李夢陽評其「如今詞章之學,翰林諸公,嚴惟中為最。」何良俊稱「嚴介老之詩,秀麗清替,近代名家,鮮有能出其右者。」

然而也必須指出的是,嚴嵩詩文是順應當時文學潮流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復古派猛烈地衝擊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表面上雍容典雅,實際上平庸呆板的「臺閣體」,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一切唯古是尚。從而也產生幕擬抄襲的毛病。嚴嵩雖隱居鈐山,其詩詠山詠水、詠景詠物、敘事記人等內容,也不免受此影響。但從整體來看,他的詩作還是值得肯定的。

嚴嵩詩文有可取之處,並能符合文學發展潮流,而為什麼過去的文學史中卻不提及嚴嵩隻字半語呢?這裡固然由於嚴嵩出山後的詩作轉為頌聖的應制臺閣,但更主要的還是與嚴嵩後來被史家罵為「奸臣」有關。這裡暫且不論他是否好臣,以人廢文總是不應該的。一嚴澎死後,何良俊見及於此並為之呼籲「不能以人廢文」,然而猶無什麼反響。

相關焦點

  • 嚴嵩:我是給嘉靖試藥的小白鼠,說我是奸臣,我不服
    明朝科舉制度,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二甲第二就是全國第五名,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考試成績 。除了考試成績好,這個身材高大,眉目清朗,聲音洪亮的青年還擅長音樂和對聯 ,書法也相當的了得,可以說是才華橫溢。不僅有才華,青年還明是非。青年步入官場,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滿懷熱情 ,立志做一個好官。
  • 嚴嵩20多年老江湖,怎麼被徐階給一招扳倒了?明朝職場太腹黑了
    明朝依靠馬屁功夫坐在內閣首輔上工作到80歲。雖然有很多人和他吵過架,但都是他的功力不深。別人官階越高,就和兒子一起進了內閣。後來,或者是他的親戚,有點破壞了他在皇帝心中的形象,找機會把他拖下來。那這個人是誰?嚴嵩。依靠「媚功」上位是《明史》的正統說法,「惟一意媚上」會把嚴松說得好像除了察言觀色、能說會道之外沒有什麼用。
  • 明朝嚴嵩曾有報國之心,為何走上巨奸道路最終留下千古罵名?
    不論嚴嵩之前有多大的報國之志,但最終他也是個貪戀權勢、金錢的貪官,從考取功名,到其權傾朝野,從一窮二白,到富可敵國,權力可以改變一個人,而嚴嵩欣然接受這種改變。史料記載「舉弘治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移疾歸,讀書鈐山十年,為詩古文辭,頗著清譽。」
  • 一位六指醜八怪的書法,原來這麼美,有人評:明朝第一
    明朝時期的文壇,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大家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也就是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以及徐禎卿,這四位老兄的才名可真的是冠絕江南。在這四人之中,有一位最為獨特,按理說這風流才子不僅是才高八鬥,更應該是相貌英俊,風度翩翩,可是祝允明卻不是這樣。
  • 四川人物|明朝鐵面御史、資中人周冕:三受廷杖,不改初心(下)
    文/黃勇四川人物|明朝鐵面御史、資中人周冕:三受廷杖,不改初心(上)周冕排除幹擾,不畏權貴,不用嚴世蕃給他的「通稿」。他在進行一番公正的調查後,將事情原原本本地上奏了嘉靖帝。這份奏疏被收錄在《明史·周冕傳》中,周冕的傳記一共877字(含標點符號),這份奏疏就佔了569字,可見其重要性。
  • 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中國現代國畫大師及美術教育家潘天壽先生曾經在一首詩中極口讚嘆吳昌碩先生的藝術成就,說:「老山林外無魏晉,驅蛟龍走耕唐虞,即今人物紛眼底,獨往之往誰與俱。」吳昌碩在金石篆刻上造詣高深,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 這位六指醜八怪,書法精妙入神,筆下書法盛傳近500年
    明朝中期的書壇之上,有這樣幾個人撐起了一片天,他們就是名留青史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以及徐禎卿,這四人的書法各有各的特點。就拿祝允明來說,他被後世多位書法家,奉為「明朝狂草第一人」,其草書功力遠超同代之人,說是冠絕大明朝也不為過。
  • 大明王朝:呂芳為何能夜訪嚴嵩和徐階議事?嘉靖:他不僅是個宦官
    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的獨特產物。明太祖朱元璋廢除沿用千年的宰相制度後,處理朝政的重擔便都落到了明朝皇帝的身上,於是協助皇帝日常工作的「內閣」便應運而生。漸漸地,在明朝皇帝和內閣之間,又產生了協助皇帝批閱奏章的司禮監掌印太監。
  • 在這六個明朝大老虎面前,和珅都得自稱小弟!剝皮凌遲都沒能嚇住...
