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生豬期貨來了,2021開年的1月8日,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養豬的沒太大反應,吃豬肉的反倒慌了,各種的打聽,擔心生豬期貨會讓豬肉價格出現大幅上漲,當然,也有養殖企業和屠宰企業,有一些顧慮,怕遊資兇猛,導致生豬價格出現較大波動。
阿兮沒炒過期貨,但2000年初開始,曾關注過幾年棉花期貨市場,也算是在幾個極關鍵點位提醒過老總下手拿貨,有一年真就拿在最低價附近,籤約近八千噸,後來價格一路高漲,最後價格翻了番,那一年公司直接從進口棉花上賺到的錢,蓋了一座生產大樓還有餘。所以,我對期貨的了解,稍微比農民朋友多一點,今天儘量農民看得懂的解讀,讓大家初步了解期貨與產業之間的關聯。
我拿農村人最熟悉的農產品來舉例:
比如你是種植紅薯的大戶,種植有幾百畝的煙薯25品種,有個薯業收購商來對你說,你的紅薯我全包了,秋收時一畝地按1500元結算給你,收穫運輸等其他都不用你管了,你幹不幹?幹的話籤合同,給你押金,到收穫時一把一利索。你算了算成本,有錢賺,還不用天天刨地瓜累死累活,不需要想辦法儲存,也不愁銷路,立馬成交。或者你覺得不合算,那就等下一個客商談條件。這種方式,就跟期貨交易差不多。
農業的訂單銷售,與期貨也有相似處。比如你是種植上千畝的蔬菜大棚,與新發地籤訂了某月份原味西紅柿的幾十噸訂單銷售,價格比當地市場價高1元/斤,若是到了供貨日期,當地西紅柿6元/斤收購商還到地頭搶,你也得認。買賣遠期貨物,都得有風險意識和魄力。
所以你看,其實生豬期貨也沒啥大不了的,都是一種買與賣的博弈,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只要在雙方都能承受得起的區間內,都有賺頭,搞一點提前預測預控的遠期成交,來給彼此吃顆定心丸,也未嘗不是好辦法。
只要理解了上面的內容,再來講生豬期貨就容易了。簡單地說,生豬期貨對產業的影響,你就當是個給養豬企業和屠宰企業,遠期來平抑風險,讓養豬周期更平穩過渡的工具就好,我們看的是長遠,拼的是對市場行情研究精準,還有資金給的底氣。至於每日期貨漲跌,與產業無太大關聯。你只需記住,天天盯盤炒股票的不是企業,炒期貨的也大多不是養豬和殺豬的,企業要麼不出手,出手就瞅準目標區間再下手。
生豬期貨來了,阿兮給養豬產業以下忠告:
其一,兩條腿走路,先把老關係維護好。比如養豬企業長期合作的屠宰企業,畢竟多年的磨合,比較靠譜,大家可以隨行就市商量著來,主要客戶不能丟,先搞定基本業務,保基本吃喝。然後分析好市場,透徹分析遠期價格走勢,拿出部分額度在生豬期貨市場找平衡,抑制周期性風險。
比如養豬企業,你分析在2021年9月份生豬價格會跌落到25元/公斤,那麼首日的生豬期貨主力2109合約收報26810元/噸,在其上的每一次高位運行,都是你選擇成交的機會,真到9月交割那一天,哪怕生豬價格跌到15元/公斤呢,你的25元/公斤價格也是穩的。當然,若是你預測錯誤,到時候市場價格是30元/公斤,你成交在26元/公斤,你也得認栽。
而對屠宰企業來講,則正好相反,可以在預期價格之下「撿漏」,就像我開篇說的棉花期貨一樣,作為購買方,看準了低價區間穩準狠下手,也許一年能撈個大的。但不要「賭」,那年我也是沒想到後市棉花價格會翻番暴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屠宰企業跟重要養豬企業夥伴,維護好基本業務很重要。
其二,做事留有餘地,風險一定要在可控範圍。期貨市場大鱷很多,翻船的更多,都說股市一贏二平七虧損,期貨風險更大,不懂的還是不要嘗試,不管是買還是賣,都得有能交割的資本底氣。
養豬業風險本身就大,農村有句俗話:「家有千貫,帶毛的不算。」發生過的非洲豬瘟,還不夠觸目驚心嗎?養豬企業可以買遠期成交,可就怕到時候你的價格預測準確,確實可以賺一大筆,只是你的養豬場因各種原因導致,到時候無那麼多的生豬數量可用來交割,照樣得賠錢。
屠宰企業也別掉以輕心,特殊時期隨行就市賺點安穩錢,反而穩妥。即便是精準分析透了市場,也有雄厚資本託底,那也儘量控制風險,切莫貪多。
2021年,很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比如世界範圍內肆虐的疫情,還比如有些反彈的國內情況,都可能導致預期與實際南轅北轍,在天時地利人和都欠缺時期做事,更得小心謹慎,以免出現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的不可收拾局面。
最後對關心豬肉價格的消費者說幾句話:生豬期貨就像玉米期貨、棉花期貨等等一樣,貌似與我們有關,又沒什麼太大影響。玉米期貨多少年了?我們的玉米價格幾十年都沒有太大變化,也就2020年下半年,各種因素促成了玉米漲價,甚至倒掛了小麥價格,大家想想,前些年有過嗎?把心放在肚子裡就好了。
農產品自有屬於自己的漲跌周期,生豬周期也如此,正常情況下,生豬期貨只對價格周期起到好的平衡作用,可以通過遠期的買賣,平抑企業因價格大幅漲跌造成的風險,讓生豬周期順利過渡。
個人觀點,難免偏頗,歡迎大家評論區交流!喜歡阿兮圖文的朋友,別忘點個關注哦
#生豬期貨#