    在如此鐵腕反腐的政策下,明朝的貪官卻仍然是層出不窮!特別是朱棣之後,錢權交易儼然成風!今天,咱們就來數一數,明朝貪官排行榜前六名! 明人王世貞曾總結過:「其富無過于振、瑾、彬、寧、嵩、保六家」。這六隻明代的「大老虎」們就是王振、劉瑾、江彬、錢寧、嚴嵩、馮寶!他們又是如何「起高樓、宴賓客、高樓塌」的呢?
  • 煙江疊嶂詩中謎 流傳千年現原跡
    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造詣深厚,著有《東坡集》、《東坡詩話》等上百卷文集,流傳後世數千篇散文詩詞作品,不乏鴻篇巨作、經典詩詞、名言佳句等廣為人知。蘇軾也是史上知名書畫家,書法位列宋代四大書法名家之首,繪畫追求筆墨意韻與神形兼具,以豐富著述與文學藝術成就,奠定了北宋文壇領袖地位。
  • 【古蜀華章】一門三翰林父子兩帝師 南充黃家溝中國書法村
    上溯四百年前,在明朝後期,黃氏家族以「一門三翰林,父子兩帝師」而聞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有「從今詩苑書壇史,記下東坡第二人」美譽的黃輝。11月16日,記者驅車前往黃家溝,探訪黃輝祖祠,通過黃氏後人的講述,撥開歷史的迷霧,追尋一個家族過去的輝煌。
  • 從金農到趙之謙 楹聯裡的清代書法
    除此之外,表現在金農畫幅上的題跋書或大量的尺牘之作等,皆從不同側麵塑造了這位卓越藝壇人物的絕高造詣。洪亮吉《北江詩話》中說:「錢州倅坫工篆書,然自負不凡,嘗刻一石章曰『斯冰之後直至小生』。」由此可見其在此域的造詣及作者的自信自賞程度。 錢氏所作的確身手不凡。他的能夠全面體現「二李」鐵線玉箸筆體意味的深厚功力,遠勝於一般書家。如錢坫書於下世當年的「架有異書門無俗客,行為世表文作詞宗」便為他的典型之作。
  • 明朝內閣首輔為何不是丞相?他們之間差了一個太監
    明亡以後,清朝沿襲明朝的這一制度。於是,胡惟庸就成了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後一名丞相。朱元璋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稱得上是「夙夜在公,宵衣旰食」。他一個人,就可以將中書省所有的活兒幹完。但是,明朝只有一個朱元璋。隨著國家事務的日益繁重,接下來的皇帝就感到力不從心了。鑑於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告誡子孫,永遠不允許設立丞相,那麼就只能採取變通的方式。
  • 大明王朝15:呂芳會見嚴嵩、徐階,嘉靖帝起疑,發配呂芳做監工
    ,所以他決定一面急遞趙貞吉,責問他將這樣的供詞呈上來是何誠心,另一面則要親自去會一會內閣的兩個外相,他帶了一壇嘉靖元年的陳年花雕,他給嚴嵩倒了滿杯,給自己和徐階各倒了半杯,又拿出了海瑞審出的供詞,嚴嵩看後當即表態,如果真如鄭泌昌,何茂才所言,是嚴世藩他們叫浙江毀堤淹田,還敢通倭,就應該滿門抄斬。
  • 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還有拿的出手的皇帝嗎?
    說起明朝的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北京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葬在鳳陽,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祁鈺被朱祁鎮剝奪封號,合計一共一十六位,按血脈和時間和性格、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期之間,涇渭賢愚分明。其中大部分原因源自他像父親朱標,比較柔軟和仁慈,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重用方孝孺的皇帝大致什麼樣可以想像。如果在他治下,也許明朝完全會走向另一個樣子。除了土木堡之變,基調昌明的中期中期六位,基本都挺拿得出手,第四個皇帝仁宗朱高熾和他兒子宣宗朱瞻基的統治時期,被合稱為仁宣之治。兩人能聽得進意見,與大臣關係融洽,致力經濟發展。還是相當清明的。
  • 解讀曹植《七步詩》:從小就會背的一首詩,卻不是作者原版
    由於入選課本的是四句版本,所以耳熟能詳的是這個四句詩版本。曹植這個人,是有大才華的,清代大學者王士禎評價:「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因文學上的造詣,曹植和曹操、曹丕合稱「三曹」。作為曹操的兒子,因為在兄弟之間才華最為出眾,一度被曹操賞識,差點立為太子。
  • 明朝276年十大優秀內閣首輔
    最初的內閣,內閣成員之間沒有太大差別,而後,隨著內閣體系的發展成熟,內閣首輔權力也越來越大,漸漸與內閣其它成員拉開了差距,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一把手具有絕對的權威。甚至於在皇權黯淡的時間裡,內閣首輔成為了國家實際的掌舵者,譬如高拱、張居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